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类疾病,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治疗难度大,起病急,病死率高。胸痛中心(CPC)的成立使STEMI患者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但缺乏完整的诊疗体系使得目前多数STEMI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就诊。因此,该文就胸痛中心成立对STEMI患者救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的成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急救护理的影响。[方法]随机抽样选取胸痛中心成立后2017年5月—2018年4月40例STEMI病人作为观察组,同样随机抽样选取胸痛中心成立前2016年5月—2017年4月40例STEMI病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的急救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进大门到球囊扩张(D-to-B)时间、急诊滞留时间短于对照组,病人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急诊救治期间病人病死率和转运途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胸痛中心为STEMI病人开通绿色通道,缩短了病人急诊滞留和D-to-B时间,使其能够尽早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通过规范病人救治流程,提高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做好转运前风险评估,环环相扣,降低了转运途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从而提高了救治成功率,降低了院内病死率,让病人、家属及社会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CPC)管理下急救护理路径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效率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10月该院收治STEMI患者64例为对照组,2016年11月至2018年2月STEMI患者67例为研究组。对照组行常规急救护理,研究组行CPC管理下的急救护理路径。观察两组救治效率及效果。结果研究组首份心电图完成、确诊到术前准备完成、门-导管室(D-to-C)、门-球囊扩张(D-to-B)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CI治疗支架植入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院内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TEMI患者行CPC管理下的急救护理路径可显著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效率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转运体系在救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再灌注时间与结果的影响,进一步明确在胸痛中心协同救治急性STEMI患者模式下院前急救转运体系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救治的急诊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STE...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胸痛中心模式下优化急诊护士护理流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病人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从胸痛中心数据平台获取数据资料,连续入选某院胸痛中心认证前(2018年6月—2019年4月)急诊科收治的急性STEMI病人148例,设为对照组;胸痛中心认证后(2019年5月—2020年3月)收治的急性STEMI病人137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救治流程,观察组采用胸痛中心模式下优化急诊护士护理流程,比较两组病人的急救处置情况[首份心电图时间、肌钙蛋白报告时间、D2B时间(病人从进入医院大门到球囊扩张/导丝通过的时间)、首次医疗接触(FMC)-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时间、首份心电图时间达标率、肌钙蛋白报告时间达标率、D2B时间达标率、FMC-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时间达标率]和救治情况(院内死亡率、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病人首份心电图时间、肌钙蛋白报告时间、D2B时间、FMC-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首份心电图时间达标率、肌钙蛋白报告时间达标率、D2B时间达标率、FMC-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时间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院内死亡率较对照组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9);观察组病人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41)。结论:胸痛中心模式下优化急诊护士护理流程可缩短急性STEMI病人的总缺血时间,降低病人院内死亡率和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提高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转运模式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疗效的影响。方法:入选2013年1月—2014年12月行急诊PCI的268例STEMI患者,其中139例患者的一次性12导联心电图由社区医师或救护车上的急救人员通过手机微信传输到指定的心内科医师手机上(胸痛中心模式探索组),129例患者自行来院就诊(普通就诊组)。比较两组的进门到球囊扩张(D-to-B)时间和达标率(D-to-B低于90 min的概率),住院期间病死率、心力衰竭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结果:胸痛中心模式探索组和普通就诊组的D-to-B时间[(86.4±4.5)min比(97.4±10.3)min,P0.01]、住院期间病死率(2.9%比9.3%,P0.05)、心力衰竭发生率(4.3%比11.6%,P0.05)、平均住院天数[(8.7±3.2)d比(10.9±4.5)d,P0.05]及住院费用[(50 347±19 310)元比(58 102±41 178)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区域胸痛中心模式能缩短STEMI患者的再灌注时间,降低近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紧急介入治疗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紧急介入治疗能否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院前及急诊室发生心脏骤停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2例,分为在心肺复苏后同时进行紧急介入治疗组(n= 12)和保守治疗组(n=20).比较两组的住院期间病死率、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和严重出血的发生率。结果介入组住院期间死亡2例(17%),保守组死亡14例(70%),p<0.01;心肺复苏后发生心力衰竭者两组分别为3例(25%)和16例(80%),P<0.01;两组的严重心律失常、心原性休克和严重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急诊介入治疗能显著降低病死率,而心肺复苏时间>20min,将增加病死率。结论早期紧急介入治疗能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合并非梗死相关动脉(non-IRA)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临床特点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方法 417例STEMI接受直接PCI患者中,53例至少1支non-IRA为CTO(A组),另364例无non-IRA CTO(B组),比较2组病史、介入治疗及其预后。结果 A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比率(9.4%vs 2.5%,P<0.05)、2型糖尿病病史比率(26.4%vs 12.9%,P<0.05)、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率(17.0%vs 8.0%,P<0.05)、临时起搏率(20.8%vs 7.4%,P<0.01)、心脏电复律率(26.4%vs 7.1%,P<0.01)均高于B组;随访期间(至少12个月),A组因心功能不全再次住院率高于B组(28.3%vs 12.9%,P<0.05);2组急性期住院期间病死率分别为3.8%和3.6%,随访期间病死率分别为5.7%和5.5%,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STEMI合并non-IRA CTO患者既往糖尿病、心肌梗死病史多见,病情凶险,借助IABP、心脏电复律、临时起搏治疗多见,但直接PCI仍可明显提高生存率,改善近期、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静脉溶栓(TT)、一般内科治疗等不同治疗方式对高龄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457例首次STEMI患者随机分为PCI组、TT组和一般内科治疗组,随访12~36个月,观察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差异。结果PCI组心脏性病死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低于TT组和一般内科治疗组(均P〈0.01),LVEF高于TT组和一般内科治疗组(均P〈0.01);≥75岁组患者心脏性病死率高于〈75岁纽(31.3%vs10.3%,P〈0.05),但与一般内科治疗纽同年龄组比较仍明显降低(31.3%vs41.7%,P〈0.01)。结论直接PCI能降低STEMI患者的心脏性病死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改善患者心功能和预后.≥75岁的高龄患者也能从中获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我院胸痛中心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早期再灌注治疗的最佳优化策略。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接诊的所有STEMI患者,根据接诊方式分为:胸痛专车组,病房急救组,绿色通道组。其中胸痛专车组是我院胸痛中心的核心组,该车的设备及人员配备与导管室形成院前与院内救治的无缝连接,简化了STEMI患者的救治流程,使冠状动脉再灌注时间缩短到最短,从而优化近远期治疗及预后,形成了我院全新的胸痛全流程化救治模式。本研究对比观察该组与病房急救组、绿色通道组发病-首次医疗接触时间(FMC)、FMC至签署知情同意时间、FMC至抗栓溶栓时间、FMC至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时间、血浆NT-pro BNP、Hs CRP浓度、住院天数,住院期间并发症及心源性死亡情况。结果三组患者中胸痛专车组的发病至FMC(2.59±0.74)min、FMC至签署知情同意时间(7.38±0.92)min、FMC至抗栓溶栓时间(6.36±0.91)min、FMC至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时间最短(29.38±0.92)min,与其他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1),患者血浆NT-pro BNP及Hs CRP浓度与发病至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时间正相关(R~2值分别为0.454、0.290)。结论胸痛全流程化救治模式明显缩短了STEMI患者发病至再灌注时间,优化了抢救流程,有效提高了早期救治率并改善了近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对缩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进门-球囊(D-to-B)扩张时间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急性STEMI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16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胸痛中心成立时间分为成立前(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85例和成立后(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8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胸痛中心成立后STEMI患者D-to-B扩张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成立前,住院费用明显少于成立前(P0.05),D-to-B达标情况明显高于成立前(P0.05)。胸痛中心成立后心源性休克、死亡的发生情况明显低于成立前(P0.05)。结论胸痛中心管理模式有助于缩短急性STEMI患者Dto-B扩张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建设对中山市博爱医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治的影响。方法:筛选中山市博爱医院在胸痛中心建设运行前后1年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急诊PCI的患者共51例,按时间顺序分为绿色通道组及胸痛中心组,其中绿色通道组16例,胸痛中心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FMC)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2B)时间、入住ICU时间、住院总时间、医疗总费用、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及住院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慢性疾病史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差异;而胸痛中心组FMC、FMC2B、入住重症病房时间、总住院时间、院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总费用以及病死率均比绿色通道组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胸痛中心的建立能够缩短STEMI患者FMC时间、FMC2B时间,减少入住监护病房时间及住院总时间,减少医疗费用及降低病死率,从而提高医疗获益。同时还有很多需要完善及提高的地方,后期工作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信息化优先定向转运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疗效的影响.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增城区120指挥中心调度转运至区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救治并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临床资料,随机抽取应用信息化优先定向转运之前救治的急性STEMI...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胸痛中心建设以来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术(PPCI)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7年1月-2018年2月在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接诊的急性STEMI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胸痛中心建设初期的33例STEMI患者为对照组,胸痛中心建设后期的39例STEMI患者为研究组。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且有再灌注指征,即刻启动绿色通道,启动导管室,予以负荷量阿司匹林300 mg和替格瑞洛180 mg/氯吡格雷300 mg,接受PPCI者尽快送入导管室行PPCI,比较两组球囊扩张(D2B)时间。结果:研究组患者D2B中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57.3 min vs 99 min,P0.05)。结论:胸痛中心建设最大限度地缩短D2B时间,尤其是将是D2B缩短到60 min之内,降低患者院内不良事件发生率,胸痛中心建设是现阶段STEMI救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导管室绿色通道护理路径对胸痛中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STEMI患者1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常规流程及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导管室绿色通道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症状发作至急诊时间、激活导管室时间、进门-球囊扩张(D-to-B)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 0. 01),D-to-B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导管室绿色护理路径有助于缩短STE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进门-球囊扩张时间,降低恶性心率失常、心源性休克事件,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急性心梗后不同时间内用尿激酶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56例拟诊为急性心梗,发病后6—12小时内无溶栓和抗凝禁忌症的患者,在人院后20—30分钟内开始溶栓。结果全部患者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为58.9%,其中溶栓距发病时间(4小时组的再通率为71.49,6,显著高于4-6小时组(63.3%)和6—12小时组(33.39,6),P(0.001,4周病死率为7.19/6,显著低于4-6小时组(13.39,5)和6—12小时组(16.6%),P(0.01;4-6小时组的再通率显著高于6—12小时组,P(0.01,但4周病死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心梗后4小时内溶栓血管再通率最高,4周病死率最低。4-6小时组溶栓的再通率高于6—12小时组,但4周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3年7月经本中心下属7个分站所救治后送入院内的118例(使用EMS组)和未经院前急救自行送入院的82例(未使用EMS组)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临床观察随访30天,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病死率。结果:使用EMS组患者的48 h内的病死率7.6%明显低于未使用EMS组的25.6%(0.05),但两组48 h-30d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院前急救能明显降低其近期的病死率并有可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救治流程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4年3月STEMI患者552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275例和对照组27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按胸痛中心再灌注救治流程进行护理,比较两组STEMI患者入院到球囊扩张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以及患者满意率、院内死亡率、PCI成功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入院到球囊扩张时间、住院平均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平均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死亡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胸痛中心再灌注救治流程,可提高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成功率,减少死亡率,降低医护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复苏后影响窦性心律恢复的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13-01—2016-12期间某三甲医院确诊急性心肌梗死并住院抢救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104例。统计入选患者既往史、病情程度及抢救措施等相关指标,以抢救30min内有无窦性心律恢复分为窦性心律未恢复组和窦性心律恢复组。两组单因素分析后有统计学差异的所有指标进行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β受体阻断剂(P<0.01)、年龄≥80岁且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0.05)是影响窦性心律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尽早口服β受体阻断剂、年龄≥80岁患者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对该类患者抢救后窦性心率恢复有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氯吡格雷抵抗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接受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服用氯吡格雷负荷量24h后给予血栓弹力图检测,以ADP诱导血小板抑制率为根据将患者划分为观察组(ADP抑制率50%)30例和对照组(ADP抑制率≥50%)3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生化指标、临床特点、随访期间出现死亡情况、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观察组患者随访1年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抵抗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较为大,能够提高心血管死亡、再次血运重建、再发心肌梗死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使患者出现不良预后情况,应当提高警惕,探究有效防治措施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