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检索电解可脱铂金弹簧圈(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后组织学改变的研究,从瘤腔内组织学改变角度综述GDC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结果,探讨栓塞治疗的机制及其对GDC改进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应用电解可脱弹簧圈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时可能会发生缺血。文章对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引起缺血发作的发生率、原因和预防手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应用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时可能会发生缺血。文章对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引起缺血发作的发生率、原因和预防手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电解可脱性弹簧栓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术中护理。 方法 我们回顾了 4 8例 4 9个颅内动脉瘤患者应用GDC栓塞治疗的临床资料 ,对术前、术中护理进行总结。 结果  4 7例 4 8个颅内动脉瘤栓塞成功 ,1例死亡。完全栓塞 (>95 % ) 2 2个 ,大部分栓塞 (80 %~ 95 % ) 12个 ,部分栓塞 (>79% ) 5个。 结论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细致的术前、术中护理是手术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多种血管内栓塞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88例颅内动脉瘤中,56例给予电解可脱式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12例行微弹簧圈栓塞治疗,7例行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6例行动脉支架结合GDC栓塞治疗,4例行机械可脱式微弹簧圈(MDS)栓塞治疗,3例行球囊辅助结合GDC栓塞治疗。结果88例全部治愈。1例在GDC栓塞术后出现一过性失语及肢体瘫痪,经内科治疗后,24小时恢复正常。1例微弹簧圈栓塞术后出现对侧肢体肌力1-2级,经治疗后,3个月恢复正常,随访2年无复发。结论GDC是目前血管内栓塞动脉瘤的首选方法;对宽颈口或梭形动脉瘤,可应用球囊结合GDC或动脉支架结合GDC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电解式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急性出血期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和技术要点。方法 对5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应用微导管技术,通过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以GDC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动脉瘤100%栓塞30例,95%栓塞18例,90%栓塞10例。并发脑血管痉挛4例,微弹簧圈逸出载瘤动脉1例。结论 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若注意手术操作技巧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和技术要点。方法对6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71个动脉瘤)应用微导管技术,通过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以GDC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动脉瘤100%栓塞53个,95%栓塞9个,90%栓塞6个,85%栓塞2个,过度栓塞1个。并发脑血管痉挛8例,动脉瘤破裂4例,存活67例,死亡1例。67倒患者随访3—14个月,无复发出血者,3例重残,2例轻残,62例恢复良好,良好率为61.2%。结论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若注意手术操作技巧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在其破口周围形成假性动脉瘤,及其形成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意义。方法:建立兔假性动脉瘤与真性动脉瘤合并假性动脉瘤的动物模型,探讨假性动脉瘤形成的机制,对临床6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DSA造影影像及电解铂金微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血管内栓塞动脉瘤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用创伤与显微外科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建立假性动脉瘤动物模型,其形成分为动脉瘤破裂出血血肿形成期、假性动脉瘤形成前期、假性动脉瘤形成期及假性动脉瘤增大破裂出血期四个阶段。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行DSA血管造影时可见其影像形态不规则呈哑铃状、双腔、瘤囊顶鼓出小泡等表现,血管内栓塞治疗可见:①GDC只能进入靠近载瘤动脉的瘤腔,并将其栓塞,完全不进入远离载瘤动脉的瘤腔,栓塞后透视下见未充填GDC的瘤腔内有造影剂滞留;②GDC完全填塞靠近载瘤动脉的瘤腔,部分填塞远离载瘤动脉的瘤腔;③GDC将靠近与远离载瘤动脉的两个瘤腔完全填塞。以上3种病变在栓塞后造影见动脉瘤完全闭塞,随访造影见动脉瘤消失。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在其破口周围可以形成假性动脉瘤,其形成与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形成过程分为动脉瘤破裂血肿形成期、假性动脉瘤形成前期、形成期及增大破裂出血期四个阶段。对伴有假性动脉瘤的颅内真性动脉瘤尽早行病因治疗是防止再出血、提高治愈率、降低死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全脑选择性血管造影监视下,对5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GDC血管内栓塞术,观察术后栓塞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5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100%栓塞7例(13.5%),90%~99%栓塞27例(51.9%),70%~89%栓塞18例(34.6%)。术后2例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2例患者出现额叶血肿,1例患者出现轻微意识障碍,并发症发生率为9.6%。结论 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疗效确切,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术中操作应仔细,以保证手术的安全性,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的应用,使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达到甚至超过了手术夹闭动脉瘤的效果。而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内实施栓塞治疗的效果报到不多。1999年2月至2004年12月,我们对6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患者进行了血管内栓塞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由于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存在弹簧圈压缩、动脉瘤复发和占位效应等局限性。近年来 ,结合生物活性材料的新型弹簧圈的设计在不断革新。文章对多种新型生物活性弹簧圈的制作、应用和效果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2.
大鼠颅内动脉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颅内动脉瘤动物模型的建市方法。方法SD雌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三组,即A组35只:结扎双侧肾动脉后支+结扎左侧颈总动脉+术后2%盐水喂养;B组15只:结扎双侧肾动脉后支+术后2%盐水喂养;C组10只:正常大鼠,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术后12周处死大鼠,观察颅内动脉瘤形成情况及病理学改变。结果A组35只大鼠共出现13个颅内动脉瘤,包括12个睫状和1个梭形脑动脉瘤,成功诱导率为37.14%。光镜下病理学可见动脉瘤壁内膜垫消失,内弹性膜断裂,中膜平滑肌层变薄;电镜下可见中层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胞核染色质边聚,胞质和胞核浓缩等典型细胞凋广改变。大鼠颅内动脉瘤的组织结构变化与人类脑动脉瘤的超微结构变化极其类似。B组和C组未能诱导出颅内动脉瘤。结论结扎双侧肾动脉后支+结扎花侧坝总动脉+高盐饮食喂养诱导的颅内动脉瘤,是研究人类颅内动脉瘤发病机制较可靠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一治疗方法(开颅夹闭或血管内栓塞)不能完全治愈颅内动脉瘤的再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开颅夹闭或血管内栓塞治疗的1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影像学结果、治疗方法和疗效。结果13例患者中,4例初次治疗选用开颅夹闭,9例初次治疗选用血管内栓塞。共患有动脉瘤18个,其中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3个,前交通动脉动脉瘤8个,后交通动脉动脉瘤4个,胼周动脉瘤2个,基底动脉尖端动脉瘤1个。13例中4例有多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后,7例复发或残余动脉瘤行再次开颅夹闭术;手术夹闭联合血管内栓塞处理颅内多发动脉瘤3例;开颅夹闭后残余动脉瘤3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临床随访1个月至3年,患者临床症状无复发表现。结论开颅夹闭联合血管内栓塞治疗初次处理复发、残余动脉瘤以及颅内多发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青少年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对16例青少年(年龄为15—18岁;男10例,女6例)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治疗方式及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青少年颅内动脉瘤占同期颅内动脉瘤的0.9%。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者8例,以肢体无力、动眼神经麻痹、外伤后鼻衄等发病者8例。共发现20个颅内动脉瘤,其中位于前循环15个,位于后循环5个;动脉瘤的部位:大脑中动脉5个,基底动脉及海绵窦内各3个,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颈内动脉各2个,眼动脉、大脑后动脉及椎动脉各1个。动脉瘤的直径〈15mm者13个,≥15mm者7个,其中4个〉25mm,属于巨大动脉瘤。3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16例患者中,12例接受治疗:①介入治疗8例:其中5例行动脉瘤内栓塞术治疗,2例行载瘤动脉闭塞,1例海绵窦段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行支架置入术;②显微外科手术治疗4例:其中2例行动脉瘤颈夹闭术,2例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行颅内外动脉旁路移植后行动脉瘤孤立术。未治疗4例:1例治疗前载瘤动脉闭塞,动脉瘤自愈;术前动脉瘤再破裂死亡1例,2例因治疗风险巨大未行治疗。9例治疗患者经平均45个月的随访,均恢复良好(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为4~5分)结论①大脑中动脉是青少年颅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巨大型、外伤性、多发性、梭形动脉瘤比例较高;②青少年颅内动脉瘤治疗难度较大,部分病例需采用载瘤动脉闭塞或血管旁路移植术后孤立动脉瘤的方法进行治疗,预后较好;⑧青少年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方式、影像学特征及治疗特点与儿童颅内动脉瘤相似,而与成人区别较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三维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治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对60例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CTA和DSA检查,其中1例仅行CTA检查。所有病例再行CTA、DSA检查,将所有检查结果及术中发现做比较。结果 (1)CTA发现55例共56个动脉瘤,9例宽颈,1例多发动脉瘤;DSA发现52例共56个动脉瘤,9例宽颈,4例多发动脉瘤;共治疗53例。(2)9例宽颈动脉瘤,4例手术(2例分别球囊、支架辅助栓塞),4例多发动脉瘤均行手术夹闭,1例载瘤动脉闭塞;43例窄颈动脉瘤,31例电解可脱微弹簧圈(GDC)栓塞,9例夹闭,3例转院。(3)2例仅依据CTA资料行急诊手术,术中发现与CTA检查结果相符。结论 CTA和DSA联合检查有助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血管内栓塞治疗老年破裂性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破裂性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血管内治疗的方法。方法选择35例年龄≥60岁患者共39个颅内动脉瘤,全部经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对37个动脉瘤采用了血管内治疗,其中9例宽颈动脉瘤采用三维弹簧圈成篮技术、联合支架或球囊重构形技术;1例梭形动脉瘤患者,采用支架贴覆治疗;其余动脉瘤患者采用单纯栓塞治疗。结果对39个动脉瘤的37个成功实施血管内治疗术,成功率为94.9%;栓塞动脉瘤36个,一期达致密栓塞25个,占69.4%。35例患者中,术后良好23例,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9例,死亡3例。结论血管内治疗是老年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 ,但对患者相关慢性疾病的处理和术后血管痉挛的治疗,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直径≤2 mm微小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9例(34个动脉瘤)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4个动脉瘤中,21个为微小动脉瘤,对其中19个微小动脉瘤进行了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19个微小动脉瘤中,9个为破裂动脉瘤,10个为未破裂动脉瘤。单发颅内微小动脉瘤的6例患者,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起病。随访手术治疗微小动脉瘤的疗效。结果使用迷你动脉瘤夹成功夹闭18个微小动脉瘤(9个破裂,9个未破裂),使用颞浅筋膜片包裹1个大脑中动脉未破裂微小动脉瘤。出院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5分17例,4分2例。平均随访14.1个月,未发生再次SAH。15例在出院后3~6个月复查DSA,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采用迷你动脉瘤夹夹闭微小动脉瘤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微小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可导致危及生命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对于有症状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治疗并无疑义,但对直径〈7mm的无症状颅内动脉瘤患者,究竟是采取保守治疗还是实施手术夹闭或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目前的意见尚不统一。文章就此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开颅手术夹闭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方法与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开颅于术夹闭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对45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94个动脉瘤),按照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进行了评分,其中13~15分31例,8~12分10例,8分以下4例.根据术前DSA显示多发动脉瘤部位,结合CT等判断破裂动脉瘤位置,选择左侧或右侧翼点入路,在手术显做镜下,一期开颅手术治疗36例,夹闭68个动脉瘤,包裹6个动脉瘤。二期手术夹闭3例6个动脉瘤,6例患者仅处理破裂动脉瘤。结果 共夹闭动脉瘤80个,包裹动脉瘤6个。45例手术患者无与手术相关的死亡病例。1例死于术后呼吸、心跳骤停,植物生存1例,偏瘫2例,术前动眼神经麻痹5例,其中2例恢复,3例无变化。术后GCS评分,13~15分38例,8~12分6例,8分以下1例。结论 对于符合颅内多发动脉瘤手术适应证的患者应该尽可能采取一期夹闭,一侧翼点入路可以同时夹闭大部分多发动脉瘤,包括部分位于双侧的多发动脉瘤,于术治疗对于颅内多发动脉瘤的预后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