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姜黄素干预对COPD大鼠IL-1β和IL-17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雄性SD大鼠3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PD模型组、姜黄素干预组和溶剂对照组,采用香烟烟熏加气管内注射脂多糖方法建立COPD大鼠模型,并按照分组情况对大鼠进行干预.干预结束后计数BALF中的炎症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数量,HE染色观察大鼠气道炎症及肺气肿程度,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血清和BALF中IL-1β、IL-17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肺组织中IL-1β、IL-17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OPD模型组BALF中炎症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数量均显著升高(P<0.05);姜黄素干预组大鼠BALF中炎症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数量较COPD模型组降低(P<0.05).组织病理学显示COPD模型组大鼠小气道周围大量炎症细胞聚集、肺泡腔扩张,姜黄素干预可减轻小气道周围炎症细胞聚集及肺泡腔扩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OPD模型组大鼠血清和BALF中IL-1β、IL-17含量升高,肺组织中IL-1β、IL-17mRNA表达水平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姜黄素干预后COPD大鼠血清和BALF中IL-1β、IL-17含量下降,肺组织中IL-1β、IL-17mRNA表达水平降低,与COPD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姜黄素对COPD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IL-1β、IL-17炎症因子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白介素17(IL-17)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气道炎症及重塑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被动吸烟80 d来制备大鼠COPD模型.支气管肺泡灌洗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计数和百分比;采用半定量图像分析法测量小气道管壁和平滑肌层厚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组织IL-17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lncRNA PACER对小鼠脓毒症急性肺损伤炎症反应的促进作用。 方法分离和培养急性肺损伤和健康非吸烟者的肺泡巨噬细胞,以及获取细菌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LI)小鼠肺组织,采用qRT-PCR方法检测lncRNA PACER的表达;过表达或敲低PACER后,ELISA方法检测THP-1和RAW264.7细胞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对LPS所致ALI小鼠,尾静脉注射PACER siRNA慢病毒后,ELISA检测小鼠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6的表达,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 结果ALI患者肺泡巨噬细胞和ALI小鼠肺组织中lncRNA PACER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细胞过表达PACER后,细胞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升高,而敲低PACER后,炎性因子TNF-α、IL-6的表达则降低(P<0.01);ALI小鼠敲低PACER后,小鼠肺组织和血清中炎性因子TNF-α、IL-6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肺组织损伤程度明显减弱。 结论lncRNA PACER可显著促进脓毒症急性肺损伤炎症反应,为明确lncRNA PACER作为ALI防治的靶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氢青蒿素(DHA)对急性肺损伤(ALI)大鼠炎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40只大鼠随机分为五组:大肠杆菌组(E-coli组)、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DHA 5 mg·kg~(-1)组、15 mg·kg~(-1)组、25 mg·kg~(-1)组(Low组、Medium组、High组);采用直视下气管内滴入大肠杆菌(0.5 mL 3×10~8 cfu/mL)诱导ALI模型,大鼠造模后24 h;(1)行ALI炎症评估:右肺中叶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行病理评分(Smith评分);右肺下叶肺湿/干质量比(W/D);收集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行Elisa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2)行巨噬细胞极化检测: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巨噬细胞行M2表型精氨酸酶1(Arg1)、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M1表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白介素1β(IL-1β)mRNA PCR检测.收集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行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0(IL-10)。结果 E-coli成功诱导ALI,DHA治疗后可明显降低simth评分和W/D比,血清及灌洗液中VEGF的表达减弱,呈剂量依赖性。大肠杆菌ALI模型中存在着巨噬细胞的极化,以M1为主:血清及灌洗液中TNF-α表达增强,IL-10表达减弱,PCR以iNOS、IL-1βmRNA表达为主;DHA治疗后巨噬细胞极化以M2为主:血清及灌洗液中IL-10的表达增强,TNF-α的表达减弱,PCR检到肺泡巨噬细胞表型以Arg1、IL-1ra mRNA的表达占优势。结论 DHA可减轻ALI病理损伤及炎症因子的表达,其机制可能与巨噬细胞的极化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吸烟所致COPD大鼠肺组织中IL-17、IL-21及转录因子视黄酸相关孤儿受体γt (retinoid-related orphan nuclear receptor gamma t,RORγt)表达的影响,探讨辛伐他汀治疗COPD的价值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吸烟组(11只)及治疗组(10只);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的病理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大鼠肺组织IL-17、IL-21及RORγt蛋白的分布进行检测;Real time RT-PCR方法对肺组织中IL-17、IL-21及RORγtmRNA的表达进行测定.结果 在支气管黏膜上皮和肺泡间隔内,IL-17、IL-21及RORγt阳性细胞在吸烟组[(90.00±14.02) cells/mm2、(61.18±9.16) cells/mm2、(77.27±7.95) cells/mm2]和治疗组[(72.80±10.79) cells/mm2、(49.40±3.34) cells/mm2、(65.40±5.23) cells/mm2]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5.20±4.49) cells/mm2、(8.20±3.16) cells/mm2、(6.80±5.85) cells/mm2] (P<0.01);且吸烟组的表达量高于治疗组(P<0.05).肺组织中IL-17、IL-21及RORγt mRNA的表达吸烟组(7.49±2.93、12.22±4.98、4.04±0.21)和治疗组(2.39±0.62、3.78±0.35、1.76±0.25)均高于对照组(1.00±0.00、1.00±0.00、1.00±0.00)(P<0.01),吸烟组的表达量高于治疗组(P<0.05).肺泡间隔内的IL-17阳性细胞数与平均内衬间隔呈正相关(r=0.729,P<0.01),与平均肺泡数呈负相关(r =-0.889,P<0.01).结论 IL-17、IL-21和RORγt在大鼠COPD形成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辛伐他汀降低大鼠肺内炎症细胞及炎症因子IL-17、IL-21及RORγt的表达,这种作用是辛伐他汀抑制COPD大鼠肺组织炎症反应和肺病理改变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不同机械牵张应力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白介素-6(IL-6)和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MIP-2)的影响,并探讨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对机械牵张诱导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IL-6和MIP-2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 采用支气管肺泡灌洗的方法取得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并建立体外大鼠肺泡巨噬细胞梯度应力的机械牵张模型,应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方法观察IL-6和MIP-2的表达.进一步应用JNK特异性抑制剂SP600125,p38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及ERK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给予同期干预,检测干预效果.结果 随着机械牵张应力的增大,肺泡巨噬细胞MIP-2 mRNA和其蛋白的表达递增(均P<0.05).给予SP600125干预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MIP-2 mRNA 和蛋白表达较机械牵张处理组明显降低.SB203580干预组及PD98059干预组的肺泡巨噬细胞MIP-2 mRNA和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与机械牵张处理组相比无明显变化.而IL-6 mRNA及其蛋白水平在上述各组中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大鼠巨噬细胞MIP-2的表达与机械牵张应力呈强度依赖性,JNK信号通路在周期性牵张诱导肺泡巨噬细胞表达释放MIP-2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肺炎患者外周血CD16+/56+自然杀伤(NK)细胞、白介素-12p70(IL-12p70)、白介素-10(IL-10)、白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74例AECOPD患者,根据是否合并肺炎分为单纯AECOPD组89例、AECOPD合并肺炎组185例(根据肺炎严重程度分为重症组85例、非重症组100例),检测患者入院时外周血CD16+/56+NK细胞及IL-12p70、IL-10、IL-4、IFN-γ表达水平。结果 AECOPD合并肺炎组血清IL-12p70、IL-10、IL-4、IFN-γ水平均高于单纯AECOPD组,且重症组均高于非重症组(P<0.05),但不同组外周血CD16+/56+NK细胞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显示,AECOPD患者血清IL-12p70与IL-10、IL-4、IFN-γ表达呈正...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实验性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抗炎细胞因子白介素-10(IL-10)对其的影响和意义.方法 92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NP组和IL-10治疗组.腹腔注射左旋-精氨酸制作ANP模型.治疗组于末次精氨酸注射后第2、5、8 h腹腔内注射IL-10 10 000U.各组再分4 h、12 h、24 h和36 h点.检测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水平以及胰腺和肺组织的MIF表达.结果 ANP组MIF在造模后4 h已升至高值,并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波动于(117.82 ± 15.73)μg/L至(120.97 ± 11.24)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血清MIF浓度(P <0.01或P <0.05);治疗组各时点血清MIF浓度低于ANP组(P <0.05).对照组大鼠胰腺组织的外分泌部、肺组织的支气管上皮细胞及肺泡细胞有MIF弱表达,ANP组和治疗组胰腺及肺组织MIF阳性细胞数增加、染色明显增强.结论 (1)MIF水平在ANP早期明显升高,ANP时肺及胰腺组织中MIF表达增强,提示MIF参与了大鼠ANP及肺损伤的发病;(2)抗炎细胞因子IL-10对血清及胰腺和肺组织的MIF水平有抑制作用,IL-10可能减轻实验性ANP的胰腺及肺的损害,对胰腺及肺组织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单纯香烟刺激诱导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模型,并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在香烟刺激COPD大鼠、戒烟1个月COPD大鼠中血、肺组织、支气管灌洗液中的表达变化。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PD组、戒烟1个月COPD组,采用6个月单纯香烟刺激建立COPD大鼠模型。通过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检测大鼠肺功能、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行分类计数评估COPD动物模型。并测定3组血、肺组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NGF蛋白、NGF mRNA表达。结果COPD组、戒烟1个月COPD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均显示肺气肿形成明显,相比正常对照组,肺顺应性和每分钟通气量均明显下降,气道阻力明显升高(均P<0.05)。COPD组、戒烟1个月COPD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巨噬细胞总数显著多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这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血中NGF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戒烟个1月COPD组肺组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NGF蛋白、NGF 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5),但这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6个月单纯香烟刺激成功建立COPD大鼠模型,并且戒烟1个月后,停止造模干预,COPD病变仍持续存在。NGF持续性参与COPD的发生发展,即使戒烟,NGF仍参与肺局部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膈肌活动度改变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的探讨膈肌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浓度、一氧化氮合酶(NOS)表达水平及炎性因子水平与食管病变并COPD患者膈肌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8年12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食管病变并行开胸手术患者48例,根据术前是否合并COPD分为对照组(未合并COPD,n=26)和COPD组(合并COPD,n=22)。比较两组患者膈肌活动度、FeNO浓度、NOS[包括诱导型NOS (iNOS)、内皮型NOS (eNOS)、神经型NOS (nNOS)]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炎性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 (IL-6)、白介素8 (IL-8)]水平,膈肌FeNO浓度、NOS表达水平及炎性因子水平与食管病变并COPD患者膈肌活动度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1)COPD组患者膈肌活动度小于对照组,膈肌FeNO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2) COPD组患者膈肌iNOS、eNOS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膈肌nNOS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COPD组患者膈肌TNF-α、IL-1β、IL-6、IL-8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4)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膈肌FeNO浓度、iNOS mRNA相对表达量、eNOS mRNA相对表达量、iNOS蛋白相对表达量、eNOS蛋白相对表达量及膈肌TNF-α、IL-1β、IL-6、IL-8水平均与食管病变并COPD患者膈肌活动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膈肌FeNO浓度、iNOS及eNOS表达水平、炎性因子水平升高与食管病变并COPD患者膈肌活动度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肺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正常组不予处理,对照组及治疗组建立大鼠COPD模型,香烟暴露2周后治疗组同时给予辛伐他汀治疗6周;8周后处死大鼠,TUNEL法测算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AI),RT-PCR法检测肺组织中的Caspase-3、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因。结果正常组肺泡上皮细胞AI为6.21%±1.28%、气道上皮细胞AI为3.55%±0.87%,对照组分别为31.41%±2.67%、17.86%±2.7%,治疗组分别为20.98%±3.00%、10.20%±1.52%。对照组、治疗组AI与正常组比较,P均<0.05;治疗组与对照组AI比较,P<0.05。与正常组比较,对照组、治疗组肺组织中Caspase-3、iNOS mRNA表达量增加、eNOS mRNA表达量降低(P均<0.05);且对照组变化更显著(P均<0.05)。各组大鼠肺组织中Caspase-3 mRNA与iNOS 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r分别为0.94、0.89、0.91,P均<0.05),与eNOS mRNA表达呈负相关(r分别为-0.88、-0.65、-0.92,P均<0.05)。结论辛伐他汀对COPD大鼠肺组织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该作用与其增加COPD大鼠肺组织中eNOS mRNA表达,减少iNOS mRNA、Caspase-3 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高原肺水肿(HAPE)大鼠的影响。方法 2016年5—10月于第三军医大学高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西南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实验。选取成年SD大鼠9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0只,剔除实验过程中死亡大鼠后A组纳入22只,B组纳入29只,C组纳入22只。3组大鼠均进行力竭运动,后将B组和C组大鼠低氧暴露48 h以建立HAPE模型,减压低氧暴露48 h后B组大鼠予以0.9%氯化钠溶液300μl腹腔注射、1次/d,C组大鼠予以地塞米松300μg腹腔注射、1次/d;连续用药3次后处死所有大鼠。观察3组大鼠肺脏形态、肺组织学形态、肺组织超微结构及肺组织Occludin蛋白的表达,比较3组大鼠肺组织含水量、肺泡灌洗液蛋白质含量、肺泡壁血管内皮细胞Occludin蛋白相对表达量、血液和肺泡漏出液炎性因子水平。结果 (1)肺脏形态:A组大鼠肺叶表面光滑,呈浅粉红色且无泡沫溢出;B组大鼠肺叶肿大,肺表面呈暗红色,肺组织硬度增加,表面有点状出血和脓肿形成,切面有较多泡沫溢出;C组大鼠肺表面光滑,呈浅粉红色,切面少有泡沫溢出,表面无出血和脓肿形成。(2)肺组织学形态:A组大鼠肺泡结构正常,肺泡腔内无红细胞和粉红色蛋白样物质;B组大鼠肺组织结构较致密,肺质地实变,肺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肺泡壁增厚,肺泡间隔增宽,肺泡腔内可见大量红细胞;C组大鼠仅部分肺泡壁增厚,部分肺泡间隔增宽,肺泡腔内未见红细胞和粉红色蛋白样物质。(3)肺组织超微结构:A组大鼠肺泡壁血管膜双层结构清晰,结构正常,无融合和断裂;B组大鼠一侧肺泡壁血管膜双层结构的上皮层疏松、完全断裂或融合,结构模糊不清,内皮层疏松呈串珠状;C组大鼠肺泡壁血管膜双层结构清晰,部分区域血管膜双层结构似有融合。(4)肺组织含水量及肺泡灌洗液蛋白质含量:A、C组大鼠肺组织含水量、肺泡灌洗液蛋白质含量低于B组(P0.05);A组大鼠肺泡灌洗液蛋白质含量低于C组(P0.05)。(5)肺组织及肺泡壁血管内皮细胞Occludin蛋白的表达:A组大鼠肺组织Occludin蛋白表达呈强阳性,B、C组大鼠肺组织Occludin蛋白表达呈弱阳性。A组大鼠肺泡壁血管内皮细胞Occludin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B、C组(P0.01);B组大鼠肺泡壁血管内皮细胞Occludin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C组(P0.05)。(6)血液和肺泡漏出液炎性因子水平:3组大鼠血液白介素8(IL-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大鼠血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水平低于B组(P0.05);C组大鼠血液TNF-α水平高于A组,血液IL-1β、IL-6水平低于B组(P0.05)。A组大鼠肺泡漏出液TNF-α、IL-1β、IL-6、IL-8水平低于B组(P0.05);C组大鼠肺泡漏出液TNF-α、IL-6水平高于A组,肺泡漏出液IL-1β、IL-6、IL-8水平低于B组(P0.05)。结论地塞米松可有效减轻HAPE大鼠肺水肿及炎性反应,改善肺-气血屏障通透性,有利于减少蛋白质的漏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s-α,TNF-α)、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4(IL-4)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葡聚糖硫酸钠盐(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诱导C57BL/6小鼠,构建UC小鼠模型,病理学鉴定结肠炎症组织及正常组织,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方法检测不同炎症组织中TNF-α、IL-6和IL-4的mRNA水平。临床上,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62例UC患者及26名正常对照者血清中TNF-α、IL-6和IL-4的水平,分析炎症因子与结肠炎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UC动物模型中,结肠炎症组织TNF-α、IL-6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而IL-4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织(P0.01)。UC活动期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UC缓解组(P0.05),且与结肠炎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而IL-4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UC缓解组(P0.05),且与UC严重程度呈负相关。结论促炎因子TNF-α、IL-6和抑炎因子IL-4的表达失衡与UC的病情进展相关,对UC的诊断和临床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COPD与慢性炎症有关,主要影响肺实质和外周气道,最终导致外周气道存在很大程度上不可逆的和进行性的气流限制.这种炎症的特点是由于血液循环中的肺泡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T细胞(Tc1、Th1和Th17细胞亚群为主)和固有淋巴细胞的增加造成的.而Th17,一种CD4+T细胞的新子集,以能分泌IL-17A和IL-17F而得名.在COPD大鼠肺组织内IL-17 mRNA表达增加并伴随着肺功能的降低.本文就Th17在COPD的发展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白介素10(hIL-10)预先给药对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大鼠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 SD大鼠36只,体质量220~300 g,随机分为3组(n=12):对照组(C组)、大潮气量机械通气组(H 组)和 hIL-10干预组(HI组)。其中C组经口插管后维持自主呼吸4 h;H 组采用大潮气量机械通气建立大鼠 VILI 模型,阿曲库铵静脉输注抑制自主呼吸、维持肌松,接小动物呼吸机机械通气,呼吸参数设定:呼吸频率40次/min,通气时间4 h,吸呼比为1∶3,呼气末正压通气0 cmH2 O,吸入氧浓度为21%,潮气量30 ml/kg,根据体质量调节潮气量;HI组在大潮气量机械通气开始前30 min从尾静脉注射 hIL-10(剂量为8000 U/kg),余同 H 组,C组、H 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各组于通气4 h后放血处死大鼠,收集大鼠血清和 BALF,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8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浓度;取右上肺组织做病理切片,HE染色镜下观察形态学变化。结果光镜下观察显示 C组肺泡结构无明显损伤;H 组肺泡结构破坏严重,肺泡内渗出物、出血和间质水肿明显,可见明显肺泡腔融合,肺间隔增宽,大量炎性细胞浸润;HI组肺组织结构有一定程度损伤,肺间隔有少量增厚,但较 H 组减轻。与C组相比,H 组、HI组血清和BALF中TNF-α、IL-8和 ICAM-1水平均升高(P <0.05或 P <0.01);与 H 组相比, HI组血清和BALF中TNF-α、IL-8和 ICAM-1水平明显降低(P值均<0.01)。结论 hIL-10作为机体重要的抗炎因子,可通过调节肺组织炎症反应,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大鼠VILI。  相似文献   

16.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实验性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抗炎细胞因子白介素-10(IL-10)对其的影响和意义。方法92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NP组和IL-10治疗组。腹腔注射左旋-精氨酸制作ANP模型。治疗组于末次精氨酸注射后第2、5、8h腹腔内注射IL-1010000U。各组再分4h、12h、24h和36h点。检测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水平以及胰腺和肺组织的MIF表达。结果ANP组MIF在造模后4h已升至高值,并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波动于(117.82±15.73)μg/L至(120.97±11.24)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血清MIF浓度(P<0.01或P<0.05);治疗组各时点血清MIF浓度低于ANP组(P<0.05)。对照组大鼠胰腺组织的外分泌部、肺组织的支气管上皮细胞及肺泡细胞有MIF弱表达,ANP组和治疗组胰腺及肺组织MIF阳性细胞数增加、染色明显增强。结论(1)MIF水平在ANP早期明显升高,ANP时肺及胰腺组织中MIF表达增强,提示MIF参与了大鼠ANP及肺损伤的发病;(2)抗炎细胞因子IL-10对血清及胰腺和肺组织的MIF水平有抑制作用,IL-10可能减轻实验性ANP的胰腺及肺的损害,对胰腺及肺组织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丙烯醛雾化吸入构建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模型肺组织的抗炎抗氧化作用。方法用丙烯醛雾化吸入构建COPD大鼠模型。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5、15、45 mg/kg)预处理COPD大鼠模型,逆转录PCR法检测不同浓度白藜芦醇对COPD大鼠模型肺组织炎性蛋白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肿瘤坏死因子(TNF-α)mRNA表达影响,用化学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白藜芦醇干预下COPD大鼠模型肺组织中谷胱甘肽(GSH)、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结果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显著抑制COPD大鼠模型肺组织一氧化氮合酶(iNOS)、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mRNA水平,上调大鼠肺组织中内源性巯醇抗氧化物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减少丙二醛(MDA)含量。结论白藜芦醇通过降低促炎因子水平、上调内源性巯醇抗氧化物含量,从而对COPD模型大鼠肺组织发挥抗炎、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IκB激酶复合物(IKKα)对缺血再灌注(IR)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对M1与M2型巨噬细胞的影响。方法 C57BL/6-IKKα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mIKKα~(-/-))及同窝出生的年龄性别匹配的对照组小鼠各9只,各自分为MIRI模型组(6只)和假手术组(3只),以上各组小鼠分别于IR3 d及7 d后进行心脏超声及血流动力学检测;IR模型组于IR3 d及7 d后分别处死(3只),HE及Masson染色进行心肌病理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组织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2A(IL-12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CD68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中M1/M2型巨噬细胞表型标记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型标记物(Arg1)蛋白相对表达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心肌组织中M1型巨噬细胞表型标记物(iNOS、TNF-α、IL-1β)mRNA的表达量以及促M2巨噬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10(IL-10)]、M2巨噬细胞Arg1mRNA的表达量。结果与IKKα~(flox/flox)模型组比较,mIKKα~(-/-)模型组IR 3 d及7 d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心肌梗死面积及胶原附着面积、炎性因子IL-12A、IL-10、CD68阳性区域评分、M1型巨噬细胞表型标记物iNOS蛋白量及iNOS、TNF-α和IL-1βRNA的表达量均增加(P0.05);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室壁心肌纤维缩短率(FS)、M2型巨噬细胞表型标记物Arg1蛋白量和Arg1mRNA的表达量均降低(P0.05);促M2巨噬细胞极化因子(TGF-β、IL-10)mRNA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KKα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的炎症反应具有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与IKKα调节心肌巨噬细胞聚集并向M1型巨噬细胞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芍药苷(paeoniflorin, PF)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大鼠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将72只大鼠分6组:正常对照组,COPD组,芍药苷低、中、高剂量组,西药组。记录各组大鼠精神状态、增长体质量等;测定各组大鼠的肺顺应性(CL)、第0.3秒的用力呼气容积和(FEV 0.3%)和用力肺活量(FVC)的比值、用力呼气流量(MMEF);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TLR2、NF-κB;ELISA法检测血清、肺泡灌洗液和肺组织中IL-1、IL-6、IL-8、IL-1β、TNF-α的表达。 结果芍药苷可改善COPD大鼠精神萎靡、饮食量减少等情况;COPD大鼠体质量增长43.22±5.35明显欠佳,芍药苷可改善COPD大鼠体质量增长欠佳的情况,其中以芍药苷高剂量组体质量增长最为明显68.11±6.72(P<0.05);COPD大鼠CL、FEV 0.3%/FVC、用力呼MMEF均明显下降,芍药苷可升高这3项指标(P<0.05),其中以芍药苷高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分别为0.38±0.11、0.77±0.11、3.98±0.38(P<0.05);COPD大鼠TLR2、NF-κB、IL-1、IL-6、IL-8、IL-1β、TNF-α均升高,芍药苷可降低这几项指标,其中以芍药苷高剂量组降低最为明显,分别为1.28±0.11、1.21±0.13、135±22、290±32、290±17、180±39、590±23(P<0.05)。 结论芍药苷可抑制COPD大鼠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改善COPD大鼠的一般情况,这可能是通过调节TLR2/NF-κB信号传导通路引起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7(IL-17)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内巨噬细胞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CHB患者30例和健康对照者10名,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肝组织IL-17和CD68的表达情况。体外分离培养骨髓来源巨噬细胞(MDM),予以IL-17处理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相关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1.CHB患者肝组织IL-17比正常对照组表达增加(P0.05)。2.CHB患者肝组织CD68阳性巨噬细胞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3.IL-17细胞因子刺激后,巨噬细胞MCP-1 mRNA(4.65±2.27)表达高于对照组(2.05±0.95),iNOS mRNA(121.7±26.65)也明显高于对照组(3.29±1.62),而IL-10 mRNA(14.2±6.85)较对照组(23.50±8.00)明显下调,同样Arg-1 mRNA(20.68±5.29)表达也较对照组(35.80±8.97)下调(P0.05)。结论 IL-17可能通过肝脏巨噬细胞参与CHB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