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感染人乳头瘤病毒 (HPV)可引起相关疾病 ,高危型HPV尤其是HPV变异体可能对恶性肿瘤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HPV的不同型具有不同的生理及生化特征 ,又都是宫颈内皮损伤和宫颈癌的危险因素。HPV致宫颈癌还必须有其它因子参与 ,针对HPV感染的预防性及治疗性疫苗在临床上的使用将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认识了解HPV与HPV疫苗以及与宫颈癌的关系,达到预防为主,远离宫颈癌的目的。方法:根据HPV病毒各基因型别的致病性危害性大小不同,将HPV病毒分类,举例说明:分别为高危型、低危型两种。结果:只有持续感染高危型HPV病毒才能导致宫颈癌前病变或宫颈癌。结论:HPV感染已具有普遍性及社会环境因素引起的必然性,注射HPV疫苗是必要的,也是应该全面推广的。  相似文献   

3.
余锦芬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3):6338-6339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癌、癌前病变的关系及不同亚型HPV病毒重叠感染对宫颈癌、癌前病变的影响.方法 以148例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观察组并以96例宫颈炎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研究对象高危HPV病毒感染率、多重感染对宫颈癌、癌前病变的影响及不同病理类型宫颈癌高危HPV感染率.结果 HPV病毒感染率以鳞癌、腺癌居多;高危型HPV病毒感染率、双重感染率、多重感染率在宫颈癌中较高,CINⅢ期、CINⅡ期、CIN Ⅰ期依次降低,均高于宫颈炎中感染率.结论 高危型HPV病毒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阻断高危型HPV病毒的持续感染可阻断癌前病变的进程,是防治宫颈癌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江西地区女性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主要感染型别。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该院肿瘤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导流杂交技术对宫颈癌前病变患者667例和宫颈癌患者394例进行HPV感染型别检测,并对不同级别的癌前病变及不同病理类型宫颈癌型别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中以单一HPV感染为主。宫颈癌前病变组织中总HPV感染率为90.4%,主要感染型别依次为HPV16、58、52、33、31和51;宫颈癌组织中总HPV感染率为97.5%,主要感染型别依次为HPV16、18、52和58。不同级别的宫颈癌前病变HPV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574,P=0.102),但随着级别升高,HPV16、18型感染也升高(χ~2=42.700,P=0.000)。不同病理类型的宫颈癌HPV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99,P=0.012)结论江西地区中HPV16、58、52、33、31、51型别为宫颈癌前病变中的主导型别,HPV16、18、52、58型别为宫颈癌中主导型别,HPV16、18型感染提示宫颈癌变高风险存在。  相似文献   

5.
不同HPV亚型的多重感染和年龄因素与宫颈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ous,HPV)多重感染及年龄等因素与宫颈不同程度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基因微阵列分型检测技术对418例女性HPV感染者进行HPV分型检测,同时检测宫颈病变程度。结果:仅感染高危型HPV病毒(包括混合感染多种高危HPV病毒)的女性患者其宫颈癌、尖锐湿疣构成比与仅感染低危型HPV病毒(包括混合感染多种低危HPV病毒)组的相应构成比存在较大差异(χ2=41.81,P<0.001);感染多种高危(低危)HPV与感染单一高危(低危)HPV相比,不同宫颈疾病的构成比并无差别;在不同的年龄段,高危型、低危型以及高低危HPV混合感染类型的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χ2=17.25,P<0.05)。多元logitic回归分析年龄因素及不同类型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关系显示年龄超过40岁(OR=1.63,P<0.05),16型HPV感染(OR=2.78,P<0.01),58型HPV感染(OR=1.69,P<0.05)宫颈癌患病风险大大增加。结论:感染高危型HPV引起宫颈癌的患病风险增加,而低危型HPV则更易引起尖锐湿疣的发生;多重感染并不会促进宫颈疾病的进展;年龄、16型和58型HPV的感染是影响宫颈癌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高危型HPV在宫颈癌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PCR技术检测了44例宫颈癌患者和15例慢性宫颈炎患者病变组织中高危型HPV(16,18,31,33)的感染率,发现44例宫颈癌患者高危型HPV的阳性率高达91%(40/44),其中HPV16型感染率54.55%(24/44),HPV18型感染率18.2%(8/44),HPV31型感染率13.6%(6/44),HPV33型感染率4.55%(2/44);15例慢性宫颈炎患者有2例感染HPV16型。结果提示HPV16型是宫颈癌发生最常见的基因型,其次为HPV18型和HPV31型,故对育龄妇女定期进行高危型HPV感染的普查,在早期预防宫颈癌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联合采用分子生物学和宫颈脱落细胞学技术进行即定期普查,既能提高阳性率,又能对感染高危型HPV的慢性宫颈炎患者进行早期的有效预防。  相似文献   

7.
李志波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6):1071-1073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状病毒(HPV)基因分型与宫颈组织病变的相关性,为宫颈癌的筛查、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导流杂交反斑点印迹(reverse dot blot,RDB)快速基因分型检测技术对2 378例宫颈可疑病变组织标本同时进行21种HPV基因亚型检测,包括13种高危型HPV、5种低危型HPV和3种中国人群常见亚型,并对筛查出的HPV阳性标本进行DNA测序确诊,以组织病理学诊断作为宫颈病变的标准。结果 2 378例宫颈可疑病变组织标本经HPV基因分型检测出747例阳性,HPV感染率为34.41%;经组织病理学确诊475例为不同程度宫颈病变,病变率达19.97%;475例宫颈不同程度病变组织中感染HPV372例,分别为210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感染HPV156例、236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感染HPV198例、29例宫颈癌感染HPV28例;HPV亚型在LSIL、HSIL及宫颈癌的检出率均为最高。结论 HPV亚型感染与宫颈组织不同程度病变密切相关,HPV基因分型诊断在宫颈癌筛查及防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特别是高危型人乳头瘤状病毒感染者是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西安地区宫颈病变妇女人乳头瘤病毒( HPV)感染状况及基因型别,为宫颈病变的防治提供临床资料和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西安市第一医院及陕西友谊检验中心病理诊断为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 CIN)的450例女性宫颈组织石蜡标本,应用Hybrimax基因芯片导流杂交技术对标本进行HPV基因型分型检测。比较宫颈癌及不同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组HPV感染状况及基因型别并进行分析。结果①低度、高度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组织中均存在高危型HPV感染,20~29岁年龄组常存在低危型HPV感染,感染率为20%,χ2=29.98,P<0.0001,与其他年龄组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②HPV感染的高危型主要是16、58、18、31,低危型主要是11、43、42、6、44。结论 HPV感染基因型别在不同宫颈病变中有不同表现,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患者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的临床分析,为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患者的临床检测以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128例在医院进行诊治的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患者进行HPV感染亚型调查,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4例;观察两组患者的HPV检出的临床特点。结果试验组64例患者中单一型HPV感染41例,多重型HPV感染23例;对照组64例患者中单一型HPV感染44例,多重型HPV感染20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12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患者中检出率较高的HPV类型有HPV16型54株、HPV58型17株、HPV33型16株、HPV52型9株、HPV18型8株、HPV31型8株;各级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患者中高危险HPV感染检出率较低,低危型HPV感染检出率较高。结论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患者中的HPV感染率较高,可以使用导流杂交技术检测方法对HPV亚型进行检测,对于临床预防宫颈上皮内瘤变以及宫颈癌等方面的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概况 目前已确定人类乳头状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癌的病因关系,即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必要条件。而生殖道感染高危型HPV是宫颈癌前病变-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宫颈癌患者的高危型HPV感染100%为阳性,高度病变(CIN2、CIN3)中约97%为阳性、低度CIN(CINI)中约61.4%阳性。HPV感染使宫颈癌的相对危险性增加了250倍。依据不同型别HPV与癌发生的危险性高低分为低危型HPV(如HPV6、11、42、43、44等),  相似文献   

11.
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广泛重视的性传播因子是病毒,尤其是人乳头瘤病毒(HPV),目前已经有100种以上的HPV型被鉴定,依HPV病情不同,可将其分为低危和高危两大类别,前者可以引起尖锐湿疣、扁平湿疣等良性病变,其中百分之一发展为宫颈癌,从而进一步表明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病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高危型HPV。人乳头瘤HPV感染的临床治疗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前已明确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是引起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必要生物学条件[1],HPV感染不同亚型及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级别与宫颈癌存在着一定关系[2].本文对CIN者HPV感染情况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河北省承德市女性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分析HPV感染的危险因素,为HPV感染及宫颈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3年1月—2016年1月在承德市8县3区选取4 250名女性进行问卷调查、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及宫颈HPV DNA检测,对HPV16/18型和细胞学提示不能明确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非典型腺上皮细胞(AGC)及以上患者进行阴道镜检查、组织活检及病理检查,分析不同宫颈病变及年龄组HPV感染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PV感染危险因素。结果承德地区4 250名妇女HPV感染819例,感染率为19.27%,最常见的5种HPV高危型别依次为16、58、52、39、51型。伴随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级别升高,HPV感染率升高,宫颈癌HPV感染率为100%。20岁组HPV感染率最高,为21.74%;30~49岁及≥60岁组为HPV感染高峰。吸烟、首次性生活年龄过早、受教育程度低(高中以下)、接触性出血和宫颈柱状上皮异位为HPV感染的危险因素,避孕套避孕和了解宫颈癌及HPV为HPV感染的保护因素。结论HPV感染与CIN及宫颈癌密切相关,加强对具有HPV感染危险因素人群的筛查及管理可有效预防宫颈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李雪倩  杨英捷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3):1890-1891
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为无包膜的DNA肿瘤球型病毒,直径52~55 nm,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侵犯人的皮肤和粘膜,可导致不同程度的增生性病变[1,2].大量流行病学和生物学资料已证明HPV感染是宫颈癌及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主要病因[3,4],根据其在宫颈癌发生中的危险性不同,可分为2类[5,6]:高危型HPV,包括16,18,31,33,35,39,45,51,52,58,59,66型;低危型HPV,包括6,11,42,43,44型,不同HPV亚型的感染其致病性和后果也有差异[7,8].因此临床上对其进行检测和分型对于宫颈癌筛查和癌前预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子宫颈癌高发区江西修水地区调查其危险因素,为现阶段宫颈癌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0~49岁的1907例已婚妇女为研究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月经婚孕史、性行为及卫生习惯、避孕史、既往疾病和肿瘤家族史等。进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病例组是经病理证实为宫颈癌及中高度鳞状上皮病变者,共86例;对照组是经病理诊断正常者,共1737例。结果:该人群高危型HPV DNA总检出率为18.7%。病例组HPV感染率为94.2%,对照组HPV感染率为11.8%。单因素分析显示,高危型HPV感染、饮用井水、婚姻次数、性伴侣数及宫颈炎病史等5个因素具有显著意义。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高危型HPV感染(OR=154.5)和饮用井水(OR=2.85)具有显著意义。结论:生殖道高危型HPV感染是当地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流行的主要危险因素,提示宫颈癌的防治重点应放在防止HPV感染、对HPV感染的筛查和密切监测已感染高危型HPV的对象上。当地井水的水质情况与宫颈癌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HPV DNA检测是一种较实用的宫颈癌初筛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及HPV-DNA载量水平对不同程度宫颈病变患者宫颈癌相关增殖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于海口市人民医院治疗的86例宫颈癌患者、79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及80例慢性宫颈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杂交捕获Ⅱ代技术检测HPV DNA载量,免疫组化法检测各宫颈组织中B细胞特异性莫洛尼白血病毒插入位点1(BMI-1)、原癌基因C-myc的表达,比较不同程度宫颈病变患者高危型HPV感染情况和BMI-1、C-myc的表达情况,分析高危型HPV感染对宫颈BMI-1、C-myc的影响。结果 宫颈癌组HPV感染率、HPV DNA载量、BMI-1及C-myc阳性表达率均高于CIN组和慢性宫颈炎组(P<0.05),CIN组HPV感染率、HPV DNA载量、BMI-1及C-myc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慢性宫颈炎组(P<0.05);CIN患者宫颈细胞中BMI-1、C-myc表达与CIN分级和高危型HPV感染有关(P<0.05);宫颈癌患者宫颈细胞中BMI-1、C-myc表达与分化程度、FIGO分期及高危型HPV感染有关(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宫颈癌患者宫颈细胞中BMI-1评分、C-myc评分与HPV DNA载量分别呈两两正相关(P<0.05)。结论 合并高危型HPV感染的宫颈癌患者中,宫颈细胞BMI-1、C-myc高表达,其相互作用可能在宫颈癌的增殖中占据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浙江省肿瘤医院宫颈癌患者60例作为宫颈癌组、宫颈癌前病变患者198例作为癌前病变组,选择同期宫颈正常女性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患者HPV分型。结果共160例患者高危型HPV阳性,其中112例患者为高危型HPV单一感染,48例患者为高危型HPV多重感染,多重感染患者中37例为二重感染,9例为三重感染,2例为四重感染。高危型HPV亚型主要为HPV16、HPV18和HPV33,构成比分别为45.7%、21.7%和12.2%。宫颈癌组高危型HPV感染阳性率为93.3%,宫颈癌前病变组高危型HPV阳性率为48.0%,对照组高危型HPV阳性率为15.0%,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高危型HPV感染率高于癌前病变组和对照组(P0.05),癌前病变组高危型HPV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宫颈癌组、癌前病变组和对照组单一感染率和多重感染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单一感染率和多重感染率高于癌前病变组和对照组,癌前病变组单一感染率和多重感染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单一感染率和多重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癌前病变组单一感染率高于多重感染率(P0.05),宫颈癌组单一感染率高于多重感染率(P0.05)。各组患者HPV16和HPV18亚型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和HPV16和HPV18的检出率高于癌前病变组和对照组,癌前病变组HPV16和HPV18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各组患者HPV33亚型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V感染和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有关,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组HPV单一感染和多重感染率明显升高,主要感染亚型为HPV16和HPV18亚型。  相似文献   

18.
宫颈中人乳头瘤病毒检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密切相关,高危型HPV的感染是导致宫颈癌的必要条件,宫颈HPV的检测对于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的筛查及判断预后极其重要,现就国外对宫颈HPV的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的研究现况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19.
宫颈上皮内瘤病及宫颈癌与HPV感染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宫颈HPV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病(CIN)和宫颈癌的关系及CIN中HPV感染的年龄分布。方法以HPV通用引物及型特异性引物对HPV及其型别进行检测。结果CINⅠ组,CINⅡ/Ⅲ组及宫颈癌组患者HPV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宫颈炎组,其检出率分别为62.5%、75.5%、83.3%、20%及29.5%。在宫颈上皮内瘤病中,HPV感染主要分布在18~29岁及30~39岁年龄组,与40岁以上年龄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在CINⅡ/Ⅲ及宫颈癌患者中主要检出的是HPV16/18型,检出率分别为61.2%和66.7%;而在CINⅠ组、宫颈炎组和对照组则以检出HPV6/11型为主,检出率分别为49.0%、26.0%和18.0%。结论HPV16/18型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病及宫颈癌密切相关,宫颈上皮内瘤病和宫颈癌的发生有年轻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本地区女性感染人乳头瘤病毒( HPV)的情况及亚型分布,了解本地区女性常见HPV感染亚型及不同宫颈疾病时常见HPV感染亚型。方法 对2010-2016年贵州省肿瘤医院6 109例阳性结果进行HPV亚型分布情况分析;根据宫颈活检组织病理诊断结果将1 029例病例分为单纯HPV感染组,CINⅠ组,CINⅡ组、CINⅢ组和宫颈癌组,分析不同宫颈疾病组HPV亚型分布的状况。结果 本地区HPV感染率为24.31%,常见HPV感染亚型主要以52、16型为主;感染类型以单一感染为主。不同宫颈疾病感染亚型均以HPV16和52型为主,其中CINIII和宫颈癌组最常见亚型为HPV16型。结论 本地区HPV亚型分布以HPV52、16、58型为主,基本符合亚洲人群分布且具地区分布特点;HPV16型和52型感染与本地区宫颈疾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