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状态子宫内膜组织中P53、PCNA、ER、PR的表达及相互影响。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链霉菌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氮化物酶连接法。结果:子宫内膜腺癌的p53阳性表达率为28.89%。增生性子宫内膜ER、PR表达强度最高,癌前病变和癌变时ER、PR的表达降低至分泌期水平。在p53阳性表达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PR阳性表达率和评分值明显低予p53阴性者。结论:在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向恶性转变的过程中,发生了ER、阳的缺失,且与p53的过度表达呈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PINCH 蛋白(particulary interesting new cysteine-histidine rich protein) 、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 及孕激素受体(progestin receptor,PR) 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3例正常子宫内膜和52例子宫内膜腺癌中PINCH、ER及PR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PINCH在正常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腺癌间质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7.4%、51.9%,呈现增高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及PR在正常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腺癌上皮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78.8%和100%、8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NCH阳性表达率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分期、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深度、组织学分级无明显相关性(P>0.05).ER阳性表达率与子宫内膜腺癌的肌层浸润深度、组织学分级有相关性(P<0.05).PR阳性表达率与子宫内膜腺癌的组织学分级有相关性(P<0.05).PINCH与ER、PR的表达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PINCH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相关,为肿瘤基因治疗提供新的靶点.ER及PR的缺失表达在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分析子宫内膜腺癌预后及指导临床内分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erbB-2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法对52例子宫内膜样腺癌标本进行c-erbB-2的检测,分析其表达率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病理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肌层浸润)的关系.结果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c-erbB-2、ER、PR的表达率分别是40.4%、59.6%和63.5%.随着子宫内膜腺癌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的升高,c-erbB-2的表达率逐渐升高,而ER、PR的表达率则逐渐下降.c-erbB-2、PR的表达在不同临床分期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而c-erbB-2的表达与ER、PR的表达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c-erbB-2的过度表达与肿瘤的侵袭性有关,是评估子宫内膜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刘杰 《当代医学》2016,(27):24-2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0例正常子宫内膜(C组)、80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B组)及80例子宫内膜癌(A组)的ER、PR的表达,分析其表达及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肿瘤肌层浸润和淋巴结转的相关性。结果 ER、PR在C组、B组、A组中的表达阳性率逐渐下降且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PR在子宫内膜癌不同临床分期中的阳性表达率随着期别的增加而呈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组织学分级来看,低分化的癌组织中ER、PR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中分化和高分化癌组织(P<0.05);肌层浸润深度>1/2的癌组织中ER、PR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肌层浸润深度≤1/2组(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中ER、PR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P<0.05)。ER、PR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ER、PR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p16蛋白在子宫颈腺癌和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同时亦可指导临床上的部分早期病例是否需保留生育功能.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0例子宫颈腺癌和73例子宫内膜腺癌中p16、p53、ER及PR的表达情况.结果 (1)p16在40例子宫颈腺癌中有37例(92.5%)呈弥漫阳性,在73例子宫内膜腺癌中28例(38.4%)呈灶性阳性.(2)在子宫颈腺癌中p53、ER、PR阳性表达各占20.0%、5.0%、7.5%,而在子宫内膜腺癌中p53有38.4%表达阳性,激素受体ER、PR在子宫内膜腺癌中分别有78.1%、71.2%表达.在子宫颈腺癌中p16蛋白呈弥漫性细胞核和细胞质阳性,而组织学形态与其相似的宫内膜腺癌中呈不规则灶性阳性,而且总体强度较弱.p16蛋白检测同时联合p53蛋白检测、激素受体ER、PR不但可鉴别子宫颈腺癌和子宫内膜腺癌,还可用于子宫浆液性腺癌和子宫内膜样腺癌鉴别诊断.结论 对活检或诊刮子宫腺癌标本,选用p16蛋白检测可以作为一个辅助性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来鉴别子宫颈腺癌和子宫内膜腺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erbB-2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法对52例子宫内膜样腺癌标本进行c-erbB-2的检测,分析其表达率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病理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肌层浸润)的关系。结果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c-erbB-2、ER、PR的表达率分别是40.4%、59.6%和63.5%。随着子宫内膜腺癌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的升高,c-erbB-2的表达率逐渐升高,而ER、PR的表达率则逐渐下降。c-erbB-2、PR的表达在不同临床分期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而c-erbB-2的表达与ER、PR的表达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c-erbB-2的过度表达与肿瘤的侵袭性有关,是评估子宫内膜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探讨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资料及组织中ER、PR、P53 病理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子宫内膜癌患者,以年龄45 岁为界分为A、B 两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结果与年龄≥45 岁子宫内膜癌患者比,年龄<45 岁内膜癌患者孕次及产次、是否有合并症、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PR阳性率及P53 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ER,PR 表达与年龄呈负相关,P53阳性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r =0.289,r <0.05),与肌层浸润深度呈负相关(r =-0.345,p >0.05)。结论①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应加强子宫内膜监控及自身健康管理;②年轻患者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PR表达较高,为其选择激素治疗可行性提供证据支持;③年轻患者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53 阳性表达率低,P53 阳性表达与内膜癌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相关,可作为推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潘小秀 《当代医学》2021,27(9):23-25
目的分析p16蛋白、波形蛋白(vimentin,Vim)、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联合检测用于鉴别诊断宫颈腺癌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1月于本院接受诊治的宫颈腺癌与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从中抽取宫颈腺癌患者35例与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35例。对比宫颈腺癌、子宫内膜样腺癌的p16蛋白、Vim、ER阳性率;以临床资料中的最终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p16蛋白、Vim、ER联合检测用于诊断宫颈腺癌、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准确度。结果宫颈腺癌的p16蛋白阳性率高于子宫内膜样腺癌,Vim与ER的阳性率低于子宫内膜样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用于鉴别诊断宫颈腺癌、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准确度为85.71%。结论宫颈腺癌组织中,p16蛋白的阳性表达较高,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Vim与ER的阳性表达较高,联合检测p16蛋白、Vim与ER可较为准确鉴别宫颈腺癌与子宫内膜样腺癌。  相似文献   

9.
①目的 探讨 p5 3、c erbB 2、CD4 4v6与雌激素受体 (ER)和孕激素受体 (PR)联合检测对子宫内膜样腺癌预后判断的意义。②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 88例子宫内膜腺癌标本p5 3、c erbB 2、CD4 4v6、ER和PR的表达情况 ,分析其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③结果 子宫内膜样腺癌 p5 3、c erbB 2与CD4 4v6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6 4 .8%、6 2 .5 %和 5 6 .8% ,并且随临床分期和恶性程度增高 ,阳性表达率亦增高 ,差异有显著性(χ2 =4 .1 9~ 1 3.4 5 ,P <0 .0 5、0 .0 1 )。ER和PR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 76 .1 %和 73.3% ,其表达率随分化程度的降低而降低 (χ2 =2 2 .83、1 6 .5 7,P <0 .0 1 ) ,且分期越晚 ,表达率越低 (χ2 =1 9.2 7、1 0 .1 4 ,P <0 .0 1 )。④结论 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 p5 3、c erbB 2、CD4 4v6阳性表达及ER和PR阴性的病人预后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bcl-2、ki-67、p53、C-erbB-2、ER、PR的表达在子宫内膜癌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6种基因蛋白在118例子宫内膜癌、20例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bcl-2、ki-67、p53、C-erbB-2、ER、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0%、67.7%、44.1%,42.4%、64.4%和61.9%.ER、PR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有关,即分期、分级越高,表达越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rbB-2、ki67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有关,即高分化,低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的表达随临床分期增高,分级的降低而升高;bcl-2随分期的增高而降低,但与分级无关.结论 ER、PR的表达对临床选择内分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C-erbB-2、p53、Ki-67、bcl-2的检测对评价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p53及Ki-67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妇科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156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正常子宫内膜组织70例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分析法检测两组患者组织中ER、PR、p53及Ki-67的表达情况,并分析ER、PR、p53及Ki-67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的ER和PR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4.9%和41.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1.4%和94.3%,p53和Ki-67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6.5%和6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和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患者的ER和PR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1.1%和18.5%,明显低于Ⅰ期和Ⅱ期患者,p53和Ki-67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0.0%和98.1%,明显高于I期和II期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分级G3级患者的ER和PR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7.6%和17.6%,明显低于G1级和G2级,p53和Ki-67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0.0%和82.4%,明显高于G1级和G2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和非腺癌患者的ER、PR和p53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Ki-67表达阳性率为84.5%,明显高于非腺癌的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PR表达缺失和p53、Ki-67表达增高与子宫内膜癌有关,且与临床病理存在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12.
乳腺癌中雌、孕激素受体和p53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p53的表达与乳腺癌临床分期、腋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挝氧化物酶链接法(SP法)检测96例乳腺癌组织和10例乳腺良性增生病变组织中ER、PR和p53的表达,并对不同临床分期和有无腋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组织中ER、PR和p53的阳性表达率进行比较。结果:乳腺癌组织中ER、PR和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4%、62.5%、59.4%,乳腺良性增生病变组织中ER、PR和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0%、80.0%、0,乳腺良性增生病变组织和乳腺癌组织中ER、PR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53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分期乳腺癌组织中ER和PR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p53的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P〈0.05);无腋淋巴结转移者ER和PR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有腋淋巴结转移者(P〈0.05),p53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有转移者(P〈0.05)。结论:联合检测乳腺癌组织ER、PR和p53的表达对于判断乳腺癌预后和指导治疗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Fhit基因表达及其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50例良性增生病变标本中Fhit基因及12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ER、PR的表达情况。结果:Fhit基因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例中阳性表达率为27.34%(35/128),明显低于其在乳腺腺病中的阳性表达率70.00%(3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腺癌组织中,Fhit蛋白表达与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的转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绝经情况、肿瘤长径、TNM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Fhit蛋白表达与ER及PR表达相关(P<0.05)。结论:联合检测乳腺癌组织ER、PR和Fhit蛋白的表达对于乳腺癌诊断、肿瘤恶性程度判定及预后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5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25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40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ER、PR和PCNA的表达。结果 ER、PR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逐渐降低(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二者表达的高低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0.05),而与手术病理分期无关(P>0.05)。PCNA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逐渐升高(P<0.05),其表达的高低亦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0.05),而与手术病理分期无关(P>0.05)。ER、PR与PCNA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分别为r=-0.361,r=-0.441,P<0.05)。结论 ER、PR和PCNA的异常表达可能在子宫内膜的恶性转变和细胞分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三者的联合检测在指导其内分泌治疗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C-erbB-2蛋白在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C-erbB-2蛋白在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表达规律度其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用免疫组化法(S-P)检测增生期、分泌期正常子宫内膜各15例作为对照组。子宫内膜增殖症30例、非典型增生30例、子宫内膜癌高、中、低分化各30例,共150例作为实验组,观察C-erbB-2蛋白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正常子宫内膜及不同内膜病变中的阳性表达。结果C-erbB-2蛋白和ER、PR在子宫内膜增殖症、非典型增生中阳性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子宫内膜癌中,C-erbB-2蛋白的阳性表达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子宫内膜癌中ER、PR阳性表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意义。C-erbB-2蛋白阳性表达率与临床分期(P〈0.05)、组织分化程度(P〈0.05)、淋巴转移(P〈0.01)和ER、PR(P〈0.05)有关。结论C-erbB-2蛋白、ER、PR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密切相关,C-erbB-2蛋白表达增加、ER及PR表达减少提示子宫内膜病变恶性程度高,且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癌PCNA表达和雌孕激素受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 (endometrialcarcinoma ,EMC)增殖活性以及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性、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74例子宫内膜癌增殖细胞核抗原 (proliferatingcellnucleusantigen ,PCNA)、雌激素受体 (estrogenreceptor ,ER)、孕激素受体 (progesteronereceptor ,PR)含量。结果 :PCNA在对照组和EMC中的阳性率分别为 30 .0 %和 82 .4%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在不同分化程度的EMC中PCNA阳性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 ,但PCNA阳性指数 (PI)评分 ,WD明显低于MD ,LD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 ,且与EMC分化程度呈负相关(r = 0 .5 2 ,P <0 .0 1) ;PCNAPI评分与EMC临床期别之间呈正相关 (r =0 .5 5 ,P <0 .0 1)。EMC中ER ,PR阳性例数分别为 49例 (6 6 .2 % )和 5 6例 (75 .7% ) ,PCNA表达与ER ,PR受体之间呈负相关 ,r值分别为 - 0 .42 (P <0 .0 5 )和 - 0 .5 1(P <0 .0 5 )。结论 :ER和PR阳性、PCNAPI评分较低的子宫内膜癌 ,肿瘤细胞异型性小 ;反之 ,表现为侵犯邻近组织、扩散、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ER ,PR和PCNA表达之间有明显互补性。PCNA表达结合ER ,PR检测具有方法简单、组织无需特殊处理等特点 ,适于对常规病理切片作回顾性研究 ,对鉴别肿瘤性质、预测预后均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乳腺癌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与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TEN)、蛋白p5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ER、PR、HER-2、PTEN、p53和EGFR在68例乳腺浸润性癌和10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标本中的表达。结果ER、PR、HER-2、PTEN、p53和EGFR的表达分别是44.1%、47.1%、54.4%、45.6%、51.5%、58.8%,PTEN蛋白表达与ER呈正相关;p53蛋白表达与ER、PR表达呈负相关;EGFR的表达与ER呈负相关、与HER-2呈正相关。结论联合检测ER、PR、HER-2、PTEN、1053、EGFR对临床上乳腺癌患者判断预后和靶向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芳香化酶蛋白、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Ki67在子宫内膜病变中表达的规律,探讨其在子宫内膜腺癌早期诊断、内分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S-P)检测子宫内膜增殖症30例,轻、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各10例,子宫内膜腺癌88例,共148例为实验组;增生期及分泌期子宫内膜各30例做对照组,观察芳香化酶蛋白、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及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Ki67在不同内膜病变及正常内膜中的阳性表达率。结果 芳香化酶蛋白和ER、PR、Ki67在子宫内膜增殖症、非典型增生中阳性表达与增生期内膜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子宫内膜腺癌中,芳香化酶蛋白的阳性表达明显升高,与良性病变组、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芳香化酶蛋白的阳性率与临床分期,细胞分化级别、淋巴转移无关。在子宫内膜腺癌中ER、PR阳性表达降低,Ki67阳性表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意义。子宫内膜腺癌中芳香化酶蛋白与ER、PR及Ki67无一致性。结论芳香化酶基因与子宫内膜腺癌发生密切相关,芳香化酶、PR、ER及Ki67表达为子宫内膜腺癌的早期诊断及内分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女性激素、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原癌基因c-erbB-2蛋白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和子宫内膜腺癌发病中的作用及对癌细胞分化的影响,为临床内分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手术切除和诊刮的37例子宫内膜腺癌和20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标本进行ER、PR、PCNA和c-erbB-2含量检测。并结合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类型进行分析。结果:内膜腺癌组织中ER、PR的含量低于增生过长内膜组织(P<0.01),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和分化有关。PCNA和c-erbB-2在内膜腺癌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增生过长内膜组织(P<0.01),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与ER、PR的含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ER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和内膜腺癌的发病中起主要作用,PCNA和c-erbB-2的过表达可能与细胞的异常生长和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c-erbB-2、p53、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和DNA拓扑异构酶Ⅱ(DNAtopoisomeraseⅡ,TopoⅡ)及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在乳腺癌的表达和临床病理关系。方法: 89例乳腺癌石蜡切片标本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结果: c-erbB-2、p53、TopoⅡ和PCNA在乳腺癌的阳性率分别为64.04%、29.21%、55.06%和59.55%,其中c-erbB-2、PCNA在淋巴结有无转移之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CNA的表达与乳腺浸润性癌的关系密切。而TopoⅡ在淋巴结转移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rbB-2、PCNA可以作为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TopoⅡ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可作为指导乳腺癌化疗的重要指标和判断乳腺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