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温除热法指应用性味甘温的药物治疗虚损劳倦所引起的发热。虚损劳倦所致发热多为低热。然临床上高热者,亦有由虚损劳倦所引起。故不论发热程度如何,只要病机表现为气虚发热及阳虚发热,均可运用甘温除热法。  相似文献   

2.
发热者外感即内伤,而不明原因的疑难发热辨治为临证之难。通过收集导师周亚滨教授临证治疗疑难发热的验案,阐发周师治疗疑难发热的辨证体系思路,构建以伤寒六经辨证、脏腑内伤辨证再到温病辨证的体系。精选周亚滨教授临证治疗发热验案来诠释基于不同的辨证体系下辨治疑难发热的思路,以此启发在疑难发热的治疗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午后热甚是现代临床热性病中较为常见且易发生误诊的发热类型,将《伤寒论》《温病条辨》及相关著作中提及的午后热甚类型进行归纳总结,认为由腑实、湿热、血瘀等导致气机阻滞不通的午后热甚为实,治以祛邪并宣通气机为主,而虚性午后热甚应详辨脏腑病位之虚损,治宜滋阴为主,兼以祛邪,临床务须辨清虚实,审证求因,对证治疗。   相似文献   

4.
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辨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以气血虚损不损(贫血)为主证,同时伴有发热和出血。其病机为气血虚损,肝肾不足。根据《内经》注重阳气的阳论原则,运用温阳益气为主法辨治本病,以生精化血治贫血,甘温除热治发热,补气摄血治出血,临床确实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中医对于发热归纳为内伤和外感二类,历代医家又对内伤发热有精湛论述,而且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内伤热病学理论和方法,成为指导临床治疗各种内伤热病的依据。中医热病学认为内伤发热的原因很复杂。金代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指出内伤发热以阴阳失衡,脏腑气血虚损、失调  相似文献   

6.
胃痞、泄泻、便秘、慢性肝炎是脾胃病的常见病种,病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邝卫红教授认为脾胃气虚是慢性脾胃病的病机关键,肝气郁结是重要诱因,中医辨治应以益气健脾、疏肝理气为治疗大法,常选用柴芍六君子汤(由柴胡、白芍、人参、白术、茯苓、钩藤、陈皮、法半夏、生姜、大枣、炙甘草组成)加减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7.
浅谈泄泻从肺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泄泻是临床常见病,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特征.中医学对本病的辨治源远流长,<内经>中不仅记载有"飧泻"、"注下"等病名,还将泄泻的病因归纳为"湿盛则濡泻",<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则指出:"大肠有寒者,多鹜溏;有热者,便肠垢",<景岳全书·泄泻>亦曰:"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可见,古代医家认为泄泻发病的主因为湿盛,而大、小肠和脾胃则是主要病变脏腑.基于此,后世在治疗上或运脾燥湿,或疏肝理气,或补脾温肾.然亦有屡治不效者,前贤有依据肺与大肠的联系,另辟蹊径,从肺论治,辄有显效,本文试就其机制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 《内经》在病证辨治中,体现了颇具特色的辨脏腑经脉论治与辨病施治的原则,对其整理研究,于临床治病很有参考意义。一、辨脏腑经脉论治分辨疾病所属的脏腑经脉,而后采取不同的方法治之,这是辨脏腑经脉论治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总结王文凤主任医师辨治慢性肾脏病的经验.王文凤主任医师认为慢性肾脏病的病性为本虚标实,病位在脾肾,基本病机为气虚血瘀,以脾肾亏虚为其本,湿浊毒瘀内阻为其标,"气虚血瘀"贯穿慢性肾脏病始终;提出"攻补兼施,分期辨治,内外同治"的辨治思路.发病初期脾肾气虚为甚,治疗应以扶正为主,辅以祛邪,可选肾康宁I方加减治疗.病变中期正气亏损渐甚,邪浊内壅渐重,治疗应以扶正祛邪兼施为治疗原则,采用肾衰降浊方加减治疗.发病末期脾肾愈亏,而湿浊、毒邪、瘀血阻塞更为突出,治疗应以祛湿降浊、活血化瘀排毒为主,可选用肾衰降浊方加减治疗.临床治疗慢性肾脏病过程中,需注重固护脾肾,脾肾同治,重视"活血泻浊".  相似文献   

10.
IBS-D病因多与神经心理因素即情志相关,周教授辨治IBS-D,从肝脾肾论治,以辨肝实脾虚之先后轻重为先,再结合泄泻病程之新久辨别患者肾气、肾阳虚损情况,在二者的基础上辨所受湿邪之性质。笔者从IBS-D的中医病因病机、论治思路及药物加减等方面总结周教授之经验,以期有更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1.
郑伟达教授认为虚劳与体质因素、生活因素、疾病因素密切相关,由于脏腑间生克制化,互相影响,虚劳往往伴随着数个脏腑、阴阳、气血之亏虚。郑教授在中医体质、藏象理论的基础上,抓住虚劳病多个脏腑阴阳气血虚损且慢性演变的病机特点,根据患者的起病、症状、病史,执简驭繁,分清主次,辨明顺逆,审证求因,进而立法遣方,进行针对性治疗。文章从郑教授治疗肾脏虚损所致虚劳分析其辨治特色,并以脱发为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新安医家吴澄《不居集》论治虚损的相关理论思想,揭示吴澄辨治虚损的用药规律。[方法]结合《内经》《难经》《金匮要略》《景岳全书》等相关论述论著,运用频数统计方法,对用药情况进行相关数据挖掘分析,阐释吴氏论治虚损经验,综合分析其辨治方药规律特色。[结果]吴氏创造性地提出"解托""补托""理脾阴"之法治疗虚损,笔者运用频数统计方法,得出治疗虚损药物共64味,柴胡、葛根、甘草用量较多;涉及8种药性,主要集中于辛、温、平3类;8种药味,以甘、苦、淡为主;在归经方面,主要归脾经、肺经、肾经。[结论]吴氏辨治虚损学术思想至今日依然对虚劳病症有重要指导意义,后学应结合临床与吴氏论著对相关医案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提高临床辨治虚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肺心病以肺脾心肾虚为本,痰瘀互结为标。蒙定水教授根据本病不同时期,不同证候进行辨证、辨病论治,注重整体观念,从脏腑虚损着手,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兼顾扶正补而勿滞,祛邪攻而勿伐,治痰要活血,血活痰则化,权衡论治。  相似文献   

14.
医话二则     
升降散加味治食湿结滞泄泻治泄泻除辨虚实寒热外,尤当注意食湿结滞。食湿结滞的特征是:舌后根苔黄厚而腻,大便色黄或色如果子酱,便内杂有粘条或不消化之食物残渣,便下不爽。偏湿者小便混浊;偏热者肛门灼热;偏食者大便臭  相似文献   

15.
1辨气阴亏虚,五脏虚损本病以本虚为其病理基础,急进型多以气阴两亏并见,阴亏甚者必耗其气,气虚者必伤其阴,益气养阴为急重型治疗大法,非益气不能统摄阴津,不保阴津血液而气无所主.病缓者应辨其五脏虚损,初病者胸闷、气短、咽干口燥、纳少腹胀、汗出量多,病属脾肺气虚.病久者胸闷如窒,胸痛彻背,胸胁疼痛,口苦烦躁,目眩耳鸣,心悸不寐,腰膝酸软,则以心、肝、肾亏虚多见.酌选五味子汤、金水六君煎、三才汤加减.  相似文献   

16.
孙一奎是明代著名新安医家,也是温补学派代表医家之一。所著《孙文垣医案》蕴涵其丰富的学术思想和临床辨治经验。从其医案可以了解到孙一奎临证辨治疾病具有如下规律:元气受病,多从三焦辨治;温补之法,多法益气健脾;气虚发热,多遵甘温除热;痹证论治,多系痰湿相关;补肾固本,多温阳血肉之品。  相似文献   

17.
《金匮要略》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辨治杂病的专书。历代学者对其辨治杂病的方法的研究多集中于脏腑经络辨证,然而全书所论杂病40余种,对于其中18种杂病兼有外感病症者仲景巧妙地运用了六经辨证法,从而不仅丰富了杂病的辨治方法,同时扩展了六经辨证的适用范围,为辨治杂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张志坚教授辨治肾病血尿从虚实、脏腑入手,标实证辨风热、湿热、热毒;本虚证辨气虚、阴虚;病位分在肺、在脾、在肾。治疗上采取清热凉血、益气养阴、补气摄血、健脾益肾、清利湿热5法。提倡治疗肾病血尿当标本兼顾,急则治其标,止血为首要,缓则治其本,伏其原委是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癌性发热的中医治疗。方法:从正气亏虚,癌毒内聚,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导致正虚邪实,虚实夹杂方面分析癌性发热的病因病机。结果:临证将癌性发热分为气虚发热型、湿热内蕴型、气郁发热型、热毒炽盛型、瘀血内阻型、阴虚发热型六型进行辨治,取得较好疗效。结论:中医药治疗癌性发热具有较明显优势,作用较持久,无明显副作用。临证应谨守病机,辨证施治。同时应注意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癌性发热的中医治疗。方法:从正气亏虚,癌毒内聚,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导致正虚邪实,虚实夹杂方面分析癌性发热的病因病机。结果:临证将癌性发热分为气虚发热型、湿热内蕴型、气郁发热型、热毒炽盛型、瘀血内阻型、阴虚发热型六型进行辨治,取得较好疗效。结论:中医药治疗癌性发热具有较明显优势,作用较持久,无明显副作用。临证应谨守病机,辨证施治。同时应注意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