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电针拮抗肌结合Bobath疗法对中风后足内翻的治疗作用及效果。方法:把120例中风后足内翻的病人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电针拮抗肌结合Bobath疗法)60例和对照组(Bobath疗法)60例。对比两组病人治疗前后下肢痉挛程度、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运用修改的Ashworth法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病人的下肢痉挛程度的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结论:电针拮抗肌结合Bobath疗法可以改善中风后足内翻患者的下肢痉挛程度,纠正足内翻,进而提高病人下肢运动功能,治疗效果优于单纯Bobath疗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齐刺电针拮抗肌腧穴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作用及效果。方法:6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成治疗组(齐刺电针拮抗肌腧穴组)30例、对照组(电针针刺常规腧穴)30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痉挛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应用修改的Ashworth法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上肢痉挛程度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优于对照组(P0.05),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结论:齐刺电针拮抗肌腧穴组改善痉挛程度明显,疗效优于电针针刺常规腧穴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化痰通络解痉汤加减联合电针拮抗肌腧穴对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1月郑州市中医院76例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38例。对照组予以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予以化痰通络解痉汤加减联合电针拮抗肌腧穴,两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统计对比两组运动功能评分(FMA)、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生存质量评分(PRO)。结果治疗后1个月、3个月研究组FMA评分、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研究组PRO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痰通络解痉汤加减联合电针拮抗肌腧穴可改善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解惑法针刺治疗脑卒中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痉挛状态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采用解惑法针刺,即患肢主动肌穴位用泻法,拮抗肌穴位用补法,并结合康复训练,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所改善(P均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解惑法针刺能够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痉挛程度,且临床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5.
针刺拮抗肌群穴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痪17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樊玲  薛斌  赵菁菁 《河南中医》2008,28(2):59-60
目的:观察针刺近端拮抗肌群穴与传统腧穴结合良姿位摆放治疗下肢痉挛性瘫痪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7例予针刺近端拮抗肌群穴和良姿位摆放;对照组17例予针刺传统腧穴治疗和良姿位摆放。两组疗程均为30次。结果:在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而痉挛的评定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别。结论:针刺拮抗肌群穴配合良姿位的摆放,可防止痉挛加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并探讨电针拮抗肌群配合Bobath疗法治疗脑梗死后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阶段内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后功能障碍患者共15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采取数字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三组,分别为治疗组、Bobath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均有50例患者。对照组未接受康复治疗,仅接受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在常规神经内科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接受电针拮抗肌群联合Bobath技术治疗,Bobath治疗组接受Bobath技术治疗。三组患者均接受为期1个月的治疗,观察三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分变化。结果:治疗1个月后,三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FIM评分进行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FIM评分较其他组明显更高(P0.05)。结论:在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中采用电针拮抗肌相应腧穴联合Bobath技术进行治疗,具有显著的康复效果,可有效促使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拮抗肌腧穴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电针拮抗肌腧穴联合康复训练)和对照组(康复训练)各40例,两组均进行内科常规治疗。治疗前后用改良Ashworth分级、运动功能评定和ADL指数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30日后,两组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治疗组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电针拮抗肌腧穴联合康复训练能够明显缓解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及提高ADL指数,较单用康复训练有显著优势,可在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头电针联合新Bobath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头电针+体电针组、体电针+新Bobath技术组及头电针联合新Bobath技术组3组各40人,根据MAS、BBS、BI、NIHSS对患者治疗前后各项功能进行评价,并根据下肢表面肌电图(sEMG)RMS/iEMG/MF的数据变化,探讨是否可用来评估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控制障碍的改善程度。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组患者的MAS、BBS、BI均有明显改善,且与2个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改善更加明显;根据NIHSS评分,治疗组的综合有效率明显高于2个对照组;3组患者股二头肌和半腱肌的RMS/iEMG/MF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股二头肌和半腱肌的iEMG和MF均比2个对照组高,RMS比2个对照组低。结论:头电针联合新Bobath技术训练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通过检测股二头肌与半腱肌的sEMG相关指标,发现sEMG相关指标的变化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相符合,因此认为sEMG可以用来评估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控制障碍的改善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火针点刺结合Bobath疗法对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肢体肌力、肌张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6例,两组均给予脑卒中单元常规治疗及对基础疾病进行治疗,治疗组进行火针结合Bobath疗法治疗,对照组单纯使用Bobath疗法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进行临床痉挛指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评定的量表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对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运动功能的改善,治疗组亦优于对照组(P<0.05);对于临床痉挛指数,治疗组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火针点刺结合Bobath疗法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肌力及肌张力,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其疗效优于单纯的Bobath疗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神经干刺激结合电针拮抗肌穴位与对照组的疗效差异。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神经干刺激结合电针拮抗肌穴位组(A组)、电针拮抗肌穴位组(B组)和基础治疗组(C组),每组45例,每日治疗1次,每星期5次,共治疗4星期。观察患侧上肢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结果 B组与C组,A组与B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神经干刺激结合电针拮抗肌穴位治疗在改善患侧肢体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优于单纯电针拮抗穴位和基础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近端拮抗肌群穴与传统腧穴结合良姿位摆放治疗下肢痉挛性瘫痪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予针刺近端拮抗肌群穴和良姿位摆放;对照组41例予针刺传统腧穴和良姿位摆放。2组疗程均为30次。结果:2组治疗前后对痉挛、下肢运动功能、平衡、Brunnstrom分期及ADL进行评定,结果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近端拮抗肌群穴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后的下肢痉挛,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拮抗肌侧腧穴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均采用控制血压、血糖、止血或活血等常规内科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常规诱导分离运动以及抗痉挛等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联合电针刺激拮抗肌侧腧穴治疗,均连续治疗4周;采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MAS)评级评价治疗前后肌张力,比较综合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P 0.05);两组治疗前后MAS评级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 0.05),且治疗后观察组MAS评级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后运动功能Fugl-Meyer(FMA)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 0.05),且治疗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电针刺激拮抗肌侧腧穴联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提升临床疗效,改善运动能力与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近端拮抗肌群穴与传统腧穴结合良姿位摆放治疗下肢痉挛性瘫痪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7例予针刺近端拮抗肌群穴和良姿位摆放;对照组17例予针刺传统腧穴治疗和良姿位摆放。两组疗程均为30次。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对痉挛、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及ADL的评定,结果显示在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ADL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而痉挛的评定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别。结论针刺近端拈抗肌群穴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解痉纠偏针法结合新Bobath技术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中风偏痪痉挛诊断标准患者1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新Bobath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口服巴氯芬片;新Bobath组采用新Bobath康复技术;治疗组采用解痉纠偏针法结合新Bobath康复技术。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6周观察各组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血清中γ-氨基丁酸(GAGB)的含量,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在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和新Bobath组。结论:中风偏瘫痉挛患者采用解痉纠偏针法结合新Bobath技术可有效控制患肢痉挛状态,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交互抑制"电针拮抗肌法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两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拮抗肌电针法。治疗前、治疗28天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MAS)、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Barthel指数(BI)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果:治疗后,两组MAS、FMA和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交互抑制"电针拮抗肌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状态,提高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疗法与Bobath技术治疗脑出血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将64例脑出血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2例。治疗组采用针刺拮抗肌疗法与Bobath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Bobath技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痉挛状态评分和运动功能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痉挛状态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运动功能评分有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改善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拮抗肌疗法与Bobath技术治疗脑出血后偏瘫痉挛状态,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痉挛状态,提高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电针结合康复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电针拮抗肌结合Bobath康复技术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对38例中风痉挛性偏瘫肌张力增高的患者进行为期1月的电针针刺拮抗肌结合Bobath康复技术治疗,治疗前后应用改良Ashworth(M IS)痉挛评分量表对患者的肌张力进行评分,以观察肌张力、肌痉挛的改善程度。结果:电针针刺拮抗肌结合Bobath康复技术降低患者肌张力、改善肌痉挛的总有效率高于90%。结论:电针针刺拮抗肌结合Bobath康复技术对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肌张力增高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金钩钓鱼"针法结合Bobath技术与单纯运用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Bobath易化技术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选取中府、天府、尺泽、曲池、间使、大陵行"金钩钓鱼"针法。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共治疗4周。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MA)和Barthel指数(BI)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肌张力、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Fugl-Meyer评分和BI评分均有改善(均P0.01),但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28/30),优于对照组的80.0%(24/30,P0.05)。结论:"金钩钓鱼"针法结合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疗效优于单纯Bobath技术,可以有效缓解痉挛状态,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同时电针拮抗肌和主动肌与单纯电针拮抗肌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痉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将6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组(30例,脱落1例)和拮抗肌组(30例,脱落2例).拮抗肌组穴取肩髃、臂臑、肘髎、手三里、外关、后溪,于肩髃-臂臑、肘髎-手三里、外关-后溪连接电针,予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拮抗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以康复训练为治疗方法,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法、简化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法、Barthel指数进行疗效评定。结果: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抗痉挛总有效率为96.67%(29/30),优于对照组的86.67%(26/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均可明显改善肢体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结合康复训练较单纯康复训练更有利于缓解脑卒中后偏瘫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