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6 毫秒
1.
李运珍 《海南医学》2010,21(3):127-129
目的总结呼吸功能衰竭患者行气管插管的护理体会。方法对21例机械通气气管插管患者采用有效的气道湿化方法,选择适时的吸痰时机加强基础护理,控制并发症等护理措施。结果19例3—6d病情基本控制,机械通气时间为5—22d,无并发症发生;1例因呼吸机依赖后进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25d后脱机;1例死于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采取有效的呼吸道管理,加强基础护理,积极抗感染治疗,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
刘惠勤 《甘肃医药》2012,(12):945-947
目的:探讨行气管切开插管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对5例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呼吸道管理、一次性气管切开导管的护理、预防感染、呼吸机管路的消毒、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心理支持、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感染控制与治疗等。结果:通过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本组病例机械通气治疗共计23天,4例患者顺利度过危险期,病情趋于平稳后成功撤离呼吸机;1例患者机械通气治疗2日后因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转院治疗。结论:对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实行有效护理措施是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减少和延迟并发症,使机械通气治疗成功,为治疗原发病赢得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李杰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2):124-124
探讨40例严重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的护理。护理重点:针对40例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的患者给予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呼吸支持和气道护理,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心理护理及有效的全方位的整体护理。寻找安全,有效的方式减少感染机会,降低和延迟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和并发症的发生。使严重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护理质量得到提高,大大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阎卓 《吉林医学》2011,(36):7852-7852
目的:探讨116例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方法:对116例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严格呼吸机及气道管理。结果:顺利脱机81例,死亡25例,自动出院10例。结论:有效的呼吸机及气道管理首先应提高认识,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监测,并结合病情针对不同的患者进行严格的气道管理,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能防止肺部感染及其致命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原发损伤的治疗,也是关系到能否顺利脱机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给予人工气道护理的防控效果。方法:抽选84例急危重症呼吸衰竭患者,均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根据人工气道建立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切开组(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与插管组(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各入组4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人工气道护理,以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等为标准评析两组的防控效果。结果:插管组患者的机械通气、ICU入住时间相比之下均显著短于切开组(P0.05),插管组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21.4%比较于切开组的45.2%显著更低(P0.05)。结论: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更加能诱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人工气道护理的实施有助于防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伴胸腔积液患者护理对策。方法配合医生对40例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伴胸腔积液患者胸腔穿刺后持续胸腔闭式引流,加强了心理护理、胸腔闭式引流护理、呼吸道、呼吸机管理。积极改善患者营养状态。观察引流及治疗效果,安全性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完全缓解23例,部分缓解12例,总有效率87.5%;未发生拔管意外,无气胸、出血、感染、复张性肺水肿、胸膜反应等并发症发生;5例患者病情危重自动出院。结论气管切开行呼吸机支持通气患者出现胸腔积液后,应配合医生胸腔穿刺及胸腔闭式引流,同时应加强呼吸道、呼吸机管理,加强患者心理护理、营养支持,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7.
胡瑞红 《中国医药导报》2009,6(14):118-118,121
目的:总结呼吸衰竭患者行气管插管的护理体会。方法:对24例机械通气患者采取有效的气道湿化方法,选择适时的吸痰时机,加强基础护理,控制并发症等护理措施。结果:20例3-6d病情基本控制,机械通气时间为5~16d(平均8.5d),无并发症发生;2例因呼吸机依赖后进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20d后脱机;2例死于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采取有效的呼吸道管理、加强基础护理、积极抗感染治疗,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13康复。  相似文献   

8.
无创性机械通气治疗20例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创性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利用BiPAP呼吸机经面罩机械通气治疗20例呼吸衰竭患者,并进行临床和护理观察。结果20例呼吸衰竭患者中,15例呼吸因难症状明显改善,好转出院;3例呼吸困难轻微改善,而后病情继续恶化,其中2例行气管插管,1例气管切开,好转后出院;2例呼吸困难症状无改善,经治疗无效死亡。结论BiPAP呼吸机可明显提高呼吸衰竭患者的通气效率、改善呼吸困难症状,是抢救呼吸衰竭患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呼吸衰竭患者经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护理及预防并发症的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近5年所行气管切开期间呼吸机管理、气道护理、营养和临床观察资料。结果:本组12例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无其他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保持气道通畅和防治呼吸道感染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临床上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3年82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使用Bi PAP呼吸机治疗及护理的全过程。结果:82例患者67例好转出院,15例改为气管插管,其中11例拔管后好转出院,4例又行气管切开,均因气胸或病情危重而死亡。结论:无创正压通气应用逐年增加,成功率也逐渐上升,正确掌握适应证和操作程序,严密监测并防治并发症的发生,做好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的护理,是确保成功使用Bi PAP呼吸机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刘秀芹 《吉林医学》2012,33(23):5096-5097
目的:总结气管插管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对30例患者均采用经口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连接呼吸机行机械通气,操作时需严格无菌操作,对气管导管积极护理,注意气道的温化和湿化。结果:经积极治疗和有效护理后,治愈24例,死亡6例。结论:气道的顺畅,呼吸道分泌物的有效消除,供氧充分,合理纠正二氧化碳的蓄积,与此同时积极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配合精心的护理是机械通气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年呼吸衰竭患者行气管切开与经鼻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的护理措施及疗效对比.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呼吸内科或危重症监护室(ICU)需进行有创机械通气的老年呼吸衰竭患者(年龄≥70岁)80例,按人工气道建立方式不同分为经鼻气管插管组(42例),气管切开组(38例),入选病例均接受专业、全面的护理及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和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呼吸衰竭患者人工气道建立后即刻抢救成功率100%,气管切开组患者在防止痰痂堵塞管道、呼吸机撤机时间、撤机成功率、呼吸衰竭治愈及院内死亡率方面均优于经鼻气管插管组,在并发院内感染或二重感染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气管切开及经鼻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是抢救老年呼吸衰竭患者的重要措施,相比经鼻气管插管,气管切开能使老年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更易排出,减少气道堵塞,缩短呼吸机撤机时间及提高撤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经鼻气管插管治疗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华 《实用全科医学》2004,2(4):371-371
目的 探讨呼吸衰竭患者经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护理及预防并发症的措施。方法 总结 2 0例气管插管期间呼吸机管理、气道护理、营养与临床观察资料。结果 插管后机械通气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 保持气道通畅是预防并发症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26例婴幼儿气道异物术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婴幼儿气道异物抢救护理的有效措施,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通过回顾总结26例婴幼儿气道异物的术后护理,针对婴幼儿解剖、生理、心理特点,加强气管插管护理、气管切开的护理、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结果 26例婴幼儿均完全康复出院。结论 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抢救婴幼儿气道异物,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经鼻气管插管行呼吸机治疗便于头颈部活动及口腔护理,由于气管外径较细,因而对声门及气道刺激小.方法 对21例重症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患者经鼻气管插管进行呼吸机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生命体征及血气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21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有效的改善.结论 经鼻气管插管行呼吸机治疗COPD患者,只要能够熟练掌握气道的护理操作,确保有效通气,就能够较快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无创正压机械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PPV)是指不经过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的机械通气.通过鼻面罩将呼吸机与患者相连,由呼吸机提供正压支持而完成通气的人工通气方式。它能有效地降低气管插管率.提高患者的舒适程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目前越来越广泛地被临床应用。应用NPPV患者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神智清醒并且能够合作。我科自2006年5月-2007年5月对采用NPPV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呼吸衰竭共34例患者进行系统的心理护理,临床收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改善呼机机能行气管切开术后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方法对我科2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的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经验。结果治愈15例,好转2倒,死亡1例,植物生存1例,1例合并肺部感染经过积极治疗后,拔除气管套管痊愈后出院。结论对重度颅脑损伤出现呼吸障碍的患者及时行气管切开术,做好基础护理,采取有效的气道湿化,及时的吸痰等措施是有效的改善通气,预防肺部感染,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老年患者在开胸术后发生急性呼吸衰竭后常规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两种治疗方案的优劣性。方法:选取开胸术后发生急性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41例,按常规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分为两组,其中气管插管组患者24例,气管切开组患者17例,两组患者均予Drager4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同时予原发疾病治疗、抗感染治疗和营养支持治疗等。观察两组患者氧分压(PaO2)变化、人机对抗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气管切开较气管插管更能有效地改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氧分压,且人机对抗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及死亡率低于气管插管组。结论:对于术前合并异常肺功能的老年患者术后发生呼吸衰竭时应积极行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治疗,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采用有效抗生素和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9.
刘丽  苟小荣 《甘肃医药》2012,(12):957-959
通过对1例重度中毒患者入院后进行洗胃、解毒、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等对症治疗和护理,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加强呼吸道管理和心理护理。总结有机磷中毒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与护理经验。对症用药与呼吸机机械通气72h治疗后,患者生命体征逐渐平稳,继续支持治疗12天,患者痊愈出院。对确诊有机磷中毒的患者及时地清除残留毒物、合理的解毒治疗、早期发现呼吸衰竭、迅速建立人工气道、加强临床观察和精心的护理,有效的降低肺部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痊愈率。  相似文献   

20.
黄晓平 《中外医疗》2014,(11):175+177-175,177
目的:探讨无创通气策略对于气管切开患者治疗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对该院自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65例气管切开患者采用无创通气策略进行有创通气护理,采用双水平正压通气无创呼吸机连接气管切开导管进行治疗,对患者心率、呼吸次数、血气分析指标及血压变化进行观察。结果采用无创呼吸机通气24 h后,患者心率、呼吸次数及血压等基本稳定后,43例患者停用无创呼吸机通气,拔出气管导管后封闭气管切口,观察6 d后患者病情稳定后出院;20例患者经无创呼吸机治疗20周后病情稳定出院,2例患者再次感染死亡。结论通过无创通气治疗撤机难度大、病情稳定的气管切开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死亡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