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是一种临床常被忽视的病理改变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还存在争议,病因尚不明确。英文文献已有相关报道,该疾病有其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关节镜下及病理表现,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被证实是安全有效的。本文总结相关文献进行简述,希望对该疾病在诊治方面形成系统认知,为临床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前内侧束部分切除治疗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的临床疗效,分析其症状产生的原因。方法自2016年2月至2017年11月关节镜手术治疗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5例,均为女性;年龄51~62岁,平均57岁。术前均有膝关节活动后钝痛,3例患者有静息痛,并均有膝关节活动受限。术前、术后采用膝关节Lysholm评分。结果5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14个月,平均8.5个月。所有患者术前疼痛基本消失,膝关节活动度得以恢复,术后行走无关节不稳感。膝关节Lysholm评分均为优。结论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疼痛及膝关节功能受限的原因可能与粗大紧张的黏液样变的前交叉韧带的持续张力与多种形式的阻塞物"疝入"胫股关节间隙有关。前内侧束部分切除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3.
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是膝关节常见的疾病。石膏固定和理疗等保守治疗往往失败的病例较多。重建手术有多种方法,一般选择自体移植,包括骨-髌韧带-骨、腘肌腱和半肌腱,手术后常有肌腱挛缩、髌股关节疼痛等症状。为对ACL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有较统一的认识,随机向234位骨科医师进行以下4个问题的问卷调查。1)骨科医师如何诊断急性关节内积血;2)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病人如何治疗;3)手术操作技术有哪些变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2月-2007年8月收治的13例前交叉韧带囊肿患者临床资料。男7例,女6例;年龄32~55岁,平均46.3岁。左膝6例,右膝7例。有明确外伤史7例,慢性损伤史4例,无明显诱因2例。病程6~29个月,平均20个月。前抽屉试验阳性1例,轴移试验阳性1例,McMurray试验阳性3例。术前6例经MRI检查确诊。关节镜下检查6例囊肿位于胫骨止点附近,3例位于前交叉韧带与后交叉韧带间,4例靠近股骨止点。术中完整切除囊肿,取囊壁行病理检查。结果病理检查结果为胶原组织和结缔组织黏液样变性,诊断为前交叉韧带囊肿。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1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5年,平均2年6个月。患膝关节疼痛、肿胀、交锁症状均消失,随访期间无复发。术后24个月前抽屉试验阳性1例,轴移试验阳性1例,McMurray试验阳性4例。术后3、6、12、24个月时关节活动度及Lysholm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结论 对于单纯膝关节疼痛,尤其是伴膝关节活动受限但X线片检查无异常者,应考虑前交叉韧带囊肿;MRI检查具有重要意义;关节镜下完整切除囊肿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膝关节交叉韧带囊肿(KCLC)常引起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及交锁等临床症状。本病发病率低,目前病因尚未明确,病理特点是否符合腱鞘囊肿仍有争议,其治疗方法的选择仍未统一。本文通过总结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交叉韧带囊肿的发病率、病因学、病理学、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期望可以提高外科医生对交叉韧带囊肿的认识及关注,减少临床中漏诊、误诊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膝关节韧带复合损伤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膝关节韧带复合损伤是骨科中较为复杂及严重的损伤之一。在膝关节韧带损伤中,韧带复合损伤占25%~60%。多数膝关节韧带复合损伤包括前交叉韧带或后交叉韧带损伤伴发至少一条侧副韧带损伤,损伤机制多为高能量直接暴力。早期系统的检查评估对预后有重要影响,尤需重视血管神经损伤,处理不当将导致严重后遗症。物理学检查可作出较准确的诊断,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治疗极具争议和挑战,近年多主张早期行韧带修复或重建术。保守治疗仅适于韧带轻度损伤、部分年龄较大或对膝关节功能要求较低的病例。该文就目前膝关节韧带复合损伤的发生机制、临床评估与诊断及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关节镜对退行性股骨髁间窝前交叉韧带撞击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6年4月~2010年4月期间,在本组应用关节镜检查、治疗存在半月板损伤或关节游离体等症状的膝退行性关节炎129例140膝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合并股骨髁问窝前交叉韧带撞击症有69例72膝,并发率高达51.43%。关节镜下屈伸膝关节动态观察股骨髁间窝与前交叉韧带有无撞击,作出诊断后,行股骨髁间窝扩大成形及关节清理术。结果本组病例随访12~48个月,平均24个月,术后膝前区疼痛、关节积液、关节屈伸功能明显改善,Lysholm评分明显提高。结论膝退行性关节炎并发股骨髁间窝前交叉韧带撞击症,并发率较高,术前较难以明确诊断,关节镜是检查诊断股骨髁间窝前交叉韧带撞击症的金标准,可以明确诊断有无股骨髁间窝前交叉韧带撞击存在及其病因,股骨髁间窝扩大成形后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关节周围骨折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少见但较难处理的并发症。研究发现术后是否发生关节周围骨折与选取的手术方式和骨隧道的位置及大小等因素有关。由于术后关节周围骨折的发生率较低,目前临床上较少有大宗病例报道,多为散在临床个案报道,临床医师对该并发症的关注度不高,导致对其认识存在诸多不足。同时,术后关节周围骨折常常影响膝关节稳定性,严重可能造成手术失败。因此,有必要了解术后关节周围骨折的特点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本综述总结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周围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生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为临床上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周围骨折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MR与多层螺旋CT对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患者82例,82例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和MR检查。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及核磁共振检查后2~5天以内进行膝关节镜检查。检查结束后评估多层螺旋CT、核磁共振对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结果,观察患者的患侧、健侧膝关节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图像斜状位、矢状位的前、后交叉韧带CT值,胫骨平台与前交叉韧带间夹角,后交叉韧带角度。结果所有患者的健侧膝关节的前交叉韧带CT值、后交叉韧带CT值、胫骨平台与前交叉韧带夹角及后交叉韧带角度均明显大于患侧膝关节(P0.05);膝关节镜检查结果显示,82例患者膝关节共有89处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多层螺旋CT的诊断率为95.51%(85/89),核磁共振的诊断率为97.75%(87/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024,P0.05)。结论核磁共振和多层螺旋CT在诊断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方面,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准确度,但多层螺旋CT的检查费用相对较低,适合临床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0.
碳纤维浅筋膜复合体修复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初步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碳纤维浅筋膜复合体,治疗14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平均随访25个月,患者膝部稳定,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效果满意。介绍了手术方法,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讨论了前交叉韧带损伤对膝周稳定结构的影响,以及与髌股关节、股胫关节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诊断中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0例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且高度怀疑是前交叉韧带撕裂的患者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给予对照组多层螺旋CT检查,给予观察组磁共振检查,对比分析两组诊断效果。结果多层螺旋CT及磁共振检查诊断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准确率分别为75.00%及87.50%,两组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敏感性为63.42%,特异性为81.76%,磁共振检查诊断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敏感性为84.61%,特异性为90.13%,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及后交叉韧带相关测量值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多层螺旋CT比较,磁共振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优势更明显,两种诊断方式均值的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戴祝  黎洲  雷运亮  符得红 《中国骨伤》2018,31(12):1180-1182
腘半月板纤维束损伤在临床上相对少见,可以是单纯损伤,也可以合并前交叉韧带断裂、外侧半月板破裂等损伤。单纯腘半月板纤维束损伤常引起外侧半月板不稳定,由于其损伤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影像学改变细微,临床上容易漏诊与误诊,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膝关节慢性疼痛和不稳至关重要。本文从腘半月板纤维束损伤的解剖特征、生物力学、损伤机制、诊断要点及手术治疗等方面进行总结,以指导临床工作中对腘半月板纤维束损伤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分析核磁共振对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及特点。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本院收治的怀疑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行CT、MRI检查,检查后2~4天以内行关节镜检查,最终CT、MRI诊断结果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作为判断准确度的金标准。观察并比较CT、MRI检查前交叉韧带损伤诊断结果及前交叉韧带的损伤在CT及MRI影像学检查的表现。结果本研究100例患者,经关节镜检查结果显示,22例无韧带损伤(22.0%),34例为部分韧带撕裂(34.0%),剩余44例为完全韧带撕裂(44.0%)。CT检查前交叉韧带的诊断为80.0%(80/100),MRI检查前交叉韧带的诊断率为97.0%(97/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493,P0.05);MRI检查结果显示,完全韧带撕裂的后交叉韧带角度、后交叉韧带弯曲度指数、前交叉韧带与胫骨内侧平舌矢状面夹角均明显小于无韧带损伤及部分韧带撕裂,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在诊断前交叉韧带损伤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对软组织的分辨率及对比度均较高,可以清晰显示关节整体结构及韧带、半月板损伤情况等,可作为交叉韧带损伤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前交叉韧带损伤继发骨关节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交叉韧带损伤后继发软骨损伤率明显升高,主要原因是由于膝关节生物力学改变造成的膝关节不稳。该文就前交叉韧带损伤机制、继发骨关节炎的病理变化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前交叉韧带撞击综合征的关节镜下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撞击综合征的发生机制、病理改变及关节镜下诊断与治疗.[方法]自2005年1月-2007年7月通过关节镜下诊断和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撞击综合征28例,术前患者临床表现以膝关节伸直受限和膝前痛为主.关节镜下检查并确认引起前交叉韧带撞击原因:股骨髁间窝狭窄或骨赘形成19例,陈旧性胫骨髁间嵴骨折导致交叉韧带止点抬高4例,前交叉韧带囊肿3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前交叉韧带止点选择不当2例.根据关节镜下检查结果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股骨髁间窝成形术;股骨髁间窝成形+胫骨髁间嵴骨赘切除术;关节清理+交叉韧带囊肿切除术;交叉韧带胫骨止点复位重建内固定术.[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34个月,平均15个月,优19例,良4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2.1%.[结论]前交叉韧带撞击综合征是引起膝关节渐进性伸直受限和膝前痛的一个重要原因.关节镜的检查和镜下手术对其诊断和治疗有着极高价值.  相似文献   

16.
前交叉韧带损伤(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y)是临床上常见的膝关节运动性损伤之一。损伤病因多种多样,给临床早期及时的诊断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步态分析通过提供客观准确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及时反映肢体的功能变化。本文系统性回顾前交叉韧带损伤步态分析的相关研究,阐述了正常步态的特征,同时从前交叉韧带损伤诊断、治疗方式、手术重建后康复指导等各个方面,对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步态的特征进行综述,为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步态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7.
前交叉韧带、前外侧复合体和外侧半月板共同维持膝关节的前外侧旋转稳定性, 控制胫骨内旋。临床上膝关节前外侧旋转不稳定并不少见, 其主要损伤机制是非接触性损伤。轴移试验、胫骨内旋试验可提示前外侧旋转不稳定。X线片、CT、磁共振成像及超声检查可辅助诊断及鉴别诊断。对于急性前外侧旋转不稳定, 良好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技术是避免术后残留前外侧旋转不稳定的基础, 前外侧韧带重建及关节外腱固定术可酌情选择;而对于慢性前外侧旋转不稳定, 采用前外侧韧带重建或关节外腱固定术治疗均有效。本文对膝关节前外侧旋转不稳定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对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研究不断深入,对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的解剖研究、分类、诊断和治疗技术得到很大的发展。过去认为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不易解剖复位及维持复位的原因是软组织嵌入,目前认为也与ACL的回缩及外侧半月板牵制的复合力量密切相关。传统分类方法以Meyers and McKeever为准,而国内赵金忠提出新的分类方法及诠释。治疗上以前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现多在关节镜下行复位固定,而固定方式也多种多样,如克氏针固定法、螺丝钉固定法、丝线固定法等,对各种固定方式的力学特点及对比也有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前交叉韧带撕裂是常见膝关节损伤,治疗的金标准是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近年,随着对前交叉韧带修复认知的深入及手术技术的发展,前交叉韧带修复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证实,改进后的前交叉韧带修复技术能够实现与传统韧带重建手术相当的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且能够保留韧带及其周围血管,保留本体感受。该文对前交叉韧带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前交叉韧带胫骨棘止点撕脱骨折的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随着关节镜的大量应用,人们对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棘止点撕脱骨折治疗有了更新的认识,国内外对该类骨折从损伤机制、治疗方法、术前术后功能评估、预后等多个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但目前临床上对于非手术治疗和内固定方法的应用仍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单纯凭经验的手法整复、不同内固定方式对骨折的治疗及预后的影响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多问题。本文对此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归纳,提出了有关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