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3 毫秒
1.
目的观察镜检法(trichinelloscopy)与贝氏法(Baermann’s technique)对肉类中旋毛虫成囊前幼虫(pre-encap-sulated larvae,PEL)检验的效果。方法将8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每只感染旋毛虫肌幼虫300条,感染后14~21d每天剖杀1组,应用贝氏法检查小鼠肌肉中的PEL(9~16日龄),用镜检法检查膈肌中的PEL,用ELISA检测鼠血清抗旋毛虫抗体。另取12只小鼠,用于观察消化法对旋毛虫感染后17~19d(12~14日龄)PEL存活率的影响。结果小鼠感染旋毛虫后14和15d镜检法幼虫检出率分别为50.0%和89.0%,感染后16~21d检出率均为100%。感染后14~21d贝氏法的检出率均为100%;ELISA检测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1.1%~40.0%。感染后14d贝氏法的PEL检出率与镜检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3,P〈0.05);观察期间ELISA检测的抗体阳性率均显著低于镜检法和贝氏法的幼虫检出率(χ^2=18.9,P〈0.05)。感染后17~19d,小鼠肌肉消化4h的幼虫存活率均明显低于消化1h的存活率(χ^217=117.56,χ^218=37.48,χ^219=96.73,P均〈0.05)。结论旋毛虫感染后17~19d的成囊前幼虫不能完全抵抗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对肉类中旋毛虫成囊前幼虫的检疫效果,贝氏法优于镜检法。  相似文献   

2.
碳酸氢钠对旋毛虫幼虫感染性及生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碳酸氢钠对旋毛虫幼虫感染性及生殖力的影响。方法将旋毛虫肌幼虫在体外经1%碳酸氢钠处理不同时间后观察其活力。10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成10组(每组10只),1~3组中每组5只分别喂饲经碳酸氢钠或生理盐水浸泡不同时间(24、36、48h)含300条旋毛虫肌幼虫的小鼠肌肉(约0.02g);4~9组分别用不同剂量碳酸氢钠或食用醋(总酸浓度4.5%,pH3.05)灌胃后0.5h喂饲含300条肌幼虫肉块,10组为灌服生理盐水对照组。于喂饲后第7天和第42天每组剖杀5只小鼠,分别观察肠道成虫数、肌幼虫数及生殖力指数(RCI)。结果肌幼虫经碳酸氢钠处理24~240h的死亡率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喂饲经碳酸氢钠处理24、36h和48h旋毛虫肌幼虫后42d,其肌幼虫数(84467、84600条和82300条)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12650、6460条和1240条)(P0.05)。灌饲0.4、0.6ml碳酸氢钠小鼠的肠道成虫数(193、203条)与RCI(323.77、326.55)均明显高于食醋对照组(68、67条;217.55、195.33)及生理盐水对照组(145条,268.13)(P0.05)。结论碳酸氢钠可明显增加旋毛虫的感染性与生殖力。  相似文献   

3.
为观察旋毛虫肌幼虫在小鼠体内的发育过程及特点,取28只雌性昆明小鼠,每鼠经口感染100条旋毛虫肌幼虫,感染后8、 9、 10、 11、 13、 17、 20、 23、 27、 29、 50、 60、 240、 400 d各剖杀2只小鼠,取完整隔肌和部分腹肌,醋酸明矾卡红染色后,镜下观查肌幼虫、囊包形态,测量肌幼虫长和宽。结果显示,旋毛虫感染后10、 13 d,小鼠膈肌和腹肌中分别发现旋毛虫肌幼虫,以直杆状、弧形居多。感染后17 d,肌幼虫形态以环状、折叠、弯曲、 s形、直杆状、弧形为主,囊包雏形形成。感染后29 d,囊包基本发育成熟,囊壁细线状,囊内结构分为两层。感染后60 d,肌幼虫出现蜷曲成团,囊内结构开始出现透明化。感染后400 d,囊包退化,囊内层(深染层)出现透明。旋毛虫感染后10、 17、 29、 60 d,肌幼虫长均值分别为(131.7±21.4)、(435.5±201.5)、(928.4±188.5)、(1044.4±86.7)μm,前后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肌幼虫宽均值分别为(10.4±2.5)、(22.8±5.2)、(35.0±5.2)、(38.3±3.0)μm,前后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旋毛虫感染小鼠后,肌幼虫及囊包发育大致可以分为成囊前期、囊包发育期、囊包成熟期和囊包退化期等4个时期。肌幼虫和囊包的形态结构变化与感染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虫体抗原、排泄分泌抗原和表面抗原对小鼠产生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分别用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虫体抗原、排泄分泌抗原、表面抗原免疫小鼠,同时设佐剂组和阴性对照组,间隔7d免疫1次,共3次。末次免疫后7d,每只小鼠用200条旋毛虫感染期幼虫经口进行攻击感染。感染后7d和30d分别检查各组小鼠肠道成虫数和肌幼虫数;用ELISA测血清中抗旋毛虫肌幼虫IgG抗体。结果虫体抗原、排泄分泌抗原、表面抗原和佐剂组的成虫减虫率分别为84.89%、89.73%、85.65%、2.57%;肌幼虫减虫率分别为71.71%、80.98%、73.66%、5.60%。排泄分泌抗原组、表面抗原组的成虫减虫率(P均〈0.05)及肌幼虫减虫率(P均〈0.01)均高于虫体抗原组。各免疫组小鼠血清IgG抗体滴度明显升高,虫体抗原组、排泄分泌抗原组和表面抗原组的几何平均倒数滴度分别为2798.89、3474.51、2984.83,分别为阴性对照组(459.32)的6.09、7.56、6.50倍。结论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虫体抗原、排泄分泌抗原和表面抗原均能诱导宿主产生较强的抗攻击感染保护力。成囊前期幼虫的排泄分泌抗原显示出更强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旋毛虫编码新生幼虫p46 kDa抗原基因重组融合蛋白WN10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性。方法 将纯化的重组融合蛋白WN10以20μg/只的剂量分3次免疫小鼠后,攻击感染旋毛虫肌幼虫200条/只,检查旋毛虫7日龄成虫数、雌虫体外产生新生幼虫数、感染35d的肌幼虫数并计算减虫率,同时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抗WN10抗体IgG滴度。结果WN10免疫小鼠后获得旋毛虫7日龄成虫、肌幼虫的减虫率分别为64.28%和61.21%,均与感染对照组和佐剂对照组差异显著;获得雌虫产新生幼虫的减虫率为16.46%,与感染对照组和佐剂对照组差异不显著;WN10免疫组小鼠在第3次免疫后1周可检测到高滴度的抗WN10抗体IgG,在攻击感染旋毛虫9周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 编码旋毛虫新生幼虫p46 kDa抗原基因重组融合蛋白可诱导小鼠产生较强的抗旋毛虫保护性免疫。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标准化旋毛虫的活体传代技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方法取保种用旋毛虫各隔离种肌幼虫,经口感染健康小鼠,于感染40 d后剖杀小鼠。取躯体肌肉用组织捣碎机将肌肉绞碎,按要求的比例加入人工胃液,于37℃温箱中消化46~h。然后将消化液反复洗涤沉淀,用贝尔曼氏装置收集旋毛虫肌幼虫,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旋毛虫各隔离种的形态。结果在显微镜下可见卷曲如螺旋状的活虫体。4个旋毛虫隔离种对小鼠的感染性显著差异(P<0.01),猪旋毛虫和旋毛形线虫(T.spiralis)的感染性较强,在小鼠体内的繁殖力指数(RCI)分别为121.01±7.80和149.86±7.47;而犬旋毛虫和本地毛形线虫(T.nativa)易感性差,RCI分别为60.98±5.05和55.15±4.69。结论用消化法进行的旋毛虫活体传代效果好,可永久保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的收集时间与方法.方法 20只成年大鼠,每只大鼠经口感染3000条旋毛虫脱囊幼虫,分别于第14、15、16、17、18、19、20天将大鼠处死,用人工胃蛋白酶消化肌肉收集旋毛虫.结果 感染后第14、15、16大膈肌均未见旋毛虫,第17、18、19、20天膈肌有旋毛虫的侵入并逐渐增多;第14、15、16天均未收集到旋毛虫,第17、18、19、20天平均每只大鼠分别收集5000、8000、10000、30000条旋毛虫.结论 旋毛虫在感染后第20天是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收集的最佳时期.人工胃蛋白酶消化肌肉可以收集成囊前期幼虫.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人工消化法检验旋毛虫的效果及对肌幼虫活性、感染性的影响。方法将小鼠感染100条肌幼虫后30 d剖杀,分别应用3组消化法检验,即:消化2 h组(磁力搅拌法)、消化12 h组、消化20 h组,每组取肉样10份,每份含300个囊包,消化后分别计数每份肉样的幼虫数;同时对幼虫活性进行观察。4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3个消化组(消化2、12、20 h组),共4组,每组10只。对照组:每鼠感染100个囊包;消化组:将3组方法收集的幼虫分别感染小鼠,每鼠经口感染100条幼虫。感染后30 d剖杀,取膈肌压片镜检,并用磁力搅拌法收集幼虫、计数。结果消化2、12、20 h组的幼虫检出率分别为78.47%、76.73%、68.63%,死亡率分别为0.59%、4.60%、7.43%。3组收集的幼虫分别感染小鼠,30 d后剖杀,与对照组相比,消化2、12、20 h组的减虫率分别为60.56%、61.94%、73.07%。结论磁力搅拌法(消化2 h)在幼虫检出率、幼虫活性、幼虫感染性等方面均优于消化12、20 h实验组,为进行旋毛虫检验和动物实验,优先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旋毛虫Ts21基因在不同发育期虫体的表达及其特性。方法应用RT-PCR检测旋毛虫Ts21基因在成虫、新生幼虫、感染后15d的成囊前幼虫及感染后42d的成囊幼虫(肌幼虫)的转录情况;应用抗Ts21重组蛋白血清通过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对成囊前幼虫及肌幼虫冰冻切片抗原进行检测。应用抗Ts21重组蛋白血清对旋毛虫肌幼虫粗(可溶性)抗原及排泄分泌(ES)抗原进行Western-blot分析。结果RT-PCR发现旋毛虫成虫与感染后42d肌幼虫均扩增出一条分子量约540bp的特异性条带(Ts21基因目的条带),而新生幼虫与感染后15d成囊前幼虫则未扩增出目的条带;IFA结果表明抗Ts21重组蛋白血清只与感染后42d成囊幼虫抗原发生阳性反应,而不与感染后15d的成囊前幼虫抗原发生阳性反应。Western-blot结果显示抗Ts21重组蛋白血清只与旋毛虫肌幼虫粗抗原和ES抗原中Mr 21 000的单一蛋白条带发生阳性反应。结论旋毛虫Ts21基因的表达具有期特异性,Ts21蛋白是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为观察旋毛虫感染昆明小鼠的最小剂量, 将7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均分7组, 每只鼠分别经口感染旋毛虫肌幼虫30、 25、 20、 15、 10、 5及3条, 感染后6周剖杀。取完整膈肌, 压片、 镜检、 计数虫荷。小鼠全身肌肉经人工胃液消化后计数肌肉虫荷。结果, 压片镜检法和人工消化法的幼虫检出率, 感染30、 25、 20、 15及10条旋毛虫肌幼虫的小鼠均为100% (10/10); 感染5条旋毛虫肌幼虫的小鼠, 两种方法幼虫检出率分别为70% (7/10) 和100% (10/10); 感染3条旋毛虫肌幼虫的小鼠, 两种方法均未检出幼虫。感染旋毛虫的小鼠膈肌和肌肉虫荷与感染剂量均呈正相关(r=0.759, P<0.05; r=0.638, P<0.05)。旋毛虫经口成功感染昆明小鼠的最小剂量为5条幼虫。  相似文献   

11.
Results of repair of tetralogy of Fallot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2.
13.
14.
A total 89 fish and lamprey species has been recorded from Polish freshwater habitats. Twenty-seven of them (30.3%) have not been surveyed for parasitic helminthes. Some of the latter fishes are either rare or not easily accessible. Other live only in specific habitats in scattered localities. An important obstacle for studying parasite faunas of some fishes may be their status on an endangered species. Among the non-surveyed fishes, are those which have been relatively recently introduced to Poland or migrated there on their own. The present paper attempts to review all hitherto not studied helminthologically fish species, their habitats, localities and current protection status.  相似文献   

15.
16.
17.
高血压降压治疗目标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传统的高血压水平的定义,1993年WHO高血压治疗指南提出血压控制目标为<140/90mm Hg(1mm Hg=0.133kPa),但是并非所有患者都必须将血压降至同一水平,而应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Framingham进行的一项长达10~12年的心血管事件研究发现,第5年后,正常上限血压[收缩压(SBP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