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0 毫秒
1.
2007年菏泽市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君  侯玉华 《预防医学论坛》2008,14(12):1173-1174
[目的]掌握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情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高出生人口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对菏泽市2007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7年菏泽市共有围产儿83 786名,出生缺陷865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03.24/万。出生缺陷发生率,城镇为79.02/万,农村为119.50/万(P<0.01);男性为116.65/万,女性为87.87/万(P<0.01)。出生缺陷儿前5位类型为总唇裂(占15.84%)、先天性心脏病(占14.45%)、多指趾(占14.34%)、神经管畸形(占7.40%)、先天性脑积水(占5.55%)。[结论]菏泽市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较低,总唇裂、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神经管畸形和先天性脑积水是最多发的出生缺陷类型。  相似文献   

2.
长沙市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长沙市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现况,为预防出生缺陷的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国家出生缺陷监测网随机抽样的长沙市13家监测医院为基础,对长沙市2001-2005年孕28周至出生7 d内的围产儿进行出生缺陷及其相关因素监测。结果1)5年监测65 298例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平均检出率17.37‰,呈上升趋势,2005年有显著上升;2)围产儿死亡率18.85‰,出生缺陷儿死亡率40.74%,占围产儿死亡的37.53%,并有上升趋势;3)先天性心脏病,神经管畸形,唇腭裂,分别占前三位,先天性心脏病呈上升趋势,2005年有显著上升;4)城市人口的出生缺陷检出率为17.24‰,与农村的17.61‰无显著差异;5)出生缺陷的产前诊断率为43.30%,但是不同的出生缺陷病种产前诊断率不同;6)出生缺陷的诊断依据以临床和超声波诊断占主导地位,2005年超声波诊断率大于临床诊断,不同出生缺陷病种诊断依据不同。这些特点基本符合我国南方地区出生缺陷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结论本市出生缺陷检出率,围产儿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出生缺陷是当前围产儿死亡的首要因素,以先天性心脏病、神经管畸形和唇腭裂检出率最高。促进健康教育,倡导公民自觉参加婚前医学检查。加强婚前、孕前、孕期保健,提高产前诊断水平,及早发现严重畸形儿并终止妊娠,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及围产儿死亡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闽北山区围产儿出生缺陷分析及干预措施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分析闽北山区出生缺陷发生的种类、相关因素,了解出生缺陷变化趋势,探讨干预措施。方法:对2001年1月~2005年12月南平市4家医院(国家级出生缺陷监测点)住院分娩满28周至出生后7天的围产儿进行出生缺陷监测,分析出生缺陷检出率、发生率、类别、构成比及相关因素。结果:①出生缺陷儿检出率115.16/万(293/25443),呈逐年增高趋势;②出生缺陷前5位依次为总唇腭裂、神经管畸形、多指(趾)并指(趾)、外耳畸形和胎儿水肿综合征;③出生缺陷围产儿死亡率达29.35‰。结论:南平市出生缺陷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应引起高度重视;农村出生缺陷明显高于城市,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工作重点在农村;加强婚前、孕前、孕期、产时保健及宣教,提高保健意识,提高婚前检查、产前筛查及诊断质量是降低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宜兴市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及变化趋势,为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7~2012年宜兴市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7~2012年围产儿共60 021例,出生缺陷儿251例,发生率为4.182‰,出生缺陷前6位依次为总唇裂、多指(趾)、先天性心脏病、外耳畸形、肢体短缩、先天性脑积水,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结论:为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应继续加强婚检与孕前保健工作,提高生育健康管理工作,积极开展三级预防工作,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提高出生缺陷产前检出率。  相似文献   

5.
张卉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7):1059-1060
目的:了解洛阳市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及主要特征,探讨影响出生缺陷的因素,为政府决策提供相应依据。方法:对该市2007~2009年的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年的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80.86/万;城镇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低于乡村;前5位出生缺陷类别依次为神经管畸形、总唇裂、先天性脑积水、多指(趾)、肢体短缩。结论:该市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偏低,城乡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与全国、全省监测结果不一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长沙市芙蓉区1999-2008年出生缺陷状况,进一步探讨预防出生缺陷的干预措施,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人口素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999-2008年长沙市芙蓉区3家医院(国家级出生缺陷监测点)住院分娩孕满28周至出生后7 d内的22 717例围产儿进行出生缺陷及相关因素的监测.结果 ①10年来出生缺陷儿平均检出率176.96/万(402/22 717),呈上升趋势,2004年有显著上升;②出生缺陷前5位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脑积水、总唇裂、多指、外耳畸形,10年来围产儿先心病发生率为46.66/万,自2000年来处于出生缺陷疾病构成第1位,占17.36%~34.93%;③出生缺陷发生的性别分布显示,男性高于女性,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孕母>35岁是出生缺陷的高发年龄段;⑤围产儿死亡率为19.15%,出生缺陷儿死亡率为353.23%o,占围产儿死亡32.64%. 结论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参与的出生缺陷预防控制体系;加大财政投入,落实三级预防措施;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在婚前、孕前、孕产期、产后保健等重点环节上加强早期干预等综合性防治措施;加强病因学研究,从根本上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切实提高人口索质.  相似文献   

7.
2008年长春市出生缺陷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和分析长春市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的动态情况,为有关部门制定和采取预防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方法:按照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制定的出生缺陷诊断及统计标准,于2007年10月1日~2008年9月30日对长春市53所出生缺陷监测医院围产儿进行监测。结果:共监测围产儿54 502例,出生缺陷儿487例,出生缺陷发生率89.35万/,围产儿死亡597例,围产儿死亡率109.54万/;出生缺陷前6位依次为总唇裂、多指(趾)、神经管畸形、外耳畸形、先天性脑积水、先天性心脏病;产母年龄35岁以上为出生缺陷的高发年龄。结论:应加强优生知识宣传,提高产前诊断技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甘肃省1997~2007年围产儿的出生缺陷发生状况及趋势,为降低我省出生缺陷发生率及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收集甘肃省1997~2007年31个监测点围产儿的监测数据,获得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分析其变化趋势及主要病种顺位.结果 1997~2007年甘肃省出生缺陷平均发生率为108.42/万,不同性别围产儿和城乡分布的出生缺陷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年间出生缺陷主要病种前5位依次为神经管畸形,先天性脑水肿,总唇裂,多指(趾),马蹄内翻.结论 1997~2007年甘肃省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变化趋势不稳定,且城乡差距较大,应提高围产儿出生缺陷干预措施的质量,加强产前检查及围产期保健工作,以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冯萍  李刚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8):4372-4373
目的:了解彭阳县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和种类,探索出生缺陷影响因素,制定降低出生缺陷干预措施。方法:对彭阳县2005~2009年所有医院住院分娩的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彭阳县2005~2009年出生缺陷发生率为62.51/万,总体呈上升趋势,出生缺陷分类依次为神经管畸形、唇腭裂、先天性脑积水、多指(趾)并指(趾)、先天性心脏病及其他等6类。农村明显高于城市,回族高于汉族,有统计学差异。年龄<20、35~岁年龄组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组。结论:做好出生缺陷监测工作,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2004-2008年株洲地区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结果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株洲地区围产儿出生缺陷现状,探讨出生缺陷发生的可能影响因素及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的对策. 方法 对株洲地区2004-2008年28家医疗保健机构的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株洲地区2004-2008年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45.78/万,5年间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前5位出生缺陷类型依次为先心病、唇腭裂、指(趾)畸形、先天性脑积水、外耳畸形.孕母年龄小于20岁、大于35岁,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增高;男婴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高于女婴;产前B超监测对及早发现胎儿畸型,降低病残儿死亡率和围产儿死亡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出生缺陷发生与孕早期异常情况、遗传有一定的相关性. 结论 做好出生缺陷监测,加强出生缺陷的综合预防工作,有利于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陕西省出生缺陷的发生水平及分布特征,为今后工作的重点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2006-2010年在陕西省25家监测医院出生的孕28周至生后7 d所有围产儿进行出生缺陷监测。 【结果】 出生缺陷平均发生率为117.8/104,缺陷发生率逐年上升(χ2=16.81,P<0.01)。前五位缺陷类型依次为:总唇裂、神经管缺陷、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先天性脑积水。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χ2=8.58,P<0.01)。农村发生率高于城镇(χ2=70.72,P<0.01)。单发缺陷占缺陷总数的83.5%。通过超声诊断的病例占52.2%,通过临床诊断的病例占45.9%。产前诊断率为48.1%。围产儿死亡率为8.3‰,呈逐年下降趋势(χ2=6.91,P<0.01)。五年来缺陷儿死亡率高于非缺陷儿死亡率,死亡围产儿的缺陷发生率也高于非缺陷发生率。 【结论】 陕西省2006-2010年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低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降低缺陷发生率的工作重点仍然在农村地区,应积极开展预防神经管缺陷的工作,不断提高各监测点的产前诊断能力,从而降低本地区的缺陷发生水平。  相似文献   

12.
龙岗区2004~2009年出生缺陷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近几年深圳市龙岗区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及变化趋势,为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2009年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4~2009年龙岗区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3.05‰,流动人口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常住人口;男性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4.15‰,女性发生率为11.50‰,男性出生缺陷发生率比女性发生率高;常见出生缺陷类型为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及总唇裂;出生缺陷中的死胎、死产导致死亡构成比呈下降趋势(χ2=38.19,P<0.000 1),新生儿存活构成比则呈上升趋势(χ2=36.65,P<0.000 1)。结论:积极开展三级预防,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围产儿死亡率与死亡围产儿中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变化情况和出生缺陷对围产儿死亡的影响。方法:调查对象为孕28周~产后7天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住院分娩的围产儿,调查围产儿死亡率与死亡围产儿中出生缺陷的发生率。结果:自2004年1月~2008年12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共出生围产儿16602例;出生缺陷儿308例,围产期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8.55‰;围产儿死亡237例,围产儿死亡率为14.28‰;在导致围产儿死亡的原因中,出生缺陷呈逐渐上升趋势,平均为46.41%。结论:出生缺陷在死亡围产儿中的比例逐年上升,成为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苏州市出生缺陷干预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分析探讨出生缺陷的相关因素及干预效果,为进一步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供依据。方法:对苏州市2003~2008年出生缺陷个案进行回顾性调查,将出生缺陷发生率等定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定性资料归纳分析。结果:6年来苏州市出生缺陷发生率从2003年的9.61‰下降到2008年的7.36‰。20岁及34岁年龄组妇女分娩缺陷儿的风险明显增加,男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胎。结论:苏州市出生缺陷干预工程的实施,有效地降低了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发生率,进一步提高了出生人口素质。在提高产前筛查及诊断、完善二级预防的基础上,应全面开展一级预防,积极开展三级预防。  相似文献   

15.
郑在激  龚勋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1):3261-3262
目的:分析海南省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基本情况及动态变化,探索影响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原因及预防策略。方法:对2005~2010年海南省某妇幼保健院出生缺陷围产儿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 483例围产儿中发生出生缺陷286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24.91‰;出生缺陷儿死亡率为3.57‰。出生缺陷前5位疾病是:唇腭裂、多指畸形、外耳畸形、先天性心脏病、神经管发育畸形;出生缺陷发生率与孕产妇年龄呈正相关,年龄35岁以上是发生出生缺陷的高危因素;分娩出生缺陷新生儿的孕妇以城乡低收入、低文化人群为主。结论:加强育龄孕妇产前筛查和优生优育教育,营造优生优育的社会和文化环境,降低婴儿出生缺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在产前诊断胎儿出生缺陷的临床价值及对出生缺陷率的影响。方法:按全国出生缺陷监测网要求,对武汉市第一医院2007年1月~2008年9月住院分娩的孕28周至产后7天的围生儿进行监测,同时对3 935例孕16~40周的妇女采用实时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系统检查,对胎儿畸形进行筛查和诊断。结果:2007年1月~2008年9月武汉市第一医院共分娩新生儿2 629例,出生缺陷儿11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4.18‰,低于1998年~2003年出生缺陷发生率。在3 935例孕妇中,共发现先天性缺陷35例,孕28周以前检出超声诊断胎儿主要系统畸形占57.1%,孕28周至孕36周诊断超声诊断胎儿主要系统畸形占37.1%。结论:妊娠中晚期进行系统超声检查可以对胎儿形态结构方面的明显畸形进行产前诊断,可以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严重畸形的检出率,对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2008—2020年武汉市单胎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及发生趋势。方法 根据国家出生缺陷监测的质量管理要求,采集2008—2020年湖北妇幼保健院出生缺陷监测数据,筛选武汉市户籍的单胎产妇纳入分析,描述不同人群的出生缺陷分布情况与发生趋势。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31145单胎围生儿,其中出生缺陷患者1526例,发生率为11.64‰。武汉市总体出生缺陷发生率由2008年的20.62‰显著下降至2018年的8.36‰,年度变化百分比为-7.9%,该趋势在2018年出现拐点,但2018—2020年的上升趋势不显著。武汉市出生缺陷前5位分别为先天性心脏病(1.96‰)、多指(趾)(1.78‰)、外耳其他畸形(1.57‰)、并指(趾)(0.72‰)、唇腭裂(0.58‰)。其中,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由2008年的2.84‰下降至2020年的1.43‰,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3.8%;外耳其他畸形发生率由2008年的4.50‰下降至2020年的0.10‰,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19.3%。结论 2008—2018年武汉市出生缺陷的发生率逐年降低,但2018年之后有上升趋势,需引起重视。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虽然逐年下降,但稳居出生缺陷顺位第一位,仍然是防控的重难点。此外,需要关注高危人群的出生缺陷防控,做好孕前保健与优生指导工作,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8.
顾维红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7):2615-2617
目的:了解奉贤区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分布特征、影响因素,为降低出生缺陷发生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2008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奉贤区13 266例监测围产儿进行分析。结果:①奉贤区两年间出生缺陷儿188例,出生缺陷率为14.17‰;②出生缺陷前5位分别是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总唇裂、血管瘤和神经管畸形;③出生缺陷发生在男女性别、户籍、出生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孕妇年龄有关(2χ=7.517,P<0.05);④出生缺陷儿死亡与非出生缺陷儿死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1 345.85,P<0.001);⑤产前诊断及治疗性终止妊娠可降低活产婴儿的出生缺陷发生率,并使出生缺陷顺位发生改变。结论:出生缺陷发生与孕妇年龄有关,与性别、受孕时间、户籍无关;出生缺陷儿死亡是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做好三级预防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近年丹阳市出生缺陷发生状况,做好出生缺陷防治工作,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方法 采用医院监测方法收集丹阳市2014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出生缺陷监测医院分娩的20905例围产儿,并对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及趋势进行描述性统计及〖XC小五号.EPS;P〗检验分析。结果 2014-2017年出生缺陷发生率为34.97‰,且逐年呈上升趋势,总出生缺陷前五位分别是先天性心脏病(68.63%)、多指(趾)或并指(趾)(10.87%)、唇腭裂(6.52%)、外耳道畸形(4.35%)、先天性脑积水(2.33%);产前发现出生缺陷前五位分别是先天性心脏病(37.88%)、唇腭裂(16.67%)、先天性脑积水(11.36%)、多囊肾(6.82%)、唐氏综合征(6.06%)。结论 我市出生缺陷发生率较高,应加强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的规范工作,提高出生缺陷产前检出率,利于家庭知情选择,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该院出生缺陷的消长情况,了解该地区出生缺陷的高危高发因素,及时发现可疑的致畸因素,为开展出生缺陷的预防、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依照《中国出生缺陷监测方案》,对2000~2010年在该院分娩的产妇及其围产儿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年间共监测围产儿27 838例,缺陷儿311例,发生率为11.17‰;主要出生缺陷为指(趾)畸形、先天性心脏病、总唇裂、复合畸形、消化道畸形、尿道下裂、脑积水;男婴出生缺陷发生率较女婴显著增加;产母年龄≥35岁,尤其是产母年龄<20岁时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危险性明显增加。结论:加强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工作,提高出生缺陷产前检出率,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