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及影像学检查的特点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13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放射核素心肌断层显像、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造影、磁共振成像等检查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心电图的典型改变是胸前导联巨大倒置的T波伴ST段下降和QRS波群高血压,以V4导联最为显。超声心动图示心尖部肥厚,心尖部心室腔狭小甚至闭塞。磁共振成像清晰显示心尖部心肌肥厚。心室造影左心室舒张末期呈“黑桃”样改变,但部分呈“非黑桃”样改变。结论:心电图胸前导联巨大倒置T波TV4>TV5伴QRS波群高血压RV4>RV5是诊断AHCM的重要线索。超声心动图是诊断AHCM的重要手段。磁共振成像对确诊该病最有价值。心血管造影及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是AHCM的鉴别诊断手段但不是必备检查。  相似文献   

2.
伴有高血压的肥厚型心肌病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伴有高血压的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进行探讨。方法以心电图、X线检查、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造影等检查方法,诊断12例肥厚型心肌病。结果12例肥厚型心肌病均伴有高血压,其中11例刚开始误诊为冠心病。心电图7例有左室肥厚表现,10例有胸前导联T波倒置、ST段水平压低,2例出现病理性Q波等;X线检查胸正位片心胸比例正常11例,1例>0.5;超声心动图示室间隔舒张期平均厚度1.64±0.35cm;左室后壁舒张期平均厚度1.08±0.11cm;IVSd/LVPWd平均1.51±0.34;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造影示冠状动脉造影8例正常,3例轻度不规则病变、血管狭窄程度<30~40%。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易出现误诊,但只要提高警惕,针对心电图及心脏杂音的特点,提出预见性诊断,进行针对性的检查,可以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3.
肥厚性心肌病心尖肥厚亚型的临床诊断(附28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辅助诊断进行探讨。方法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放射核素心肌断层显像、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造影等检查方法,诊断28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结果28例心电图显示胸导联倒置的T波呈TV4>TV5的关系;超声心动图左室心尖部(乳头肌水平以下)心肌肥厚达12mm以上;18例行放射核素心肌断层显像见左心室心尖部心肌肥厚;20例左心室造影均提示心尖部心肌肥厚、冠脉造影正常,其中11例左心室舒张末期呈“黑桃”样改变。结论标准12导联心电图显示胸导联倒置的T波伴R波振幅增高,而不伴有高血压病史者,应高度注意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老年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征及正确诊治方法。方法 分析7例老年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室造影及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等检查特点,总结老年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临床特征。结果 6例出现胸闷、胸痛,4例心界向左侧扩大,2例可闻第四心音。心电图显示胸导为主导联上R波增高、ST段压低及对称性T波倒置,5例经超声心动图证实心尖处心肌肥厚,5例左心室造影时呈“黑桃”样图形,1例冠脉造影有轻度狭窄。结论 老年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多属于黑桃型,可并存冠脉病变。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室造影及冠脉造影等检查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诊断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了解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特点。方法 总结29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肌断层显像,运动平板心电图及冠状动脉和左室造影的特征,确定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方法。结果 心电图显示以胸导为主的导联R波振幅呈V4≥V5〉V3关系增高,同时伴有T波对称性深倒置,超声心动图和核素心肌断层显像显示心尖部肌肉肥厚,20例活动平板心电图有心肌缺血,左心室造影心尖部肌  相似文献   

6.
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放射核素心肌断层显像(99mTC-MIBI)、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等检查方法,诊断18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18例心电图显示胸导联倒置的T波呈TV4>TV5TV5>DV6的关系。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心尖部(乳头肌水平以下)心肌肥厚,达12mm以上。8例行放射核素心肌断层显像见左心室心尖部心肌肥厚。10例左心室造影均提示心尖部心肌肥厚,其中6例左心室舒张末期呈"黑桃"样改变,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此文就18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诊断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性改变及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分析38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资料。结果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合并有心电图异常和超声心动图异常改变者38例(100%),其中伴胸前导联巨大倒置T波≥0.2mV~0.3mV,以V3~V4最明显29例(76%);左胸V4~V6导联R波电压增高,且RV4>RV5>RV6者26例(68.4%);ST段压低,以V3~V4最明显者29例(76%);超声心动图示心尖部肥厚达15mm或以上伴心尖部心腔狭小者38例。结论心电图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具有早期诊断价值和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8.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超声诊断特点及随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超声诊断特点及预后随访.方法 对27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进行1~13年(平均5.2年)随访观察.结果 27例患者心电图胸前导联异常T波深置,V_(3-5)导联最为显著,重者出现巨大倒置T波≥10 mm,胸前导联R波振幅V_4>V_5>V_3,超声心动图显示心尖部明显增厚15~37(18.0±3.3)mm,末次随访心尖部厚度(19.7 ±3.7)mm,左室心尖部厚度与左室后壁厚度比值分别为1.7±0.3和1.9±0.9,随访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随访前后未见显著差异.主要心血管事件为心房颤动,心功能Ⅲ~Ⅳ级,前壁心肌梗死及心脏猝死.结论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主要依据心电图胸前导联T波深置及超声心动图心尖肥厚特点作出诊断,该病进展缓慢,一般临床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胸导联心电图R-ST-T变化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导联心电图R-ST-T变化与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关系.方法对经超声心动图和/或左心室造影确诊的42例AHCM病人(AHCM组)及35例非AHCM病人(对照组)的心电图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胸导联心电图R-ST-T变化(R波增高呈RV4>RV5>RV3,T波倒置呈TV4>TV5>TV3,ST段下移,且均无动态演变)对判断AHCM的临床价值.结果 AHCM组心电图出现异常42例(100%).胸导联心电图R-ST-T变化在AHCM的出现率为7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P<0.01).胸导联心电图R-ST-T变化预测AHCM的敏感度为78.6%、特异度为91.4%.5例AHCM病人胸导联心电图R-ST-T变化早于超声心动图及左心室造影改变.结论胸导联心电图R-ST-T变化是诊断AHCM的敏感、特异的预测指标,心电图对AHCM的诊断具有早期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影像学检查特点,总结更为合理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60例诊断为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左室造影、256层螺旋CT及心脏磁共振检查的特点,以及治疗后随访1年的心血管事件.结果 60例患者中56例表现为V1~V6导联 ST段压低,T波倒置,尤以V4 T波深倒;1例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表现为AVR抬高,V3~V6导联ST段压低,T波倒置;1例Ⅲ、V1 T波倒置,V2~V6 T波双向.超声心动图异常改变48例(80%),其中38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心尖部肥厚,厚度均≥15 mm,最厚可达22~24 mm.冠脉造影41例,仅有1例为前降支中段狭窄约70%,2例为前降支近中段肌桥形成,其余38例冠脉血管均正常.左室造影32例表现为左室腔舒张末期呈"黑桃"形改变,9例表现为"猫舌"状.10例患者行256层心脏及冠脉CTA检查,2例发现前降支近中段肌桥,8例冠脉正常;10例患者表现为心尖部增厚,厚度为15~21 mm.9例患者行心脏磁共振(CMR)检查,7例发现心尖部肥厚,厚度14~28 mm.结论 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容易误诊为冠心病.结合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可进一步明确,左心室造影、多层螺旋CT及心脏MRI为该病的诊断提供了确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PAHCM)超声心动图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48例PAHCM(PAHCM组)、12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AHCM组)患者超声心动图测值及心电图表现进行分析,并和40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配对比较。结果:48例临床上无症状的PAHCM患者心尖段心肌增厚,舒张末期厚度平均(14.8±0.16)mm,与AHCM组(22.6±0.28)mm及正常对照组(10.3±0.11)mm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心电图表现为V3~5导联R波高大,T波倒置,但PAHCM组与AHCM组变化程度不同,差异显著(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够早期明确诊断PAHCM,避免误诊和误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将惠者分别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肌核磁共振成像、左心室造影检查,进行分析.结果 45例患者心电图有胸前导联高电压,ST段压低及T渡深倒置,超声有心尖部心肌肥厚,左心室造影有心尖肥厚、心腔变小的表现,MRI呈"铁铲"样改变、心腔变小.结论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肌核磁共振成像、左心室造影都是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有价值的方法.其中左心室造影是比较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18例报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属于非梗阻型心肌病的一种,临床少见。本文对1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磁共振成像特点进行了分析。心电图的典型改变是胸前导联巨大倒置的T波,高QRS波群;超声心动图特点为心尖部肥厚或闭塞,左室流出道无梗阻。磁共振成像证实心尖部心肌肥厚。心室造影呈"铲形"(Spade-like)。该病常被误诊为"冠心病"、"心内膜下心肌梗塞"。国外有关报道指出,以心电图倒置T波深度>10mm做为诊断该病的标准。而本文作者却观察到,一部分患者心电图倒置T波深度<10mm,且有的患者心室造影不呈"铲形"。故作者认为后者是该病的一种新的类型。超声心动图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必要时可做磁共振成像检查。该病对血液动力学影响较小,因影响左室舒张功能,故引起一些临床症状。该病预后一般较好。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60岁,因发作性胸闷、气短半月就医,心电图示STV3~V6显著下移0.1~0.2my,胸前导联T波深倒,酷似"冠状T波"且TV4(13 mm)>T V5(11 mm) >TV3(9 mm),同时R波增高RV4>RV5>RV3,Ⅰ、aVL、Ⅱ、aVF导联T波倒置,Ⅲ导联T波(+、-)双向,aVR直立,心电图诊断:ST-T变化.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给予相应治疗.1个月后患者步行来院复诊,心电图示ST-T改变与第1次就诊大致相同,倒置的T波明显变浅,但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无好转.半个月后,患者感觉乏力、多次发生晕厥,有胸痛症状,自服硝酸甘油治疗无效,再次来院就诊,心电图示ST-T改变与前两次基本相同,心率明显增快,倒置的T波变浅.患者无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冠状动脉造影:左右冠状动脉显影良好,无狭窄现象.心脏超声示左室流出道无梗阻,二尖瓣无反流,心室腔内径正常,心尖部室间隔和左室后下壁明显增厚,增厚的心肌回声紊乱、粗糙.临床诊断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相似文献   

15.
<正>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特点为中部胸前导联巨大倒置T波,常以V_3、V_4为中心。若患者为青壮年,无明显胸痛胸闷症状,也无明显冠心病易患因素,此时就应疑及此病。本文4例均为ECG改变疑有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再作心脏超声而明确诊断,报告如下:例1:男性,47岁,有高血压史2年,ECG:Ⅰ、Ⅲ及V_3~V_4为中心的ST段下垂型压低,伴T波增宽倒置(见图1),临床医生疑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但心脏超声医生未报告心尖部心肌厚度,当日再去另院心脏超声复查,报告室隔厚度19mm,心尖部心肌厚度23mm。  相似文献   

16.
随着超声心动图的普及和发展,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检出日见增多。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有一定特征性。本文就12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改变进行分析讨论,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2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均经超声心动图证实,其诊断标准为:心尖部心肌厚度大于11mm,心尖部心肌与室间隔、室壁厚度之比大于1.3。1例胸痛较突出者,曾在上级医院作冠状动脉造影无异常发现,心室造影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左心室心尖部室壁增厚且心电图胸前导联出现无法解释的广泛T波倒置患者的室壁增厚特征与心电图T波倒置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91例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心尖部室壁增厚且心电图胸前导联广泛T波倒置的患者,包括53例典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患者(典型AHCM组)、25例早期AHCM患者(早期AHCM组)、13例可疑AHCM患者(可疑AHCM组)。在典型AHCM组与早期AHCM组中共有单纯型29例,混合型49例。测量各导联T波倒置的深度(T)及T波倒置的最大深度(Tmax),测量心尖部各室壁厚度及最大厚度(APWTmax)并计算其与左心室后壁厚度的比值(ABR)。结果:各组间心电图上T波倒置的导联分布、最大深度及胸前导联T波倒置的深度之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78例典型和早期AHCM患者中,心尖厚度与T波深度无明显相关性,但在其中的29例单纯型患者中,APWT max分别与TV_5(r=0.381)及Tmax(r=0.416)弱相关;而在49例混合型及13例可疑AHCM患者中心尖厚度与T波深度也无明显相关。结论:在左心室心尖肥厚程度与T波深度关系上,只有单纯型AHCM患者的APWTmax与T波深度弱相关,而在混合型AHCM患者中二者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心尖肥厚型心肌病MRI表现和心电图的特点,探讨MRI在心肌肥厚型心肌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的26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病人MRI表现、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6例病人心脏MRI均提示心尖部心肌肥厚,TAHCM14例,P-AHCM12例,8例T-AHCM舒张期左室表现为典型的"黑桃心"征象。26例病人行心肌首过灌注及延迟强化MRI扫描,11例延迟增强显示心尖部肥厚心肌内不规则增强高信号。26例病人心电图均存在ST-T改变:其中26例左胸导联产生的对称倒置的T波,11例表现为巨大T波倒置(42.3%);16例表现胸前导联R波振幅增高(61.5%);17例出现ST段下移(65.4%);T波倒置深度与心尖部室壁厚度无相关性,但T-AHCM、P-AHCM两组11例延迟强化阳性病例,均表现为巨大T波倒置,两组肥厚心肌的延迟增强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中,MRI可以准确诊断,延迟强化能够解释心电图中巨大倒置T波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特征与超声特征,总结诊断经验。方法对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医院经超声心动图、磁共振成像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84例,纳入病例组,2017年6月~12月,按照年龄(±2)、性别一对一选择健康成人84例纳入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门诊超声、心电图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276例,进行敏感性对比。结果都有ST-T改变,合并心律失常28例,T波倒置76例(V4~V6导联21例),导致T波程度在0.32~0.99之间,伴左室高电压12例,ST段改变76例,下移幅度在0.12~22m V之间。病例组的I、a VL、V2-6导联的R波振幅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LVSd低于对照组,观察组IVSd、LVM、LVMI、LVGLS、RVLS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急诊超声初次检查的敏感度81.88%高于心电图37.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特征与心肌梗死相似,合并心律失常率、T波倒置率较高,心电图、超声量化分析具有较高的价值;但门急诊心电图、超声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敏感度并不高,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17例肥厚型心肌病病人心电I图特点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提高对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识别.方法对1996年~2000年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17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部病人心电图均有T波异常,9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病人表现为I、aVL、V2~6导联T波倒置,V1~3导联R波幅度明显增加,其中2例伴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者亦有左胸导联T波明显倒置;5例普遍肥厚型心肌病病人表现为T波倒置导联较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病人范围小(V3~6导联伴或不伴I、aVL导联轻度倒置),V1~3导联R波幅度增加不如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病人明显;2例间隔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病人有V1~3导联ST段抬高,T波直立,V1~3导联R波不增加与前两型不同;1例间隔肥厚型心肌病伴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者表现为V1导联呈qR形态,与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伴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者的rsR'亦不相同.结论重视临床和心电图变化采取进一步的检查措施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该病的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