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一、《内经》包括《素问》《灵枢》《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书,张仲景《伤寒论·序》称“撰用《素问》九卷”,晋皇甫谧《甲乙经·序》称“今有(《鍼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亦有所亡失。”《鍼经》即《灵枢》,较为晚出。《素问》早有残  相似文献   

2.
论“未病”     
张涛 《江西中医药》2008,39(1):12-13
未病”一词首见于《内经》,后经历代医家的发挥,使其有了更丰富的含义,现代又与亚健康取得契合,然而许多医家对于《内经》的“未病”本义存在曲解。笔者有鉴于此,试从训诂学及医学等方面对“未病”在《内经》中的本义及后世沿革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3.
《类经》将《内经》原文全部收录 ,重新分类编注。其中有 83篇《内经》原文是以整篇的形式编入《类经》而没有被分割。其他《内经》原文中 ,以一整篇分成几个完整的单节者占多数。整部《内经》被编入《类经》的前十一类中 ,其中有三节原文重复出现。对《素问》与《灵枢》间严重重复的六节经文 ,其中五节是取自《素问》而舍《灵枢》,一节是取《灵枢》而舍《素问》;重复不甚的经文 ,予以保留。《类经》对极少数《内经》原文的段落节次进行了调整 ,对辞句不作变更。《内经遗篇》,除一节被收录其他卷之外 ,其余内容独立成一卷 ,以与《内经》正文相别。《类经》的第十二类为“汇通类”,收录的内容是《内经》重要原文的摘要。  相似文献   

4.
刺法一词,首见于《内经·素问》。其遗篇有“刺法论”。是否为《内经》原文难于卒考,从其内容看,当与“运气七大篇”相同,与其他篇之内容多有不合者。但在《素问·评热病论篇》中有“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王冰注曰:“《刺法》,篇名,今经亡”。可见《刺法  相似文献   

5.
寒热错杂证是指寒证与热证交错在一起同时出现。早在《内经》已经提出“寒热理论”,有学者就此归纳了《内经》中寒热治疗学理论内容,总结出《内经》寒热治疗学理论奠定了中医学外感病的基础。医圣张仲景不但继承了《内经》的寒热理论,并在实践中发扬光大。在《伤寒论》中,处处可见“寒”与“热”。  相似文献   

6.
卓廉士 《四川中医》2003,21(10):24-25
通过对《帛书》有关经脉内容的研究,认为“足臂十一温”中的“温”字应读作“经”,由此推断古代“经”与“脉”曾经并存,两者同为构架经络理论的原始材料。“经”、“脉”两派的学术观点在《内经》中均有迹可寻。“经”与水有关,在人体呈向心性流动,其情形有似于淋巴组织。  相似文献   

7.
《内经》“血脉气化”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在描述经脉时大量引用了“血气”或“气血”等词,对此国内学者一般认为是“血”与“气”二词的连用,是词语从单个词素向复合词语转化的表现。笔者认为,这不仅是构词上的问题,还反映了某种思想,有着极为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1 言“血气”,重在“气” 《内经》言经脉之“气”与“血”,只有多少之别,并无有无之分,大致有“多气多血”、“多气少血”、“少血多气”、“少血少气”四类(《灵枢·九针诊》)。《素问》、《灵枢》、《太素》、《甲乙经》等对此记载虽不十分一致,但直至《甲乙经》  相似文献   

8.
《内经》“南北政”问题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读《内经》,探讨运气之学,至“南北政”一节,同为《内经》难题,有“七损八益”理论,历来众说纷纭。至70年代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竹简医书面世,豁然冰释。“南北政”理论原委晓示既难,不妨就郢书而陈燕说,从《内经》一贯学术思想出发,以经解经,暂为“南北政”辟以别解,俾能读通原文。  相似文献   

9.
《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经,为学习中医必读之书。但《内经》中有很多的字,看来极普通,然容易发生误解,必须详细辨别,才能了解它的真正意义。现举以下一些字说明之:1.[不]不字有几种读音与含义。《素问·四气调神论》:“恶气不发”,《太素》作“恶气发”,无不字。王  相似文献   

10.
从《内》《难》经入手看“治未病”思想的源流及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范晔  段延萍  周杰  马赟 《陕西中医》2009,30(2):222-223
《内经》是中医理论的渊源,是中医临床的始祖,《难经》也是中医学重要经典著作之一,它阐发了《内经》等古代医籍的经旨并补充其不足,在中医理论形成、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该书与《内经》齐名,也被尊为“医经”。  相似文献   

11.
杨峰  赵京生 《中国针灸》2007,27(8):617-619
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及相关早期文献分析可知,"中热"可形成"不溲、溺赤"等小便病候。在当时这种观点是被普遍接受的一个早期医学观念,受其影响,与小便病候关系密切的足厥阴脉早期经脉病候中出现了"热中癃",这种早期经脉病候在《素问.诊要经终论》《素问.脉解》《灵枢.终始》中依然有所反映。在《内经》中"中热"已然成为具有脏腑意义的概念,《灵枢.经脉》篇经脉病候成书时因经脉脏腑理论明显区别的影响,并未将"中热"纳入到经脉病候中。本研究提示,早期经脉病候的形成有其相当广阔的医学背景,脱离这种背景对经脉病候的研究会产生偏差。  相似文献   

12.
《内经》中最早提出喘证的病因病机、病证分类及其证侯特点,成为后世对喘证辨治的理论依据。喘证以虚实辨,实喘包括肺热喘、肺寒喘、肺胀喘、心痹喘、腑实气逆喘、水气喘及血瘀喘;虚喘包括肺虚喘、肾虚喘及五脏气败喘。《内经》关于喘证的论述,对指导辨证论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营气流注分析评价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王鸿谟 《中国针灸》2005,25(1):49-52
目的:分析营气流注理论及其实际意义.方法:以<内经><难经>和历代注解为依据,对参与营气流注的经脉数目及其骨度分寸,营气流注说与实际呼吸脉动比例,人体心率脉率、呼吸次数比较,营气流注说与早期经脉理论比较,营气流注说与周天度数比较等进行分析验证.结论:营气流注说理论自相矛盾,不符合人体实际,可能是古代人为构想产物,应该重新验证评价.  相似文献   

14.
王鸿谟 《中国针灸》2005,25(3):191-193
目的:探讨经脉循行的基本规律.方法:以<黄帝内经>等经典医籍为依据,继承前人的成熟经验,并加以发展.结论:经脉循行规律有命名规律、分布规律、交接交会规律,表里配合规律,以及终始走向规律、经气双向运行规律、脏腑使道联络规律、经脉分野规律8项.  相似文献   

15.
"枢"在中医文献中首见于《黄帝内经》的开阖枢理论,以手足少阳、少阴四经来论述。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并以"枢机"一词来表述。王孟英是晚清著名的温病学家,王孟英能灵活运用枢机思想,通畅经络而治疗疾病。通过分析王孟英医案来阐述其的枢机思想。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它的问世,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中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该书中有近一半的篇幅阐述了腧穴的部位、名称、分经、主治等内容,为腧穴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该文对《黄帝内经》腧穴的名称、数目、分布、位置、别名、归属经脉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梳理,以探求《黄帝内经》腧穴理论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17.
侯书伟 《中国针灸》2002,22(7):20-28
对六版《经络学》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经络的各种概念均应严谨,不可或缺;经络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应完整;经络循行及病候原文的注释、译文对正确理解经络理论作用重大,应力求准确,符合《内经》旨义;经络学内容繁多,应适当删减以适应教学改革;对经络分布对称、交会规律及足三阴内、外行合一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临床观察,一些慢性疾病、久病不愈的顽疾、疑难病症等常与血阏有直接关系。根据《内经》“菀陈别除之”的治疗原则,采用刺络拨罐之法,不仅可以用于实证,在控制出血量的情况下,也可用于虚证。实践也证明,刺络拨罐改善了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19.
五郁是<黄帝内经素问>遗篇的重要内容.升降失常是造成气交暴郁的重要原因,六气升而不前为郁,六气降而不入为郁.笔者通过对原文的深入研读,总结出造成五郁的原因主要有五行相克及司天之气不迁正、不退位两类.预防疾病的方法主要是针刺,书中还描述了五郁之后的各种灾变表现,郁极乃发、久而伏郁的各种物候、气候变化,以及人相应出现的病候...  相似文献   

20.
从《内经》看诊脉对针灸临证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经》的许多针灸篇章中都蕴藏着一个诊脉原则,通过正确察脉,可以准确判断经络脏腑之气的虚与实,从而指导针灸治疗,诊脉对针灸昨证的指导作用包括决定针灸方法。决定针灸取穴,检验针刺效果和判断针灸禁忌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