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心脏介入治疗术后约束带应用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观察心脏介入治疗术后约束带使用情况,提高心导管术后的护理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 2004年1月至12月687例心脏介入治疗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约束带,加压固定止血;对照组仅加压止血,未使用约束带。应用约束带固定24h后,分刖比较观察两组患者失眠、皮下血肿、局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应用约束带患行的治疗组中失眠率、皮下血肿发生率、局部感染率较对照组失眠率、皮下血肿发生率、局部感染率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 心脏介入治疗术后常规使用约束带,能提高心导管术后的护理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值得临床护理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介入治疗术后约束带使用效果,完善介入治疗术后护理,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将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125例介入治疗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约束带,加压固定止血;对照组仅加压止血,未使用约束带。应用约束带固定24h后,分别比较观察两组患者失眠、皮下血肿、局部压疮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发生失眠13例,占21.7%,对照组发生失眠28例,占43.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2.23,P〈0.05)。治疗组发生皮下血肿1例,占1.67%,对照组发生皮下血肿4例,占6.1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1,P〈0.05)。结论介入治疗术后常规使用约束带,能提高术后的护理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值得临床护理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制上肢约束带在经肱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4例不能经桡动脉而改从肱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穿刺点加压包扎止血后,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除常规护理措施外,使用上肢约束带固定肘关节。比较两组术后不适症状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压迫止血操作时间、止血成功率、出血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患者舒适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患者满意度、护士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上肢约束带是一种安全可靠、操作方便的辅助动脉止血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脑血管造影术后应用约束带辅助下肢制动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0例脑血管造影患者,按造影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术后指导患者下肢制动12h、静卧24h,局部沙袋固定加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用约束带辅助下肢制动。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穿刺部位淤血、血肿及腰背酸痛、肢体麻木、排尿困难、失眠等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血管造影术后应用约束带辅助下肢制动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术后使用弹力带加压止血器的适宜压迫时间.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将299例TRI术后应用弹力带加压型(R型)止血器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52例压迫止血6 h,对照组147例压迫止血8 h.比较两组术后手部肿胀程度及血管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部肿胀程度及肢端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患者(P<0.05).两组均出现皮下血肿及切口渗血的血管并发症,但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TRI术后6 h撤除止血器,既可减少血管并发症,又可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局部使用桡动脉止血夹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经手部桡动脉穿刺,采用特制的导管对狭窄的心脏血管进行扩张或放置支架,患者术后即可正常活动,不仅创伤小,局部包扎方便,而且并发症少、恢复快。该方法行介入术后,穿刺口处理的传统方法是采用敷料持续加压包扎6h,减压过程是分段减压压迫止血法+定点定量加压包扎法和定时减压止血法。临床护理实践证实,此包扎方法增加了护理工作量,多数患者还出现皮下淤血、局部血肿、手部肿胀等症状,若护理不当,轻者增加痛苦,重者引起肢体坏死。本科室对82例经桡动脉行介入治疗的患者给予桡动脉止血夹加压包扎穿刺口,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降低了穿刺口并发症的发生率,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脏介入治疗患者应用Boomerang^TM血管封堵器封堵股动脉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心脏介入治疗后采用封堵器的病例60例为观察组,常规手工压迫止血75例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止血成功率及局部血管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全部封堵成功,发生小血肿1例,血管并发症发生率2%;对照组发生各种血管并发症共8例,发生率11%,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Boomerang^TM血管封堵器应用于心脏介入治疗后,封堵股动脉的止血成功率高,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低,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臂可塑性固定带对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323例患者,按术后是否使用前臂可塑性固定带分组,使用组(A组)167例,未使用组(B组)156例;比较两组局部出血及小血肿、大血肿、肢体肿胀、睡眠障碍等发生率。结果A组局部出血及小血肿、睡眠障碍发生率低于B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使用前臂可塑性固定带,可减少术后局部并发症,增加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一种自制“加压固定带”的制作方法及其在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切口止血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起搏器术后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2组均按常规起搏器植入术后护理。对照组术后将砂袋直接置于起搏器囊袋切口上;观察组术后将自制加压固定带将砂袋固定于切口压迫处。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切口渗血、砂袋移位、囊袋积血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人员对观察组固定带的使用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使用自制加压固定带可显著减少囊袋积血、切口渗血,且制作简单、经济实用、操作方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密闭式静脉留置针联合肩带包扎法在降低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0例乳腺癌术后引流管拔除产生皮下积液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留置针穿刺皮下积液局部,连接负压球后使用弹力绷带固定胸部及肩部形成肩带,局部加压包扎引流皮下积液。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重置硅胶管法后使用弹力绷带固定胸部及肩部形成肩带,局部加压包扎引流皮下积液。比较2组感染发生率,皮下积液愈合时间及专科护理质量合格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皮下积液所需的愈合时间短(P0.05),专科护理质量合格率高(P0.05)。结论采用密闭式留置针联合肩带包扎法,在降低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具有一定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综合心脏康复治疗对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效果。方法2009年7月至2011年3月便利抽样法选择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CHD介入治疗术后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住院期间,观察组患者介入治疗后采取综合心脏康复治疗及护理,对照组患者介入治疗后只给予常规护理。随访1年,统计两组患者介入治疗后1年内心功能情况以及心脏缺血性事件复发再入院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心功能各项指标均较对照组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患者因心脏缺血性事件复发再人院8例,占8.89%;而对照组患者因心脏缺血性事件复发再入院22例,占2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心脏康复治疗及护理可明显改善CHD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心功能,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从而促进康复,对减少心脏缺血性事件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联合压力导丝检查对冠心病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的指导作用及对术后发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75例临床诊断冠心病患者术前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至少有1支主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在40%--70%,所有患者均行压力导丝检查测定血流储备分数(FFR)。根据FFR值将患者分为PCI组和对照组,PCI组:对FFR〈0.75的病变行PCI治疗,其中根据hs-CRP值又分为hs-CRP升高组(≥3mg/L)和hs-CRP正常组(〈3mg/L);对照组:对FFR≥0.75的病变予药物保守治疗。观察PCI组中患者病变处及支架植入数量,比较3组住院和随访期间发生典型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和靶血管重建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hS—CRP升高PCI组共有31处临界狭窄病变,置入支架45枚;hs-cRP正常PCI组共有26处临界狭窄病变,置人支架29枚;2组患者在临界病变数及植入支架数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方面,bCI冲升高PCI组显著高于hs-CRP正常PCI组(P〈0.01);而hs-CRP正常PCI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别。结论hs-CRP检测联合FFR检查可指导冠心病临界病变介入治疗,并可预测术后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综合心理干预对降低介入诊疗患者焦虑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预防接种训练对降低介入诊疗患者焦虑水平的作用,初步建立介入诊疗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案。方法将接受介入诊疗并存在中度焦虑情绪的72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预防接种训练对实验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介入诊疗后的焦虑等级。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介入诊疗术后焦虑等级均明显降低,治疗前后焦虑等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介入诊疗术后焦虑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接种训练对降低介入诊疗患者的焦虑水平效果良好,可以作为患者介入诊疗前的常规心理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微创临床路径在心血管介入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将2005年6月-2006年10月接受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应用传统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微创临床路径护理,对2组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满意度和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患者中采用微创临床护理路径能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介入护士对心脏介入治疗病人围手术期进行访视护理的干预效果。方法将103例择期心脏介入治疗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接受访视)和对照组(未接受访视)。并测定其访视前后焦虑值、心率、血压、并发症、护理工作满意度指标。结果观察组病人的焦虑值和血压心率波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介入护士给予访视护理可减轻病人术前焦虑程度,积极配合手术,降低并发症,融洽护患关系,提高心脏介入手术围手术期整体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心脏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心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在我院接受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心脏康复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两组的LVEF、MCF、CO均增大,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自我管理能力各维度评分以及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脏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消除心理负担,提高术后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前后冠心病患者血清应激指标水平变化以探讨建立新的PTCA专业护理模式。方法:将研究对象设置为健康人组45例、非手术组46例和手术组50例。血清皮质醇(Cor)、垂体泌乳素(PRL)、促甲状腺激素(TS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均采用RIA法;过氧化脂质(LPO)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测定分别采用自动生化分析法。结果:(1)应激性激素变化,非手术组患者Cor和TSH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组(P<0.01),PRL水平略有升高,但统计差异不显著(P>0.05);手术组术前三项激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人组和非手术组(P<0.01);手术组术后三项激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人组、非手术组及手术组术前(P<0.01)。(2)氧化应激指标变化,非手术组及手术组术前SOD和GPX两项抗氧化酶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人组(P<0.01),LPO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组(P<0.01);手术组术后SOD和GPX水平明显回升均高于非手术组和手术组术前(P<0.01),但仍明显低于健康人组(P<0.01),LPO水平也明显恢复几近健康人组水平(P<0.01),但低于非手术组及手术组术前(P<0.01)。结论:本文指标的测定为患者应激的存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室依据,对于建立新的PTCA专业护理模式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脏介入治疗后更舒适、安全的弹力绷带包扎方法,以减少包扎致皮肤破损的发生率,延长患者睡眠时间。方法将88例心脏介入检查治疗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24 h后拆除弹力绷带,观察组采用改进方法术后8 h更换弹力绷带1次,24 h后拆除绷带。结果两组患者局部皮肤破损、睡眠时间、出血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夜间睡眠时间延长,皮肤破损、出血发生率较少。结论心脏介入术后弹力绷带术后8 h更换1次的方法安全可行,减少了患者皮肤破损、出血的发生率,改善了患者的睡眠,有利于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