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接枝水凝胶硅胶膜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缺损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感觉训练对手指皮瓣移植后感觉障碍恢复效果。方法:自1998-2001年对手外伤致指端软组织缺损施行皮瓣移植且成活共42例,其中邻指皮瓣转移移植31例,定为组(1),肢体带蒂皮瓣移植11例,定为组(2),再将其各组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训练组,让训练组按制定方法作感觉训练,并随访1年,结果:参照BMRC标准,分S0-S4 7级两组在术后3个月时感觉功能评价无明显差异,在6个月的S2和S2^ ,9个月的S3和S3^ ,1年的S4之间均存在显差异,1年后训练组(1)和训练组(2)分别有98.3%和83.3%病人感觉功能达到S3以上,而对照组(1)和对照组(2)仅有46.7%和20.0%病人感觉功能达到S3。结论:训练组的感觉恢复比对照组快且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结合感觉再教育训练对第二足趾再造拇指术后感觉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 2011年1月~2014年1月行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拇指术后患者40例分为对照组(n=20)和训练组(n=20)。两组均接受常规护理和康复训练,训练组增加镜像疗法和感觉再教育训练。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9.3个月,测量移植趾腹两点辨别觉(2-PD)。结果训练组移植趾腹2-PD为(7.15±1.15)mm,显著低于对照组(10.23±2.23)mm(t=5.4898,P0.001)。结论镜像疗法结合感觉再教育训练可有效地改善移植足趾再造手指指腹感觉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综合训练对手外伤腹部带蒂皮瓣移植术后患者手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手外伤行腹部带蒂皮瓣移植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模式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指导其进行运动功能、感觉功能等综合训练.结果:观察组二期断蒂术后2周肌腱总活动度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手功能综合评价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综合训练能有效减轻患肢肌肉酸痛,肌腱萎缩,关节粘连僵硬、活动障碍等并发症,促进患指感觉功能的恢复,最终确保患手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拇指指腹缺损岛状皮瓣术后感觉训练中加入早期压力疗法对术后拇指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拇指指腹缺损岛状皮瓣移植术后患者63例,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n=31)和观察组(n=32)。对照组术后行常规感觉训练,观察组加用早期压力疗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感觉功能、瘢痕、肿胀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肿胀、瘢痕明显减轻,感觉功能明显增强(P<0.05)。结论在感觉训练过程中加入早期压力疗法,能促进岛状皮瓣移植术后患者感觉功能早期恢复,肿胀快速消退,减少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六动作手指练习对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复合皮瓣修复手指复合组织缺损病人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医院收治的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复合皮瓣修复手指复合组织缺损病人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围术期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围术期行六动作手指练习,干预时间为3个月,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后感觉功能评分、总主动活动度(TAM)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简易健康状况量表(SF-36)评分。[结果]观察组干预后感觉功能评分、TAM评分、ADL评分、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六动作手指练习能有效促进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复合皮瓣修复手指复合组织缺损病人术后患肢功能恢复,提高病人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腹部带蒂皮瓣一期去薄加植骨术急症拇指再造的临床意义并推广。方法:通过髂骨移植并带旋髂浅动脉的腹部带蒂皮瓣一期再造拇指。结果:临床15例皮瓣全部存活,植骨融合良好。经过平均9.5个月的术后随访,全部病例均有S1以上的感觉恢复功能,S2的有78%,S2+的有47%。再造拇指无臃肿、青紫、皮肤溃疡、植骨吸收拇指缩短现象。结论:腹部带蒂皮瓣一期去薄加植骨术急症拇指再造术后拇指的外形及功能均能够得到较满意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示指桡侧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移植对示指指端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选择2002-08/2005-09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收治的外伤性示指末节部分缺损患者13例,手术方法的选择在术前均得到患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组织缺损大小在1.5cm×1.0cm~2.0cm×1.5cm之间,所有缺损均有指骨和(或)大部分的指腹组织缺损,采用示指桡侧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移植修复,皮瓣设计:旋转点位于近侧指间关节的近端,皮瓣轴为示指的桡背侧,皮瓣部分设计在第2掌指关节的近侧,蒂宽约0.8mm。术后定期随访,主要观察皮瓣质地和感觉的恢复情况,将感觉恢复的评估标准分为5级:S1:无感觉;S5:在神经单一分布区恢复两点鉴别能力。结果:13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术后随访三四个月者10例,随访五六个月者3例。②术后9例皮瓣完全成活;4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表皮爬行创面愈合。③外形基本满意,皮瓣色泽、质地良好。④术后1个月随访时,3例患者两点辨别觉大于6.0mm,感觉恢复S4;术后五六个月随访时,3例患者两点辨别觉4.0~6.0mm,感觉恢复S5。结论:示指桡侧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设计的旋转点位于近侧指间关节的近端,可以简化手术而不影响皮瓣存活,是示指部分缺损修复的可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利用随意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多手指外伤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4例手部多指外伤创面患者应用胸腹部分叶状随意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进行修复,观察患者移植皮瓣成活情况、皮瓣感觉恢复情况及手指功能情况。结果本组24例共54块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4个月-3年,皮瓣感觉恢复:s0级17块,S1级20块,S2级17块。手指功能评定:优12例,良7例,差5例,优良率达80%。所有创面I期愈合,受区皮肤平整、色泽好、质地软.皮瓣断蒂后不需修整,外形美观,不臃肿。结论分叶状随意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多指创面,具有疗程短、术后手外形及功能恢复佳等优点,是较理想的一种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9.
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尹伟华 《中国康复》2009,24(1):36-36
目的:观察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100例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训练组各50例,2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训练组增加吞咽功能训练。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吞咽功能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训练组洼田饮水试验为1~2分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训练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0%与58.0%,P〈0.05)。结论: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配合吞咽功能训练能显著加速吞咽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3):4160-4162
目的探讨应用指背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末节指腹缺损的效果及对感觉功能重建的评价。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因外伤致手指末节指腹软组织缺损于我院就诊的患者12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行指背动脉筋膜蒂皮瓣修复或邻指皮瓣修复,观察组采用指背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末节指腹缺损创面,术后观察并对两组患者进行3~8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皮瓣成活率、平均住院时间、皮瓣外观感觉评分及手指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皮瓣均全部存活,存活率均为100%;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皮瓣外观感觉评分、两点辨别觉及指间关节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指背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末节指腹缺损创面,住院时间短,皮瓣外观感觉和手指功能恢复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六字诀”不同训练方式对脑卒中恢复早期患者呼吸肌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6例脑卒中恢复早期患者分成对照组、改良训练组和训练组,每组22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传统呼吸训练,改良训练组、训练组则分别给予改良“六字诀”呼吸训练、古法“六字诀”呼吸训练,3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结束1个月后分别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其中呼吸肌功能指标包括最大吸气压(MIP)、最大呼气压(MEP);肺通气功能指标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呼气峰值流速(PEF)、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吸气峰值流速(PIF);膈肌运动幅度指标包括平静吸气位时及最大吸气位时膈肌移动度。 结果 治疗2周后及治疗结束1个月后3组患者MIP、MEP及各项肺通气功能指标均明显提高,并且改良训练组MIP、MEP及各项肺通气指标在上述时间点的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训练组和对照组。治疗2周后及治疗结束1个月后改良训练组患者在平静吸气位和最大吸气位时其膈肌移动度均显著增加,并且改良训练组膈肌移动度在上述时间点的改善幅度亦显著优于训练组及对照组。 结论 相较于古法“六字诀”呼吸训练及传统呼吸训练,改良“六字诀”呼吸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恢复早期患者的呼吸肌功能、肺通气功能及膈肌移动度,并且在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时其疗效仍较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改善腭咽肌肉功能,减轻病理性语音程度,恢复腭裂术后正常语言功能。方法85例4~10岁腭裂术后患儿,分为功能训练组(A组)和非功能训练组(B组)。A组为50例,B组为35例。A组于术后4周开始进行系统的语言功能训练,如发音器官的练习;正确构音的练习;增加口腔内气压的练习;增加节制呼气的功能锻炼。共40周时间,B组术后无训练,为对照组。通过随访和采用语音临床评分标准对两组语音功能的恢复进行评定犤1犦,随访期为6个月~3年。结果A组中45例(90%)有效,语言功能评分4~6分。5例(10%)无效,语言功能评分0~2分。B组35例中20例(57.14%)有效,语言功能评分3~4分。15例无效(42%),A组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语音功能训练对腭裂患儿术后语言恢复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拇指指腹缺损岛状皮瓣术后感觉训练中加入早期压力疗法对术后拇指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拇指指腹缺损岛状皮瓣移植术后患者63例,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n=31)和观察组(n=32)。对照组术后行常规感觉训练,观察组加用早期压力疗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感觉功能、瘢痕、肿胀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肿胀、瘢痕明显减轻,感觉功能明显增强(P0.05)。结论在感觉训练过程中加入早期压力疗法,能促进岛状皮瓣移植术后患者感觉功能早期恢复,肿胀快速消退,减少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综合能力训练对慢性稳定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康复作用.[方法]将60例病人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各30例,训练组病人施以综合能力训练3个月~4个月;对照组不进行训练.采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估训练效果.[结果]训练满3个月和6个月后训练组NOSIE总分、BPRS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训练组SDSS评分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能力训练可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病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促进社会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5.
背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介入功能训练对老年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有着重要作用.目的:观察老年人全髋关节置换后臀大肌、臀中肌肌力训练对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全髋关节置换者分为2组,对照组全髋关节置换后给予常规的功能训练,训练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强调臀大肌、臀中肌肌力训练.结果与结论:置换后16周应用Biodex系统对两组患者臀大肌、臀中肌肌力进行测试,训练组患侧臀大肌、臀中肌肌力分别为健侧的78.13%,75.28%;对照组臀大肌、臀中肌肌力分别为健侧的63.32%,61.32%.训练组Trendelenburg征阳性1例,对照组8例.臀大肌、臀中肌肌力训练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1).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置换后功能恢复训练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提示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开展臀大肌、臀中肌肌力训练能够增强髋关节的稳定性,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呼吸训练对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胸腔镜肺减容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3年6月至2007年1月在我院胸外科住院拟行胸腔镜肺减容术的病人40例,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呼吸训练组20例.对照组按胸外科的一般护理常规护理,呼吸训练组除按胸外科的一般护理常规外采用予膈腹肌式深呼吸训练、人工阻力呼吸练习、上肢肌力的训练,观察术后病人康复的情况.结果 训练组术后肺部并发症也显著减少(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肺功能各项指标明显改善(均P<0.01);训练组术后3个月与6个月肺功能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患者能坚持正确的呼吸功能训练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早日恢复.  相似文献   

17.
端侧吻合移植神经重建皮瓣感觉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感觉神经端侧吻合重建皮瓣感觉的可能性。方法 :用新西兰兔25只 ,将兔的一条耳大神经作为供神经 ,在另侧耳取耳大神经移植体(受神经) ,与供神经作端侧吻合后埋入失神经皮瓣 ,按神经移植体埋入皮瓣后时间分为1、2、4个月3个实验组 ,另设正常皮肤组和未植神经对照组 ,每组动物5只。用抗神经丝抗体免疫组化技术观察神经再生形态和分布 ;用电镜观察再生神经的超微结构。结果 :(1)感觉神经端侧吻合后1个月 ,供神经的轴突即可长入神经移植体(受神经) ,随时间延长 ,再生轴突数量逐渐增多。(2)再生神经纤维的超微结构基本正常。结论 :兔耳大神经端侧吻合植入失神经皮瓣后 ,供神经的轴突能长入神经移植体 ,并最终形成具有功能的感觉未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手背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感觉重建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006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的手背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006年1月~2009年1月连续收治的15例为对照组,按传统的方法处理;2009年2月~2012年12月连续收治的15例为研究组,采用股前外侧皮神经与前臂皮神经吻合。所有病例随访1~2年,观察皮瓣的感觉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病例股前外侧皮瓣全部成活。对照组4例皮瓣感觉恢复优良,研究组为11例。无溃疡发生。结论带股外侧皮神经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背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可以明显促进感觉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步行训练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脊髓损伤(SCI)大鼠模型功能修复的影响。方法取4周龄SD雌性大鼠5只,取骨髓,分离培养BMSCs,按1︰2传代扩增,用3~4代细胞进行移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SD雄性大鼠80只分为模型组(伤后不干预)、BMSCs移植组(SCI大鼠模型制备成功后1周进行BMSCs移植)、步行训练组(模型制备成功后的第2天开始步行训练)、联合组(模型制备成功后进行步行训练联合BMSCs移植),各20只。采用医用动脉瘤夹钳夹脊髓的方法制备SCI模型,伤后按分组进行BMSCs移植和步行训练,分别于伤后1周、2周、3周、4周采用BBB评分评估四组大鼠后肢神经运动功能,评估结束后用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检测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表达,并观察四组损伤区脊髓组织神经纤维恢复情况。结果SCI后1周,步行训练组、联合组BBB评分均明显高于BMSCs移植组、模型组,干预三组SCI后2周、3周、4周BBB评分均明显升高; SCI后2周、3周、4周,干预三组BBB评分均高于模型组,联合组BBB评分均高于步行训练组、BMSCs移植组; BMSCs移植组SCI后3周、4周BBB评分高于步行训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步行训练组、BMSCs移植组、联合组SCI后4周BDNF、NSE阳性表达均明显高于模型组,联合组明显高于步行训练组、BMSCs移植组,BMSCs移植组高于步行训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步行训练联合BMSCs移植能促进SCI大鼠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的恢复,可能与调控神经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手外伤创面修复及康复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水平。方法采用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及感觉神经端侧吻合术急诊一期修复手外伤引起的软组织缺损结合康复治疗。36例患者,组织缺损面积平均为2.4cm×3.9cm。其中拇指、示指占63.4%。皮瓣可供面积3.0cm×5.0cm。将神经断端与受区指神经作端侧吻合。结果皮瓣一期愈合32例,术后第1天出现静脉危象3例,经蒂部松解减压后愈合,手术失败1例,随访6个月,感觉恢复S2~S3级,运动良好。结论采用此治疗方法解决多种原因引起的手部软组织缺损并能较好恢复功能和感觉,满足现代创伤治疗理念,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