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报告1例类风湿合并卵巢储备功能低下患者进行IVF的治疗经过。第1周期:采用标准黄体中期长方案,获得1枚胚胎,移植后未孕;第2周期:因卵巢储备功能低下给予"定坤丹"预处理两个月后,采用微刺激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GnRH-ant)方案,获得2枚胚胎,因子宫内膜薄取消移植,冷冻胚胎;第3周期:再次采用微刺激加GnRH-ant方案,获得3枚胚胎,移植此3枚。结局:宫内早孕,双活胎。通过此病例分析及相关文献复习,总结:(1)微刺激加GnRH-ant方案对于卵巢低反应患者是安全、方便、有效的卵巢刺激方案;(2)类风湿患者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可能造成卵巢功能的损伤,导致卵巢低反应,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以通过选择生殖毒性相对较小的药物,以及口服避孕药或注射GnRH-ant抑制排卵等措施,预防性保护类风湿患者的卵巢功能。  相似文献   

2.
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阈值与阈值窗及卵泡的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年一度的达菲林IVF训练营于2008年5月9~10日在四川峨眉山下举办,本次训练营云集了我国辅助生育技术领域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也吸引了13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生殖医学同道。本期训练营的主题是"超排卵的FSH/LH阈值和卵巢反应性",超排卵中的Gn阈值。探讨给予多少Gn时为卵巢恰当反应、过度反应或低反应。低反应是常见的问题,与年龄因素、卵巢功能储备低下及超排卵方案不当有关。临床上的疑惑是卵泡募集启动初始Gn的阈值该如何掌握,大剂量Gn的应用是否可以纠正低反应?判断低反应的预后指标是什么?至于高反应,特别是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病人,卵泡募集FSH阈值的掌握也是难题,因为其恰当反应范围更窄。超排卵中80%正常反应者又如何从FSH阈值探讨恰当的Gn启动剂量?Howles等提出通过年龄、FSH、BMI及AFC等预测因子推测出Gn启动剂量公式,提供一种恰当反应,即获取适当卵子又达到可接受的妊娠率,并减少多胎妊娠与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副反应。我国的辅助生育技术已经走过了20多个春秋,过去,我们只是跟随外国技术发展的足迹,按图索骥。如今,我们不断求索,不断进步,已发展了自己的实践和经验,也有自己的发明与创造。IVF的临床妊娠率逐步提高,达到甚至超越国际水平。近年来由超排卵方案衍生的微刺激方案,减少Gn剂量的刺激,带来了接近自然周期的效果,克服了常规的降调超排方案的缺点。"轻刺激——从克罗米芬到来曲唑"是对传统超排卵方案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分析卵巢低反应患者应用两种促排卵方案的治疗结局,探讨卵巢低反应患者体外受精(IVF)助孕的理想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2年10月我中心低反应患者行超短方案促排卵治疗215周期,微刺激方案69周期,比较其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黄体生成素(LH)值、获卵数,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周期取消率,受精率、优胚率及妊娠率.结果 超短方案获卵数显著高于微刺激方案(4.92±3.49 vs 2.46±2.69,P<0.001),子宫内膜厚度显著高于微刺激方案(10.05±1.98 vs 8.62±2.42,P<0.001),周期取消率显著低于微刺激方案(19.07% vs 68.12%,P<0.001),妊娠率、正常受精率、优胚率、种植率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与微刺激方案相比,超短方案可减少卵巢低反应患者取卵次数,降低周期取消率,总体也未增加患者经济负担,是卵巢低反应患者更易接受的一种简便有效促排卵方案.  相似文献   

4.
对促性腺功能正常的妇女采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长方案进行控制性卵巢刺激(COS)仍是目前的“主流”方案.然而,GnRH-a降调节作用可能导致部分妇女内源性黄体生成素(LH)抑制过深,仅使用卵泡刺激素(FSH)促排卵可能出现卵巢慢反应甚至低反应,导致不良临床结局.GnRH-a降调节垂体抑制过深是发生卵巢慢反应的主要原因.临床上及时补充LH能有效改善卵巢慢反应,减少周期取消率,提高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长方案与微刺激方案在卵巢低反应患者的应用价值,为卵巢低反应患者寻求最经济合理的刺激方案. 方法 选取101周期超长方案或微刺激方案行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助孕的卵巢低反应患者,其中56周期采用超长方案,为A组;45周期采用微刺激方案,为B组.比较两组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Gn)用量、使用Gn的时间、获卵数、可移植胚胎数、周期取消率和临床妊娠率. 结果 两组相比Gn用量、使用Gn的时间,A组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期取消率、获卵数、可移植胚胎数、临床妊娠率两组数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在卵巢低反应患者采用超长方案增加Gn用量、延长使用Gn的时间,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而周期取消率与采用微刺激方案无明显降低,获卵数、可移植胚胎数、临床妊娠率无增加.故对于卵巢低反应患者采用微刺激方案较经济,且治疗周期短,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且节省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6.
在控制性卵巢刺激周期中,卵巢低反应(Poor Ovarian Response,POR)表现为卵巢对最大剂量的外源性FSH反应性下降,导致获卵数减少,妊娠率下降;POR与卵巢低储备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卵巢储备功能的检测对卵巢反应性的预测能力有限,即便是在最理想的阈值时仍有10%~20%以上的假阳性率;首次IVF周期中卵巢对药物刺激的反应能够较好的提示卵巢的反应性,但前次卵巢低反应的患者再次发生POR的概率为62.4%。故卵巢低储备不一定导致卵巢低反应。  相似文献   

7.
在控制性超排卵过程中,卵巢高反应患者易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循证医学证据表明拮抗剂方案能够显著降低卵巢高反应患者OHSS的发生率。但拮抗剂方案并不是绝对安全有效的,其并不能完全避免OHSS的发生。本文将就在卵巢高反应人群拮抗剂方案与OHSS的发生及其在卵巢高反应人群中的应用方面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卵巢低反应概念的提出至今虽已有20年的历史,如何评估和处理体外受精(IVF)周期卵巢低反应仍是目前临床处理过程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而识别和预测卵巢低反应是其中的关键.卵巢低反应的原因主要有:(1)卵巢衰竭;(2)损害卵巢功能的因素:因卵巢手术、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结核史、严重的盆腔及卵巢周围粘连、吸烟等因素破坏了卵巢组织或影响了卵巢血供,损害卵巢功能;(3)部分病人体内存在促性腺激素(Gn)抗体,令外源性Gn失效;(4)Gn异构体的组成或Gn受体基因突变或多态性,导致Gn受体结构和功能异常;(5)原因不明的低反应者:基础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等水平正常,但超排卵时反应不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联合促性腺激素/枸橼酸氯米芬的非降调节卵巢刺激方案(改良卵巢刺激方案)在符合Bologna诊断标准的卵巢反应不良(POR)患者行IVF/ICSI-ET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在本院生殖中心行标准长方案IVF/ICSI-ET助孕的卵巢反应不良患者(SLP组,191例),同时依据患者年龄和基础窦卵泡数以1∶2比例匹配行改良卵巢刺激方案助孕的患者(MOS组,38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各助孕指标和妊娠结局。结果 MOS组的平均获卵数及平均正常受精卵数均显著多于SLP组(P均0.05)。虽MOS组与SLP组比较在每移植周期的累积临床妊娠率上无显著差异(55.34%vs.53.57%,P0.05),但MOS组的周期取消率、早孕期流产率显著低于SLP组(分别为15.18%vs.23.56%和8.77%vs.20.00%)(P均0.05),因此MOS组每启动周期的累积活产率显著高于SLP组(38.74%vs.28.79%,P=0.02)。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获卵数及可利用胚胎数增加时POR患者的累积活产率亦显著增加(P0.001)。结论改良卵巢刺激方案在卵巢反应不良患者可获得优于标准长方案的临床助孕结局,其应是卵巢反应不良患者可选择的促排卵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来曲唑/尿卵泡刺激素微刺激方案对卵巢低反应患者的治疗结局。方法研究对象为2007年7月至2009年4月在我院生殖中心接受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助孕的卵巢低反应患者111例,随机分为两组,60例使用微刺激方案(实验组),51例使用微量长方案(对照组)。对两组的周期取消率、获卵数、可移植胚胎数、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等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平均获卵数分别为(4.0±1.3)和(3.0±2.0)个,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周期取消率、可移植胚胎数、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来曲唑/尿卵泡刺激素微刺激方案对卵巢低反应的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并且费用低廉。  相似文献   

11.
微刺激促排卵方案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体外受精一胚胎移植(IVF—ET)通常采用控制性超促排卵(controlled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COH)方案,在一个周期中获得多枚卵子用于IVF。白COH诞生以后显著提高了累计妊娠率并为患者节省了时间。但是,COH使用大量促性腺激素(Gn),成本昂贵且可能导致威胁生命的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  相似文献   

12.
自然周期和促排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结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莉  刘琦 《中华男科学杂志》2009,15(12):1112-1115
目的:比较自然周期和促排周期对不同年龄不孕夫妇宫腔内人工授精(IUI)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63对不孕夫妇进行的746个IUI周期。根据是否使用促排卵药物分为自然周期组和促排周期组;以女方年龄35岁为界,自然周期组和促排周期组又各分为<35岁组和≥35岁组;促排周期组又根据不同用药分为枸橼酸氯米芬+雌激素促排卵组(CC+补佳乐组)、尿促性腺激素促排卵组(HMG组)、枸橼酸氯米芬+尿促性腺激素促排卵组(CC+HMG组),比较各组的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和分娩率。结果:自然周期组妊娠率低于促排周期组,分别为11.35%和19.61%(P<0.01);流产率和分娩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促排卵组中CC+补佳乐组、HMG组、CC+HMG组妊娠率相似,分别为18.00%、25.00%和19.35%(P>0.05)。<35岁自然周期组妊娠率、分娩率低于促排周期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和P<0.05),流产率比较无差异;≥35岁自然周期组和促排周期组妊娠率、流产率、分娩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无论是采用CC+补佳乐方案、HMG方案还是CC+HMG方案,促排周期组IUI妊娠率高于自然周期组;女方年龄<35岁,促排周期是个好的选择,但女方年龄≥35岁,自然周期是个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不同促排卵方案对子宫内膜厚度和类型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阴道超声观察克罗米芬(CC)、CC联合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单独HMG及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 a)联合HMG促排卵周期,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子宫内膜厚度和类型,分析子宫内膜厚度和类型与周期妊娠率、继续妊娠率及促排卵方案的关系。结果:子宫内膜厚度>6mm组周期妊娠率(216%)及继续妊娠率(176%)明显高于≤6mm组(33%及0%)。35例妊娠全部发生于A、B型内膜,C型内膜无妊娠发生。CC及CC/HMG方案内膜厚度明显小于GnRH a/HMG及单独HMG方案。提示:子宫内膜厚度和类型可以预测促排卵周期的妊娠机率。CC对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增殖具有不良影响,而GnRH a的使用则可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  相似文献   

14.
探讨克罗米芬 (CC) /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 (HMG)单次用药联合方案 (简称小剂量刺激法 )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的疗效。对 38例共 45个周期采用 CC5 0 mg/ d×5 d后单次给予 HMG1 5 0 IU的联合方案的卵泡发育情况、排卵及妊娠情况进行了监测 ,并与 CC 32例 43个周期相比较。结果小剂量组妊娠率 34% (1 3/ 38) ,周期排卵率 84%(38/ 45 )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OHSS)发生 1例 ;CC组妊娠率 1 2 % (3/ 2 4) ,周期排卵率5 6 % (2 4/ 43) ,OHSS1例。结果表明小剂量刺激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诱导排卵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长方案添加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时机对供精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D)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生殖中心就诊进行IVF-D助孕的371例不育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长方案进行控制性促排卵(COH),按照添加HMG时机分为两组:卵泡14mm时添加HMG为A组(227个周期),与rFSH同时添加HMG为B组(144个周期)。比较两组Gn总量及天数、HCG日E_2和P、获卵数、2PN率、成胚数、优胚率、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和活产率,并以年龄进行亚组分析。结果与B组相比,A组Gn总量和天数、HCG日的孕酮(P)水平以及优胚率均显著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HCG日E_2、获卵数、2PN率、成胚数、胚胎着床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均高于B组,流产率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岁的患者中,A组比B组的Gn总量和天数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岁的患者中,B组的优胚率比A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方案促排卵于卵泡晚期添加HMG在不影响妊娠结局的情况下,可以减少Gn用量,降低费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促排卵方案对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4月至2014年4月期间在本院生殖中心,采用自然周期(NC)和克罗米芬(CC)、来曲唑(LE)、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CC+HMG和LE+HMG 5种促排卵方案用于IUI共2 528周期,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NC组、CC组、LE组、HMG组、CC+HMG组、LE+HMG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9.49%、13.74%、14.95%、15.73%、19.13%、21.80%;5个促排卵组的临床妊娠率高于N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E+HMG组临床妊娠率高于CC组、LE组、HMG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C+HMG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NC组、CC组、LE组、HMG组、CC+HMG组和LE+HMG组多胎妊娠率分别0%、4.26%、2.38%、9.88%、9.52%、1.72%;促排卵周期组总多胎妊娠率及其中HMG组、CC+HMG组多胎妊娠率高于N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个促排卵组多胎妊娠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NC组、CC组、LE组、HMG组、CC+HMG组和LE+HMG组自然流产率、异位妊娠率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促排卵治疗可提高IUI的临床妊娠率,对自然流产率和异位妊娠率无明显影响,但增加多胎妊娠率。LE+HMG方案可以提高临床妊娠率,多胎妊娠率和自然流产率较低,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体外助孕过程中促排卵周期HCG日、取卵后第2天(D2)及取卵后第4天(D4)子宫内膜及内膜下血流情况变化,并探讨其与单囊胚移植周期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251例行IVF或ICSI助孕并接受单囊胚移植、且HCG日内膜形态为A型的患者,采用经阴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技术检测HCG注射日、取卵后第2天(D2)及取卵后第4天(D4)子宫内膜厚度、宫腔容积、子宫内膜及内膜下血流情况,并根据血流灌注情况将其分为I、Ⅱ、Ⅲ型。比较HCG注射日、取卵后D2及D4子宫内膜及内膜下血流变化,及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 HCG日、取卵后D2及D4子宫内膜厚度、宫腔容积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HCG日相比,取卵后D2及D4子宫内膜及内膜下血流为Ⅱ、Ⅲ型的周期明显减少(P<0.05),取卵后D2与D4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HCG日子宫内膜及内膜下血流Ⅰ型组与Ⅱ、Ⅲ型组相比,临床妊娠率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流产率明显升高(P<0.05);取卵后D2、D4子宫内膜及内膜下血流Ⅰ型组与Ⅱ、Ⅲ型组相比,临床妊娠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取卵后D2及D4内膜血流Ⅲ型组无早期流产发生,内膜血流Ⅰ型组早期流产率高于Ⅱ型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HCG日、取卵后D2内膜血流均为Ⅰ型的周期,其早期流产率明显高于均为Ⅱ、Ⅲ型的周期(P<0.05),内膜血流从HCG日Ⅱ、Ⅲ型变为取卵后Ⅰ型的周期早期流产率高于HCG日、取卵后D2内膜血流均为Ⅱ、Ⅲ型的周期,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促排卵周期,取卵后子宫内膜及内膜下血流灌注情况明显变差,取卵前后子宫内膜及内膜下血流灌注不足可能增加早期流产率;若取卵周期子宫内膜及内膜下血流灌注不足,可考虑全胚冷冻。  相似文献   

18.
促排卵与宫腔内人工授精联合治疗不育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比较不同的促排卵方法联合宫腔内人工授精(IUI)治疗不育症的疗效。以排卵功能障碍、宫颈因素、免疫因素、原因不明、男方因素等导致不育的147对不育夫妇作为观察对象,分为3组。第一组:促性腺激素促排卵加IUI,共56例、68周期;第二组:克罗米芬促排卵联合IUI,共50例,56周期;第三组:自然周期加IUI共41例、41周期。结果:第一组16例妊娠,妊娠率29%,周期妊娠率24%;第二组3例妊娠,妊娠率6%,周期妊娠率5%;第三组妊娠3例,妊娠率与周期妊娠率均为7%。第一组与第二、第三组的妊娠率及周期妊娠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分别为P<0.01及P<0.02。结论:对难治性不育症,如选用IUI治疗,则加用促性腺激素促排卵的妊娠率高于克罗米芬刺激排卵或不刺激周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来曲唑(LE)联合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准备子宫内膜在冻融胚胎移植(FET)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在本中心行FET助孕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内膜准备方案的不同进行分组:采用LE联合HMG方案进行内膜准备的3 480个周期为LE组;自然周期的940个周期为自然周期组;采用人工周期的1 495个周期为人工周期组。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情况、HCG日/内膜转化日的内膜厚度及激素水平、移植胚胎情况、周期取消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等。结果各组间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自然周期组的周期取消率(2.23%)显著高于其他两组(0.66%、0.74%)(P0.05)。LE组HCG日成熟卵泡直径[(21.95±2.30)mm]显著大于自然周期组[(18.57±0.92)mm],LH水平[(16.89±11.01)U/L]则显著低于自然周期组[(33.44±24.51)U/L](P0.05)。LE组的临床妊娠率(61.85%)及活产率(49.46%)显著高于自然周期组(54.95%和42.76%)和人工周期组(53.17%和39.35%),流产率(9.97%)则显著低于自然周期组(19.21%)和人工周期组(11.91%)(P0.05)。结论 LE联合HMG方案用于FET前内膜准备,其周期取消率及流产率低,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高,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of sperm parameters inseminated on the outcome of intrauterine insemination (IUI) in patients undergoing ovarian stimulation with clomiphen citrat (CC) or human menopausal gonadotropin (HMG) therapy, a retrospective review was performed for 2 years on data from the IUI program. 190 couples underwent a total of 268 IUI cycles in which CC or HMG was used for ovulation induction. The initial sperm concentration (mil/ml), motility (percent), preprocessing total motile sperm (TMS) count (million), fast motile sperm (percent) and postprocessing sperm concentration (mil/ml), motility (percent), TMS count, fast motile sperm (percent), sperm morphology, hypoosmotic swelling (HOS) scores, semen leuocytes, and bacteria were analyzed. 268 inseminations were followed by a pregnancy rate of 12% and couple pregnancy rate of 17%. On multivariab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total motile sperm (TMS) count, percent motility, and percent of fast motile sperm were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 of fertility. The impact of the preprocessing and postprocessing sperm parameters on pregnancy outcome after IUI was evaluated. There was a trend toward an increasing percent of conception with increasing TMS count, motility, and percent of fast motile sperm. The TMS count, motility and percent of fast motile sperm independently predict success with IUI. Patients with original sperm motility > or = 30% had a higher cumulative pregnancy rate (74%) than patient with motility < 30% (p < 0.005). Pregnancy rate increased 4 times with motility of > or = 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