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伊班膦酸钠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伊班膦酸钠属第 3代二膦酸盐类药物 ,是迄今为止本类药物中抑制骨重吸收能力最强、毒性最低的药物。本文综述了伊班膦酸钠用于治疗癌症骨转移或肿瘤引发的高钙血症的临床资料以及伊班膦酸钠的临床药动学资料 ,并对该药的临床安全性进行了评价。此外 ,国外正在进行伊班膦酸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变形性骨炎的临床试验 ,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分析伊班膦酸钠注射液和阿仑膦酸钠片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的疗效,并对其疗效-成本进行分析。方法:将我院自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200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伊班膦酸钠组和阿仑膦酸钠组,各100例。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伊班膦酸钠组患者腰椎骨密度较治疗前增加7.57%,阿仑膦酸钠组患者较治疗前增加5.39%,伊班膦酸钠注射液产生单位骨密度增高效果的成本为630.85元,阿仑膦酸钠片的成本为734.17元。结论:据药物经济学分析,阿仑膦酸钠片更适于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3.
石星  王晶  丁乾 《中国新药杂志》2006,15(3):220-221
目的:评价伊班膦酸钠治疗肺癌骨转移疼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全组共26例患者,均应用伊班膦酸钠4mg稀释于0.9%氯化钠溶液或5%葡萄糖溶液500~750mL中,静脉滴注2h以上,每4周应用1次,2次后评价疗效。结果:有效率(CR+PR)达73.1%(19/26),不良反应较轻。结论:伊班膦酸钠对肺癌骨转移引起的疼痛止痛效果强且不良反应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伊班膦酸钠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合成伊班膦酸钠。方法以戊胺为原料,经缩合、甲基化、加成、水解、无溶剂膦酸化、中和反应合成。结果合成了伊班膦酸钠,总收率21.2%。结论本方法提高了反应收率,降低了成本,简化了操作,是合成伊班膦酸钠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伊班膦酸钠、伊班膦酸钠联合骨肿瘤局部病灶的放射治疗及单纯放射治疗的临床疗效的优劣。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5年门诊及住院71例次各类恶性骨肿瘤患者,其中20例为以伊班膦酸钠为主体的综合治疗,26例次是以伊班膦酸钠联合骨肿瘤局部病灶放射治疗的综合治疗,25例次单纯对骨肿瘤病灶采取了姑息放射治疗;按WHO规定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病灶局部疼痛控制情况:3组总有效率依次为70.0%,88.5%,68.0%;骨肿瘤溶骨性病灶骨密度增加好转率依次为65.0%,80.8%,48.0%。结论尽管3组之间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未见显著差异,但伊班膦酸钠联合放射治疗是在骨肿瘤病人疼痛反应的缓解率和增加溶骨性病灶骨密度等方面都优于其它两组,因此,本组资料认为伊班膦酸钠联合放射治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骨肿瘤姑息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李谢  易超  徐琳  杜有国 《安徽医药》2012,16(8):1074-1075
目的改进伊班膦酸钠的合成工艺。方法以N-甲基正戊胺为原料经加成、水解、成盐、膦酸化、水解、成盐得伊班膦酸钠。结果与结论改进的工艺明显提高了反应收率,工艺条件温和,合成步骤简洁,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7.
目的临床分析伊班膦酸钠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疗效,并与帕米膦酸二钠比较。方法将84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伊班磷酸钠组44例和帕米膦酸二钠组40例。分别给予伊班膦酸钠6mg、帕米膦酸二钠30mg静脉滴注,每4周1次,2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伊班膦酸钠组和帕米膦酸二钠组骨转移癌痛有效率为81.8%和67.5%,血钙水平为(2.10±0.15)mmol/L和(2.64±0.16)mmol/L,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生活质量改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伊班膦酸钠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镇痛及降低血钙水平上优于帕米膦酸二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荧光淬灭法测定伊班膦酸钠注射液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用荧光淬灭法测定伊班膦酸钠注射液的含量。方法:以桑色素-钍为荧光剂,伊班膦酸钠为荧光淬灭剂,在408nm激发波长,504 nm发射波长下测定荧光强度。结果:校正曲线在0.4—3.2μg·mL~(-1)伊班膦酸钠有良好的线性,方法的回收率为100.8%,精密度(RSD)约为1%。结论:荧光淬灭法是简单、准确的,适于测定伊班膦酸钠注射液及其不含干扰物的其他剂型。  相似文献   

9.
伊班膦酸钠片含量分析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可靠的分析方法来分析伊班膦酸钠的含量。方法:在一定pH和一定Cu2 浓度下,二膦酸根离子和二价铜离子发生络合反应,生成一种有紫外吸收的络合物,检测波长为234nm。结果:试验表明,伊班膦酸钠在10~50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A=0.008 8C 0.000 8(r=0.999 7)。平均回收率为100.3%(n=6),RSD<1.5%。结论:该方法简便,可靠。  相似文献   

10.
施玲飞  来芹美  杨令  张明 《海峡药学》2012,24(9):146-148
目的观察伊班膦酸钠在高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研究纳入高龄的骨质疏松症老年人56例。每3个月静滴伊班膦酸钠注射液2mg,同时口服钙尔奇D片1日1片,疗程为6个月。疗效指标为腰椎及髋部骨密度,血钙,血磷,血清碱性磷酸酶。安全性指标包括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心电图及不良反应。结果伊班膦酸钠治疗6个月后,腰椎1~4组BMD值有显著上升(腰椎P值<0.001),股骨颈及全股骨BMD值增加不明显。血清碱性磷酸酶有所下降(P值<0.05)。治疗前后患者血钙,血磷,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内,身高,心电图无明显改变。伊班膦酸钠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首次输液后低热,类流感样症状如肌肉酸痛,关节痛,疲乏不适等,大部分患者能耐受。结论伊班膦酸钠能有效增加高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椎体骨密度,不良反应少,患者耐受性好,药物依从性高,是安全,有效的高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测定注射液中硫酸阿米卡星的新方法。方法 采用高灵敏度的化学发光分析法,结合流动注射技术,测定药物制剂中硫酸阿米卡星的含量。通过进行鲁米诺、高锰酸钾及氢氧化钠3个因素的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结果 该化学发光体系的最优条件是:鲁米诺溶液浓度为5.0 ×10-4mol/L、高锰酸钾溶液浓度为1.0×10-5mol/L、氢氧化钠浓度为0.1mol/L。硫酸阿米卡星浓度在1.0×10-8g/mL~1.0×10-6g/mL范围内与相对化学发光强度成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17,检出限为7.5×10-9g/mL。在体系最佳条件下,对浓度为1.0×10-7g/mL的硫酸阿米卡星溶液平行测定11次,RSD为2.4%,回收率均大于96%。结论 该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注射液中硫酸阿米卡星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2.
齐慧丽  盖轲  马东平 《中国药房》2014,(42):3975-3978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灵敏地测定人尿液中尿酸(UA)含量的新方法。方法:利用在碱性条件下,UA可以选择性地猝灭抗坏血酸与荧光素-表面活性剂-铜离子混合物产生的化学发光,结合流动注射技术,建立了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直接测定人尿液中UA含量的方法。反应试剂的浓度分别为氢氧化钠溶液0.5mol/L、荧光素5.0×10-4mol/L、铜离子1.0×10-4mol/L、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MAB)5.0×10-3mol/L、抗坏血酸25mg/L,主泵(P1)、副泵(P2)流速均为2.5ml/min,光电倍增管负高压为800V。结果:UA的检测质量浓度在0.120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0),检出限为3.3×10-2mg/L,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63%,精密度RSD为1.2%(n=11)。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选择性好,为尿液中UA含量测定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药物制剂中诺氟沙星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测定法。方法选择氢氧化钠溶液为介质,选择鲁米诺,高碘酸钾为反应剂,采用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诺氟沙星。结果选择鲁米诺浓度5.0×10-5mol/L,高碘酸钾浓度6.0×10mol/L,可在试剂消耗最少的情况下得到最强发光信号。诺氟沙星浓度与化学发光信号范围线性为5.0×10-8~2.0×10-6mol/L,检出限为1.8×10mg/L,回收率96.0%~101.5%,相对标准偏差1.59%~2.04%。结论该方法简便快捷、灵敏度高,可用于药物制剂中诺氟沙星的含量检测。  相似文献   

14.
方静  周学琴 《中国药房》2011,(19):1792-1793
目的:考察舒血宁注射液分别与5%葡萄糖注射液和果糖注射液配伍后,混合液放置时间与药物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模拟临床用药浓度,在室温(25℃)下将舒血宁注射液20mL分别与250mL5%葡萄糖、果糖注射液配伍,放置0、1.0、1.5、2.5、3.5h后考察配伍液的性状、pH值、不溶性微粒与吸光度的变化。结果:舒血宁注射液分别与5%葡萄糖注射液、果糖注射液配伍后,性状、pH值无明显变化,吸光度、不溶性微粒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变化。结论:在室温25℃时,舒血宁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建议在1.5~2h内使用;果糖注射液最好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注射用加替沙星与酚磺乙胺注射液在0.9%氯化钠注射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在室温((20±1)℃)下,观察8h内配伍液在0.9%氯化钠注射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中的外观,测定pH值及考察紫外光谱的变化,并用紫外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加替沙星和酚磺乙胺的含量。结果:2药配伍后,8h内的pH值及外观均无明显变化,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8h内以及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6h内,配伍液的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加替沙星与酚磺乙胺注射液在0.9%氯化钠注射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稳定。  相似文献   

16.
苏丹  杜贯涛  刘广军  王吉憨  于锋 《中国药房》2010,(42):3981-3983
目的:考察室温下甘草酸二铵注射液与中性胰岛素注射液在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中的配伍稳定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5℃下,甘草酸二铵注射液与中性胰岛素注射液分别在5%、10%葡萄糖注射液中24h内的含量变化,同时考察2组混合液的pH值和外观变化。结果:甘草酸二铵注射液与中性胰岛素注射液在2种溶媒中配伍后,24h内二者含量无明显变化,混合液pH值和外观亦无明显变化,性质稳定。结论:甘草酸二铵注射液与中性胰岛素注射液在5%、10%葡萄糖注射液中可配伍应用。  相似文献   

17.
依诺沙星的铽敏化化学发光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旭  赵慧春 《药学学报》2001,36(8):613-615
目的 建立片剂及尿样中依诺沙星含量的铽敏化化学发光检测法。方法 用流动注射仪将Ce4+,H2 SO3,Tb3+ 和依诺沙星按一定顺序泵入流通池,用化学发光检测器测量体系的相对发光强度。结果 依诺沙星浓度在2.0×10-9- 6.0×10-8mol·L-1 相对发光强度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4.0×10-10 mol·L-1。对浓度为4.0×10-8mol·L-1 的依诺沙星进行11次的平行测定,RSD为1.6 %。结论 为研究依诺沙星药动学提供了灵敏、简便、快速、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人尿液中纳克水平乙酰螺旋霉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流动注射抑制化学发光测定乙酰螺旋霉素的新方法。方法在碱性介质中乙酰螺旋霉素能强烈抑制luminol-K3Fe(CN)6化学发光反应。本文以乙酰螺旋霉素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与luminol-K3Fe(CN)6化学发光强度降低值的呈线性关系为基础,结合流动注射技术,快速测定乙酰螺旋霉素。结果测定的线性范围为0.1~100 μg·L-1,检测限为40 ng·L-1(3σ),RSD小于3.0%(n=8)。结论该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可用于药物、人血清中的乙酰螺旋霉素含量的测定,监测口服乙酰螺旋霉素后人尿液中乙酰螺旋霉素的排泄状况。  相似文献   

19.
李博乐  郑双  魏淳  王晨 《中国药房》2014,(10):905-907
目的:考察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钠与0.9%氯化钠注射液及不同pH的5%葡萄糖注射液在不同温度、光照条件下的配伍稳定性。方法: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培美曲塞在不同配伍液中的含量;同时测定不同配伍液的pH、不溶性微粒,并检查外观。结果:培美曲塞二钠与0.9%氯化钠注射液或不同pH的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6 h内,配伍液的pH变化<2%,8 h内相对含量变化<2%;而8 h以上,不同放置条件下的配伍液出现pH变化>2%,相对含量变化>2%;所有条件下的不溶性微粒均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结论: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钠于常温条件配伍后应在6 h内尽快完成临床输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疏血通注射液与血塞通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分析影响因素,为临床安全使用这2种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7—2012年我院收集的疏血通注射液与血塞通注射液50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例疏血通注射液ADR报告中,〉60岁患者11例,占36.67%;患者原患疾病为脑梗死者16例,占53.33%;ADR发生时间在1 d后的为16例,占53.33%;ADR累及多个器官和(或)系统,其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20例血塞通注射液ADR报告中,〉60岁患者5例,占25.00%,男女比例为1.86∶1;原患疾病8例为外伤,占40.00%;ADR发生时间在1 d后的为13例,占65.00%;ADR累及多个系统和(或)器官,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结论:必须加强对疏血通注射液和血塞通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降低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