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背景:由显微外科技术在股骨头坏死治疗的运用中发展而来的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联合植骨为治疗中青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主要方法之一。 目的:通过回顾及分析对于大转子骨瓣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相关临床及基础研究,从不同层面对大转子骨瓣移植术的研究进行探讨。 方法:以“Osteonecrosis Femoral Head、greater trochanter bone flap”或“Osteonecrosis Femoral Head、 bone flap”或“Osteonecrosis Femoral Hea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1972年1月至2011年10月);以“股骨头坏死、大转子骨瓣”为检索词,检索CNKI数据库(1979年1月至2011年10月)。选择以大转子骨瓣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根据纳入标准共46篇文章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关于目前较常用的病灶清除+带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大转子骨瓣联合打压植骨+游离髂骨瓣植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报道甚少,此术式结合了皮质骨的生物力学优势,同时又有带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大转子骨瓣加松质骨粒提供良好的血供环境,能很好的解决血供与力学重建的平衡性,达到股骨头的生理重建。  相似文献   

2.
背景:对于骨质疏松性腰椎疾病患者,在实施后路腰椎间融合治疗时受骨密度等因素的影响会降低植骨融合率,但关于不同植骨材料及骨质疏松对后路腰椎间融合的影响,目前尚无全面的报道。目的:分析不同植骨材料及骨质疏松对腰后路椎间植骨成功率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27例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植骨材料的不同分为自体髂骨组(n=121)和融合器联合自体髂骨组(n=65)、同种异体骨组(n=41),3组中骨质疏松患者分别有20,22,6例,治疗后随访24个月,对比3组植骨融合情况、融合时间、椎间高度变化及内固定失败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同种异体骨组内固定失败率、植骨融合时间、椎间高度丢失高于自体髂骨组和融合器联合自体髂骨组(P < 0.05),植骨融合率低于自体髂骨组和融合器联合自体髂骨组(P < 0.05),自体髂骨组和融合器联合自体髂骨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骨质疏松患者中,同种异体骨组内固定失败率、植骨融合时间高于自体髂骨组和融合器联合自体松质骨组(P < 0.05),椎间高度丢失及植骨融合率低于自体髂骨组和融合器联合自体髂骨组(P < 0.05);自体髂骨组融合时间短于融合器联合自体髂骨组(P < 0.05),融合率高于融合器联合自体髂骨组(P < 0.05)。表明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过程中,使用自体髂骨或融合器联合自体髂骨均可以获得较高的植骨融合率,内固定失败情况较少;对于合并骨质疏松患者,予以自体髂骨块植骨可以获得更好的融合效果。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背景:如何提高腰椎融合术后腰椎融合率、降低并发症是骨科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的:通过检索和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评价成骨蛋白1和同种自体骨在后外侧腰椎融合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和Embase等数据库并结合手工检索,按照既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查找有关成骨蛋白1和同种自体骨应用于后外侧腰椎融合术方面的相关文献。比较两种不同材料在未融合率、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等方面的差异,对部分数据通过Meta分析方法进行处理,估计结局指标的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CI)。 结果与结论:纳入4篇文献,共4项随机对照试验,109例患者,使用成骨蛋白1 融合的61例,使用同种自体骨融合的48例。研究结果提示使用成骨蛋白1未融合率[OR=1.16,95%CI (0.44,3.07)]、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再手术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与使用同种自体骨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且纳入的研究均无内植物相关性不良事件的发生。说明成骨蛋白1作为一种安全的骨材料在后外侧腰椎融合术中可能是一种有效的融合物替代品,其主要优势在于避免了髂骨取骨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满足了融合术对骨量的要求。由于纳入研究较少,需要进一步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去验证。  相似文献   

4.
背景:四肢长骨节段骨缺损临床上常见,一直以来是骨科修复领域的难题。 目的:介绍钛网打压植骨重建四肢长骨节段骨缺损新方法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用用。 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1990至2011年 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 CNKI 数据库(www.cnki.net/index.htm), 和维普数据库(http//www.cqvip.com)有关钛网打压植骨重建四肢长骨节段骨缺方面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segmental bone defect,titanium mesh or titanium cage”;中文检索词为“四肢或长骨,骨缺损,钛网”。排除重复性研究、非四肢长骨和Meta分析类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共检索到30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与结论:钛网打压植骨重建四肢长骨节段骨缺损无论在大动物或是小动物的实验中均取得较好的成骨效果,优于非钛网的游离植骨和大块皮质骨游离植骨;自体骨、异体骨和人工骨均是可行的填充植骨材料,以自体松质骨为主的植骨材料的成骨效果相对较好,具有生物活性钛网较普通钛网的成骨效果更好。临床上,在四肢长骨各个部位的节段骨缺损中均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包括骨缺损长达十余厘米的病例。钛网打压植骨重建四肢长骨节段骨缺损新方法,改变了以往认为大于 6 cm以上长段骨缺损只适宜带血运的骨移植、而不适宜无血运游离植骨的传统观点。该方法较简单、安全、有效,是一种较理想的替代治疗长骨骨干部节段骨缺损的无血运游离植骨法。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可满足骨修复的组织工程骨的快速构建方法尚不成熟,植入物早期血管化仍是研究热点。 目的:将快速浓集自体脂肪干细胞直接置于植骨周围,通过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CT直观观察其对植入异体骨的早期血管化影响,从而探索一种可用于临床的快速组织工程骨构建方法。 方法:将45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等分为异体骨组、复合组和自体骨组,分别在腰5,6横突间植入同种异体髂骨条、同种异体髂骨条复合快速浓集自体脂肪干细胞和自体髂骨条,各组于植入后1,3,5周注射18F-NaF,通过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CT对各组动物进行扫描显像,对比各组植骨区标准摄取值。 结果与结论:异体骨兔植骨区中段放射性分布低,血供及代谢未见明显改善,而复合快速浓集自体脂肪干细胞组植骨区18F-NaF的标准摄取值均不同程度地高于异体骨组(P < 0.05),提示快速浓集自体脂肪干细胞可促进植入骨的早期血管化,有效改善植骨区的血供和代谢,为临床快速构建组织工程骨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背景:在脊柱结核的外科手术治疗中,彻底清除局部坏死病灶、一期使用骨修复材料能显著促进局部骨性融合,避免术后中远期结核复发,重建脊柱稳定性。目的:对植骨材料在治疗脊柱结核中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方法:检索2001-2020年百链数据库、中国知网、Natures数据库等收录的与植骨材料治疗脊柱结核相关的文章,优先选择年限较新和权威杂志上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Bone graft materials;bone tissue engineering;spinal tuberculosis;titanium mesh;autogenous bone",中文检索词为"植骨材料;骨组织工程;脊柱结核;钛网;自体骨"。结果与结论:目前植骨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有其劣势,如:自体骨骨量有限,且自体骨的移植会引起供区出血和供骨区潜在的并发症;同种异体骨会导致延迟愈合和感染等并发症;钛网存在术后沉降及后凸畸形矫正角度再丢失的问题;以聚乳酸、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为代表的有机高分子材料包埋药物体系缺乏骨诱导性能;钙磷基陶瓷材料虽可作为抗结核药物的载体材料,但其生物力学性能常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要。鉴于以上各种材料的缺点,临床上需要寻找一种同时满足良好生物相容性、机械性能、降解性能、成骨活性、载药缓释性能的复合骨组织工程材料。  相似文献   

7.
背景:经后路伤椎椎弓根置钉植骨的手术方式近年来被广泛运用于治疗胸腰椎骨折,既往对其可行性、有效性、安全性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但仍然存在较多争议。 目的:对经后路伤椎椎弓根置钉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和Pubmed数据库中1989年1月至2011年9月关于伤椎椎弓根置钉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胸腰椎骨折,伤椎,固定,植骨”或“thoracolumbar fractures,injured vertebral,fixation,bone graft”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最终选择33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经后路伤椎椎弓根置钉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不仅为骨折愈合提供了更为坚稳的内固定,同时有助于骨折复位和后凸畸形的矫正,恢复和维持椎体高度,减少矫正率的丢失。但目前报道的手术疗效以回顾性分析居多,缺乏长期随访、系列的前瞻性分析和循证医学依据,并且对伤椎置钉的适应证、安全性和技术规范还存在较大争议,这些都有待进一步去研究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背景:脊柱结核外科干预治疗中如何有效修复破坏之椎体,是脊柱结核治疗中的重点和难点。 目的:探讨国内目前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后骨缺损修复方法、骨缺损修复的有效方法及新进展。 方法:CNKI数据库检索2006/2010-01-01五年间相关脊柱结核外科治疗文献,先检索关键词“脊柱结核”,再分别以:“内固定”,“植骨”,“人工骨(材料)”,“钛网”, “骨水泥”,“人工椎体”,为关键词在以上数据中检索,根据入选条件,选择相关文献,对其文献报道病例、手术方法(包括骨修复方法)、疗效(包括治愈率、复发率、Cobb角纠正)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结论:自体骨(髂骨、肋骨)是脊柱结核目前骨缺损的主要修复来源,其次是钛网植骨,人工骨及人工椎体少量用于临床治疗。提示,自体骨仍是脊柱结核骨缺损修复的主要来源,是钛网植骨次之,人工骨及人工椎体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将来植骨理想替代品。  相似文献   

9.
王钊  闫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0,24(24):3862-3869
文题释义:Masquelet技术:又称诱导膜技术,是目前治疗大段骨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该技术由2个阶段组成,第一个阶段为培育诱导膜阶段,该阶段进行彻底清创后以骨水泥充填骨缺损,充分的软组织覆盖;第二个阶段为植入自体骨阶段,该阶段在完整保留诱导膜的情况下去除骨水泥,充填自体骨。 骨运输技术:又称Ilizarov 技术,指将骨切断成为2个骨段并保留软组织及血供,用牵张器固定,经一段时间后按一定速度和频率逐步施加牵拉力将骨段牵开,基于张力-应力法则,骨段被缓慢牵拉时会保持一定张力,可刺激组织生长新骨不断增殖,达到骨延长目的。 背景:Masquelet技术是目前治疗大段骨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该技术在手术治疗的第二阶段中需要使用较多的自体骨,而自体骨来源有限且存在供区并发症的风险,如何减少自体骨的使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的:结合国内外诱导膜技术的发展现状,介绍在诱导膜技术中如何减少自体骨用量的一些有效方法,包括填充骨移植替代材料及一些特殊的手术方式。 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知网、万方数据库中1996年1月至2019年9月出版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masquelet technique;induced membrane;bone transport technique;autologous bone;bone defect;bone graft;3D printing;tissue engineering”;中文检索词为“Masquelet技术;诱导膜;骨运输技术;自体骨;骨缺损;骨移植物;3D打印;组织工程”。 结果与结论:自诱导膜技术出现之后不断有学者对该术式进行改进与创新,但针对如何减少诱导膜第二阶段自体骨使用量的问题,目前还没有一种国际统一的观点。目前应用的改进方式各有其优缺点,临床医师还需根据客观条件进行选择。Jong-Keon Oh提出的将明胶海绵作为植骨中心、外周环形植骨的方法简单且实用。组织工程技术具有发展潜力,随着种子细胞与支架材料的深入研究,将逐步取代现有的治疗方案。根据现有研究可大致将未来诱导膜技术研究方向归纳为4种方向:膜技术的改进,手术方式的改进,应用联合材料,3D打印及组织工程技术的应用,这些方向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发展。 ORCID: 0000-0003-4274-0421(王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背景:对于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后的骨质缺损,可以选择自体髂骨、自体肋骨、钛网加同种异体骨等多种植骨材料。 目的:对比椎弓根入路不同植骨材料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效果。 方法:纳入40例胸椎结核患者,其中18例伴有截瘫,15例存在后凸畸形,经正规抗结核治疗2-4周行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一期经椎弓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根据植骨材料的不同分为自体髂骨组、自体肋骨组、钛网加同种异体骨组。治疗后随访24个月,观察病灶愈合、植骨融合、截瘫恢复、后凸畸形矫正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与结论:自体髂骨组植骨融合时间短于自体肋骨组、钛网加同种异体骨组(P < 0.05),后两组间植骨融合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组均未发生植骨块及钛网脱落、断裂与移位,无骨不连及假关节等现象,无结核病灶复发。截瘫与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经3-6个月的对症治疗,肌力基本恢复,脊柱后凸畸形基本矫正。表明自体髂骨治疗效果最好,自体肋骨、钛网加同种异体骨治疗效果相当。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背景:长骨节段性骨缺损修复重建方法众多,各有优缺点,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仍是一个未完美解决的骨科难题。 目的:综述近年国内外长骨节段性缺损的修复重建进展研究。 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1990年1月至2012年12月PubMe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有关长骨节段性缺损修复重建的文章,英文检索词“bone defect, long bone reconstruction, tissue engineering of bone,scaffolds,bone reconstruction,bone graft,bone tumor; tumor resection,musculoskeletal tumors,regeneration,autografts”;中文检索词“大段,骨缺损,骨肿瘤,软组织肿瘤,瘤段切除,组织工程,骨移植”。共检索到104篇相关文献,纳入52篇文献进一步研究。 结果与结论:传统长骨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方法包括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骨延长、人工假体置换等。研制适用于儿童保肢需要,符合儿童生长发育特点的假体成为儿童保肢的一个挑战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研制出可以不断延长的假体,用于儿童骨肿瘤的保肢重建。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各种人工骨,尤其是骨组织工程和基因治疗在骨缺损修复中的逐步应用将进一步提高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As a substitute for autogeneic iliac crest,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lumbar fusion and relative trials.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 in lumbar fusion. METHODS: CBM, Medline, Embase and 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 databases were retrieved for relevan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of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 versus autogenous iliac crest graft in lumbar fusion published before September 2015. A Meta-analysis was performed utilizing the Cochrane system. RESULTS AND CONCLUSION: Totally 14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 including 1 613 patients. Meta-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operation rate and operation time i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ose in the autogenous iliac crest graft group (P ≤ 0.01), and the fusion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autologous iliac crest graft group (P ≤ 0.01).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linical outcomes, complications,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hospitalization time, patient satisfaction and work status after surgery between two groups. Based on the limited evidence,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 for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 exerts no significant superiority to the autologous iliac crest graft. Moreover, more high-quality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with long-term follow-up are needed to further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 in lumbar fusion.   相似文献   

13.
背景:在肝移植过程中,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的移植肝原发性无功能一直困扰着广大移植专家学者。血红素氧化酶1参与多种疾病及病理过程,通过抗氧化、抗炎、抗凋亡等多种机制发挥组织器官保护作用。 目的:对血红素氧化酶1对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进行综述。 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2年1月至2009年12月及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有关血红素氧化酶1对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文章,英文检索词为“heme oxygenase-1,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liver graft”,中文检索词为“血红素氧化酶1,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排除研究目的与课题无关及内容重复的研究,共保留34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血红素氧化酶1可能是哺乳动物体内分布最广、保护作用最重要的基因。血红素氧化酶1及其催化产物组成了机体重要的内源性保护系统,参与多种疾病及病理过程,通过抗氧化、抗炎、抗凋亡等多种机制发挥组织器官保护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潜能。血红素氧化酶1对移植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如何通过转基因手段将其应用于临床,保护移植肝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提高移植肝成活率,有着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也是未来所要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上颌后牙区由于上颌窦的存在限制了种植体的应用,骨诱导成骨技术的应用为上颌窦底的升高提供了可能和保障。虽然药理学、动物实验及部分临床研究均验证了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明胶海绵的骨诱导性,但是否存在研究的局限性、病例的自限性、结果的可靠性尚不十分清楚。 目的:系统评价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明胶海绵在上颌窦底增高过程中牙槽嵴的增量 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1966/2009-12)、Embase(1974/2009-12)、Cochrane Library(2009年第4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2009-1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4/2009-12)、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1989/2009-12)等数据库。主要检索词包括“rhBMP-2,ACS,autogenous bone graft;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明胶海绵,自体骨移植等”。采用自由词与主题词结合的方式检索,筛选在上颌窦底增高术中应用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明胶海绵修复的随机对照试验,应用RevMan 5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最终纳入3个研究,共28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提示,与自体骨移植组相比,1.5 g/L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明胶海绵组牙槽嵴高度和宽度的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0.75 g/L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明胶海绵组牙槽嵴高度的增加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牙槽嵴宽度的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明胶海绵植入6个月后可改善种植区的骨密度,未有不良反应报道。提示1.5 g/L,0.75 g/L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明胶海绵及自体骨移植对骨缺损区都有明显的诱导成骨作用,1.5 g/L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明胶海绵的效果优于自体骨。  相似文献   

15.
赵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1,15(38):7205-7208
背景:目前人工关节置入材料的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目的:综述人工关节置入生物材料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00-01/2010-10维普数据库有关人工置入材料临床应用方面的相关文献。检索关键词:人工置入材料。 结果与结论:缺损骨骼的再生修复一直是骨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目前常用的治疗方式主要有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和人工骨移植。用人工材料修复骨缺损避免了患者自身取材的痛苦和并发症及同种异体骨免疫排斥的危险,但要求替代材料无毒副作用,有良好的组织兼容性和细胞兼容性。  相似文献   

16.
背景:目前保肢手术已经成为四肢恶性骨肿瘤的规范治疗方式,其目的是不但要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而且要保存良好的肢体功能。 目的:就四肢恶性骨肿瘤人工关节置换及同种异体骨移植等各种保肢方式进行综述。 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2年1月至2012年10月及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1994年1月至2012年12月有关四肢恶性骨肿瘤保肢治疗的文章,英文检索词为“malignant bone tumor,salvage treatment, allograft bone graft, prosthesis and microwave”,中文检索词为“恶性骨肿瘤,保肢治疗,大段异体骨,肿瘤假体,微波灭活治疗”。排除重复性研究及Meta分析,共保留31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①对于四肢特别是关节周围的恶性骨肿瘤,大多采用人工关节置换、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以及微波灭活治疗。②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微波灭活治疗技术有新的进展,进一步的研究仍在进行当中。③瘤段骨灭活再植以及乙醇灭活治疗多适用于基层医院。  相似文献   

17.
背景:同种异体骨是临床常用的骨移植材料,但缺乏诱导成骨能力是最大的问题。 目的:评价良性骨肿瘤及瘤样病变刮除或切除后应用同种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干细胞修复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65例良性骨肿瘤(包括瘤样病变)患者,根据植骨情况分为2组。复合骨髓干细胞植骨组35例患者根据预计植骨量从每位患者两侧的髂前上棘或髂后上棘抽取红骨髓20-40 mL,经体外分离、纯化、培养扩增骨髓基质干细胞备用,在植骨前将同种异体骨颗粒与骨髓基质干细胞充分混匀。肿瘤刮除或切除后,将混匀的骨髓基质干细胞与同种异体骨颗粒,植入骨缺损区内。单纯植骨组将用生理盐水浸泡半小时的同种异体骨植入骨缺损区内。分别于治疗后1,3,6,12个月进行植骨区X射线检查,比较两组病例同种异体骨颗粒界限模糊、消失的时间,同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62例患者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复合骨髓干细胞植骨组移植骨界限模糊时间和消失时间均短于单纯植骨组(P < 0.05)。复合骨髓干细胞植骨组1例出现排异反应,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2周后痊愈,两组病例均未出现感染。结果表明同种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干细胞植骨能明显促进骨融合和骨缺损的愈合。  相似文献   

18.
背景:活体肝移植仍面临很多问题:如供体的匮乏、移植后的免疫排异反应及其高额的费用等,因此使其在临床上的开展受到限制。 目的:说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以分化成熟肝细胞而替代受损的肝脏组织发挥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方法:利用计算机在PubMed、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中检索2000-01/2010-12关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相关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用“骨髓干细胞;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肝硬化”或“Bone marrow stem cell,autologous bone marrow stem cell,hepatic cirrhosis”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与骨髓干细胞移植相关的文章内容,同一领域文献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初检得到235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20篇文章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通过对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从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的了解,说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在对肝硬化的治疗方面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