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2010年3月-2012年11月,从我院门诊选择35例腹泻型IBS患者为IBS组,另选健康志愿者35例为对照组。取当日首次定量大便作活性菌培养,检测IBS组菌群。结果IBS组较对照组,其肠杆菌数量增多(P〈0.01),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的数量减少(P〈0.01)。IBS组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其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可能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数量减少,肠杆菌数量显著增多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烧伤早期大面积切痂术后肠道菌群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定量和微生物分析法对大面积切痂术后29例患者(手术组)的血浆内毒素和肠道6种常见菌群(肠杆菌、葡萄球菌、双歧杆菌、类杆菌、梭杆菌和酵母菌)进行检测,并与20名正常人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手术组的肠杆菌、酵母菌数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厌氧菌中类杆菌、梭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双歧杆菌/肠杆菌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或P<0.01),血浆内毒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29例患者中24例出现不成形软便或稀便等肠道菌群失调症状。结论:肠道菌群失调存在于大面积切痂术后早期,主要是以双歧杆菌为代表的厌氧菌群失调,这是大面积切痂术后肠道感染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菌群失调与体液免疫功能紊乱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87例IBS患者作为观察组,均给予综合治疗;选择同期医院体检健康者7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IBS及不同亚型患者、对照组肠道菌群及体液免疫指标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治疗前,观察组肠杆菌菌群数量高于对照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菌群数量及B/E比值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肠道菌群明显改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便秘型(IBS-C)组治疗前拟杆菌高于对照组(P<0.05);腹泻便秘交替型(IBS-A)组治疗前肠杆菌菌群数量高于对照组,乳酸杆菌菌群数量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及不同亚型治疗前患者IgA水平高于对照组,IBS-D组治疗前IgG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系数肠杆菌与IgA存在正相关关系(r=0.613,P<0.05),双歧杆菌、乳酸杆菌、B/E比值与IgA存在负相关关系(r=-0.521、-0.597、-0.637,P<0.05),其余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IBS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和IgA水平异常,两者存在一定相关性,另外不同亚型IBS有不同的肠道菌群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治疗方案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肠道菌群和血浆内毒素的影响。方法纳入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127例,分为A、B、C三组。A组(63例)患者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B组(32例)患者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乳果糖,C组(32例)患者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乳果糖灌肠。治疗前及治疗第5、10、15、20天,分别检测三组患者大便肠球菌、酵母菌、双歧杆菌数量以及血浆内毒素水平。结果①治疗10天时三组患者双歧杆菌数量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均P〈0.001);20天时的双歧杆菌数量与治疗10天时比较,A组无明显变化(P:0.318),B组和C组均明显减少(均P〈0.001)。②治疗20天时,A、B组肠球菌数量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674和P=0.452),C组患者肠球菌明显升高(P〈0.001);A组酵母菌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636),B、C组患者酵母菌均升高(P=0.036和P〈0.001)。③A组患者在治疗第15天,B、c组患者在治疗第10天血浆内毒素下降至最低值,分别为(184.48±69.56)、(152.71±32.44)和(122.71±32.61)EU/L,三组患者血浆内毒素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P=0.017、P〈0.001和P〈0.001),并且C组患者血浆内毒素明显低于A、B组(P〈0.001);在治疗的第20天,B、C组患者血浆内毒素又明显升高(均P〈0.001),而A组无明显变化(P=0.484)。结论单纯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可以调节肠道菌群,降低血浆内毒素,但作用轻微。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联合乳果糖口服或灌肠可显著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但容易出现新的菌群失调,进而加重内毒素血症。乳果糖灌肠方式使药物作用更直接,但肠道黏膜损伤更大,对肠道菌群及内毒素水平影响更明显、迅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抗生素、术前肠道准备及术后饮食对直肠癌病人围手术期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方法将40例直肠癌病人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Ⅰ组)、非肠道准备组(Ⅱ组)、非肠道准备+术后非禁饮食组(Ⅲ组)、非肠道准备+术后非禁饮食组+术后抗生素限制组(Ⅳ组),围手术期分别采用相应的措施处理,收集病人手术前后粪便标本,接种于大肠杆菌、类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消化链球菌6种选择性培养基平板上进行培养,按平板活菌计数法计数细菌数量,比较各组手术前后肠道菌群变化。结果各组病人术后肠道菌群较术前均发生明显变化,细菌总数显著减少(t=14.784,P〈0.05),大肠杆菌计数显著增加(t=21.727,P〈0.05),而双歧杆菌、消化链球菌、乳酸杆菌、类杆菌、肠球菌则明显减少(t=13.894~95.802,P〈0.05),且杆球比显著紊乱(t=20.963,P〈0.05)。Ⅲ组术后各种细菌水平均低于Ⅳ组(F=9.487~483.350,P〈0.05),杆球比高于Ⅳ组(F=483.350,P〈0.05)。与Ⅱ组比较,Ⅰ组术后类杆菌、消化链球菌水平下降(F=42.307~169.877,P〈0.05),杆球比下降(F=483.350,P〈0.05)。与Ⅲ组比较,Ⅱ组术后类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及细菌总数明显降低(F=9.487~169.877,P〈0.05),杆球比下降(F=483.350,P〈0.05)。结论应用抗生素、肠道准备及术后禁饮食不同程度地影响直肠癌病人围手术期肠道菌群,容易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术后早期进食对肠道微生态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对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0~1岁婴儿,应用16S rRNA 荧光定量 PCR技术,分别测定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使用前,使用第3 d、5天时,及治愈后第7天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大肠杆菌的水平。结果使用过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者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的数量与未使用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粪便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含量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未使用抗菌药物的患儿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恢复明显快于使用过抗菌药物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对婴儿肠道菌群有普遍的杀灭作用,对婴儿肠道菌群改变的影响是轻微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使用会延迟患儿肠道微生态的恢复,但若合理使用对疾病的治疗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低聚果糖对双歧杆菌增殖效果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分析低聚果糖体外对双歧杆菌的增殖效果,及体内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在厌氧菌液体培养基中加入低聚果糖,观察双歧杆菌的增殖情况;用培养方法检测肠道菌群。结果在厌氧菌液体培养基中加入低聚果糖前后双歧杆菌菌数分别为1.5亿/ml和3亿/ml;服用低聚果糖后,35~50患者肠道内肠杆菌及类杆菌显著减少,50岁以上者肠道内双歧杆菌显著增多。结论低聚果糖对双歧杆菌有增殖效果,对人体肠道菌群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过程中患者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lostridium difficile associated diarrhea,CDAD)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了解肠道微生态失衡的临床特征,寻找有效防治措施,保护肠道菌群,减少细菌易位及感染的发生。对44例allo-HSCT后腹泻患者采用艰难梭菌毒素A&B检测试剂盒进行毒素检测,采用厌氧培养方法进行艰难梭菌的分离、鉴定。对患者粪便标本进行肠道微生态研究;采用光冈复合式法对目的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消化链球菌、产气荚膜梭菌、肠杆菌、肠球菌、酵母菌)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44例腹泻患者中共检测出12例艰难梭菌阳性,阳性率为27.27%;CDAD的发生与使用抗生素或化疗药物有关;CDAD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发生了明显变化,表现为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类杆菌、肠杆菌等细菌数量明显下降;对CDAD用万古霉素、甲硝唑等药物并配合给予益生菌治疗效果好,但有一定复发率(16.67%)。结论:allo-HSCT并发CDAD与肠道微生态的改变有关,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应积极扶植肠道菌群,这样的治疗有利于改善病情和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9.
护理干预对大肠癌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霞 《护理研究》2006,20(5):1169-117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大肠癌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影响。[方法]将64例大肠癌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按大肠癌传统的术前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选择性肠道清洁法、术后早期活动及给予要素饮食护理干预,观察术前及术后第1次大便细菌培养情况。[结果]术前两组肠道菌群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肠杆菌和肠球菌计数明显增加(P〈0.05),双歧杆菌和乳杆菌计数明显减少(P〈0.05),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倒置更为明显(P〈0.01)。[结论]大肠癌术后病人早期活动及给予要素饮食护理干预,可降低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益生菌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及治疗前后患者肠道菌群变化。方法选取符合罗马Ⅲ标准的IBS患者26例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对照组25人,采用细菌培养法对肠道五种常见菌群进行定量检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给予益生菌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粪便中五种常见菌群数量的变化,同时根据患者治疗前后肠道症状评分评价疗效。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BS患者粪便中肠杆菌明显增加(P<0.05);双歧杆菌及乳杆菌差异数量均少于正常人群(P<0.01,P<0.05);B/E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肠球菌和拟杆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粪便中双歧杆菌及乳杆菌含量均高于治疗前(P<0.01,P<0.05);B/E值增加(B/E>1)但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服用益生菌制剂4周后,26例IBS患者中16例有效,10例无效,有效率为62%;症状总积分显著降低(P<0.01)。结论 IBS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异常,肠道定植抗力减弱;益生菌制剂能够增加IBS患者肠道有益菌数量,改善肠道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双歧三联活菌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72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口服,0.42 g/次,3次/d;观察组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口服,0.84 g/次,3次/d。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肠道菌群改变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肠杆菌、肠球菌、酵母菌、乳酸杆菌、类杆菌和双歧杆菌计数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计数明显增多,且多于对照组,同时肠杆菌、肠球菌、酵母菌及类杆菌明显减少,且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较大剂量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可有效调节肠道菌群的失衡状态,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2.
姜高分  杨佳  陈峰 《医学临床研究》2005,22(8):1130-1132
【目的】探讨硝苯地平控释片对原发性高血压(EH)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EH患者给予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30mg,每日一次.连服4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ET)及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并与30例健康人血浆ET、NO进行对照。【结果】①EH组患者治疗后77.5%显效(31/40)。17.5%有效(7/40).5%无效(2/40)。②EH患者ET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NO显著降低(P〈0.01)。经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血浆ET显著下降(P〈0.01),NO显著升高(P〈0.05)。【结论】硝苯地平控释片不仅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并能改善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金双歧对腰椎后路手术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72例腰椎后路手术患者,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症者42例作为实验组(A组),未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症的30例作为对照组(B组)。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检测血浆内毒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or.(TNF—a)及白细胞介素6(IL-6)。肠道菌群失调症者术后另加用金双歧。术前、术后第1次自然排便(术后1—4d)时分别留取粪便标本,比较两组患者肠道主要菌群差异、双歧杆菌(B)/肠杆菌(E)值。结果术前、术后第2、7天A、B两组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分别为(1.82±0.12)、(2.29±0.15)、(1.91±0.08)ng/L和(1.91±0.21)、(2.35±0.16)、(2.26±0.24)ng/L。TNF—d分另0为(275±51)、(309±45)、(276士34)ng/I~和(269±48)、(318±67)、(297±53)ng/L;IL-6分另0为(1384-22)、(159±15)、(137±17)ng/L和(159±16)、(187±19)、(174±21)ng/L。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血浆内毒素、TNF-a、IL-63个指标组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个指标浓度均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术后第2、7天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术后第7天与术后第2天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第2天A组血浆内毒素、TNF.仪、IL-6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第7天,A组内毒素、TNF-仪、IL-6开始缓慢下降,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A组肠道的双歧杆菌、类杆菌数量及B/E值较B组均减少,分别为(9.17±0.54)lgefu/g与(10.01±0.75)lgcfu/g,(9.23±0.47)lgcfu/g与(10.09±0.81)lgcfu/g,1.01±0.16与1.20-1-0.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1、0.042、0.029);而肠杆菌、肠球菌数量较B组增加,分别为(9.11±1.02)lgcfu/g与(8.81±0.89)lgcfu/g,(7.80±1.02)lgefu/g与(7.29±0.98)lgcfu/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7、0.043);小梭菌、乳杆菌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使用金双歧后与使用前比较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双歧杆菌:(13.叭±0.87)lgcfu/g与(9.17±0.54)lgefu/g、类杆菌数量:(14.12±0.75)lgcfu/g与(9.23±0.47)lgcfu/g及B/E值:1.28±0.45与1.01±0.16,P值分别为0.045、0.034、0.038];肠杆菌、肠球菌、小梭菌、乳杆菌数量无明显变化,分别为(8.71±0.91)Igcfu/g与(9.11±1.02)lgcfu/g,(7.01±0.54)lgcfu/g与(7.80±1.02)lgcfu/g,(5.23±1.04)lgcfu/g与(5.15±0.89)lgcfu/g,(6.71±1.04)lgcfu/g与(6.53±0.86)lgcfu/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腰椎后路手术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的患者常合并内毒素血症及炎症反应,肠道内双歧杆菌、类杆菌数量减少,肠杆菌、肠球菌等条件致病菌数量相对增加,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下降。补充微生态制剂金双歧能缓解机体的内毒素血症及炎症反应,改善腰椎后路手术后肠道菌群失调,有利于术后重建肠道内微生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低聚果糖体外对双歧杆菌的增殖效果,及体内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在厌氧菌液体 培养基中加入低聚果糖,观察双歧杆菌的增殖情况;用培养方法检测肠道菌群。结果 在厌氧菌液体培养基中 加入低聚果糖前后双歧杆菌菌数分别为1.5亿/ml和3亿/ml;服用低聚果糖后,35~50患者肠道内肠杆菌及类 杆菌显著减少,50岁以上者肠道内双歧杆菌显著增多。结论 低聚果糖对双歧杆菌有增殖效果,对人体肠道菌 群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四君子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实验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常乐康组和四君子汤组,分组给药7d,检测给药后大鼠肠道菌群的数量。结果:给药7d后,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数量减少,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上升,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四君子汤组及常乐康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数量上升,而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下降,但四君子汤组较常乐康组作用更明显,且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四君子汤能有效调节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呼吸道感染患儿肠道菌群紊乱与Th17/Treg免疫平衡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9年5月~2020年11月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135例作为研究观察组,根据肠道菌群紊乱情况分为菌群失调组(n=60)和非菌群失调组(n=75)。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儿童100例作为对照。对比各组肠道菌群数量,检测外周血Th17,Treg细胞百分比及血清炎性因子表达水平。Pearson相关性分析肠道菌群与Th17,Treg细胞及炎性因子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菌群失调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B/E值较非菌群失调组和对照组明显降低,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849~42.449,均 P<0.05);与对照组相比,非菌群失调组各菌群变化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菌群失调组和非菌群失调组Th17%及IL-2,IL-6,IL-17水平明显升高,Treg%及IL-10水平明显降低,其中菌群失调组变化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483~92.328,均P<0.05)。Pearson 相关性分析显示,呼吸道感染患儿Th17%及IL-2,IL-6,IL-17水平与乳酸杆菌、双歧杆菌、B/E值呈负相关(r=0.989~0.586,均P<0.05),与肠球菌、大肠埃希菌呈正相关(r=-0.599~0.800,均P<0.05);Treg%及IL-10水平与乳酸杆菌、双歧杆菌、B/E值呈正相关(r =0.672~0.756,均P<0.05),与肠球菌、大肠埃希菌呈负相关(r= -0.774~-0.684,均P<0.05)。结论 呼吸道感染患儿肠道菌群紊乱表现为肠道有益菌数量减少,致病菌数量增多;肠道菌群紊乱可能通过诱导机体Th17 /Treg免疫失衡,调控炎性介质分泌,进而参与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荣富  李欣  吴姗珊  孙涛 《临床荟萃》2011,26(22):1940-1943
目的观察胃食管反流病和消化性溃疡患者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后肠道菌群变化。方法选取胃食管反流病及消化性溃疡患者60例(观察组),口服奥美拉唑,20mg,每日2次,疗程8周;选取健康志愿者20例(对照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观察组患者服药前、服药后4周、8周及对照组健康者清晨粪便中大肠杆菌、肠球菌属、双歧杆菌属及乳酸杆菌属数量,并对各目标菌群数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服药前及服药后4周粪便中4种目标菌群无明显变化(P〉0.05),服药后8周,粪便中大肠杆菌(4.81±0.77)lonN/g及肠球菌属(5.24±0.63)lonN/g仍无显著变化(P〉0.05),但双歧杆菌属(8.82±0.91)lonN/g及乳酸杆菌属(6.99±0.69)lonN/g明显减少(P〈0.05)。结论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后可致肠道双歧杆菌属及乳酸杆菌属数量明显下降,使肠道生物屏障受损,增加了肠源性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8.
曾文 《医学临床研究》2016,(11):2136-2139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联合谷维素治疗女性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TNF-α、IL-6的影响。【方法】肠易激综合征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谷维素及双歧杆菌四联活茵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精神状态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5%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2.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症状严重程度、症状频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10.41±2.50)分和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10.24±2.68)分低于对照组HAMD评分(12.92±3.16)分和HAMA评分(12.63±3.3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清TNF-α水平(29.72±11.75)pg/mL、IL-6(11.23±3.15)ng/L均低于对照组血清TNF-α水平(43.56±12.47)pg/mL、IL-6(17.91±4.17)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联合谷维素用于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胃肠道功能及血清TNF-α、IL-6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联合益生菌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肠道菌群及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6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益生菌,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胃肠功能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营养参数[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肠道菌群指标(乳酸杆菌、大肠杆菌、肠球菌、肠杆菌)、血清体液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并统计患者恢复情况与感染发生率。【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胃肠功能评分、APACHE Ⅱ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PA、ALB、TR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均高于治疗前,肠球菌、肠杆菌数量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IgM、IgG、IgA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胀缓解时间、腹痛缓解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联合益生菌可调节SAP患者肠道菌群,增强免疫功能,改善营养状态,同时可促进肠道屏障功能恢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临床医学》2021,41(1)
目的 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肠道菌群分布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于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就诊的70例婴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喂养方式分为研究组(母乳喂养婴儿,n=42)、对照组(配方奶粉喂养婴儿,n=28)。两组均接受大便检查,记录并比较两组粪便中双歧杆菌、肠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葡萄球菌、拟杆菌检出情况。结果 研究组乳酸杆菌、葡萄球菌、拟杆菌、双歧杆菌检测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肠杆菌、肠球菌检测值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肠道菌群分布情况具有显著影响,母乳喂养的婴儿肠道菌群分布情况更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