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背景:近年来,采用可吸收螺钉固定关节骨折的病例数越来越多,但还存在力学性能不稳定,过早吸收后导致固定失败等缺点。因此,研制性能稳定而又价格低廉的异种骨螺钉替代可吸收螺钉很有必要。目的:观察异种生物型骨钉植入兔骨折模型后的组织学反应。方法:成年新西兰兔制备股骨内髁骨折模型后随机抽签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异种生物型骨钉固定,对照组用可吸收螺钉固定。术后2,4,6,8,12,24周取骨钉及周围组织行组织学检测。结果与结论:术后两组动物均在一两天后逐渐恢复活动,约10d后活动基本正常,伤口局部均无红肿、破溃,渗出及坏死等,均在2周完全愈合。病理切片显示:术后2,4周时生物型骨钉与宿主骨界面间有炎性细胞浸润;6~12周,炎性细胞数逐渐减少,纤维化较前明显,纤维边缘出现少许破骨细胞;24周,纤维层厚度减低,破骨细胞数明显增加,与宿主骨间发生骨桥连接。可吸收钉在术后2,4周可见可吸收钉道表面有炎性细胞浸润;6~8周,钉道松质骨炎性细胞浸润数逐渐减少,纤维化明显,未见破骨细胞浸润;12~24周,钉道表面纤维结缔组织层的厚度较前增厚,宿主松质骨内少许破骨细胞浸润。提示生物型骨钉具有一定的诱导成骨作用,无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2.
背景:硫酸钙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可降解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骨移植替代物。 目的:观察医用硫酸钙人工骨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的成骨作用。 方法:取36只新西兰大白兔,行腰椎后路L4/5椎间盘摘除后,随机均分为3组,自体骨组在椎间隙植入自体髂骨,异种骨组在椎间隙植入异体脱钙小牛骨,组织工程骨组椎间隙植入医用硫酸钙人工骨与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植入后4,8,16周摄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观察椎体间植骨愈合及塑形情况;留取骨痂标本行组织学观察椎间植骨愈合程度;于16周对脊柱融合部位进行生物力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植入16周时,自体骨组椎间骨小梁连续,椎间融合基本完成,大量编织骨相互融合成片;异种骨组椎间隙形成不完全骨性融合,软骨组织大部分分化为骨组织,但中间仍为纤维组织;组织工程骨组椎间骨小梁连续,椎间融合基本完成,大量编织骨相互融合成片,人工骨基本吸收、骨化,仅有少部分残留;自体骨组、组织工程骨组失效强度和刚度均优于异种骨组(P < 0.05)。提示医用硫酸钙人工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具有具有良好的成骨和骨诱导作用,可以较好地促进脊柱椎体间融合。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3.
背景:PerClot是一种来源于纯化的植物淀粉、经特殊工艺制成的可吸收性多聚糖止血颗粒,可使血液成分(纤维蛋白和血小板)聚集,有利于原始骨痂的形成。目的:观察来源于变性淀粉的可吸收性多聚糖止血材料PerClot对颅骨愈合的影响。方法:12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兔,每只顶骨钻2个圆形缺损孔洞,共24个。按照填充材料的不同随机分别为对照组、Perclot组和骨蜡组,8个/组。Perclot组和骨蜡组缺损处覆盖淀粉型可吸收多聚糖止血粉和骨蜡,对照组不使用任何材料。术后6周处死动物,取原缺损边缘扩展至少1.5cm范围的颅骨,大体观察骨质愈合情况进行愈合评分。应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骨小梁和骨缺如面积。结果与结论:缺损处愈合评分,评分越小,愈合越好,结果显示Perclot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骨蜡组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Perclot组骨小梁面积明显增高(P0.05),缺如面积明显降低(P0.05)。可见,Perclot可吸收多聚糖止血粉有促兔颅骨愈合作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磷酸钙人工骨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实验中均有成骨诱导作用,有修复腱骨界面损伤的可能。 目的:评估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Ⅱ(含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修复兔肩袖腱-骨界面损伤后的生物力学变化。 方法:取27只成年健康家兔,其中3只直接取双侧肩关节腱-骨界面标本作为正常组,余下的24只家兔双侧肩关节接受兔肩袖急性断裂腱-骨止点重建手术,术中实验组12只填塞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Ⅱ,对照组12只不填塞任何药物。分别于术后2,4,8周采集标本行生物力学测试。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各时间点肩袖腱-骨界面最大抗拉强度均高于对照组(P < 0.001),但低于正常组(P < 0.001);实验组术后8周肩袖腱-骨界面刚度高于对照组(P < 0.001),但低于正常组(P < 0.001)。表明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Ⅱ可以在术后早期提高兔腱-骨界面的最大抗拉强度和刚度,增强腱-骨界面结合力,促进腱骨界面愈合。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5.
背景:纳米人工骨最大优点为具有骨诱导活性和优异的成骨性能并且可任意塑型,不良反应低。 目的:观察后路固定结合伤椎椎弓根纳米人工骨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 方法:4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均在入院3 d内行后路椎弓根系统固定结合伤椎植入纳米人工骨治疗,分析对比治疗前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及随访植骨融合。 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均获得9个月以上随访。患者植入纳米人工骨后7 d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 < 0.05),末次随访与植入纳米人工骨后7 d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所有病例植骨均愈合良好。结果表明,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结合伤椎纳米人工骨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对维持重建脊柱稳定性及维持矫正率效果好,植骨融合率高,愈合快。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组织学及影像方法观察可吸收珊瑚羟基磷灰石与天然珊瑚修复骨缺损的牛物学特性。方法采集海南滨珊瑚,在一定的条件下珊瑚碳酸钙在“水热交换反应”转化成含羟基磷灰石80%的可吸收珊瑚人工骨(CHAP)。CHAP送国家材料实验室进行物理及化学检测。用40只新西兰大白兔,手术切除兔桡骨中段1.5cm,将长1.5cm、直径O.4cm的可吸收珊瑚羟基磷灰石植入骨缺损区,对照组植入天然珊瑚(Nc)。术后分批处死动物,拍X光照片,行组织学切片,对该人工骨的生物相容性和成骨效应进行了X线及组织学观察。结果珊瑚磨片片测得珊瑚孔道直径平均200Hm,孔隙率为51%。X光照片显示2周CHAP组织结构完整,NC组有少许吸收,4周时CHAP有大量外骨痂形成,NC组吸收明显,8周CHAP组与宿主骨完全愈合,NC组的移植材料大部吸收。术后2周可CHAP组有许多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长入珊瑚骨的微孔内,并有少量新生骨自接触部向珊瑚骨内爬行;天然珊瑚组孔道内为含新生骨的纤维结缔组织,内有炎性细胞浸润;4周时CHAP组有大量新生骨内含大量的毛细血管、成骨细胞及骨基质由周边深入珊瑚骨的中部,移植的人工骨面积无减少。NC组周边有新生骨形成,移植物面积减少(P〈O.001);8周时CHAP组有大量成熟板层骨分布整个移植物的孔道内,部分骨组织内含有骨髓组织,人工骨有少量吸收。NC组在骨缺损未修复时移植物已大部吸收。结论通过对可吸收珊瑚羟基磷灰石材料与天然珊瑚材料体内植入的组织学及影像学分析比较,证实可吸收珊瑚羟基磷灰石是一种新制的可吸收骨组织移植替代材料,其理想的体内吸收速率与骨缺损修复的再生速率相吻合,作为骨缺损修复所必需的骨诱导活性是其独特的多孔结构所决定的,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成骨潜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了解新型可吸收骨蜡的降解周期,并研究可吸收骨蜡与骨组织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采用18只试验羊进行骨植入试验。每只羊的6节胸骨分别作为独立的植入位点,随机选择各2个位点分别使用实验品可吸收骨蜡(实验组)或对照品强生骨蜡(对照组)止血,剩余2个位点作为空白(空白组)。术后2、6、12周各随机处死6只试验羊,取胸骨进行HE切片,进行组织学评价和材料降解情况分析。采用20只小鼠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和腹腔注射样品浸提液和对照观察小鼠的毒性症状。采用6只兔子通过皮内注射样品浸提液和对照观察各注射部位的红斑和水肿的组织反应。结果 实验组与空白组相比,实验品植入胸骨损伤表面2、6、12周,显示为无刺激;对照组与实验组相比,植入6、12周,显示为中度刺激。与对照品相比,实验品的组织学反应更加轻微。可吸收骨蜡降解过程中未见纤维组织包囊,新骨生长明显,至12周时,可吸收骨蜡基本降解完全,新骨连接两断端,骨损伤已得到修复。在急性毒性实验中,各组小鼠体重均稳步增长;在刺激试验中,可吸收骨蜡生理盐水的积分为0,玉米油的积分均为0.11。结论 新型可吸收骨蜡至植入12周时,已基本降解完全。该新型可吸收骨蜡是一种安全、无毒性、可用于骨创面止血的材料。  相似文献   

8.
背景:有研究表明在骨缺损的状态下,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 目的:观察不同长度兔桡骨骨缺损部位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 方法:将4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2组,分别在麻醉下用线锯造成兔左前臂桡骨中段0.5和3.0 cm的骨缺损。 结果与结论:Western blot检测显示,0.5 cm骨缺损组骨缺损部位骨形态发生蛋白2蛋白表达量在损伤后1,3,4周呈逐渐增多的趋势,且每组均较损伤即刻明显增加(P < 0.05);3.0 cm骨缺损组骨缺损部位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相对表达量在损伤后3周达到高峰(P < 0.05),其峰值水平明显高于0.5 cm骨缺损组(P < 0.05),基本维持在较高水平。对骨痂的生成情况进行量化评估结果显示,损伤后3,4周,3.0 cm骨缺损组的骨痂生成量较0.5 cm骨缺损组明显减少(P < 0.05)。证实,兔桡骨3.0 cm的骨缺损部位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明显上调,但还不能使该长度的骨缺损自行愈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异种皮质骨棒植入骨内后的组织学变化,为异种皮质骨内固定器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35只成年新西兰兔,于股骨髁和胫骨上段钻孔后植入骨棒和克氏针,分别于术后1、2、4、8、l2、26、52周处死动物,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榆查。结果 12周开始骨棒逐渐被宿主吸收并有血管浸润,植入后细胞浸润主要以淋巴细胞为主,CD3^-、CD4^-、CD8^-在两组均有表达,而CD45RB^ 仅在骨棒组有短暂表达。结论异种皮质骨棒可被宿主吸收替代,可引起宿主产生排异反应,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制一种以共聚物Pluronic为基础的可吸收骨蜡,通过动物实验证实其无毒性。方法将固态的Pluronic F88和固态的Pluronic P85按质量比混合、加热、溶解、分装、高压灭菌、冷却,制得可吸收骨蜡;小白鼠12只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将可吸收骨蜡样品浸提液注入到实验组小白鼠腹腔内,观察两组动物的一般情况;54只健康SD大白鼠分为可吸收骨蜡组、爱惜康骨蜡组和空白组,每组18只。将可吸收骨蜡植入到大鼠的颅骨缺损处,术后2w、4w、8w测定血常规、血肝肾功。切取植入区的颅顶骨,取出肝、肾,制作组织切片。大体观察颅骨植入区组织有无炎症反应情况,在显微镜下观察肝、肾形态学变化,镜下观察对植入物周围进行定性评价其炎症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可吸收骨蜡浸提液组小白鼠术后24h、48h、72h内观察,小鼠呼吸节律匀称,无呼吸困难、腹泻、等腹部刺激症,体重未见明显减轻,无死亡;术后2w、4w时,可吸收骨蜡组与爱惜康骨蜡组血常规作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后2w、4w、8w时血生化指标ALT、AST各组组间均有具有统计学意义(<0.05);UREA、CR、UA指标无统计学意义(>0.05)。术后2w在显微镜下观察肝、肾组织结构无明显变化,颅顶骨骨缺损处少量炎性细胞,术后4w、8w镜下观察肝、肾、骨缺损处均无明显变化,无炎性细胞。结论可吸收骨蜡是一种安全、无毒性、可用于骨创面止血的材料。  相似文献   

11.
聂玮  何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12):2100-2107
背景:烧结后的纳米羟基磷灰石结晶度很高,在体内很难降解;纳米β-磷酸三钙的降解速度太快,不利于体内生物组织在材料上附着,不利于引导成骨。 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纳米β-磷酸三钙双相陶瓷人工骨的成骨及降解性能。 方法:将36只青紫蓝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及空白组,制作左侧挠骨缺损模型,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纳米β-磷酸三钙双相陶瓷人工骨、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空白组不植入任何材料。术后4,8,12周观察成骨和材料降解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术后12周时X射线:实验组可见材料基本降解,连续性骨痂通过骨缺损部位。对照组材料未见明显降解,骨缺损处有骨痂修复。空白组骨缺损未见修复。②术后12周时组织学观察:实验组材料孔隙内以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为主,有少量软骨细胞,出现散乱的骨松质,材料完全降解。对照组材料孔隙内以骨细胞为主,有少量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材料未见明显降解。空白组可见纤维结缔组织及胶原纤维。③术后12周时扫描电镜观察:实验组材料降解,骨缺损部位被新生骨松质取代。对照组材料未见降解,骨缺损部位大都被新生骨松质取代。空白组无明显骨重建。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纳米β-磷酸三钙双相陶瓷人工骨具有良好成骨能力及降解性能。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与传统种植体相比,阳极氧化种植体植入早期即可达到种植稳定,其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并不明确。 目的:分析细胞趋化因子受体4在阳极氧化种植体植入早期表达的意义。 方法:选取4月龄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种植体植入6,12,24 h组及空白对照组。将阳极氧化和喷砂两种表面特性的种植体分别植入实验组所有大鼠左右侧胫骨。植入6,12,24 h后处死各实验组大鼠,旋出种植体,截取种植体周围直径约2 cm骨组织,对照组截取胫骨近骺端直径约2 cm骨组织。将各实验组一半骨组织制备蛋白样品,用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分析细胞趋化因子受体4蛋白,以β-actin作为内参。另一半骨组织进行中性EDTA脱钙、切片,进行细胞趋化因子受体4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将24 h组取出的种植体行扫描电镜观察。 结果与结论: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种植体植入24 h内,实验组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细胞趋化因子受体4蛋白表达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同一时间点,阳极氧化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细胞趋化因子受体4表达量均高于表面喷砂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支持上述结果。扫描电镜可见,阳极氧化种植体较喷砂种植体表面黏附较多的间叶样细胞。提示阳极氧化种植体诱导机体骨组织细胞趋化因子受体4高表达,可能促使种植体达到早期稳定。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Modified cellulose dressing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polysaccharide hemostatic material has its unique advantages compared with gelatin sponge and fibrin glue.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hemostatic effect and histocompatibility of medical gauze, absorbable hemostatic gauze and soluble hemostatic gauze.  METHODS: After establishment of liver trauma models, 36 New Zealand rabbi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n=12) depending on different hemostatic materials. Injury wounds were covered with soluble hemostatic gauze (mainly made of sodium carboxymethyl cellulose, experimental group), absorbable hemostatic gauze (mainly made of sodium carboxymethyl cellulose, control group) and medical gauze (normal group), respectively. The gauze was only taken out in the normal group. A hemostasis trial on liver injury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bleeding time and bleeding amount. After 1, 3, 7 and 10 days, wound healing was observed histologically in each group.  RESULTS AND CONCLUSION: The bleeding time and bleeding amount in the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normal group (both P < 0.05), but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After 1 day of implantation, the soluble hemostatic gauze was absorbed completely, and the absorbable hemostatic gauze was absorbed with no residual until the 10th day.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shared similar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these two groups, mild fibrosis and fibrous scar appeared, a better improvement in wound inflammation was shown at 10 days compared with that at 7 days, and the wound gradually healed. In the normal group, there were no obvious lesions except mild tissue edema around the wound. All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soluble hemostatic gauze has better hemostatic effect and histocompatibility.  相似文献   

14.
背景:有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异体骨可促进骨缺损的修复,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异体骨对于松质骨缺损的修复效果至今少有报道。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异体骨修复兔松质骨缺损效果。 方法:在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股骨外侧髁造成0.6 cm×1.2 cm 的松质骨缺损,一侧设为模型组,骨缺损处植入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异体骨,另一侧设为对照组,单纯植入异体骨。 结果与结论:植入后4,8,12周,大体观察、X射线检查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结果显示,模型组在新骨成长方面,缺损区修复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植入后12周,模型组骨缺损区可见大量骨小梁形成及成熟的板层骨组织,骨缺损基本修复。对照组骨缺损区仅可见大量编织骨形成,骨缺损尚未得到有效修复。模型组Lane-Sandhu法X射线结合组织学观察评分高于对照组(P < 0.05)。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显示,植入后12周,模型组股骨髁最大压力载荷、载荷/应变比值均高于对照组(P < 0.05),最大应变位移较对照组低(P < 0.05)。结果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异体骨可有效修复兔股骨髁松质骨缺损,且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异体骨移植。  相似文献   

15.
背景:前期研究成功制备了纳米羟基磷灰石-聚羟基丁酸戊酯/聚乙二醇-5-氟尿嘧啶材料。 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聚羟基丁酸戊酯/聚乙二醇-5-氟尿嘧啶的填充骨缺损和抗肿瘤作用。 方法:取72只新西兰兔建立右膝关节VX2 骨肿瘤模型,切除部分胫骨形成骨缺损,且使骨缺损与肿瘤相邻,造模后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于骨缺损处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聚羟基丁酸戊酯/聚乙二醇-5-氟尿嘧啶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羟基丁酸戊酯/聚乙二醇人工骨。 结果与结论:①无机质含量:两组均随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尤以实验组明显。②X射线检查:实验组术后24周材料体积较植入初期变小,肿瘤开始变小。对照植入材料体积始终无明显变化,肿瘤体积进行性增大。③生物力学检测:术后24周,实验组下肢标本最大扭转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④骨密度检测:术后2-24周,两组均呈先减低后增加趋势,以实验组明显。⑤肿瘤体积变化:术后24周,实验组减小,对照组增加。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羟基丁酸戊酯/聚乙二醇-5-氟尿嘧啶复合材料能很好填充骨缺损并有明显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如何更好地以组织工程学方法修复关节软骨缺损并达到良好的远期疗效目前尚无公识。 目的:创新性地在膝关节腔内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同种异体脱钙骨的组织工程软骨。  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DMEM/F12完全培养基培养,成软骨诱导条件培养基诱导分化。取同种异体兔的髂骨和椎体骨制作成脱钙骨支架,诱导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种植于脱钙骨支架上,培养1 d后将细胞-支架复合物用筋膜包裹置于兔左膝关节腔内培养,单纯脱钙骨支架筋膜包裹置入右膝关节腔。于培养第4,8,12周分别取材,行大体观察并制成石蜡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甲苯胺蓝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进行组织学观察。 结果与结论:培养4,8周,细胞-支架组标本Ⅱ型胶原免疫组化的平均吸光度值(A)分别为0.263±0.031,0.340±0.052,单纯支架组标本分别为0.147±0.027,0.165±0.03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培养12周细胞-支架组标本Ⅱ型胶原免疫组化A值平均为0.362±0.037,标本类似正常软骨外观,Ⅱ型胶原免疫组化反应呈阳性;而单纯支架组脱钙骨支架降解。培养12周细胞-支架组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细胞数量多,脱钙骨支架基本被吸收;而甲苯胺蓝染色结果显示有被染成紫红色的异染性基质形成。结果提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同种异体脱钙骨可在兔膝关节腔内培养出组织工程软骨。  相似文献   

17.
背景:可吸收骨锚治疗锤状指是一种新型的内固定方法。 目的:比较金属夹板外固定与可吸收骨锚系统治疗早期闭合性锤状指病例的临床效果。 方法:早期闭合性锤状指病例40例,其中采用金属夹板外固定治疗24例,采用可吸收骨锚内固定治疗16例,受伤至给予治疗时间均为1周以内。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手术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两组的优良率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4个月以上,最长随访时间14个月。参照国际手外科学会推荐的TAM系统评定法,金属夹板外固定组优良率66.7%;可吸收骨锚内固定组优良率93.8%,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金属夹板固定组有2例分别于治疗后4个月,6个月出现复发;骨锚组有1例功能锻炼时出现局部肿痛、皮肤发红,经物理治疗后好转,表明可吸收骨锚内固定组的疗效显著优于金属夹板外固定组。可吸收骨锚系统治疗过程简单,效果肯定,是治疗早期闭合性锤状指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其价格昂贵,未能广泛开展;金属夹板虽然操作简单,但是治疗过程中管理困难,复发率发高。  相似文献   

18.
背景:近年来国外使用超临界流体进行生物材料处理的研究较多,但是超临界流体应用于骨组织清洗的研究少见,国内相关报道更少。目的:评估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处理猪股骨松质骨的有效性及对骨生物学性能的影响。方法:分别制备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前(对照组)及萃取后猪股骨骨块(实验组),检测两组骨密度、微观结构、最大抗压强度、弹性模量、骨组织组成成分、胶原含量与组织学分析。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接种于两组骨块上,培养1 d后,扫描电镜观察材料骨小梁微孔结构及骨材料-细胞复合物中细胞黏附及生长情况。将两组骨块分别植入SD大鼠皮下,术后1,2,4周组织学观察皮下包埋炎症反应。动物实验方案已经解放军总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材料孔径大小、骨密度、最大抗压强度、弹性模量、胶原含量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扫描电镜显示,对照组材料孔隙连通欠佳,有软组织残留;实验组材料孔隙相互连通、结构完整;③傅里叶红外光谱及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两组骨组织材料具有相似的吸收峰及衍射峰,热重分析显示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可减少骨组织水分含量;④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实验组骨无软组织残留,骨陷凹内细胞残留明显减少,对照组有软组织及细胞残留;天狼星红及改良Masson染色显示实验组骨胶原结构完整,胞质成分减少,对照组胞质成分残留明显;⑤扫描电镜显示,对照组骨无明显细胞黏附,实验组骨可见明显细胞黏附生长;⑥实验组骨组织植入皮下的血管周围炎症反应明显轻于对照组骨组织;⑦结果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是一种有效、环保的骨组织处理技术,在不影响其胶原结构及含量、力学性能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去除猪股骨松质骨细胞及软组织,保留骨孔隙结构完整,增加细胞黏附及生长,有效减低炎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9.
镍钛形态记忆合金与骨组织相容性的形态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镍钛形态记忆合金植入动物骨组织后局部组织的反应、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研究镍钛合金与骨的组织相容性,为镍钛合金作为生物医学材料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纯系日本白性兔,实验组在股骨下1/3处植入镍钛合金。于术后4、8、16w,在植入区上下0.5cm处横断取材。将骨块置于4%多聚甲醛-2.5%戊二醛混合液内固定。制作半薄切片,经1%甲苯胺蓝染色,光镜观察;制作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实验组表现出与对照组相似的骨缺损修复过程。结论:此镍钛形态记忆合金与骨组织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