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罗艺  吕民  刘艳源  胡汉宁  陈薇 《重庆医学》2018,(5):626-628,632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PA)患者胰岛素抵抗(IR)、血清皮质醇水平及昼夜分泌节律情况.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该院收治的67例PA患者(垂体性Cushing综合征23例,生长激素腺瘤15例,泌乳素瘤16例,无功能性腺瘤13例)作为观察组,选取该院同期体检的49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对象的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血清皮质醇等生化指标,计算IR指数(HOMA-IR),并分析患者IR与血清皮质醇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皮质醇昼夜分泌节律紊乱的发生率为58.21%;皮质醇分泌节律异常的PA组患者空腹血清皮质醇水平明显高于相应的皮质醇分泌节律正常的PA组和对照组;垂体性Cushing综合征和生长激素腺瘤组的FINS水平和HOMA-IR均高于对照组,相关性分析显示,垂体性Cushing综合征和生长激素腺瘤患者的HOMA-IR与空腹血清皮质醇、FINS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垂体性Cushing综合征和生长激素腺瘤存在IR的发生,这可能与血清皮质醇升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作者采用上午8时血清皮质醇浓度、皮质醇昼夜节律及2h ACTH试验三项指标。对54例激素敏感型肾病患儿的肾上腺皮质功能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发现患儿在发病期肾上腺皮质功能降低,其表现不仅有基础血清皮质醇浓度降低,还有皮质醇昼夜分泌节律紊乱和肾上腺皮质储备功能低下。上午8时血清皮质醇浓度:肾病患儿与50例健康儿童(352±162 nmol/L)比较,P<0.02或P<0.01;而肾病患儿频复发组与非频复发组分别为128.4±107.3 nmol/L及236.8±113.4nmol/L,差异有显著性(P<0.05);初发和复发肾病患儿中,激素治疗高敏组和激素治疗低敏组的浓度分别为150.8±92.2nmol/L及242.4±148.3  相似文献   

3.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皮质醇浓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皮质醇分泌的变化及其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用RIA法测定 6 0例新发 2型糖尿病患者 (肥胖及非肥胖者各 30例 )晨 8时、下午 4时以及口服糖耐量试验期间血清皮质醇浓度的变化 ,同时作血清葡萄糖浓度及胰岛素浓度测定。 40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①肥胖的 2型糖尿病患者晨 8时及下午 4时血清皮质醇浓度均高于同BMI的正常对照组 (P <0 0 5 )。②肥胖的 2型糖尿病组口服糖耐量试验期间血清皮质醇浓度不下降并有轻度升高 ,而非肥胖组及对照组服糖后血清皮质醇浓度则明显下降。③糖尿病患者血清皮质醇浓度与胰岛素敏感指数呈负相关 (r =- 0 34 ,P <0 0 1)。结论 肥胖的 2型糖尿病存在一定程度的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的异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测定血清皮质醇,尿游离皮质醇评价矽肺病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观察不同期别矽肺患者缺氧程度与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变化关系.方法:通过测定血清皮质醇、尿游离皮质醇评价矽肺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同期对比分析Ⅰ、Ⅱ、Ⅲ期矽肺患者皮质醇变化,观察不同期别矽肺及缺氧程度与肾上腺皮质功能变化的关系.结果:矽肺组血清皮质醇昼夜分泌节律均紊乱;对比观察Ⅰ、Ⅱ、Ⅲ期矽肺血气分析氧分压值及血浆皮质醇、尿游离皮质醇含量.结论:矽肺病程及缺氧严重程度与血清皮质醇、尿游离皮质醇含量相关.  相似文献   

5.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皮质醇浓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清皮质醇浓度变化。方法:选择67例老年心脏病患者,根据有无心力衰竭分为心衰组37例,对照组30例。未经激素类药物治疗前,应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0时、8.00时、16.00时血清皮质醇水平。结果:心衰组皮质醇分泌昼夜节律性异常,呈现分泌节律的"倒置"现象,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而昼夜节律性正常者,皮质醇单项或多项升高,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皮质醇水平变化还与疾病的程度有关。结论: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可有皮质醇水平变化,表现为异常升高或"倒置"现象。皮质醇昼夜节律性正常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李仕荣 《中外医疗》2009,28(6):173-173
目的探讨应激性消化性溃疡的有效药物。方法查阅文献,从发病机理入手,分析应激性消化性溃疡不同与普通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治疗药物。结果应激性消化性溃疡具有和普通消化性溃疡不同之处,治疗药物的选择上也不同。米索前列醇,替普瑞酮等更为相对首选。  相似文献   

7.
老年消化性溃疡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老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从而指导治疗、预防并发症。方法我院2002年-2007年胃镜检出的消化性溃疡352例,其中老年消化性溃疡60例,占17.0%。对60例老年性消化道溃疡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与同期非老年组进行比较。结果①多数病例缺乏典型的上腹部节律性疼痛和周期性发作,而以上腹部不适、腹胀、呃逆、纳差、嗳气等症状较明显突出,因此对症状不典型老年人应行胃镜检查,以便明确诊断,及时治疗;②部分患者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延长治疗时间可提高疗效;③老年组胃溃疡高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消化道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等并发症高于非老年组。结论老年消化性溃疡具有临床症状表现不典型、病程较长、并发症多、伴随疾病及病死率高等特点,临床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在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至11月收治的AMI患者60例患者根据空腹血糖值分为两组,非糖尿病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组(试验组)36例(血糖≥7.0 mmol/L),AMI未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组(对照组)24例(血糖<7.0 mmol/L),在发病后24 h行血浆BNP浓度检测。结果发病后24 h血浆BNP水平在非糖尿病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组明显高于AMI未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组[(671.87±631.71)ng/L vs(299.53±455.67)ng/L,P<0.01]。结论血浆BNP水平可以判断非糖尿病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病情危重程度。  相似文献   

9.
安学健 《医学综述》2011,17(14):2210-2212
目的探讨老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122例老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及预后,并于同期入院的122例非老年患者进行对比。结果老年组有典型症状者显著少于非老年组;老年组和非老年组胃溃疡分别占49.18%和27.86%;老年组并发上消化道出血40例,占51.28%,明显高于非老年组19例,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发病率降低,胃溃疡和胃癌发病率增加。老年消化性溃疡临床症状不典型,胃镜检查时应仔细观察,积极规范治疗消化性溃疡及其并发症和合并的基础疾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海洛因依赖者戒毒前后血清皮质醇浓度的变化情况。方法:测定24例健康男性和91例男性海洛因依赖者吸、戒毒时8Am和4Pm的血清皮质醇浓度。结果:海洛因依赖者血清皮质醇浓度在8Am时低于对照组(P<0.001),而4Pm时高于对照组(P<0.001),经过戒毒治疗后血清皮质醇浓度均渐趋正常。结论:海洛因依赖者体内皮质醇分泌功能紊乱,经戒毒治疗后皮质醇分泌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1.
张东伟  邹颂海 《现代医学》2003,31(4):227-228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血浆神经降压素(neu-rotensin,NT)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35例正常对照、30例胃溃疡患者和3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的血浆NT值,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胃溃疡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组的NT值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胃溃疡组NT值比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组值高,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消化性溃疡Hp(+)组血浆NT值虽比消化性溃疡Hp(-)组血浆NT值高,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消化性溃疡与血浆NT有关系,血浆NT可降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及PSG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秋华  孙学礼  舒放 《四川医学》2003,24(6):563-565
目的 探讨心理社会因素在消化性溃疡(PU)中的作用以及PU患者的多导睡眠图(PSG)模式。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MMPI、HAMA、HAMD以及生活事件量表(LES)、社会支持量表(SS)、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对29例PU患者进行评定,对其中11人进行PSG检查。以3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 PU组与对照组在MMPI的Hs、D、Hy和HAMA、HAMD、TAS差异有显著性,Hp(—)组较Hp( )组的心理社会因素多。PU组存在睡眠进程紊乱,第一个REM睡眠时间及百分比增加。结论 PU患者存在一定的个性特征及情绪障碍,与其发病密切相关。PU存在不同的亚型,部分主要与感染有关,部分主要与心理因素有关。消化性溃疡的多导睡眠图模式与抑郁症有类似的变化趋势,提示这两种疾病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和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7年1月-2009年7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消化内科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205例,均行内镜检查确诊(除外复合溃疡),并行病理学检查排除胃癌.对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205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男150例(73.2%),女55例(26.8%);中位年龄49(12~88)岁;并发出血87例(42.4%).在单因素分析中,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患者中年龄≥60岁者、既往有消化道出血史者、心脑血管病史者、有多个溃疡者所占比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岁、有消化性溃疡史、消化道出血史、心脑血管病史和单纯H.pylori感染、单纯服用NSAIDs、H.pylori感染同时服用NSAIDs为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 H.pylori感染并未增加溃疡并发出血的危险性,但与服用NSAIDs、年龄≥60岁、消化性溃疡或出血史、心脑血管病史等因素联合可增加溃疡并发出血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不同分型Hp感染消化性溃疡(PU)患者血清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探讨其在PU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马王堆院区消化内科收治的PU患者170例,采用ELISA法检测PU患者血清中IL-10、IL-17、TNF-α含量,免疫印迹法鉴定Hp基因型,对比分析IL-10、IL-17、TNF-α在不同分型Hp感染消化性溃疡及部位中的差异.结果 在170例PU患者中,HpⅠ型97例(57.06%),HpⅡ型26例(15.29%),Hp阴性47例(27.65%).HpⅠ型组患者血清中IL-10、IL-17和TNF-α水平分别为(32.35±8.64)pg/mL、(56.21±12.46)pg/mL、(44.36+11.28)pg/mL,明显高于HpⅡ型组的(21.17±7.21)pg/mL、(36.06±8.62)pg/mL、(30.23±8.10)pg/mL和Hp阴性组的(18.56±7.56)pg/mL、(22.34±7.5)pg/mL、(14.84±6.35)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基因型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复合性溃疡患者血清中IL-10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基因型组复合性溃疡血清中IL-17水平均明显高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pⅠ型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复合性溃疡患者血清中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分型Hp感染PU患者血清中IL-10、IL-17和TNF-α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有助于Hp分型鉴别据.  相似文献   

15.
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肝源性溃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 (Hepatogeniculcer ,HU)的临床特点和四联疗法的治疗效果。方法 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 10 5例 ,内镜检查了解溃疡合并出血发生情况及四联疗法治疗后溃疡愈合情况 ,并与同期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PU)疗效对比分析。同时胃粘膜活检作尿素酶实验检测幽门螺杆菌。结果 HU患者溃疡部位以十二指肠溃疡居多 ,合并出血率高。HU组和PU组溃疡愈合率分别为 65 7%和 88 5 %。随访 2年后 ,HU组溃疡复发率为 68 4% ,再出血率为 3 0 2 % ,PU组溃疡复发率为 48 9% ,再出血率为 16 6% ,两组溃疡复发率与再出血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HU患者Hp阳性率为 72 4%。根除Hp可明显提高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愈合率 ,降低溃疡复发率与再出血率。结论 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较难治愈 ,且易合并出血 ,根除HP有助于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愈合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一氧化氮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用镉还原层析加显色法对32例消化性溃疡(PU)患者和12例正常人血浆、胃液、胃粘膜中NO_2/NO_3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幽门螺杆菌(Hp)阳性PU组血浆、胃粘膜中NO_2/NO_3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Hp阴性PU组血浆、胃粘膜NO_2/NO_3含量显著低于正常组。各组胃液NO_2/NO_3含量无显著性差异。提示:一氧化氮与PU的发病机制有关,且在Hp相关性PU与非相关性PU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着不同的一氧化氮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对溃疡病胃酸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9例HP阳性的溃疡病患者于治疗前后进行了胃镜、HP、空腹血清鲁泌素(GAS)及五肽胃泌素胃液分析。并与10例HP阴性溃疡病的结果对比。结果:HP相关性溃疡HP清除前空腹血清GAS,基础胃酸分泌量(BAO)、最大胃酸分泌量(MAO)、高峰胃酸分泌量(PAO)均明显提高,清除HP后均明显降低。而HP阴性溃疡组GAS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BAO、MAO及PAO治疗前虽亦高于正常,治疗后亦有降低,但均无HP阳性组显著,有统计学意义。提示HP感染可使GAS及胃酸分泌增加,可能是HP相关性溃疡的重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肝源性溃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浩  李彦芳  应达时 《当代医学》2010,16(32):14-15
目的研究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Hepatogenic ulcer,HU)的临床特点和四联疗法的治疗效果。方法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210例,内镜检查了解溃疡合并出血发生情况及四联疗法治疗后溃疡愈合情况,并与同期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PU)疗效对比分析。同时胃粘膜活检做尿素酶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结果 HU患者溃疡部位以十二指肠溃疡居多,合并出血率高。HU组和PU组溃疡愈合率分别为65.7%和88.5%。随访两年后,HU组溃疡复发率为68.4%,再出血率为30.2%,PU组溃疡复发率为48.9%,再出血率为16.6%,两组溃疡复发率与再出血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O1)。HU患者Hp阳性率为72.4%。根除Hp可明显提高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愈合率,降低溃疡复发率与再出血率。结论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较难治愈,且易合并出血,根除HP有助于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愈合。  相似文献   

19.
不同类型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疾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幽门螺杆菌(Hp)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116例已明确诊断的Hp感染患者血清中CagA、VacA和尿素酶抗体,并将Hp分为二个类型。结果Ⅰ型Hp在慢性胃炎(CG)、消化性溃疡(PU)和胃癌(GC)中阳性率分别为58.69%、95.45%和96.15%,显示CG组与PU、GC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PU和GC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Ⅰ型Hp是胃十二指肠疾病的主要因素,而且更易致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严重的消化道疾病。  相似文献   

20.
152例老年人消化性溃疡胃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杰 《吉林医学》2011,32(14):2732-2733
目的:分析老年性消化性溃疡(PU)的发病特点。方法:分析152例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胃镜报告及相关资料。结果:老年消化性溃疡的检出率为23.14%,男女之比为2.04∶1,胃溃疡(GU)占73.03%,十二指肠溃疡(DU)占26.97%,GU与DU之比为2.07∶1,复合性溃疡占5.92%,多发性溃疡占14.17%。PU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73.68%。结论: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男性多于女性,GU多于DU,GU的好发部位是胃体部,DU的好发部位是十二指肠球部前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