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中药川续断在大鼠牙周病牙周重建后的新生牙周组织改建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对破骨细胞的影响。方法 选取48只SPF级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川续断组和对照组,每组24只,制作大鼠重度牙周病模型并利用釉基质蛋白进行牙周重建之后,建立大鼠正畸牙移动实验模型。川续断组根据大鼠体质量按照6g/( kg·d)-1灌服川续断水煎剂,对照组灌服生理盐水3mL/d,两组动物于正畸加力28d后处死。分离大鼠上颌骨,测量上颌第一磨牙移动的距离,制作牙周组织切片,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川续断组牙移动距离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光镜下可见川续断组牙周组织中破骨细胞数目明显增多,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正畸牙移动过程中川续断水煎液能促进再生牙周的破骨细胞增殖和分化,促进再生牙槽骨吸收及其修复重建,有利于正畸牙移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大鼠磨牙在牙槽骨缺损修复区的移动情况。方法选择22只Wistar雌性大鼠,于上颌右侧第一磨牙近中去骨形成牙槽骨缺损区,在缺损区填入经烧结的羟基聚磷酸钙钠,左侧作对照侧。待术后12周在20只大鼠上颌双侧安装正畸加力装置牵引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于术后20周测量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只大鼠修复侧与正常对照侧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槽骨缺损修复区可以进行正畸牙齿移动,修复侧牙齿移动距离与正常对照侧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大鼠牙齿在牙槽骨缺损修复区的移动情况,并比较2种不同修复材料充填缺损的牙槽骨和正常对照侧在牙齿移动距离上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择44只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倍骼生充填组和羟基聚磷酸钙钠充填组2组,每组22只,于上颌一侧第一磨牙近中造成牙槽骨缺损,按组在缺损区分别填入2种材料(倍骼生和羟基聚磷酸钙钠),另一侧作为对照侧。待术后12周在40只大鼠上颌双侧安装正畸加力装置牵引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于术后20周测量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0只大鼠两组(2种材料)修复侧和正常对照侧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修复牙槽骨侧(2种材料)均可以进行正畸牙齿移动,修复侧(2种材料)的牙齿移动距离与正常对照侧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建立客观实验模型方法,降低正畸牙移动模型中矫治器对牙周的影响.方法 选用40只8周龄雌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均为上颌左侧第一磨牙.实验组大鼠第一磨牙采用硅橡胶取模后制作个体化矫治装置,对照组以结扎丝固定第一磨牙颈部牵引,两组均以上颌切牙为支抗,0.5N的力近中移动第一磨牙.牵引4...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大鼠卵巢切除术(OVX)后,其正畸牙周组织内TNF-α的分布特征,了解雌激素与正畸牙周组织的改建关系,方法:雌性、三月龄、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非处理组,假手术对照组和OVX组;将对照组和OVX组动物分别施以相同的矫正装置,加力两周,力值40克,牵引大上颌第一磨牙向近中移动。实验结束后,过量麻醉处死动物,取上颌正畸牙及其牙周组织作免疫组化染色。结果:OVX大鼠正畸牙周组织TNF-αMC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正畸力对大鼠炎性牙周组织牙槽骨改建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成两组(n=15),A组(正常组)和B组(牙周炎组),大鼠双侧上颌第一磨牙分别施加50 g力值,分别在加力后的第1、3、7、14、21天随机处死大鼠,测量双侧上颌第一磨牙移动的距离,取实验牙牙周组织联合切片,HE染色法观察牙周组织变化。结果 B组牙齿移动距离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A组牙周组织改建活跃,张力侧可见新生的成骨细胞,B组牙槽骨表面骨吸收,陷窝密集,内含大量破骨细胞,张力侧牙根表面可见新生的成牙骨质细胞。结论牙周病正畸治疗未加重牙槽骨破坏。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 IGF-Ⅰ对炎症和健康正畸牙移动牙周组织改建的影响。方法:72只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炎症牙移动和健康牙移动1、3、7、14、21 d 组及对照组,近中移动各组大鼠上颌第一磨牙,分别测量各组大鼠牙齿移动距离并进行 IGF-Ⅰ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在相同的牙移动时间内,炎症组大鼠牙移动距离大于健康组;健康牙移动组的 IGF-Ⅰ含量高于炎症牙移动组,压力侧和张力侧的 IGF-Ⅰ含量都与牙周组织状态和加力时间相关。结论:由于慢性炎症环境的存在,炎症牙移动组 IGF-Ⅰ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为了获得快速有效的正畸治疗效果,可通过局部应用 IGF-Ⅰ调节牙周细胞活性,加速牙周组织改建。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偏侧咀嚼大鼠模型,研究偏侧咀嚼对正畸牙移动速率的影响及其牙周组织改变特征。方法SD大鼠20只,随机分配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建立偏侧咀嚼大鼠模型。在2组大鼠上颌切牙和第一磨牙问放置镍钛拉簧产生50g正畸力,近中移动磨牙,于加力后第14天处死动物,测量比较2组大鼠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的距离并通过嗜伊红染色观察大鼠上颌第一磨牙牙周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实验组代偿性咀嚼增强侧磨牙移动速率小于对照组(P〈0.01),牙周组织形态变化与对照组相近;失咬合侧磨牙移动速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牙周组织形态变化较显著,偏侧咀嚼对正畸牙移动速率有影响。结论偏侧咀嚼影响正畸牙移动速率,代偿性咀嚼增强侧牙移动速率受咬合力增强影响而减慢,失咬合侧牙移动速率受咬合力减弱影响而加快。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牙周炎和健康状态下牙移动对牙槽骨的影响.方法:72只Wistar大鼠随机平分为牙周炎牙移动及健康牙移动,近中移动各组大鼠上颌第一磨牙,在规定时间点测量各组实验动物牙槽骨密度和高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畸牙移动后牙周炎组的牙槽骨密度低于健康组,差异有显著性,而两组牙槽骨高度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牙周组织炎症得到控制的前提下可以进行进行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生长激素缺乏时大鼠正畸牙周组织的改建特征,探讨rh-GH对成年大鼠牙周组织受正畸力后改建的影响。方法:选用30只7周龄雌性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摘除卵巢组(NS组)、rh-GH组。手术方法建立成年及正畸牙移动动物模型,测量3组大鼠牙齿移动距离并进行牙齿牙周联合切片的组织学观察。结果:无论是2周处死的大鼠还是4周处死的大鼠,第一磨牙移动距离均为NS组最大、rh-GH组次之、对照组最小, 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h-GH能减轻正畸治疗带来的牙周膜损伤和炎症,抑制牙槽骨、牙骨质乃至牙本质的异常吸收,利于骨改建过程平衡的恢复。结论:rh-GH可明显抑制成年大鼠正畸牙齿的移动,利于成年大鼠牙周组织受正畸力后的改建及骨改建过程平衡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牙周病大鼠正畸牙移动的影响,及牙周炎大鼠骨形成特点。【方法】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加力对照组(20只)、牙周炎生理盐水对照组(20只)、牙周炎rmbFGF实验组(20只)。实验组在大鼠右侧第一磨牙区注射rmbFGF溶液1.0ml,每隔2d1次,共3次。各组大鼠分别于牙齿移动1,7,14,21d后取材分别进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实验组张力侧成骨反应明显强于对照组(P〈0.05)。牙周炎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张力侧牙槽骨区的bFGF表达强度明显降低,且阳性表达强度具有时间变化的特点,高峰期明显滞后;实验组大鼠张力侧bFGF表达强于牙周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结论】外源性bFGF可以促进牙周炎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的改建。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大鼠在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内一氧化氮合酶(nitricoxide synthase,NOS)三种同形异构体的表达及其分布,探讨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在正畸牙周组织改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将大鼠正畸移动不同阶段的牙及牙周组织联合切片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正常大鼠牙周组织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及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有轻微表达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本不表达,正畸施力后三种NOS在牙周组织中的表达强度及位置随受力时间长短均有改变。结论证实NO参与了正畸牙周组织的改建过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早期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骨质疏松大鼠正畸牙齿的移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研究骨质疏松状态对正畸牙齿移动的影响。方法:利用大鼠切除卵巢6wk后建立的骨质疏松模通过矫治加力装置使大鼠上颌第1磨牙前移,使用显微测仪测量牙齿移动距离,并做统计分析。结果骨质疏松大鼠受相同力时牙龄移动的速度快于正常组,骨质疏松时牙周组织对外力的作用比较敏感,而且更容易发生牙根创伤性反应。结论在临床矫治骨质疏松患者时宜使用轻而柔和的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上颌第二磨牙颊侧骨皮质区植入种植钉推磨牙向远中移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口腔正畸科门诊就诊的拒绝拔牙矫治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n=40)采用在上颌第二磨牙颊侧骨皮质区植入种植钉,对照组(n=40)采用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牙根之间植入种植钉。比较矫治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变化进行初步评价磨牙向远中移动效果。 结果矫治前,2组患者的U1-X、U1-Y、U6-X、U6′-Y及U6″-Y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对照组患者的U6′-Y、U6″-Y较矫治前明显减小,而观察组的U1-Y、U6′-Y、U6″-Y较矫治前明显减小,以及MTD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的U1-Y、U6″-Y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U1-Y、U6-X、U6′-Y、U6″-Y及MTD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U1-X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前,2组患者的面型角、鼻唇角、上唇突度、下唇突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2组的面型角、鼻唇角、上唇突度较矫治前明显改善(P<0.05),而下唇突度无明显变化(P>0.05),但观察组的面型角、鼻唇角、上唇突度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牙根之间植入种植钉,上颌第一磨牙产生明显远中倾斜移动,而在上颌第二磨牙颊侧骨皮质区植入种植钉推磨牙向远中移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自制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建立正畸牙移动动物模型的有效方法.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45只,每只大鼠左侧下颌牙列均安装镍钛拉簧矫治器,以下切牙为支抗拉左侧下颌第一前磨牙向近中移动作为实验组,对侧不安装矫治器作为对照组.肉眼观察正畸牙移动,计算矫治器脱落率.实验侧及对照侧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肉眼可见实验侧下颌第一磨牙发生了明显的近中移动,第一、二磨牙之间出现可见间隙.组织学反映下颌第一磨牙张力侧压力侧发生了应有的变化,光镜下未见牙髓和压力侧组织坏死及牵张侧龈下骨质缺损等副作用.结论成功建立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