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副乳又称副乳腺,可发生在腋窝经乳头到腹股沟之原始"乳线"上的任何部位。临床多见于腋前缘与正常乳房的尾部或下方、腋窝[1]。传统手术方法是经腋前切口切除腋前副乳。我院于2008年1月至2013年4月采用腋下皮纹横切口手术方法治疗腋前副乳74例,手术效果满意,现将治疗体会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74例,均为女性,年龄17-56岁,平均31岁。  相似文献   

2.
副乳腺疾病     
<正> 我院1965年1月~1988年12月,共收治15例副乳腺疾病,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15例(26个副乳),均为女性患者。年龄17~53岁,平均35.7岁。2例未婚。病程1月~30年,5年以上者7例。二、临床症状:肿块15例100%。疼痛11例73%,其中经前痛8例,经期痛1例,哺乳期痛4例。哺乳期溢乳2例占13.3%。副乳位于双侧腋前者9例,其中1例30岁女性除双侧腋前外,于腰部正中有一15×12cm大小副乳,其上有乳头、乳晕各2个,同时伴左侧马蹄足、脊柱侧弯等多种先天性畸形。位于单侧腋前者6例占40%。副乳最小1×1cm,最大15×12cm,以5×5cm者最多9例40%。质地柔软,边界不清无压痛者13例,86.7%。与皮肤粘连者4例,无一与基底粘连。腋  相似文献   

3.
副乳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尤其是在婚后第一次哺乳期副乳发育成熟.可位于腋下,也可位于腋前线.是一种先天性畸形,发病率约为3%.  相似文献   

4.
刘昌  秦红  杨咏华  沈峻 《江苏医药》2013,39(10):1212-1213
目的 探讨腋下副乳的整形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对42例腋下副乳采用不同术式的治疗,脂肪组织增多型采用共振吸脂术(26例),乳腺组织增生型采用腋前下皱襞切口副乳切除术(16例).结果 42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出血、皮下积液、上肢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术后腋窝外形恢复较好,美容效果明显.结论 对不同类型的腋下副乳患者选择合适的术式可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胡平生  谢锡驹  王锋  张浩 《江苏医药》2012,38(21):2603-2604
目的 探讨腋窝小切口入路切除副乳加腋窝成形术的可行性及美学效果.方法 选择副乳腺患者26例,腋下皱襞线作长2.5-3.5 cm手术切口,于皮下潜行分离副乳组织,切除副乳组织后将腋部皮肤固定于深部前锯肌表面.结果 26例患者均顺利切除副乳,切口均甲级愈合,术后效果好,患者对外观满意,无明显瘢痕及手术并发症.结论 腋下小切口副乳腺切除加腋窝成形术可操作性强、术后美学效果好,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58岁。主诉:4个月前自觉左侧腹部及腰部呈阵发性痛,并可触及一包块。近半月出现尿频、尿急伴有肉眼血尿。于1991年5月20日来我院就诊。查体:左侧腹部膨隆,可触及一质地较硬的包块,上界至左季肋部,下界至髂前上棘上缘,外侧至左侧腋中线,内侧缘接近左侧腹直肌外缘,包块表面光滑,无触及结节,有压痛。超声检查:左肾各径明显增大,大小为18.2×  相似文献   

7.
小李的腋部鼓起一包块,被诊断为“副乳”。她不由得惊慌失措起来,每个人不都只有1对乳房吗?那么,这副乳又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和研究腋部切口整形切除术对腋部副乳腺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22例副乳腺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本组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根据副乳腺位置及与腋部皱褶关系不同选用不同的腋部切口位置将副乳腺整形切除.结果 本组2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切除副乳腺29个,术后观察手术切口隐蔽,对患者局部外形改善明显,患者副乳胀痛感消失,满意度较高.结论 腋部切口整形切除术能够有效的治疗腋部副乳腺,同时能够有效的美化患者的局部外形,患者满意度高,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正> 吴××,女,18岁,学生,山西籍,1981年5月6日入院。2月前因洗衣服压迫感上腹钝痛,在当地医院检查,发现左上腹有一包块。诊为上腹包块待查。2月后,仍感上腹隐痛,纳差,饭后上腹饱胀不适,来我院就诊。查体:上腹隆起,左上腹较明显,可触及一包块,上界在左侧腋中线第六肋间,右界超过腹前正中线3厘米,下界脐下3厘米。活动度不大,质硬,下缘不规则,表面平坦,边缘清楚,可触及脾切  相似文献   

10.
副乳腺是胚胎发育异常所致,临床并不少见,发病率为1%~3%,多在20~40岁发现,女性较多,腋窝区多见。通常对具有乳头、乳晕的副乳腺临床容易诊断,而对仅含腺体的副乳腺有时很难与脂肪堆集、腋窝淋巴结等鉴别,本文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副乳腺的超声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21例均为女性;年龄20~48岁,平均35岁;左侧6例,右侧8例,双侧者10例。全部病例均发生于腋前线或腋中线处,有局部隆起、肿块或结节,其中1例尚具有米粒大小的双侧副乳头。大部分病例局部有与月经周期有关的胀痛、压痛,其中2例自诉有上臂酸痛。1.2方法:采用美…  相似文献   

11.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3岁,因双下肢无力10余天,左侧肢体活动不便3h于2006年6月14日来我院就诊,测血压160mmHg/100mmHg;CT回报:大面积脑梗塞。诊断为右侧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病房治疗。患者  相似文献   

12.
石秀萍 《河北医药》2006,28(6):504-504
副乳腺是胚胎发育过程中,正常腺体以外的迷走乳腺组织所致,多发生于腋窝前线上[1].男女皆可发生,女性多见.由于乳腺随月经周期变化出现肿胀疼痛,加之部分副乳腺周围有较多增生脂肪组织,使腋窝前出现半球状或不规隆起,形成腋部畸形,影响美观.故对有临床症状和有损美观要求手术者行副乳腺切除.我院自1995年6月至2005年8月结合整形技术对45例腋本部半球状和不规则隆起的副乳腺进行手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童娟  陈霞  冯艳芬 《贵州医药》2010,34(4):352-354
副乳腺(Supermumergry)是指正常乳腺以外的乳腺组织,亦称异位乳腺、多乳腺症或多乳畸形,属于先天性发育异常,其中以腋部副乳腺最为常见。副乳腺受内分泌的影响,和正常乳腺组织一样可以发生同样的良恶性肿瘤。副乳腺肿瘤比较少见,且因其部位隐匿,易被误诊误治,作者收集17例腋部副乳腺纤维腺瘤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加强对其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14.
刘彭华  郭辉  孟凯龙  魏聘  卜凤环 《天津医药》2011,39(11):1087-1088,1092
1病例报告例1女,37岁。主因双颞部胀痛20d,于2006年5月16日入院。患者入院前20d出现双颞部胀痛,逐渐加重并伴恶心、呕吐1周,间断肢体震挛3次。既往史:患者于1997年11月曾因左侧颞部表皮样囊肿入住我院,头颅CT平扫示左颞脑脊液样低密度病灶、无水肿及占位效应,增强CT无强化,见图1,诊断为表皮样囊肿,行左侧颞部表皮样囊肿切除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腋部副乳腺的X线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年来的3656例女性接受乳腺X线检查的外侧斜位照片,观察有无副乳腺及其X线表现。诊断依据:在腋内有和主乳腺不相连的腺体样结构。结果:3656例中发现腋部副乳腺186例,发生率5%,平均年龄39岁。38%发生于两侧,42%发生于右侧,20%发生于左侧。最大径线平均为3.5cm(右)和3.3cm(左)。在形态上,斑片状最多(35%),其余依次为分支状(26%)、混合状(20%)及团片状(19%)。3例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组织。结论:腋部副乳腺不少见,有一定的X线表现,可以避免将此种发育异常误认为其他病变。  相似文献   

16.
副乳腺癌在临床上十分罕见,我院于2006年12月份收治一例,经手术及病理诊断确诊为左侧副乳腺癌,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40岁,农民,于2006年12月7日入院。自述于8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胸壁前有一2c m×1c m×1c m大小肿块,质地柔韧,活动度好,无疼痛、不适等症状,故未引起患  相似文献   

17.
颅底侧后方外科解剖与经岩骨入路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岩松  常义  惠国桢  邵君飞  刘宏毅 《江苏医药》2003,29(11):826-827,I003
目的 充分了解颅底侧后方外科解剖结构 ,探明颅骨表面标志与其下方重要结构的对应关系 ,为安全、合理地运用经岩骨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使用 2 0例颅骨和 17例尸头标本 ,按照手术入路将标本的侧后方颅骨切除 ,暴露横窦、乙状窦、岩上窦、窦硬膜角等结构 ,测量结构间的距离和角度 ,找出它们与颅底表面骨性标志的对应关系。结果 右侧横窦中段和外侧段的平均宽度大于左侧。横窦的走向与颞鳞 /顶乳缝交点和枕外粗隆之间的连线对应 ,乙状窦的走向与颞鳞 /顶乳缝交点和乳突尖的连线对应 ,两线构成的夹角为“窦间角” ,左侧平均为 10 2 0± 17 3度 ,右侧平均为10 0 0± 15 5度。乳突导静脉孔至乙状窦后壁距离左侧 12 0± 2 2mm ,右侧 12 3± 2 5mm。结论 从右侧开颅时必须考虑到左右横窦宽度的差异。可采用新的乙状窦前入路钻孔定位方法 :孔 1位于颞鳞 /顶乳缝交点前上方 ;孔 2位于颞鳞 /顶乳缝交点与枕外粗隆连线下方 ,前缘在乳突体后界 ;孔 3、4位于星点内侧 2~ 3cm ,颞鳞 /顶乳缝交点与枕外粗隆连线两侧 ;孔 5位于颧弓中点的上方。  相似文献   

18.
安林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9):1096-1096
副乳即多乳畸型,其发生率一般为1%~5%,男女皆可发生,女多于男,且常有遗传性。不少副乳长期被误诊,甚至术中也不认识,以致长期得不到正确治疗。本文收集了我院10年来收治的73例100个副乳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检索2009~2011年我院口服降糖药销售数量、金额,应用限定日剂量法分析其使用情况。可见3年内用药金额呈上升趋势,二甲双胍、格列美脲、格列齐特用量居主导地位(DDDs排序前3位);阿卡波糖、二甲双胍、瑞格列奈分列销售金额排序前3位;销售金额序号与DDDs序号比值在0.20~3.50之间,即口服降糖药的使用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20.
宋超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8):2772-2773
目的探讨乳房切除并腋淋巴结清扫术与保乳根治术临床比较效果。方法分析该院乳腺癌患者60例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治疗Ⅰ组(乳房切除并腋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组)30例和治疗Ⅱ组(保乳根治术治疗组)30例。结果治疗Ⅱ组和治疗Ⅰ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3年生存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乳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乳房形态,相比较乳房切除并腋淋巴结清扫术将乳房切除,除了具有相似的临床疗效,同时为患者解决了乳腺癌术后的美观问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