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降钙素原(PCT)指导ICU中的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的抗生素治疗是否能减少抗生素使用时间和抗生素相关的副作用及住ICU时间。方法选择符合CAP诊断标准的47名CAP患者,前瞻、随机分为PCT指导组(22例)和对照组(25例)。分别使用标准治疗组和PCT指导治疗组。记录患者住院天数、抗生素使用天数、抗生素相关副作用。结果降钙素原指导治疗组抗生素使用的天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8.9±2.4[n=22]vs 12.4±2.8[n=25]d,P<0.05),抗生素相关不良事件PCT组同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21.1%[n=22],vs 29.8%[n=25],P<0.05),总的不良事件两组基本相同(9.7%[n=22]vs 10.5%[n=25],P>0.05)。结论降钙素原指导CAP患者的抗感染治疗可以减少抗生素的疗程和抗生素相关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2.
田现民 《安徽医药》2017,21(12):2257-2259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者治疗中用降钙素原(PCT)水平来指导临床抗生素使用的意义.方法 60例脓毒症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方法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治疗组通过检测血清PCT浓度来指导抗生素使用.比较两组患者炎性指标:PCT治疗前后之间的差异及两组治疗抗生素使用时间费用及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的差异.结果 两组经治疗后,治疗组抗生素使用天数、费用及入住ICU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7,6.27,7.24,P<0.05).结论 脓毒症患者治疗中采用PCT浓度水平用药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结果,减少入住ICU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ICU脓毒症患者血浆中降钙素原(PCT)水平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ICU脓毒症患者共86例,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监测降钙素原水平下指导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措施。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选择56例非脓毒症患者作为非脓毒血症组。测定三组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临床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抗生素应用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脓毒症患者的降钙素原水平升高,根据降钙素原水平升高情况指导抗生素应用,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降钙素原(PCT)的水平指导ICU老年患者临床抗生素的使用价值.方法 对ICU患者细菌感染的42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PCT指导治疗组.在传统的疗法的基础上,常规组由医师按照常规抗生素治疗指南的决定使用抗生素治疗,血清PCT水平指导组,按照PCT水平,以决定是否使用抗生素.在血清PCT>0.25μg/...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超早期肠内营养联合纤维支气管镜治疗对重症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福建省漳州市医院神内介入重症监护室(ICU)符合卒中相关性肺炎诊断且行机械通气的120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组,对照组(n=60)在发病24~48 h内给予肠内营养并按需吸痰,观察组(n=60)发病24 h内给予肠内营养,并行纤维支气管镜吸痰联合肺泡灌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指标[白细胞(WBC)、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抗生素使用天数、呼吸机使用天数、ICU住院天数以及患者预后情况、肠内营养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3、7、14 d后的血清WBC、PCT、IL-6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抗生素使用天数、呼吸机使用天数、ICU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前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4 d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相似文献   

6.
目的:确认基于降钙素原浓度的治疗方案是否能成功地减少抗生素用量。方法将2010年9月~2013年9月满足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组,分为降钙素原组(n=311)和对照组(n=319);在降钙素原组中,按照预定的降钙素原浓度范围开始或者结束使用抗生素;对照组按现行标准使用抗生素。比较两组第28天和第60天的死亡率以及28 d内没有使用抗生素的天数。结果第28天及第60天,降钙素原组与对照组间死亡率没有差别。降钙素原组中的患者不使用抗生素的天数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降钙素原指导的治疗疑似细菌感染的策略可以降低抗生素用量和选择性压力,并且没有造成明显不良医疗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评估重度烧伤并发脓毒血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2月在某院重症医学科治疗的重度烧伤合并脓毒血症80例患者作为烧伤脓毒血症组,选择同一时间段未出现脓毒血症的78例重度烧伤患者做为烧伤非脓毒血症组,另外将50例健康者做为正常对照组,根据预后将烧伤脓毒血症组患者分为死亡组(n=16)和存活组(n=64),分别在患者入院第1d、第3d和第5d采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对PCT水平进行检测,观察比较不同时间点不同病情患者PCT的变化,并绘制血清PCT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对烧伤脓毒血症死亡患者的预测价值。结果:(1)烧伤脓毒血症组和烧伤非脓毒血症组在入院后1d、3d、5d的PC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烧伤脓毒血症组患者上述不同时间点PCT水平也显著高于烧伤非脓毒血症组(P0.05);(2)烧伤脓毒血症中,死亡患者在入院后1d、3d、5d的PCT水平显著高于存活患者(P0.05);(3)对16例重度烧伤合并脓毒血症患者死亡预测的血清PCT值的ROC曲线下总面积为0.980,当血清PCT截点值为10.8ng/mL时,对烧伤脓毒血症死亡患者预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8%和100.0%。结论:PCT对重度烧伤后合并脓毒血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具有较高的评估能力和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柳  李香彭  张兰兰  许柳柳 《安徽医药》2017,21(11):2046-2048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指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抗生素使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收治的120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PCT组(n=40)、C-反应蛋白(CRP)组(n=40)和对照组(n=40).PCT组、CRP组分别根据血清PCT、CRP水平指导使用抗生素,对照组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等决定抗生素的使用.观察三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抗生素应用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二重感染等指标.结果 PCT组、CRP组、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0% 、87.5% 、9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组、CRP组在抗生素使用率、使用强度、使用时间及费用方面均较对照组低(P<0.05);在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方面,PCT组、CRP组均较对照组低(P<0.05).PCT组较CRP组抗生素使用率及使用强度更低(P<0.05).PCT组较对照组二重感染降低(P<0.05).PCT组与CRP组在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PCT、CRP的水平在指导AECOPD患者抗生素使用中均有良好效果,对减少抗生素暴露有重要意义,但PCT的敏感性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治疗脓毒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56例脓毒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和益生菌组(观察组)和应用传统的标准肠外营养组(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及住ICU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进行对比研究,且治疗前及治疗后3、7、14d对患者进行急性生理学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及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监测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其住ICU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APACHEⅡ评分及CRP、PCT检测值均有所降低,但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的应用能够改善脓毒血症病情的严重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对重症脓毒血症及脓毒血症休克患者血清降钙素原表达的影响,优化血清降钙素原对重症脓毒血症及脓毒血症休克患者病情反映与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跟踪调查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重症脓毒血症及脓毒血症休克确诊患者100例,根据所接受的治疗手段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50例,同时根据治疗开始时患者血乳酸浓度及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将两组患者分重度全身组织缺氧组,中度全身组织缺氧组,全身组织氧供恢复组.监测患者基本生命体征,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检测血乳酸及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入院24内完成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分别比较两组患者6h检测点PCT浓度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入院时及第1、2、3、7、14、21、28天进行多器官功能衰竭评分(MODS),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统计两组患者的死亡率.结果 早期液体复苏治疗后的血清降钙素原表达水平能更好地反映患者病情及预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液体复苏可降低重症脓毒血症及脓毒血症休克患者血清降钙素原的表达水平(P<0.01);早期液体复苏治疗有助于重症脓毒血症及脓毒血症休克患者病情改善及预后.结论 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与重症脓毒血症及脓毒血症休克病情预后相关;血压、血容量、全身组织氧供的早期改善治疗(EGDT)后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能更好地反映脓毒血症病情分级及病情预后;早期目标导向治疗有助于重症脓毒血症及脓毒血症休克病情改善及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在诊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1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急诊科诊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99例,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98例和PCT组101例.在相同常规诊疗的基础上,常规组按照抗生素指南进行治疗,PCT组加测血清PCT水平,根据PCT水平指导抗生素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退热时间、抗生素使用率、疗程和抗生素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2组的抗生素费用和总费用.采用t检验和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CT组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51.49%)、抗生素疗程(3.01±0.77)d、抗生素的费用(159.98±188.17)元、总费用(880.42±349.16)元均低于常规组的90.82%、(4.37±0.62)d、(228.71±147.85)元、(975.22±403.02)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T组的临床有效率89.11%、退热时间(3.29±1.45)d与常规组临床有效率92.86%、退热时间(3.40±1.69)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首诊时进行血清PCT水平检测对合理使用抗生素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检测在脓毒血症预后判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13例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伴有脓毒血症分为观察组(脓毒血症)和对照组(非脓毒血症)。于患者入院时抗生素治疗前抽取患者静脉血2 mL应用免疫发光法检测PCT水平。比较两组入院时及入院后PCT水平,分析其与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PCT(11.03±6.21)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81±1.61)ng/mL](t=8.507,P<0.01);脓毒血症死亡患者血清PCT水平随着时间推移明显上升(F=5.061,P<0.05);无效患者血清PCT水平随病情加重而显著升高(F=4.793,P<0.05);好转患者血清PCT水平随病情好转而降低(F=6.009,P<0.05)。且PCT<10 ng/mL者病死率(14.89%)明显低于PCT≥10 ng/mL患者(72.22%)。结论 PCT对预测脓毒血症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及肌钙蛋白I(cTnI)对脓毒症预后判断的作用.方法 人选住院的脓毒症患者66例,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一般脓毒症组(24例)、严重脓毒症组(22例)及脓毒症休克组(20例);根据患者的28天生存率,分为死亡组(20例)和存活组(46例).在入院24小时内检测血清cTnI、NT-pro-BNP及降钙素原(PCT)水平,并进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比较各组血清cTnI、NT-pro-BNP、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分析NT-pro-BNP、cTnI水平与PCT水平、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脓毒症休克组的血清NT-pro-BNP、cTnI、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严重脓毒症组及一般脓毒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脓毒症组的血清NT-pro-BNP、cTnI、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高于一般脓毒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的血清cTnI、NT-pro-BNP、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生存组(P<0.05).血清NT-pro-BNP、cTnI水平与PCT呈正相关(r分别=0.901,0.866,P<0.05),血清NT-pro-BNP、cTnI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602、0.521,P<0.05).结论 血清cTnI与NT-pro-BNP联合检测可以作为常规临床检测指标来判断脓毒症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和研究产后抗支原体治疗对产科切口感染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取产后(剖宫产或阴道分娩)有切口且孕期生殖道支原体检查阳性的产妇120例为研究对象,采取数字标记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产后依据药敏试验行抗支原体治疗,对照组不给予抗支原体治疗,观察两组产妇的产后切口感染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的切口感染率为1.67%,对照组为15.00%,治疗组的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切口愈合时间为(12.6±4.2)d,住院时间为(16.9±5.1)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8.5±5.4)、(22.6±4.9)d(P<0.05)。结论临床上对产后有切口且孕期生殖道支原体检查阳性的产妇,预先给予药敏试验后,行针对性抗支原体治疗,能有效降低其产后切口感染率,这对缩短产妇的住院时间,提升其生活质量有积极的意义,此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治疗是必要的,可作为临床指导抗生素使用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赖善福  涂福文 《中国医药》2014,(12):1749-1751
目的 探讨支气管舒张药物联合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深圳市龙岗区第三人民医院于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62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按Doll's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持续吸氧和内科药物治疗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和异丙托溴铵气雾剂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血气分析指标、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96.8% (30/31)]高于对照组[83.9%(26/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8).治疗后,观察组氧分压[(70±6)mmHg(1 mmHg =0.133 kPa)]高于治疗前[(48 ±6)mmHg]和对照组同时间[(60±10)mmHg],二氧化碳分压[(42±5)mmHg]低于治疗前[(64 ±8)mmHg]和对照组同时间[(46±7)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长于观察组[(18.7±3.0)d比(15.1±1.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16.1% (5/31)比25.8% (8/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气管舒张药物联合应用可明显改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血气参数,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我院对清洁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干预的效果。方法:将2010年5月—2012年5月我院普外科400例清洁手术患者分为非干预组和干预组,根据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价标准,对其应用情况、合理性评价结果及费用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干预组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为94.5%(189/200),显著高于非干预组的28.5%(57/200)(P〈0.01);干预组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6%(32/200),显著低于非干预组的93%(186/200)(P〈0.01);干预组人均抗菌药物费用为28.52元,显著低于非干预组的424.56元(P〈0.01);干预组平均住院时间为6.44 d,明显低于非干预组的7.79 d(P〈0.05)。结论:我院对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一系列干预措施收效显著,对促进医院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抗菌药物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PiCCO)技术对ICU内重症肺炎患者液体管理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ICU内2010年11月至2011年8月期间采用PiCCO技术的15例重症肺炎患者(PiCCO组)的临床资料,选择同期仅CVP监测的重症肺炎患者15例为CVP组。分别记录各组的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s),记录监测第24、48、72小时的全心舒张末期容积(GEDV)、胸腔内血容量(ITBV)、脉压变异率(PPV)、血管外肺水(EVLW)及中心静脉压(CVP);进行GEDV、IrrBV与CVP及EVLW与氧合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PiCCO组第48、72小时氧合指数明显高于CVP组[分别为(157±43)比(83±39),(216±40)比(163±37)],血乳酸及CPIS明显低于CVP组[血乳酸:分别为(2.4±0.6)mmol/L比(3.0±1.1)mmol/L,(1.1±0.5)mmol/L比(2.5±0.8)mmol/L;CPIS:分别为(5.3±1.7)分比(6.4±2.1)分,(3.1±1.5)分比(5.3±1.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iCCO组第48、72小时总入量及液体出入平衡量明显少于CVP组[总入量:分别为(2836±291)ml比(3351±510)ml,(2510±203)ITll比(29814-301)ml;液体平衡量:分别为(251±147)ml比(764±211)ml,(217±212)ml比(443±176)m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iCCO组的呼吸机使用时间和ICU住院时问均明显少于CVP组[分别为(11±4)d比(18±5)d,(13±5)d比(19±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EDV与CVP及11rBV与CVP相关系数分别为-0.134、-0.145,相关性较弱(P〉0.05)。第48、72小时的EVLw与相应点氧合指数相关系数分别为-0.414、-0.465,相关性强(P〈0.05)。结论PiCCO技术有助于了解重症肺炎患者液体复苏情况,能明显降低总人液量,明显改善患者氧合指数,减少呼吸机时间,缩短ICU住院时间,不增加患者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动态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对临床老年重症肺炎优化抗菌药使用的价值。方法 94例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跟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选用抗菌药;试验组监测血清PCT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计数(WBC)的变化,制订优化抗菌药方案。结果 94例患者中存活81例,死亡13例。死亡患者3、5、7 d的血清PCT和hs-CRP值均明显高于存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抗菌药疗程、住院天数、抗菌药费、抗菌药使用强度(AUD)以及二重感染和药品不良反应(ADR)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动态值对临床老年重症肺炎优化抗菌药的使用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奥氮平治疗儿童精神分裂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永柏 《中国医药》2012,7(9):1157-1159
目的 以氯氮平为对照,探讨奥氮平治疗儿童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将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患者服用奥氮平,起始剂量2.5 mg/d,第3天添加剂量至5 mg/d,此后视病情变化调节剂量,最大不超过15 mg/d;对照组患者服用氯氮平,起始剂量12.5 mg/d,1周内加到150 mg/d,此后视病情变化调节剂量,最大不超过300 mg/d.2组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末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治疗意外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73.3% (44/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 (46/60);2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8周末,PANSS总分较治疗前均降低[研究组:(41.8±13.1)分比(81.2±13.7)分;对照组:(43.2±13.5)分比(79.2±10.5)分],阳性因子、阴性因子、认知功能、兴奋/激惹和焦虑/抑郁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 <0.05).治疗8周末,研究组阴性因子、认知功能及焦虑/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 17.4±7.3)分比(24.7±8.2)分、(3.3±3.4)分比(8.2±4.2)分、(5.1±2.4)分比(8.7±3.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研究组主要不良反应为轻度头晕[ 16.7% (10/60)]、口干[16.7% (10/60)]、体重增加[15.0% (9/60)]等,对照组主要不良反应为唾液增多[40.0% (24/60)]、体重增加[40.0% (24/60)]、轻度头晕[26.7% (16/60)]等,研究组心动过速、嗜睡、血象异常、唾液增多、恶心呕吐、轻度头晕、体重增加、鼻塞、视力模糊、便秘、低血压、食欲增强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奥氮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可作为治疗儿童精神分裂症的一线用药.但因本研究仅限于12岁以上儿童,且研究时间短、样本量偏少,无法确切反映长时间治疗的疗效,有待于进一步大样本、长时间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曹东来  韩冷  倪杰 《中国医药》2014,(12):1741-1743
目的 探讨重组人脑钠肽(rhBNP)对急性左心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25例),2组患者均先给予标准的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rhBNP,观察2组患者的内源性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治疗效果、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4d及1周治疗组NT-proBNP水平[(5 472 ±422) 、(3 892 ±225) μg/L]明显低于对照组[(7 627±276)、(5 983±399)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1周有效率[60.0%(24/40)]低于治疗组[84.0% (2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9,P =0.024).治疗后4d及1周治疗组左心室射血分数[(45.9±5.9)%、(52.2±6.2)%]高于对照组[(35.9±3.8)%、(40.1±3.2)%,中心静脉压[(8.8±1.9)、(6.6±1.2) cmH2O,(1 cmH2O=0.098 kPa)]低于对照组[(1 1.4±2.0)、(9.3 ±2.1)cmH2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随访1年内不良反应发生率[37.5% (11/40)]高于治疗组[20.0%(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1.20,P=0.029).结论 rhBNP可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