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5 毫秒
1.
目的:总结33例体重6kg以下婴幼儿心内直视术后呼吸管理的经验,探讨防止和减少呼吸道并发症的策略。方法:收集山西省儿童医院2004年1月至2007年5月6kg以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33例,心内直视手术后呼吸机应用期间及脱机后呼吸管理的方法和经验。结果:本组患儿33例中,死亡2例(1例死于术后严重肺部感染,1例死于肺高压危象),31例痊愈出院。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为5h~96h,ICU住院日为2d~5d。1例为2次气管插管,5例合并肺部感染,5例出现拔管后喉头水肿,2例出现胸腔积液,2侧出现气胸。结论:呼吸管理是心内直视手术后重要的监护内容之一,全面细致的呼吸管理有助于婴幼儿术后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2.
心脏直视术后婴幼儿返回监护室时均保留气管插管,为维持肺的有效通气,预防缺氧及呼吸衰竭,顺利度过手术后早期心肺功能不全,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所以规范化的呼吸监护与护理是婴幼儿康复的重要因素。为减少呼吸道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小儿心内直视术后呼吸道护理要点,加强心脏外科术后患儿呼吸道管理.方法对60例心脏术后患儿呼吸道管理资料进行分析,从术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拔管后呼吸道的护理等方面进行总结方法和经验.结果 本组60例心脏术后患儿除2例拔管后出现喉头水肿,其余无1例出现肺部并发症,全部康复出院.结论呼吸道管理是心内直视术后重要的监护内容之一,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欧云凤 《吉林医学》2008,29(8):672-673
目的:探讨婴幼儿房室缺术后正确的呼吸道管理。方法:42例婴幼儿房室缺手术术后常规口鼻插管连接呼吸机辅助呼吸。牢固固定插管,听诊双肺呼吸音,观察胸廓起伏情况,摄床旁X线片检查血气及血液分析。婴幼儿应尽早拔除气管插管,以减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拔除气管插管前吸尽插管内的痰液,并用气囊鼓肺进行过渡。拔管后进行背部叩击,坚持做体位引流,进行呼吸道湿化,吸入加温湿化的氧气。结果:42例婴幼儿3例发生肺部感染并发症,其余均顺利出院。结论:婴幼儿房室缺术后正确的呼吸道管理是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197例心内直视手术后气管插管的护理体会崔玉娟(广西区南溪山医院桂林市541002)关键词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气管插管心脏直视手术后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统改变,尤其是复杂心内手术后患者,由于长时间体外循环对肺的影响,或因术后心、脑、肾等重要器官...  相似文献   

6.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 ,呼吸道并发症较高 ,约占 1 5 %~ 1 6 % ,其中发生严重呼吸道衰竭 1 0 % ,在体外循环手术死亡中 ,因肺部并发症死亡 39% [1 ] 。因此 ,气道管理是体外循环术后护理工作的重点。我科自 2 0 0 0年 8月~ 2 0 0 1年 1月共行体外循环手术 2 1 2例 ,现将气道护理 ,有效地清除分泌物 ,预防并发症的体会介绍如下 :1 呼吸参数及病人体征监测术后病人返回ICU监护室常规接上呼吸机辅助呼吸 ,首先听诊双肺呼吸音量及分布情况 ,以了解气管插管导管位置是否正确。 30min后查动脉血气分析以便了解病人通气情况。持续机械通…  相似文献   

7.
先心病患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的呼吸系统护理及呼吸功能监护对预后至关重要。自 1985年起 ,我们对 382例先心病患儿心脏手术后施行了机械辅助呼吸治疗及监护 ,现将结果及体会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先心病患儿 382例 ,其中男性 198例 ,女性184例 ,年龄 3~ 14岁。其中房间隔缺损 186例、室间隔缺损132例 ,伴肺动脉高压者 6 4例 ,法乐氏三联征 16例、四联症42例 ,肺静脉异位引流 6例。心功能Ⅱ级 194例、Ⅲ级 32例。术后低心排 14例。均采用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麻醉 ,中度低温血液稀释性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1.2 机械…  相似文献   

8.
杜爱民  杨明远  李晓平 《吉林医学》2009,30(13):1305-1306
目的:总结我院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机械通气及呼吸道护理的体会。方法:42例婴幼儿先心病心内直视手术后机械通气均选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呼气末正压(PEEP)+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辅助呼吸,常规监测心电、有创动脉血压、经皮氧饱和度、血气等指标。结果: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最长76h,最短1h。撤机后出现呼吸困难6例,再插管2例,另4例改用CPAP后呼吸困难改善。结论:婴幼儿先心病术后机械通气有其自身特点,合理使用呼吸机,加强术后呼吸道管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蒋芝英  滕颖  陈向芬  莫莉  叶宁 《广西医学》2012,34(9):1243-1244
目的 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在体外循环行心内直视手术后全身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护理效果.方法 对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患者15例术后实施严密的监护,正确使用呼吸机,加强呼吸道管理,注意渗漏液、腹围的观察护理等.结果 痊愈出院13例,死亡2例.结论 术后严密连续动态地监护全身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患儿的病情,对治疗、手术的成功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10.
小儿法乐氏四联征术后的呼吸监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减少小儿法乐氏四联征术后呼吸道并发症。提高手术戍功率.降低死亡率。方法对32例小儿法乐氏四联征患儿加强术后气管插管期间的呼吸监护.尽量不用纯氧通气.适当延长辅助呼吸时间.掌握正确的拔管指征,并做好拔管后的呼吸道护理。结果32例均1次成功脱管.除2例因低心排死亡外.无1例发生肺部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小儿法乐氏四联征根治术后加强呼吸道管理,特别是气管插管期间的呼吸监护.对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和降低死亡率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术后ICU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348例OSAHS患者,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199例,改良的舌骨悬吊+UPPP 109例,鼻部手术+UPPP 28例,三平面手术4例,颈外进路舌根舌体手术+UPPP 8例。术后全部转入ICU治疗,持续镇静,控制性低血压,监测各项生命体征。结果所有患者ICU监护期间,镇静深度:Ramsay评分6分或SAS评分1分,清醒拔管后顺利转回普通病房。气管插管时间16~62 h,平均19 h;拔管后观察2 h,一切平稳后转回病房。拔管时机:不吸氧SaO295%以上,舒张压70~80mmHg,收缩压120~130 mmHg,咽部无新鲜出血,吞咽、咳嗽反射正常,意识完全清醒,交流能合作。19例出现咽腔少许渗血,对症、冷敷控制血压后自行消失;5例出现烦躁,血压升高而出血,持续镇静降低血压后控制;无1例重新行创面止血或进手术室止血。3例拔管后出现呼吸困难,紧急行气管切开,其中三平面手术1例,两平面手术2例。结论OSAHS患者术后ICU监护,保留气管插管并延迟拔管,辅以镇静止痛药物,可明显增加术后安全性,减少出血及呼吸道梗阻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ECC)对术后儿童肺功能的影响,并观察这些变化和时间的关系。方法择期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的患儿36例,根据是否应用ECC分为两组:ECC组(A组,n=18)和经胸小切口封堵组(B组,n=18)。分别测定气管插管后5 min、气管插管后15 min、开胸后5 min、术毕、术后2 h、脱机前的胸肺顺应性(CL)、气道平均压(Pmean)、气道阻力(Raw)及脱机时间。结果 ECC术后患者的CL明显下降,而封堵手术对CL影响不大;ECC组于开胸后CL明显降低(P0.05),于术毕降至最低水平,后逐渐恢复,到拔管时基本达气管插管后水平;ECC组气道阻力、气道平均压于开胸后增加(P0.05),至脱机前恢复正常水平。ECC组呼吸机支持时间明显长于封堵组。结论 ECC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肺功能有明显影响,引起呼吸动力学的改变,因此应注意术中对肺功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内科胸腔镜介入治疗肺大疤并发自发性气胸的护理。方法运用内科胸腔镜介入治疗,采用以下综合治疗方法:高频电凝术凝固肺大疱;高频电切术离断胸膜粘连带;注射生物胶术;滑石粉喷洒术固定胸膜腔。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术中积极配合及护理;术后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引流管通畅,做好并发症的预防、观察及护理。结果全组30例病人治疗后24~72h肺全部复张,肺功能明显改善,随诊6月~1年,术后无复发,疗效满意。结论未前熟悉器械设备性能,认真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和术前准备;术中医护默契配合,术后密切观察,是顺利完成内科胸腔镜介八治疗肺大疤并发自发性气胸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麻醉处理。方法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小儿63例,年龄3月~3岁,ASAⅢ~Ⅳ级。大剂量芬太尼静脉复合七氟烷吸入全身麻醉,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和(或)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体外循环中至手术结束维持PEEP 2~5 mmHg,以减少肺水。维持PCO2在30~35 mmHg,CVP在7~15 mmHg。开放主动脉前10 min开始静脉泵入多巴胺5~10μg/(kg.min)、硝普钠0.5~2.0μg/(kg.min)和米力农0.5~1.0μg/(kg.min)。其中,在术前肺动脉压〉45mmHg的患儿中,多巴胺的给药途径为经左房导管泵入。结果所有患儿术中血流动力学均稳定,开放升主动脉后,58例心脏自动复跳,4例心内1~2 J除颤1次,1例除颤2次后复跳。所有患儿均顺利停体外循环辅助。术前彩超提示有8例右向左或双向分流的患儿在术后2 d脱离呼吸机拔除气管导管,其余患儿均在术后1 d拔除气管导管。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儿,首先应保证合理的容量负荷,体外循环转机前保持一定的体循环压力以减少右向左分流,体外循环后通过血管活性药物的合理使用,降低肺动脉压并维持体循环阻力,以使血流动力学平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科胸腔镜联合高频电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护理配合。方法运用内科胸腔镜术联合高频电治疗20例自发性气胸的患者,采取高频电凝术凝固肺大疤及高频电切术离断胸膜粘连带。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术中积极配合及护理;术后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引流管通畅,做好并发症的预防、观察及护理。结果全组20例病人治疗后24~72小时肺全部复张,肺功能明显改善,随诊一年,术侧无复发,疗效满意。结论术前熟悉器械设备性能,认真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和术前准备;术中医护默契配合,术后密切观察,是顺利完成内科胸腔镜联合高频电治疗自发性气胸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roseal喉罩(PLMA)复合硬膜外麻醉在80岁以上高危患者下腹部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30例ASAⅡ~Ⅲ级接受直肠癌、乙状结肠癌手术的高龄患者,年龄80~91岁,随机分为全麻组(GA组)和硬膜外阻滞复合PLMA组(EL组)。观察两组的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变化、不良反应和术后并发症。结果:GA组插管后、切皮时血压、心率均较EL组明显增高,探查操作及拔管后收缩压较EL组有明显增高,拔管后心率明显高于EL组。术中芬太尼、丙泊酚用量GA组明显多于EL组。安静拔管(罩)者EL组高于GA组。术后咽喉痛者GA组高于EL组。结论:Proseal喉罩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高危高龄患者下腹部手术,应激反应小,全麻药用量和术后不良反应少,病人恢复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护理工作对直肠癌Miles手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通过对124例直肠癌Mi-les手术患者的护理,总结对于此类手术前及手术后的护理要点。结果:124例患者经过术后专业护理,均能恢复健康。结论:加强直肠癌Miles手术患者术后护理工作,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18.
王瑛  王蕾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41(9):1070-1072
目的:分析和总结口腔颌面部创伤的急救和麻醉处理。方法:回顾近5年我院70例口腔、颌面部严重创伤及手术的急救与麻醉。结果:术前1例病人气管切开,术毕拔管后3例病人发生口腔颌面部出血,出现呼吸困难,2例病人术后气管切开。结论:此类病人急救的关键在于通过气管插管迅速准确的建立通畅的呼吸道;迅速吸净创面、口腔、呼吸道的血液、分泌物、异物;因麻醉机和麻醉医生远离病人的头部,术中时刻警惕气管导管的位置,有无脱落、梗阻;同时注意血容量,积极扩容抗休克治疗;麻醉苏醒期严格掌握拔管指征,注意手术部位有无出血、渗血,拔管后有无气道梗阻及呼吸困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脏体外循环手术后并发精神障碍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方法:将本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心脏体外循环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心脏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护理干预措施。综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的情况,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术后出现抑郁、焦虑、谵妄等精神障碍8例,发生率为26.67%,干预组2例,发生率为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脏外科手术患者进行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患者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TACE(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blization)序贯联合CT导向下RFA(radiofrequency ablation)及CIK(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s)细胞经肝动脉灌注治疗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HC)的护理。方法57例HCC经TACE序贯联合RFA治疗后1~3周,联合C I K治疗,首先连续完成4次C I K细胞经肝动脉回输,每次间隔时间为1~3周;再每4周1次,共行4次C I K细胞经肝动脉回输,每次回输CIK的数量为1.1×10^10~1.5×10^10。在这过程中,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在T A C E、R F A和CIK治疗时严密观察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护理。1.心理护理:详细讲解治疗的目的、方法、必要性、安全性以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使患者解除顾虑,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2.T A C E后的护理:观察穿刺点情况和化疗栓塞后的反应;3.R F A后护理:注意穿刺点周围皮肤的变化,观察疼痛的状况;4.C I K采取和回输后的护理:采血时严格无菌操作,培养液要在30分钟内输完。结果57例患者经有效的心理护理,消除了顾虑,均顺利完成了整个过程。大部分患者有轻微的消化道反应,无须作特殊处理;10例患者有发热,体温375~395之间,部分高热患者需用退热药。结论TACE序贯联合RFA治疗和抗肿瘤效应细胞(cIK)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一种新模式,它提高了原发性肝癌无瘤生存期并明显降低乙肝病毒体内含量或消除乙肝病毒,阻断致癌因素,而且安全性好,副作用少,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