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解川崎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本文对我院 1997~ 2 0 0 0年 8月收治 71例川崎病(KD)血小板参数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于 1997年 1月至 2 0 0 0年 8月收治KD患儿 71例 ,均符合 1984年日本MCLS研究委员会提出的KD诊断标准 ,男 4 5例 ,女 2 6例 ,年龄 3月至 6岁 ,所有患儿行心脏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 ,发现冠状动脉损伤 18例 ,其中冠状动脉扩张 13例 ,冠状动脉瘤 5例。1.2 方法采用法国IiemaceIIPius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 ,试剂和质控由该公司提供 ,分别于KD急性期和…  相似文献   

2.
川崎病 (K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血管炎 ,主要影响婴幼儿 ,冠状动脉瘤 (CAA)为其最严重的并发症 ,急性期CAA的发生率约 2 0 %。心脏瓣膜病变为KD另一重要并发症 ,可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 ,甚至死亡。在日本、美国等国家 ,随着风湿热发病率进一步降低 ,KD已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瓣膜病变的一个重要原因[1,2 ] 。 1973年Hamaada等首先报道 3例KD患儿冠状动脉造影 (CAG)时发现冠状动脉 (简称冠脉 )病变并二尖瓣返流 (MR)。此后 ,KD致心脏瓣膜病变受到广泛关注。Akagi等[1] 对 12 15例KD患儿从急性期开始随访…  相似文献   

3.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扩张疗效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本文通过观察我院 3年来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 (KD)患儿冠状动脉扩张 (CAD)的疗效 ,评价大剂量IVIG在治疗川崎病过程中的作用。资料和方法一、一般资料  1997年 1月~ 2 0 0 0年 1月我科住院确诊为KD患儿 6 0例 ,采用第 3届国际川崎病会议修订的标准进行诊断。治疗组 34例 ,男 2 1例 ,女 13例 ;平均年龄为 2 .5岁。对照组 2 6例 ,男 16例 ,女 10例 ;平均年龄为 2 .6岁。两组均随访 3年。二、方法  1.检查方法 :两组住院期间除行血沉、C反应蛋白、心电图、血常规等检查外 ,常规应用日本东芝 370A彩色超声…  相似文献   

4.
川崎病肝脏损害3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象 :本院 1996年 6月至 2 0 0 1年6月收治的 15 6例川崎病 (KD)患儿 ,其中男 90例 ,女 6 6例 ;年龄 4个月至 6岁 ,平均 (2 6± 1 3)岁 ;入院时病程 4~ 12d ,平均 (6 .4± 2 5 )d。KD诊断标准 :15 6例均符合 1984年日本KD委员会修订的标准。肝脏损害诊断标准 :目前  相似文献   

5.
病理性新生儿血小板指数动态观察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血小板指数包括血小板计数 (PLT)、血小板平均体积 (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和血小板压积 (PCT)。这些指数的变化有助于新生儿非血液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病情判断。我们前瞻性地对 2 0 6例病理性新生儿的PLT、MPV、PDW及大血小板比率 (P -LCR)进行了动态的检测及分析。对象和方法一、对象随机选取 1 999年 1月~ 2 0 0 1年 4月于我院儿科住院的新生儿患儿 2 0 6例 ,其中男性 1 52例、女性 54例。依据入院时疾病分为 :缺氧组 (窒息、HIE、RDS、湿肺 ) 6 2例 ,感染组 (肺炎、脐炎、败血症、肠炎、脓疱疹…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九年的回顾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川崎病是儿科常见的后天性心血管病之一 ,因其对心脏的损害 ,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其中冠状动脉病变最为严重 ,多发生在疾病的急性期。我们回顾了 1992年 1月~ 2 0 0 0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川崎病患儿 875例 ,其中 313例患儿有川崎病急性期冠状动脉病变 ,初步分析如下。方法及诊断标准本组病例诊断均符合 1984年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修订的诊断标准。采用日本东芝 14 0A及美国ALT公司U 9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 3或 5MHz。冠状动脉 (CA)内径正常值采用我院资料[1] ,内径超过该年龄的正常值为冠状动脉扩张(CAD)。左冠状动脉 /主动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川崎病 (KD)冠状动脉扩张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川崎病患儿 6 4名及同期健康儿童 2 6名进行血小板计数 (PLT)、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和血小板压积 (PCT)测定 :经心脏彩超检查 ,按照5岁以下儿童冠状动脉内径≥ 3mm为冠状动脉扩张 (CAD)。结果  KD冠状动脉扩张组患儿急性期和非冠状动脉扩张组患儿急性期PLT较对照组升高有差异 (P <0 0 5) ,PCT较对照组升高有明显差异 (P <0 0 1 ) ,PDW较对照组降低有明显差异 (P<0 0 1 ) ,MPV较对照组降低但无差异 (P >0 0 5) ;KD冠状动脉扩张组急性期与非冠状动脉扩张组急性期比较 ,PLT、MPV、PDW及PCT无差异 (P >0 0 5) ;KD冠状动脉扩张组恢复期MPV较非冠状动脉扩张组恢复期升高有显著差异 (P <0 0 1 ) ;KD冠状动脉扩张组恢复期PLT、PCT较对照组升高有显著差异 (P <0 0 1 ) ,MPV、PDW较对照组降低有明显差异 (P <0 0 1 ) ;KD冠状动脉扩张组恢复期PLT、PCT较急性期升高有显著差异 (P <0 0 1 ) ,MPV、PDW虽有降低但无差异 (P >0 0 5)。结论  血小板参数可作为判断川崎病患儿病情恢复程度和预测冠状动脉病变及指导临床用药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血小板计数(PLT)与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骨髓巨核细胞数(MK)的关系,应用意大利产SEAC-H12血球计数仪,对70例ITP患儿采毛细血管血做了264人次PLT、MPV和PDW检测,其中59例患儿在上述检查当日做骨髓穿刺涂片检测巨核细胞数。结果:(1)PLT≤90×109/L时,PLT与MPV呈高度正相关,PLT>90×109/L时,PLT与MPV无正相关;(2)PLT≤90×109/L时,PLT与PDW是高度正相关,PLT>90×109/L时,PLT与PDW无正相关;(3)PLT≤90×109/L时,PLT与MK是高度正相关,PLT>90×109/L时,PLT与MK无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川崎病患儿血小板、白细胞和血红蛋白动态变化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小板(PLT)、白细胞(WBC)和血红蛋白(Hb)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2例KD患儿病程第1~4周每周检测外周血PLT,WBC,Hb,32例患儿在入院次日及入院第3~4周时作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KD患儿病程第1周时WBC明显高于其后阶段,Hb明显低于其后阶段;病程第2~3周时PLT明显升高。冠脉病变组最高WBC,PLT明显高于无冠脉病变组(P<0.01),其最低Hb也明显低于无冠脉病变组(P<0.05)。结论:在病程中动态观察PLT,WBC,Hb的变化,对KD的诊断、预后判定及冠状动脉并发症的监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一般资料 :1 998年 1月至 2 0 0 0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 50例川崎病 (KD)患儿 ,诊断均符合 1 984年日本川崎病委员会制定标准。50例患儿中采用阿斯匹林加IVIG(丙球组 )治疗 3 2例 ,男 1 8例 ,女1 4例 ,年龄 8个月至 4 5岁。单用阿期匹林 (非丙球组 )治疗 1 8例 ,男 1 0例 ,女 8例 ,年龄 7个月至 4岁。50例患儿入院时病程 5~ 9d。两组患儿发病年龄、性别、开始治疗时病程长短及病情程度均无明显差别。健康对照组 2 0名 ,系体检健康儿童 ,排除外伤及心脏、肝脏、肌肉组织病变者 ,年龄 8个月至 4 5岁 ,男 1 2名 ,女 8名。治疗方法 :两组…  相似文献   

11.
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随访及超声与造影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54,自引:2,他引:52  
川崎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婴幼儿高发的血管炎综合征 ,主要影响中小型动脉 ,特别是冠状动脉。多数可自然康复。但部分患儿可在急性期或以后产生冠状动脉瘤和多发性狭窄 ,导致心肌缺血、心肌梗塞等。目前国内许多医疗机构主要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 (2 DE)评价急性期的冠状动脉病变并作长期随访 ,而不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CAG)。本研究主要探讨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及其转归 ,以及 2 DE和CAG在冠状动脉病变判断和长期随访中的作用。对象及方法在 1979年~ 1997年 18年间因为川崎病在日本自治医科大学治疗和随访中发现有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12.
川崎病20例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川崎病 (KD)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性改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其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可达15 %~ 3 0 % ,成为该病死亡的主要原因。现将我科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且长期随访的 2 0例KD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  2 0例均符合 1984年日本KD研究委员会提出的临床诊断标准。男 12例 ,女 8例。~ 1岁 4例 ,~ 3岁 11例 ,~ 4岁 3例 ,4岁 2例 ,平均发病年龄 2 .9岁。二、临床表现  2 0例均有持续发热 ,体温最高达 40℃ ,平均热程 1~2周 ,热程最长 3 0d ;皮疹 17例 (85 % ) ;结膜充血 16例 (80 % ) ;四肢末端…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血小板计数与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骨髓巨核细胞数(MK)的关系,应用意大利产SEAC-H12血球计数仪,对70例ITP患儿采毛细血管血做了264人次PLT、MPV和PDW检测,其中59例患儿在上述检查当日做骨髓穿刺涂片检测巨核细胞。结果:(1)PLT≤90*10^9/L时,PLT与MPV呈高度正相关,PLT〉90*10^9/L时,PLT和MP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血小板CD40L在急性期川崎病血管炎及冠状动脉病变发生中的可能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术双标法,检测23例急性期及IVIG治疗后川崎病(KD)患儿、23例非KD发热患儿T淋巴细胞、血小板CD40L表达的阳性率及平均荧光强度。结果急性期KD组T淋巴细胞表达CD40L阳性细胞率(27.91±5.47)及平均荧光强度(11.74±3.35)明显高于IVIG治疗后组(分别为12.32±1.89%及6.18±1.71%P均<0.01)及发热对照组;同样,急性期KD组血小板CD40L表达的阳性率及平均荧光强度明显高于IVIG治疗后组及发热对照组。结论T淋巴细胞、血小板CD40L在急性期KD患儿中高表达现象,可能在KD急性期血管炎及冠状动脉病变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川崎病患儿血脂代谢变化的检测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般资料:川崎病(KD)组为我院1999年6月至2 0 0 2年1月收治的5 0例KD患儿,男30例,女2 0例,年龄4个月至6岁,平均(2 7 1±6 6 )个月,所有患儿均符合1984年日本川崎病委员会修订的KD诊断标准。其中4 3例分别在入院时至病程6周内用HP 10 0 0型超声仪检测冠状动脉2~3次,发现冠状动脉病变10例。冠状动脉病变包括冠状动脉扩张(7例,冠状动脉内径>3mm)和冠状动脉瘤(3例,冠状动脉呈瘤样扩张或冠状动脉内径/主动脉内径≥0 3)。正常对照组2 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5个月至7岁,平均(2 9 5±7 8)个月,为本院健康体检儿童,近3个月无感染病史。感染疾…  相似文献   

16.
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25例近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我科采用皮质激素与阿斯匹林治疗2 5例川崎病 (KD)患儿 ,临床取得与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 (IVIG)伍用阿斯匹林治疗相同的近期疗效。现报告如下。  对象 :KD患儿 5 0例 ,系我科 1996年 3月至 1998年 3月的住院患儿 ,均符合 1984年日本KD研究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 ,并排除细菌和病毒性疾病。按入院顺序 (单、双 )分为两组 ,皮质激素治疗组 (治疗组 )和IVIG治疗组 (对照组 )。治疗组 2 5例 ,男 15例 ,女 10例 ,年龄 9个月至 7岁 ,平均年龄 4岁 5个月 ;对照组 2 5例 ,男 13例 ,女 12例 ,年龄 8个月至 7岁 6个月 ,平均年龄 3岁 9个…  相似文献   

17.
静脉用丙种球蛋白非敏感型川崎病4例报告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我院于 1997年 11月至 2 0 0 1年 4月共诊治川崎病 (KD)患儿 86例 ,均符合日本KD研究会的诊断标准 ,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排除了其他发疹性疾病。其中 4例属静脉用丙种球蛋白 (IVIG)非敏感型KD ,现报告如下。例 1.男 ,2岁 ,因发热 3d伴皮疹 1d入院。入院次日确诊KD ,予以IVIG2g/kg输注 ,并口服阿斯匹林 5 0mg/(kg·d) ,3d后效果仍不显著 ,患儿持续高热 ,眼结合膜充血明显 ,手足硬性肿胀 ,肝脏功能出现明显损害 ,肝酶及血清胆红素水平均升高 ,查血清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标志均阴性 ,血培养无细菌生长。遂于I…  相似文献   

18.
川崎病患儿血小板活化状态及相关参数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川崎病 (KD)患儿血小板活化状态及血小板参数变化的意义。方法 对KD急性期、恢复期及有无冠状动脉损伤组 ,分别采用FACSCalibur型流式细胞仪及多功能生化分析仪检测活化的血小板数、外周PLT、血小板平均体积 (MPV)和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 (PDW) ,并对比分析。结果 KD患儿急性期血小板活化状态显著高于对照组、恢复组 (t =5 .550 4 ,5 .5649 P均 <0 .0 1 ) ;MPV与对照组、恢复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t=6 .1 2 4 7,2 .51 4 1P均 <0 .0 1 )。有冠状动脉损伤组较无冠状动脉损伤组血小板活化状态 ;MPV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血小板活化状态、MPV变化与KD病情变化有关 ,联合检测有助于指导治疗和预后判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β2_糖蛋白1与川崎病患儿血小板结合水平,分析其在川崎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和分析29例川崎病患儿血小板与β2_糖蛋白1结合水平。结果29例川崎病患儿血小板与β2_糖蛋白1结合水平明显升高,与正常儿童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17例合并冠状动脉扩张,其血小板与β2_糖蛋白1结合水平与未合并冠状动脉扩张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β2_糖蛋白1与血小板的大量结合可能是导致川崎病高凝状态、血管炎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可作为冠状动脉病变的指标,为预防和及早治疗冠状动脉病变提供依据;血小板活化是川崎病发病机制中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川崎病患儿血浆α-颗粒膜蛋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川崎病(KD)患儿血小板的活化状态.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22例KD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早期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质量浓度变化,同时观察血小板总数变化,并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病后1~2周,KD患儿血浆GMP-140和血小板总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病后4~5周恢复正常.经相关系数检验,血浆GMP-140质量浓度变化与血小板总数不相关.结论KD急性期血中GMP-140质量浓度增高,测定GMP-140水平可监测血小板活化状态,指导临床抗炎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