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各型肝脏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drmer,DD)含量变化及其关系。方法检测104例各型肝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别选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肝病患者各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急性肝炎组P〈0.05,其他组P〈0.001)。结论不同类型肝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因此动态观察血浆D-二聚体定量水平对肝脏疾病患者肝功能的评价、病情的预后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血浆D-二聚体(DD)在判断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健康人(对照组)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OMI)及AMI患者血浆DD含量(AMI患者发病后进行连续测定),并比较其结果。结果对照组、心绞痛患者、OMI患者、未接受溶栓的AMI患者、接受溶栓治疗的AMI患者DD含量分别为0.41±0.30mg/L、0.55±0.36mg/L、0.60±0.48mg/L、1.01±0.52mg/L和2.91±1.04mg/L。与对照组相比较,心绞痛组和OMI组DD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未溶AMI组和溶栓AMI组DD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01)。溶栓AMI组DD含量显著高于未溶AMI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结论血浆DD测定不仅可作为观察心肌梗死病情的指标,对溶栓药物的疗效监测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脑梗死发病过程中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30例健康对照者及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第1、7、14天)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分析其与梗死体积大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大、中体积梗死组及神经功能缺损重、中型组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小体积梗死组及神经功能缺损轻型组(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4.
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的变化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日本sysmex公司生产的CA/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由德国德灵公司提供试剂,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恶性肿瘤晚期患者(Ⅲ期+Ⅳ期)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早期(Ⅰ期+Ⅱ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有所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变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明显相关,有助于病情判断、预后估计及治疗。  相似文献   

5.
汪衍民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3):1034-1034,1036
目的探讨血管栓塞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肺动脉栓塞9例,下肢静脉栓塞26例,心肌梗死38例,脑血栓79例;同时测定6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治疗前、后LPA和D二聚体。结果血管栓塞各纽治疗前LPA值分别为(3.02±0.76)μmol/L、(2.71±0.84)μmol/L、(3.80±0.61)μmol/L、(3.60±1.51)μmol/L;D-二聚体各组均为阳性。对照组LPA均值为(1.84±0.67)μmol/L;D-二聚体为阴性。血管栓塞各组与对照组比较,L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治疗后LPA与对照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LPA、D-二聚体作为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早期的分子标注物有重要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脑梗死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甦  李健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6,27(10):946-946,948
目的探讨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的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NycoCard免疫渗滤胶体金显色反应法对住院的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98例,32例健康对照者血浆D-二聚体进行测定。结果脑梗死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1.696±0.29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梗死灶体积、病情轻重程度呈正相关,尤以梗死灶体积更为明显;且三者之间呈明显正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acutecerebralinfarction,ACI)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及预后的客观指标。且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梗死灶体积、病情轻重程度三者之间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与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不同。方法将85例研究对象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20例;无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组:21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44例。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浓度并比较组间差异,检测结果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使用SPSS13.0软件)。结果正常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浓度为(102.15±32.48)μg/L,无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组为(148.62±80.99)μg/L,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为(206.28±92.99)μg/L,无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二聚体浓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二聚体浓度也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组与合并高血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浓度在2型糖尿病及合并高血压患者中明显升高,这可能与凝血和纤溶系统失衡有关,在2型糖尿病及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监测血浆D-二聚体浓度可能对于预防血栓性疾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肺栓塞(APE)患者溶栓前后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D-二聚体水平,探讨其变化特点及意义。方法60例疑似APE患者,其中经CT确诊并符合溶栓条件的APE患者40例设为实验组,经CT排除APE患者20例为对照组。测定两组治疗前及实验组溶栓治疗2周后血浆 NT-ProBNP 与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NT-proBNP检测对早期APE患者的诊断灵敏度为92.3%,特异度为65%;D-二聚体检测对早期APE患者的诊断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70%;实验组溶栓前血浆NT-ProBNP与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NT-ProBNP与D-二聚体对APE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为APE患者早期诊断及疗效观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将8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抗类风湿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辩证给予自拟除湿通络汤加减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5、30d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结果D-二聚体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增高的比例达到86_3%。2组治疗前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15、30d后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469±40)、(250±40)μg·L^-1,对照组治疗15、30d后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542+40)、(334±40)μg·L^-1,治疗组D-二聚体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活血化瘀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明显降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测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诊断急、慢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免疫测定法检测100例经连续彩色多普勒超声和B型超声诊断为DVT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和对照组100例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术前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深静脉通畅,排除DVT)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DVT组和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2.8±2.1)和(0.2±0.1)mg/L,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VT组急性和慢性期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2.2±1.8)和(0.8±1.1)mg/L,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测定可用于DVT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房颤、血清胱抑素C(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对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预后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5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00例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后90 d的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67例)和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尿激酶溶栓术后早期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予动脉溶栓患者11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溶栓术后6小时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 IU 皮下注射2次/d,2周为1疗程;对照组在溶栓术后24小时予以抗凝治疗。两组降压、降糖、强化降脂、神经保护、防治并发症等基础治疗相同,监测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CT)值。依据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BI)评定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两组治疗7、14天后 NIHSS 分和 BI 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 <0.01),而发生致死性颅内出血事件并未增加(P >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尿激酶溶栓术后早期抗凝治疗效果明显,未发生致死性颅内出血,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高危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笔者采用联合应用沙利度胺治疗高危MDS15例。结果在12例可评价的MDS病例中完全缓解4例(33.3%),部分缓解4例(33.3%),进步2例(16.7%),无效2例(16.7%)。毒副作用小。结论沙利度胺联合治疗高危MDS有明显的疗效,且毒副作用小,值得扩大病例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中尿酸和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52例发病后24h入院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和64名正常对照者的血尿酸和D-二聚体含量,分析其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尿酸和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中尿酸和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52例发病后24 h人院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和64名正常对照者的血尿酸和D-二聚体含量,分析其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血尿酸和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陈涛  王一萍  王应良  杨椿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3):3168-3169,317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胱抑素C(Cys C)、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0例ACI患者作为ACI组,4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日立71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SYSMEX CA-51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Cys C、Hcy、hs-CRP、D-二聚体浓度。结果 ACI组患者血浆Cys C、Hcy、hs-CRP、D-二聚体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大面积梗死组患者血浆Cys C、Hcy、hs-CRP、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中等面积及小面积梗死组(P〈0.05)。结论血浆Cys C、Hcy、hs-CRP、D-二聚体浓度与ACI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早期动脉溶栓治疗护理配合的重要性.方法 对37例急性脑梗死早期选择性行微导管动脉溶栓治疗的患者,进行规范的术前准备、术中护理配合、术后的病情观察与护理.结果 37例患者治疗3个月后随访,21例发病6 h内行动脉溶栓治疗预后好的患者占80.95%,16例发病6~24 h行动脉溶栓治疗预后好的患者占68.75%,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结论 急性脑梗死早期选择性行微导管动脉溶栓治疗疗效良好,行微导管动脉溶栓治疗中规范的术前准备、术中护理配合、术后的病情观察与护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 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变化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集 5 3例发病 2 4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 ,测定其血浆中D 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 ,并与 4 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 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并与梗死灶大小及病情轻重明显相关。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凝血纤溶系统异常 ,血浆D -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检测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及病情判断、溶栓的效果评价及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前、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以及预后的差异性。方法 对134例接受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前、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梗死类型分为前循环组85例,后循环组49例,统计溶栓后NIHSS评分和mRS评分、早期症状改善率、预后良好率、症状性颅内出血率以及病死率,评估前后循环溶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溶栓后NIHSS评分和mRS评分后循环组低于前循环组(P<0.05)。结论 与前循环梗死比较, 后循环脑梗死虽然病程差,但及时接受阿普酶静脉溶栓能明显获益,且未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