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8 毫秒
1.
目的研究塔里木盆地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对从新疆和田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分离的47004号鼠疫菌、乌恰县灰旱獭体分离的21106号菌株和内蒙古长爪沙鼠体分离的98005号鼠疫菌株感染子午沙鼠在病理改变、感受性、敏感性、二次感染后抗性等方面有无差异,仔鼠体内的母系抗体维持时间.方法用分离自喜马拉雅旱獭体的鼠疫菌47004号,以1×101~1×1010个菌皮下接种从塔里木盆地捕获的子午沙鼠.结果本次试验株与98005株不同剂量感染后死亡情况大致相同,二者与21106株感染结果有较大差异.二次接种1×1010个鼠疫菌,存活鼠在饲养5个月、10个月后产仔,从父本、母本、仔鼠体内均测出鼠疫F1抗体.结论 21106株对子午沙鼠的LD50与98005株和本次试验株LD50有较大差异,前者毒力较强.再次证实子午沙鼠♀鼠抗体可通过胎盘传递,且仔鼠至少能维持抗体2个月.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塔里木盆地子午沙鼠 (Merionesmeridianus)对鼠疫菌的感受性、敏感性及仔鼠体内是否存在母系抗体 ,用分离自内蒙古长爪沙鼠体的鼠疫菌 980 0 5号 ,以 1× 10 1~ 1× 10 9个菌皮下接种从塔里木盆地捕获的子午沙鼠。其在病理改变、感受性、敏感性、二次感染后抗性增强等方面 ,与用新疆乌恰县灰旱獭体分离的 2 110 6号菌株感染子午沙鼠的结果大致相同。二次接种 1× 10 9个鼠疫菌 ,存活鼠在饲养 168d后产仔 ,从父本、母本、仔鼠体内测出鼠疫F1抗体 ,证实了子午沙鼠♀鼠抗体可通过胎盘传递。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氯喹在正常小鼠、感染伯氏疟原虫药物敏感 (N)株和氯喹抗药性 (RC)株小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差异。 [方法 ]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正常小鼠、感染伯氏疟原虫N株和RC株小鼠血浆中的氯喹浓度 ,采用 3P87药物动力学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从而获得有关药物动力学参数。 [结果 ]感染RC鼠的t1/2 β与其他两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而感染N株鼠与正常鼠间无显著差异。 [结论 ]氯喹在感染了伯氏疟原虫RC株鼠体内的消除速度显著快于正常鼠及感染N株鼠。  相似文献   

4.
在新疆克拉玛依的小拐和白碱滩两地,从20只大沙鼠的耳组织徐片上查出9只有利什曼原虫的感染。经测量69个原虫,平均大小为4.71±0.71×2.35±0.44μm,t试验结果显示,该地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较沙鼠利什曼明显为小,与硕大利什曼原虫的形态比较,也有显著不同。 动物实验感染结果表明,该地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在接种到BALB/c小鼠的足垫皮下后。可使小鼠产生皮肤溃疡和转移性皮肤损害,小鼠最后死于全身性感染。在远交系小鼠(昆明株)的足垫组织内,利什曼原虫可引起足垫局部短期肿胀,旋后消退,在外观正常的足垫皮下组织内,原虫可持续7个月以上。当原虫被注入黑线仓鼠的睾丸内后,产生睾丸局部感染,利什曼原虫主要寄生在鼠睾间质部位的巨噬细胞内,在曲细精管内的一些塞氏细胞中也有原虫寄生,偶而也发生转移性皮损。在长爪沙鼠耳组织内,原虫能持续14个月以上,并且可使鼠耳发生溃疡。 上述各项观察和实验结果表明,克拉玛依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在形态大小、对4种实验动物所致的病变都与沙鼠利什曼原虫不同,对自然宿主大沙鼠的耳组织和远交系小鼠的致病力又与硕大利什曼原虫相异。作者认为,该地大沙鼠耳组织感染的利什曼原虫可能是一个新种(或新亚种),宜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来确定它分类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作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IFAT),对多种宿主体内各期魏氏棘唇线虫表面的免疫原性作了分析。实验动物为长爪沙鼠、雄仓鼠(LAKZ株)、雄性小鼠(C57B1/6J及DBA/2J株)、  相似文献   

6.
影响马来丝虫对长爪沙鼠感染率因素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影响马来丝虫对长爪沙鼠感染率的因素。方法:用含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L3)生理盐水感染长爪沙鼠,并分别加用抗生素、葡萄糖或培养液RPMI1640,观察接种鼠的存活率、感染率和感染度。结果:用含L3生理盐水组鼠存活率为80.9%,存活鼠感染率为60.5%,高感染度率为43.4%。加用抗生素组,鼠存活率为98.8%,存活鼠感染率为52.9%,高感染度率为30.6%。加用葡萄糖或RPMI1640组,鼠存活率(分别为98.0%和91.2%)、感染率(分别为68.8%和67.7%)和高感染度率(分别为50.0%和51.6%)均较高。长爪沙鼠感染马来丝虫浙江株(6代),存活鼠感染率和高感染度率均较贵州株(31代)高。结论:加用抗生素能提高感染鼠存活率,但其感染率和感染度降低。加用葡萄糖和RPMI1640,能提高感染鼠存活率、感染率和感染度。长爪沙鼠对浙江株(6代)较贵州株(31代)易感。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病媒接种诊断试验、组织化学染色、幼虫肛板和成虫交合刺测量等四种方法对亚周期型马来丝虫感染大鼠的结果进行评价。同时采用彭亨丝虫感染大鼠进行对比。实验用的亚周期型马来丝虫取自南加里曼丹猫体,经转种入长爪沙鼠后,感染东乡伊蚊取得Ⅲ期幼虫。以每鼠50—100计数,按Ash和Riley(1970)的方法经腹股沟皮下接种SD株雄性大白鼠15只和LE株雄性黑白鼠36只。于接种后10周开始,每周从尾静脉采血,用薄膜过滤法查微丝蚴。结果指出,SD和LE鼠微丝蚴阳性率分别为20%(3/15)和11%(4/36)。前者平均潜隐期106天,后者143天。LE鼠的平均显性期438天,SD鼠355天,两者微丝蚴密度相似(17.5条/20cmm和16条/20cmm)。6只SD鼠,3只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体内连续传代获得幽门螺杆菌(Hpylori)的BALB/c小鼠适应性定植菌株并建立稳定的感染模型.方法:以H pylori蒙古沙鼠适应株GS_(10)连续传代感染BALB/c小鼠,每次感染20只,感染后4 wk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分离培养、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快速尿素酶试验、PCR鉴定),观察H pylori的定植情况,计算每批动物的感染率,直至感染率稳定在80%以上,然后对已稳定感染的小鼠胃黏膜组织进行H pylori定量培养及病理学检查.结果:随着H pylori菌株GS_(10)在BALB/c小鼠内的连续传代,感染率逐渐升高.GS_(10)株初次感染率仅为11.1%,传代至第6代(BS_6株)以后,感染率稳定在80%以上;BALB/c小鼠适应株BS_8感染小鼠后4 wk在胃窦、胃体和胃底的定植密度(CFU/g组织)的常数对数均值分别为5.32±0.88,4.14±1.05和1.05±2.25,与SS1的定植密度相比,相差不显著(P>0.05).感染鼠病理学检查在胃窦黏膜上皮细胞间及固有层中发现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在胃窦及幽门部上皮细胞表层黏液、胃腺窝中见到大量H pylori存在.结论:经过连续传代感染,驯化出一株高定植力和感染率的Hpylori BALB/c小鼠适应株,并成功建立稳定的H pylori小鼠感染模型.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塔里木盆地子午沙鼠 (Merionesmeridianus)对鼠疫菌的感受性、敏感性 ,用分离自新疆南天山乌恰灰旱獭体内的鼠疫强毒菌 2 110 6号 ,以 1× 10 1 ~ 1× 10 9个菌皮下接种从塔里木盆地捕获的子午沙鼠。1× 10 1 个菌可引起个别子午沙鼠死亡 ,1× 10 7个菌可使接种的子午沙鼠全部死亡。感染鼠的 95 %在 7d内死亡 ,1只鼠第 4 7d死亡细菌学培养仍为阳性。对初次感染后的存活鼠 ,再次接种 1× 10 8个菌 ,其耐受性有所增强。显示塔里木盆地子午沙鼠对从灰旱獭分离的强毒菌株敏感性较高 ,个体差异较大 ,具有一定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以人体周期型班氏丝虫微丝蚴、猫体彭亨丝虫微丝蚴和狗体犬恶丝虫微丝蚴,分别移注入4~8周龄长爪沙鼠、纳塔耳多乳头鼠或小鼠体内后,对其寿命和行为的实验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我国流行的优势基因型Chinese 1弱毒Wh6株感染抗致死性强毒Wh3株攻击感染的保护力,探讨其潜在的制备减毒活疫苗的价值。方法 将30只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3组(I,II,III组),每组10只。取弱毒株弓形虫保种小鼠脑组织,分离包囊,计数。I组小鼠灌胃包囊25-35个;II组给与PBS对照;III组正常小鼠不予任何干预。35 d后,I组感染小鼠脑组织压片镜检,查见典型弓形虫包囊,表明慢性弓形虫感染BALB/c小鼠模型建立成功。分别取Wh3株速殖子(3 000个),腹腔感染I组和II组小鼠,观察小鼠存活及腹腔虫荷;同时剖杀小鼠,收集脾细胞培养上清,采用流式细胞术、荧光定量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检测脾细胞中的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II组对照鼠在感染Wh3株弓形虫速殖子后第7 d内死亡5只,第8 d剩余5只全部死亡,随机取3只死亡小鼠对其腹腔进行计数,计数结果为(1.28±0.035 1)×106/mL;而I组小鼠截止实验结束全部存活(P<0.01)。II组鼠脾细胞培养上清Th1细胞因子IFN-γ、IL-12和Th2细胞因子IL-10水平相比I组显著升高(P<0.001)。其中Th1细胞因子升高程度明显高于Th2细胞因子,巨噬细胞向Th1方向极化。结论 用弱毒株Wh6包囊攻击感染BALB/c鼠,可诱导强力的抵抗Wh3强毒株致死性感染的免疫保护力。Chinese 1基因型Wh6株具有候选减毒活虫疫苗研究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两株班氏丝虫在小动物体内发育的进一步实验观察结果。观察接作者以前(1979)所采用的方法进行,将印尼雅加达(J)株和中国金门(K)株班氏丝虫微丝蚴感染致乏库蚊和东乡伊蚊,若干天后将所获感染期幼虫经鼠蹊皮下注射接种长爪沙鼠和仓鼠,每鼠接种幼虫22~234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长爪沙鼠及BALB/cCR小鼠分别经腹腔感染周期型马来丝虫3期幼虫、静脉注射微丝蚴和腹腔移植成虫后,血清特异  相似文献   

14.
不同品系小鼠对弓形虫易感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对昆明小鼠、ICR小鼠、NIH小鼠、BALB/C小鼠、CFW小鼠等5个品系小鼠感染相同数量和同一来源的人源型弓形虫虫株(KS-86)的易感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CFW小鼠,昆明小鼠和ICR小鼠较易感弓形虫;而NIH小鼠和BALB/C小鼠易感性稍差(P<0.01)。提示:不同品系小鼠对弓形虫的易感性与H-2型别的关联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实验性啮齿动物宿主对淋巴寄居的彭亨丝虫普遍易感。不少学者证实雄性长爪沙鼠十分易感,但很少注意同系的实验小鼠。作者按Ash等方法感染先天性无胸腺小鼠(C3H/HeN nu/nu)及正常鼠(C_3H/NeNnu/+和+/+)。14只正常鼠皮下接种100条感染期幼虫,8天后检获13条虫,感染后50和72天  相似文献   

16.
国外已证实,班氏丝虫能在实验啮齿类动物体内发育。1981年我们用含有周期型班氏微丝蚴563条/60mm~3的血液,通过胎盘膜饲血器感染实验室驯化的东乡伊蚊,饲养15天解剖收集感染期幼虫。经皮下、皮下加腹腔或睾丸途径,接种25只3个月龄的沙鼠(雄17、雌8),每鼠接种59~128条。于接种后的3~93天,剖检17只沙鼠,其中5只沙鼠于感染  相似文献   

17.
华支睾吸虫实验感染长爪沙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曾用猫、豚鼠、家兔、大鼠、小鼠、仓鼠等为实验动物,对华支睾吸虫进行研究。许英桂等用长爪沙鼠(下称沙鼠)感染华支睾吸虫成功。本文进一步用沙鼠为实验动物,对该虫虫卵出现时  相似文献   

18.
用白蛉属的三种白蛉去叮咬感染沙鼠利什曼原虫的BALB/c鼠和长爪沙鼠的皮肤病变,表明副蛉亚属的亚历山大白蛉是沙鼠利什曼的良好昆虫宿主;该种原虫在阿蛉亚属的中华白蛉长管亚种体内发育良好,但仅进展到白蛉的咽基部;而在劳蛉亚属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体内,原虫停滞在胃内。作者分析了我国沙鼠利什曼分布区内白蛉的种类和本文人工感染实验的结果,指出副蛉亚属蛉种是沙鼠利什曼原虫的主要媒介,而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作为媒介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19.
在实验室首次让长爪沙鼠和小白鼠进行杂交,得MKG杂交小鼠。从东乡伊蚊体内收集周期型马来丝虫感染或幼虫200~250条注入杂交鼠腹腔内,125~284d在12只杂交鼠腹腔抽液中4只检获微丝蚴,密度为5~353条/60μl,其形态大小与沙鼠和人体内的无可见差异。感染30~165d的16只杂交小鼠,解剖9只,有6只检获丝虫是虫或成虫。实验感染率为56.25%(9/16)。丝虫杂交鼠模型的建立,为丝虫生物学、病理学、免疫化学、新药筛选和分子生物学(DNA探针)等研究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作者报道了经抗胸腺细胞血清处理或不处理的长爪沙鼠和仓鼠体内班氏丝虫发育的连续观察结果。从感染班氏丝虫雅加达株(J株)和中国金门株(K株)的致乏库蚊和东乡伊蚊收集感染性幼丝虫,取50条(有的用22~234条)注入沙鼠或仓鼠腹股沟皮下,从感染后死亡或分期杀死的动物寻找丝虫。按Fahey(197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