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王非  梁淼 《首都医药》2003,10(24):33-33
血管性痴呆(VD)是由各种脑血管病导致脑循环障碍后引发的脑功能降低所致痴呆综合征,临床上较为多见,由于传统针刺疗法对脑血管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故我们应用针刺治疗近两年来收治的VD病人,并进行临床和TCD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入选62例病人均有多发性脑梗死病史,并经CT或MRI证实。入选诊断参照DSM—Ⅲ—R的痴呆标准,并应用HDS和新Hachins-ki缺血评分进行检测。HDS评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治疗下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变化情况,为其有效的评价VD患者认知障碍程度提供临床依据,为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120例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采取针刺和药物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事件相关电位P300变化情况。结果:患者认知状况的改善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8.3%,药物组为48.3%,针刺组优于药物组;治疗后病人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潜伏期缩短(P<0.05),波幅升高(P<0.05)。治疗后针刺组和药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可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疗效优于口服吡拉西坦,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正>血管性痴呆(VD)系由脑血管因素导致脑组织损害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已成为妨碍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事件,但目前还没有任何特效药物。随着对VD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一些资料显示针刺治疗对VD有一定的效果[1]。我们通过分析针刺治疗VD患者前后的简明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及P300变化,探时针刺治疗对VD患者认知功能及P300的影响,并寻找一种评价针刺对VD疗效的  相似文献   

4.
痴呆康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12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性痴呆(VD)是由于脑供血不足、循环障碍而引起的脑功能低下综合征。自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我们运用痴呆康胶囊来治疗VD128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血管性痴呆(VD)是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是由急性或慢性脑血管病变导致局部脑灌注不足出现持续性脑功能障碍。临床主要表现为记忆和认知功能缺损,可伴有行为、人格、情感等异常,是仅次于阿尔兹海默病的第2种痴呆。随着我国老年化进程的推进,VD患者的数量呈上升趋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笔者现对VD的治疗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银丹心脑通对血管性痴呆(V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并观察其海马组织NPY表达变化。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Sham)、血管性痴呆组(VD)、银丹心脑通治疗组(YDXNT+VD)。采用4血管闭塞(4-VO)法复制VD模型,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改变,免疫组化检测海马NPY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VD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各项指标比较P〈0.01);脑海马NPY表达明显降低;与VD组比较,YDXNT+VD组学习成绩和记忆成绩均有明显提高(P〈0.05或P〈0.01),脑海马NPY活性明显升高(P〈0.01)。结论银丹心脑通可增加海马组织NPY表达,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与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7.
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智能损伤综合征的总称.是痴呆的常见类型之一,占全部痴呆的1/4~1/3.西方国家VD占所有痴呆15%~20%,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的第2位常见痴呆,而发展中国家VD占所有痴呆发病的第1位,我国VD患病率约为1.1%~3.0%[1],是老年期痴呆的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8.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属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临床类型中的一种类型,也是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转归的一种类型。脑血管性痴呆或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由脑血管疾病导致脑供血障碍而出现的智能全面减退。即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以痴呆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脑功能衰退性疾病。仅次于Alzheimer病和路易体痴呆,我国VD所占比例较高,患病率仅次于Alzheimer病.常在50~60岁起病,约半数并发原发性高血压,以智能阶梯性恶化为主。脑血管性痴呆多见于反复"小中风"的患者,随着一次次"小中风"发作,病情逐渐加重。智力减退不是进行性加重,而是呈阶梯式发展,在"小中风"康复后,智力有一定程度的恢复,病情稳定;但是,再次"小中风"后,发作又加重,呈间歇性发展,最后出现痴呆。  相似文献   

9.
针刺相关井穴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婷  杨骏 《中国实用医药》2008,3(15):123-125
目的探讨针刺相关井穴治疗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疗效。方法将60例VD患者按区组随机法分为针刺井穴组和药物组(茴拉西坦),每组30例。检测治疗前后长谷川痴呆修改量表、社会活动功能调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变化情况,共观察30d。结果有效率井穴组为76.67%,药物组为26.67%,两组对照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井穴疗法可促进VD患者智能、社会活动功能的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其近期疗效明显优于药物。  相似文献   

10.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以出血、缺血、卒中或缺血缺氧性脑血管疾病等基础上,引起脑组织结构和功能受损,产生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临床综合征。VD是指由各种血管病变引起的老年痴呆,其分类包括缺血性痴呆,失血性痴呆,皮质血管性痴呆,皮质下血管性痴呆等。VD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在早期的临床症状,局部的神经系统症状,以及痴呆症状。目前VD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及预防。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脑力苏胶囊对血管性痴呆(VD)模型小鼠脑组织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以探讨脑力苏胶囊治疗VD的部分作用机理。方法:采用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方法制备血管性痴呆小鼠动物模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给药后VD小鼠脑组织内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含量变化。结果:给药15 d后,VD小鼠脑内神经生长因子(NGF)较模型对照组显著增高。结论:脑力苏胶囊可增加VD大鼠脑内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含量,可能与改善VD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2.
血管性痴呆中医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一组由脑血管疾病造成缺血性和出血性脑损害,进而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综合征。VD是一种严重困扰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被认为是导致痴呆的第2位原因。但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痴呆,血管性痴呆预后较好,治疗前景广阔,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因此,对VD的治疗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已将VD列入21世纪的重点研究项目。  相似文献   

13.
康脑灵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康脑灵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部分作用机理和临床效果。方法:采用DSM-IV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结合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社会功能活动调查表(FAQ)、Aachinski缺血量表,选择50例VD病人,随机分为康脑灵胶囊实验组和脑复康对照组,分别观察其疗效。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63.33%,对照组总有效率50%,实验组和对照组都显著改善MMSE、FAQ积分值(P<0.05,P<0.01)。康脑灵胶囊的临床症状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流变指标,降低患者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结论:康脑灵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耳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干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杭州  王春庆  吕明庄  胡文清 《河北医药》2009,31(14):1713-1715
目的观察耳针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记忆力、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及凋亡蛋白酶caspase-3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耳针治疗VD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4-血管阻断方法制备VD大鼠模型,针刺脑、肾耳穴后,morris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改善情况、原位末端标记法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凋亡数、原位分子杂交观察促凋亡蛋白酶caspase-3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凋亡数明显减少(P〈0.01),caspase-3 mRNA表达降低(P〈0.01)。结论耳针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障碍,可能与针刺下调caspase-3 mRNA的表达、抑制神经元细胞凋亡、保护缺血后海马神经元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韩为  张玲  郭铁  杨骏 《安徽医药》2012,16(8):1099-1102
目的研究分析影响井穴治疗血管性痴呆(VD)疗效差异的关键因素。方法选取80例VD患者,采用正交设计法,从不同刺激方法(针刺和点刺出血)、不同刺激频次(1次/天和2次/天)、不同疗程(1个和2个疗程)以及不同针刺治疗介入时机(发病一个月以内和一个月以后)角度设计实验方案,共分8组,每组10例观察病例。80例患者在治疗前后均接受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积分评定、生活自理能力指数(ADL)量表积分评定及彩色经颅多普勒(TCD)检查,结果采取极差分析法。结果针刺方法对MMSE、ADL评分结果影响最大,疗程次之,针刺频次影响最小。针刺方法对TCD检查基底动脉平均脑血流量结果影响最大,发病后介入时间次之,针刺频次影响最小。结论不同方法,不同频次,不同的介入时间,不同疗程的治疗均对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有一定的影响;治疗方法对血管性痴呆疗效的影响最大,疗程次之,不同频次对其影响最小;最佳治疗方案组合为:发病一月内针刺井穴治疗,每日一次或者两次,治疗2个疗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不同针刺方法对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26例V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3例.2组均给予阿米三嗪萝巴新片口服治疗,观察组给予头穴长留针10h治疗,对照组予头穴针刺30min,共治疗6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改良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积分量表评分及对患者血浆生长抑素(SS)、精氨酸加压素(AVP)水平的影响.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MMSE评分高于治疗前,ADL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SS、AVP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上升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穴久留针10h治疗能明显改善VD患者的认知能力,对于改善患者脑血液循环,提高脑血流量,促进脑内SS、AVP的分泌与代谢.  相似文献   

17.
韦建武  方达  巨喜焕  付晓燕  魏宏晨 《河北医药》2012,34(15):2266-2268
目的 探讨血管性痴呆(VD)和阿尔茨海默病(AD)脑部MRI的特点,为临床对常见的老年期痴呆的诊断提供帮助.方法 对104例经临床拟诊为VD患者(VD组)及116例AD患者(AD组)进行脑部MRI平扫并对比分析其MRI图像特征.结果 AD组的海马体积显著小于VD组(P<0.05).VD组分为大血管病变和小血管病变,VD组脑白质疏松(LA)3~4分出现率高于AD组(P<0.05).结论根据VD和AD不同的脑部MRI特点,结合临床有助于对这两种痴呆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由一系列脑血管因素导致脑组织损害引起的痴呆综合征的统称.主要表现为认识、记忆、语言、视空间机能障碍、情感或人格等方面的改变.笔者观察36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针刺前后的智能变化,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陈仲新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3):3438-3438
现对本院2004年3月~2006年3月收治住院的40例阿尔茨海默痴呆(AD)和血管性痴呆(VD)患者的脑电图、脑电地形图比较如下。  相似文献   

20.
顾宜宜  谢艳 《首都医药》2005,12(18):33-33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由一系列脑血管因素导致脑组织损害引起的痴呆综合征的统称。主要表现为认识、记忆、语言、视空间机能障碍、情感或人格等方面的改变。笔者观察36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针刺前后的智能变化,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