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8 毫秒
1.
张洪美  周荣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9):2332-2333
护士是发生针刺后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发职业群体。世界卫生组织综合各国调查结果认为,乙型肝炎属于医务人员的职业病,其发病率比一般人群高4倍之多。乙型肝炎是可以经血液、体液途径传播与传染的疾病,护士是执行采血和注射的主要群体,由于工作关系发生针刺及皮肤黏膜被患者血液或体液污染的机会多,感染HBV的机率高,因此如何有效地减少针刺伤的发生率,是保持健康、护理人力资源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透析室护士的职业损伤及防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务人员的职业损伤是指在诊疗及护理病人的过程中,医务人员意外地被感染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自身破损皮肤或被带有病原微生物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及其他利器刺破皮肤,而导致被感染。由于血液透析室护士每天的工作内容与血液密切相关,且透析室环境封闭,设备繁杂,因此在工作中比其他科室的护士有更多的潜在职业损伤率,如果护士的防范意识不强,防护知识欠缺,防护措施落实不严,  相似文献   

3.
蔡海静 《当代医学》2009,15(16):118-118
手术室是医院的特殊科室,工作中直接接触患者开放的伤口、血液、体液等,而手术室又是锐器剌伤发生率相对较高的科室之一,手术室护士存在着被感染的高度危险。手术室护士的皮肤被锐器刺伤是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血源性传染病的主要传染途径。针头是护士最亲密的“工作伙伴”,但也是对她们伤害最深的锐器。  相似文献   

4.
冯静  拓春梅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0):179-179
生物性危害因素的影响:手术室护士每日接触最多的就是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因此感染一些血液性传染疾病的概率极高。手术室护士被意外刺伤、刀割伤、污血溅落皮肤黏膜几率较大,因而极易导致意外感染致病。  相似文献   

5.
医护人员通过职业接触而感染HIV、HBV、HCV和结核杆菌等,一直是威胁医护人员自身健康的严重问题。据报道,在美国1981—1993年发现的30多万艾滋病人中,已有20万人死亡,其中6%是卫生工作,在被感染的卫生工作中,护士占63%,医师占14%,化验师占10%,输血工作占8%,说明护士受感染的危险率最高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医护人员和患的安全,制订我区医院职工职业防护的普遍预防策略和实施计划,我们在我区医院中开展了预防职业接触感染的调查和教育,并监测了护士在扩理操作中接触血液、体液情况。  相似文献   

6.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含有致病微生物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或者被含有致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护士是一门特殊的职业,在日常工作中,临床护士每天都会接触侵入性治疗和护理操作,是发生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7.
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病原体感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粘膜,或者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伤皮肤,有可能被病原体感染的情况.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如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心理社会性危害等),其中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是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而急诊科护士工作在临床第一线,与病人及病原微生物接触密切,在这种特殊的环境里可使护士因工作而暴露于多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中,在急救护理操作过程中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容易造成职业性栽损伤,严重威胁着护士的身心健康,为增强急诊科护士自我防护意识、了解自我防护状况,通过对我院急诊科护理人员进行自我防护问卷调查,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传染病都可以通过体液、血液、分泌物等传播媒介接触感染.手术室作为特殊科室,经常会接触到这些传染病病人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因此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掌握必要的的防护措施至关重要.有效的防护不但能减少医源性传播,而且保护了护士的身体健康,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胡玉兰 《基层医学论坛》2012,(36):4915-4916
护士在临床护理中与针头、注射器等器械接触频繁,感染科护士因其职业的特殊性常常接触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液、体液,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职业群体,危害性强,后果严重,不仅会造成血源性疾病的传播,还给护士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为保证护士的执业安全,应加强预防针刺伤感染管理,  相似文献   

10.
职业安全是近年来医护人员日益关注的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 ,护理人员越来越认识到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着很多职业感染的机会 ,因此树立职业安全意识非常必要。1 定义经血液传播疾病是指一类可通过血液、体液途径传播的传染性疾病 ,包括乙型肝炎 (HBV )、丙型肝炎 (HCV )、艾滋病(HIV)、梅毒、疟疾、成人 T细胞白血病等 2 0多种疾病。2 感染途径经血液传播疾病最基本的途径是患者的血液、体液进入医务人员的血液 ,包括被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接触了患者的血液和体液等 ,最主要的是被污染的锐器刺伤。据研究针刺或接…  相似文献   

11.
1不安全因素 1.1生物因素主要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毒、结核杆菌、支原体病毒、流感病毒等。临床护士经常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和各种分泌物,不安全因素加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手术室医务人员暴露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防护措施,降低血液职业暴露的风险。方法通过对2006年6月~2008年12月发生在手术室40例乙型肝炎职业暴露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暴露以锐器伤为主31例,占77.5%,血液体液喷溅3例占7.5%,不完整皮肤粘膜接触6例,占15%。40例HBV职业暴露人员在发生职业暴露后立即采取处理措施,经6个月跟踪监测,未发现一例感染。结论手术室护士是易发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应加强职业安全教育与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规范操作流程,实施标准预防,能够减低职业暴露风险。  相似文献   

13.
感染科是各种传染病聚集的科室,疾病种类繁多,经过血液传播的疾病是指通过血液、体液途径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的血液源性病原体已被证实多达50种,而通过职业暴露感染的最主要有3种病原体为:HBV、HCV、HIV,有报道证实,通过一次性针头刺伤或其他经皮方式暴露于HBV的平均感染率为6%~30%,而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由此可见,经血液传播疾病和经皮肤损伤可能给医务人员带来严重危害,因此做好职业防护尤为重要。1998-2006年我科共发生乙型肝炎职业暴露20例,采取相应处理后无1例感染。  相似文献   

14.
王美俊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22):1040-1040
1处置室护士血源性感染的危险性1.1主要污染源含有HBV、HCV、HIV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组织器官以及其他感染性材料,都是处置室护士每天必然要接触的物质。1.2传播途径主要经破损的皮肤、黏膜及皮肤接触和黏膜接触。1.3感染危险被HBV、HCV、HIV污染的针头刺伤或锐器伤后的相应病源感染率分别为:6.0% ̄30%,0.4% ̄6.0%,0.25% ̄0.4%[1],其危险程度取决于[2]:①皮肤/黏膜接触血液、体液量的大小;②接触时间长短;③造成表皮损伤的针头粗细、类别;④刺伤的深度;⑤所接触病毒滴度高低(作为传染源的病人,所处病程的早晚);⑥所暴露…  相似文献   

15.
急诊室护士发生锐器刺伤的原因与防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诊室护士在日常工作中,每天频繁和各类急、危、重症或灾害、事故等所致的外伤接触,常常接触注射器、刀剪、缝针等锐利器械,因此易发生锐器刺伤。另外,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近年来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也进入快速增长期。急诊室是接触血液和锐器的高发科室,常常发生锐器刺伤事件。国外学者研究认为,针刺伤或接触血液而感染HIV的机率为0.3%,  相似文献   

16.
冯菊 《中原医刊》2006,33(10):F0004-F0004
护士从事的职业,充满了责任与风险,当面临不同病种的患者,护士在技术操作中与患者零距离接触时,被感染和锐器物刺伤的危险就存在。据美国的一项研究报道,703例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100%与感染性体液,血液,排泄物接触有关,其中95%因利器刺伤所致。  相似文献   

17.
血源性传播疾病是指一类通过血液、体液等途径进行传播的传染性疾病。最常见的有:HBV(乙型肝炎)、丙型肝炎(HCV)、艾滋病(HIV)、梅毒、疟疾等。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近年来,艾滋病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而手术室护士的工作与一般科室护理工作有所不同,工作中接触最多的就是患者的血液、体液等,使手术室护士成为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如何应对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严重危害,进行自我防护,将职业危害降到最低,已成为手术室护理工作中伴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自我防护做得好与否,不仅关系到手术室护士自身健康,而且与医院控制院内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浅谈护士的职业防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凤梅 《农垦医学》2002,24(4):310-311
护士作为医院与病人接触最密切的人群 ,有较多的机会遭致感染。护士职业接触感染如针刺 ,切割等意外损伤以及经血液、体液和皮肤粘膜感染疾病在国外已得到广泛的重视。在美国不同地区的 5家医院进行大量的研究发现 ,经常接触或经常被针刺的医护人员的HBV感染发生率比没有发生这种情况的其他医护人员约高 2倍[1] 。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告 ,美国所有AIDS患者中 ,有 5 %的患者是医护人员。我国蔡景一等学者报道 :皮肤损伤是医护人员职业接触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的主要途径[2 ] 。1 针刺是护士最常见的经血传播疾…  相似文献   

19.
宋玲 《海军医学杂志》2010,31(2):178-179
职业暴露危害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中意外被病源体感染的血液、体液污染皮肤、黏膜,或被含有病源体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伤皮肤,有可能被病源体感染的情况.供应室护士的职业暴露危害因素来源于长期接触污染的器械、各种消毒因子等有害物质,及各种仪器设备产生的高温、噪音环境,这些因素都会对人体造成直接危害.因此,如何避免职业危害,做好日常防护,减少职业暴露的危害是供应室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产房工作人员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因素及自我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血液传播疾病是指一类可通过血液、体液途径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包括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爱滋病(HIV)、梅毒等20多种疾病。这些疾病的病原体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外周血液中,可通过输入污染的血液及血液制品,使用污染的医疗器械等而感染他人。产房医护人员在接产工作中所接触产妇的血液、阴道分泌物、羊水等,均是职业性感染的高危因素,稍有不慎,极有可能感染医源性经血液传播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