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探讨系统膀胱功能康复训练法在截瘫患者膀胱功能恢复中的作用。方法:对72例脊髓损伤截瘫患者行系统膀胱功能康复训练,并以既往未行康复训练的65例截瘫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尿管留置时间及泌尿系感染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尿管留置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实验组不完全性截瘫患者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完全性截瘫患者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系统膀胱功能训练可减少尿管留置时间,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有利于膀胱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合并截瘫病人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效果。[方法]将142例脊髓损伤合并截瘫伴膀胱功能障碍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92例,对照组50例,观察组进行综合康复护理,对照组进行常规膀胱引流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的膀胱功能障碍恢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康复组病人留置尿管时间缩短,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尿路感染率降低(P均<0.05);康复组总有效率为84.78%,对照组为18.00%,康复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护理能显著提高脊髓损伤合并截瘫病人伴膀胱功能障碍的排尿功能,降低尿路感染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促进外伤性截瘫病人顺利排尿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促进外伤性截瘫病人早日脱离尿管,减少尿路感染的方法。[方法] 将66例外伤性完全性截瘫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康复组在脊髓休克期留置尿管3d后给予夹管,定时按摩按压膀胱排尿和病人有意识排尿活动训练;膀胱功能强化训练1周~2周后,在膀胱充盈时采用辅助按摩按压等方法下拔除尿管;并通过多饮水保持每天尿量在2500mL以上,进行生理性膀胱冲洗。对照组按护理常规护理。[结果] 康复组尿管留置时间明显缩短,尿路感染率明显降低。[结论] 早期膀胱康复训练,生理性膀胱冲洗和可行的拔管方法能促进外伤性截瘫病人顺利排尿。  相似文献   

4.
外伤性截瘫后膀胱功能的分期康复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分期护理方法促进外伤性截瘫后膀胱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对35例外伤性截瘫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脊髓休克期采用个体化放尿,脊髓反射恢复期采用按压法、诱尿法、扳机排尿等方法训练膀胱功能,促进自主排尿功能恢复。结果35例患者中,23例摆脱尿管,恢复自主膀胱;12例需借助按压排尿和间歇性导尿。结论分期护理方法符合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恢复的变化规律,能够早期建立自主性膀胱。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促进外伤性截瘫病人早日脱离尿管,减少尿路感染的方法。[方法]将66例外伤性完全性截瘫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康复组在脊髓休克期留置尿管3d后给予夹管,定时按摩按压膀胱排尿和病人有意识排尿活动训练;膀胱功能强化训练1周~2周后,在膀胱充盈时采用辅助按摩按压等方法下拔除尿管;并通过多饮水保持每天尿量在2500mL以上,进行生理性膀胱冲洗。对照组按护理常规护理。[结果]康复组尿管留置时间明显缩短,尿路感染率明显降低。[结论]早期膀胱康复训练,生理性膀胱冲洗和可行的拔管方法能促进外伤性截瘫病人顺利排尿。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康复训练使老年脊髓肿瘤患者尽早拔除尿管并且减少尿路感染。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康复组通过膀胱康复训练的方法提早拔除尿管,减少泌尿系感染,对照组按常规术后膀胱训练拔除尿管。结果康复组尿管留置时间缩短、尿路感染率以及尿失禁率降低。结论复功能训练可促进老年脊髓肿瘤患者顺利排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容量感觉训练方法对脊髓损伤病人膀胱功能障碍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对80例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者行容量感觉训练,并以既往未行康复训练的72例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膀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膀胱功能恢复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5)。结论:容量感觉训练法使膀胱得到合理的容量刺激,缩短了尿管留置时间,促进了膀胱功能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8.
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康复训练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患者按康复介入开始的时间分为早期康复组(术后2周内)和对照组(术后3个月)各30例,分别在训练开始前和训练3个月后进行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早期康复组患者的肺部疾患、泌尿系感染、骨质疏松、双下肢内收伸展痉挛、压疮、踝关节跟腱挛缩、体位性低血压、水肿、肩痛等脊髓损伤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早期康复组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和ADL评分均优好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可明显减少脊髓损伤并发症,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提高ADL。  相似文献   

9.
不同护理方法对截瘫患者泌尿系管理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40  
作者对65例外伤致截瘫患者受伤早期实施两种不同的泌尿系管理方法。发现乙组采用改进的方法即插入尿管后留置3周,不更换尿管,不行膀胱冲洗,结果尿路感染率明显低于传统护理方法的甲组,P<0.01。对于脊髓性膀胱最后形成的结果,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因此作者认为脊髓损伤致截瘫患者不管损伤平面和类型怎样,将来会形成何种脊髓性膀胱,早期留置尿管时应注意尽量地控制最少的导尿次数或最短的留置时间,尽可能限制引起感染的任何因素。乙组采用改进的方法,明显降低了泌尿系感染,且顺应了脊髓性膀胱形成发展规律,是脊髓损伤致截瘫患者早期泌尿系统管理简便、有效、可行的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抗痉挛治疗对截瘫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60 例脊髓性截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以抗痉挛治疗,配合沿脊髓损伤平面针刺治疗,对照组仅用药物治疗。治疗前后进行康复评定和体感诱发电位检测。结果: 康复组截瘫肢体运动功能有较大改善和提高, 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3.3% 和96.7% ,对照组分别为33.3% 和60% ,有非常显著差异(P< 0.01)。结论:抗痉挛治疗,是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手法挤压排尿在帮助截瘫患者恢复膀胱功能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地对68例截瘫患者的膀胱区行手法挤压,并以既往的55例截瘫病例作为对照,比较其导尿管留置时间、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结果手法挤压后,截瘫患者的导尿管留置时间明显缩短,其中不完全性截瘫的沁尿系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但完全性截瘫的沁尿系感染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导.结果在截瘫护理中,应用手法挤压排尿,有利于膀胱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膀胱康复训练对脊髓挫伤致尿失禁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4例脊髓挫伤致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与康复训练组各37例。常规护理组给予常规护理,康复训练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留置导尿管,3d后夹管,定时按摩膀胱,并使患者进行有意识地排尿活动训练,膀胱功能康复训练3周后,膀胱充盈时在按摩下拔除导尿管,并嘱患者多饮水保持每天尿量在2500ml以上。结果:康复训练组比常规护理组留置导尿管时间明显缩短、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早期膀胱康复训练可有效恢复脊髓挫伤致尿失禁患者的排尿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吞咽功能训练对脑梗死合并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2例脑梗死合并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康复组各31例,对照组按留置胃管行常规护理及治疗,康复组入院后即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及摄食训练,未给予留置胃管。对两组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价比较。结果康复组吞咽功能治疗总有效率为83.9%,对照组为38.7%,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合并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患者恢复吞咽功能有明显的效果,避免了鼻饲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护理人员操作上的繁琐,便于患者出院后的营养管理,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训练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003年1月~2006年8月手术治疗的10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52例与对照组5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医疗护理,对照组康复训练在术后2周后开始,实验组康复训练在生命体征稳定后24 h内即开始,比较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及住院天数。结果治疗6周后对照组和实验组肢体功能恢复好转率分别为46.0%和69.2%,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住院天数平均分别为50.1±2.2 d与44.3±1.7 d,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及配合心理护理可促进患侧肢体功能恢复,缩短住院天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留置导尿拔管前两种膀胱功能训练方法对拔管后排尿情况的影响。方法将60例留置导尿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在拔除尿管前遵照按需排尿的方法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对照组则遵照医嘱每2小时定时夹闭开放导尿管,记录两组患者拔管后首次排尿时间及自行排尿的情况,并对两组拔管后排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30例患者首次排尿时间为(2.89±1.42)h,较对照组(3.47±2.03)h明显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50,P〈0.05);尿潴留等排尿异常情况发生例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67%比36.67%;x^2=8.438,P〈0.05)。结论临床患者在拔除尿管前遵照按需放尿的方法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对拔管后正常排尿功能的恢复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控尿功能进行评估,并对其进行康复训练,使其恢复控尿能力,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选取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患者35例,对其中14例发生尿失禁患者进行术后控尿功能康复训练,经过1~6(1.15±0.87)个月的训练,恢复完全控尿。结果与继往同种术后发生尿失禁未做康复训练的患者进行比较,缩短了尿失禁发生的持续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发生尿失禁患者控尿功能恢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PDCA循环管理联合个体化训练对完全性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60例完全性SC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PDCA管理下结合患者损伤平面给予个体化膀胱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患者膀胱功能康复效果、自主排尿时间、残余尿量、ADL评分及尿路感染发生率.结果 经康复护理训练后,观察组中颈髓、胸髓、腰髓损伤患者的自主排尿时间分别为(36.78±9.41),(43.85±10.17),(52.26±7.52)d,对照组分别为(51.02±8.59),(59.53±11.43),(63.09 ±8.1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12,5.61,5.34;P<0.05);观察组尿路感染发生率为16.67%,对照组为4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4,P<0.05);观察组患者出院时平均ADL评分为(60.59±15.64)分,高于对照组的(50.07 ±14.8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P<0.05).结论 PDCA管理联合个体化训练可以有效恢复完全性SCI患者膀胱生理功能,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康复周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膀胱功能训练仪对降低留置尿管患者拔除尿管后发生尿潴留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月本科室留置尿管〉7d的患者80例,按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持续开放尿管引流尿液,并在拔管前1~2d间断夹闭尿管;实验组在留置尿管期间应用膀胱功能训练仪控制尿管的夹闭与开放,比较两组患者拔除尿管后第1次排尿时间以及排尿的有效率。结果实验组排尿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拔除尿管后第1次排尿时间短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留置尿管期间应用膀胱功能训练仪控制尿管的夹闭与开放,维持膀胱的功能,能有效预防患者拔除尿管后发生尿潴留。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康复护理结合功能锻炼指导对宫颈癌患者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行宫颈癌根治术的200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结合功能锻炼指导。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率、自解小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尿潴留及再置尿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2周后,两组的HHI各项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6个月后,两组的EORTC QLQ-C30各项评分均改善,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护理结合功能锻炼指导能够有效提高宫颈癌患者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率和自解小便率,降低尿潴留及再置尿管发生率,改善患者希望水平和生活质量,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