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YX-11供氧系统的低压舱生理试验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YX-11供氧系统的供氧防护性能。方法1具假人和4名志愿者着个体防护装备,使用YX-11供氧系统,分别在低压舱或迅速减压舱内完成6项试验:①0~10km普通供氧性能试验;②12~20km加压供氧性能试验;③12~20km迅速减压性能试验;④4h连续供氧性能人体试验;⑤20km加压供氧性能人体试验;⑥20km迅速减压性能人体试验。结果YX-11供氧系统的供氧分压大于21kPa(在12km高度以下)和16kPa(在12km高度以上),吸气阻力小于529Pa(肺通气量20L/min)和666Pa(肺通气量30L/min),迅速减压峰值小于8.9kPa。结论YX-11供氧系统可以满足0~20km高度供氧防护要求。  相似文献   

2.
新型氧气系统的低压舱生理试验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新型氧气系统的供氧防护性能. 方法 假人和4名志愿者着个体防护装备,使用新型氧气系统,先后在低压舱和迅速减压舱内完成6项试验.①地面~10.0 km普通供氧性能试验;②13.0~17.0 km加压供氧性能试验;③13.0~17.0 km迅速减压性能试验;④4h连续供氧性能人体试验;⑤15.0 km加压供氧性能人体试验;⑥15.0 km迅速减压性能人体试验. 结果 新型氧气系统的供氧分压大于21.0 kPa(在12.0 km高度以下)和17.0 kPa(在12.0 km高度以上),吸气阻力小于490 Pa(假人肺通气量20.0 L/min)和627 Pa(假人肺通气量30.0 L/min),迅速减压峰值小于7.4 kPa. 结论 新型氧气系统可以满足地面~17.0 km高度供氧防护要求.  相似文献   

3.
机载制氧与供氧系统防护性能的生理实验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机载制氧与供氧系统的防护性能,验证该系统的高空防护效果。方法 在低压舱和迅速减压舱内对机载氧气浓缩器进行产氧性能地面测试、0~8000m系统供氧性能实验、巡航飞行长时间供氧人体实验、报警性能测试、高空备用氧切换人体实验、高空加压供氧性能实验和高空迅速减压实验等。结果 机载制氧与供氧系统的产氧能力、正常供氧能力和应急供氧性能,达到系统的生理卫生学要求。结论 机载制氧与供氧系统可以满足飞行员在高空长时间飞行的正常供氧和应急供氧需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氧气(O2)、二氧化碳气(CO2)及氧气与二氧化碳混合气(O2/CO2)对急性高原病的防治情况。方法:15条杂种犬放入减压舱,以3m/s的速度到达4500m高度,持续减压3天,造成急性高原缺氧模型,然后利用右心漂浮导管法对急性缺氧犬分别吸入O2、CO2及O2+CO2,动态观察动脉血及脑脊液酸碱值的变化情况。结果:急性缺氧犬分别吸入O2、CO2及O2+CO2后,各组自身前后比较,氧气组能提高SaO2、PaO2、PaCO2(P〈0.001~P〈0.05),但对血液和CSF中pH、HCO3^-的改善不明显;CO2组能提高血液和CSF中PH、HCO3^-、PaCO2(P〈0.001~P〈0.05),但不能提高SaO2、PaO2;CO2/O2组则既有益于提高血液和CSF中PaO2、PaCO2、HCO3^-,又能降低pH(P〈0.001~P〈0.05)。结论:CO2/O2混合对高原缺氧有一定的协同作用,优于CO2,及O2的单独使用,可能对AMS的防治有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低高度迅速减压训练方法 的训练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以187名男性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为对象,采用序贯试验设计,随机分为减压供氧组(A组,93人)和减压不供氧组(B组,94人).每批次试验A组和B组各1人参加,首先低压舱以30~40 m/s速度上升至起爆高度2500 m,并停留1~3 min,待心率稳定后,进行减压准备.各项准备就绪后,开始减压,低压舱在0.48 s内迅速减压至5500 m高度.在此高度停留1~2 min后,低压舱以10~20 m/s速度下降至地面.下降过程中高度低于4000 m后停止供氧.试验过程中记录飞行员不同时期的血氧饱和度、ECG(标准肢体Ⅱ导联)和减压瞬间的肺内减压峰值.低压舱试验完成后进行胸部X线透视检查并填写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试验过程中的主观体验和对迅速减压训练效果的评价. 结果 A组血氧饱和度在供氧期间始终维持在99%左右,停止供氧后出现明显下降,然后,随着高度降低逐渐回升;B组血氧饱和度则与高度呈现明显负相关的变化.ECG分析显示:两组飞行员心率在减压前均持续上升,在减压即刻达到最大值,A组(87.87士15.97)次/min,B组(91.29±2.78)次/min,减压后则明显降低;肢体Ⅱ导联T波振幅在减压即刻,即心率最大时显著降低,A组(0.19±0.11)mV,B组(0.20士0.12)mV.肺内减压峰值为(139士11)mm H2O(1 mm H2O=9.8 Pa).全部飞行员减压试验后胸部X线透视检查未见异常.调查问卷结果 显示100%被调查人员认为该方法 能较真实模拟飞机增压座舱发生迅速减压的情景,并有效提高飞行员迅速判断是否发生迅速减压的能力. 结论 飞行员低高度迅速减压训练方法 具有明确的训练效果和肯定的安全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pilot's rapid decompression (RD)training at low altitude. Methods According to sequential design methods, 187 male high performance fighter pilots were selected for RD and divided as Group A (93 pilots) and B (94 pilots),that with and without oxygen supply respectively. Each traning was for 2 pilots who were respectively from Group A and B. Training started from the climb to 2500 m with the rate of 30-40 m/s and stayed there 1-3 minutes for stabilizing heart rate (HR). RD was executed to 5500 m within 0. 48 s and returned to ground level by the rate of 10-20 m/s after plateau maintained for 1-2 min. Oxygen had no longer supplied while the altitude was lower than 4000 m in descend. The saturation of blood oxygen (SaO2), electrocardiogram (ECG) and peak value of pressure in lung were recorded during training.Pilots were examined by thoracic roentgenoscopy when training finished and completed a questionnaire that concerned about subjective experience and the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rapid decompression training. Results Observed SaO2 in Group A was about 99% when oxygen applied but significantly dropped as the supply stopped and finally gradually recovered. In Group B, SaO2 was decreased with the altitude. ECG analysis showed that pilots in both groups appeared growing HR before RD applied and respectively reached peak value at RD started (87. 87 ±15. 97) beats/min in Group A and (91. 29±2.78) beats/min in Group B. Then HR was significantly dropped in descend. The amplitude of lead Ⅱ T wave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as maximum HR appeared (0.19±0.11) mV in Group A and (0. 20±0.12) mV in Group B. During decompression the peak value of the pressure in lung was (139±11) mm H2O (1 mm H2O=9.8 Pa). No abnormity was observed by thoracic roentgenoscopy for both groups. Questionnaire analysis showed that all pilots admitted the reality of simulated RD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judging the happening of RD in time. Conclusions The RD training program for pilots at low altitude is categorically safe and effective.  相似文献   

6.
1 临床资料 石某,男,26岁。某部歼-7飞机飞行员。飞行时间800h,于1997年7月来我院疗养。经常规体检未发现异常,开始参加航空生理训练,训练项目是常规加压供氧。我们应用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研制的YD型地面供氧器,训练前查心电图正常,心率80次/min,一般情况良好。在模拟12000m高空飞行训练时,加压供氧由3.9kPa~5.9kPa(40cmH_2O~60cmH_2O)时,飞行员突然出现胸闷、憋气、窒息感、面色苍白及全身出冷  相似文献   

7.
一、事件经过例1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男,27岁,飞行时间800h。2005年12月3日15∶52该飞行员驾新机执行双机高空编队飞行(僚机位置),该架次为飞行员当日第3架次,飞机为第4个起落。在海拔11300m飞行时,飞行员突然出现腹胀,同时供氧系统开始向飞行员面罩加小余压供氧,座舱余压指示0.1kg/cm2(73.5mmHg),正常余压为0.3kg/cm2,座舱高度表指示8000m。立即询问长机座舱高度,回答座舱高度6300m。到海拔11800m时(由于发动机开加力运动贯性又上升了500m),座舱高度继续上升至8022m,座舱压力指示0.8kg/cm2。于是一边报告一边下降高度,降至11400m时告警器…  相似文献   

8.
皇家空军航空医学中心每年对3000名英国和其他国家的飞行人员进行航空医学训练,训练内容包括:高空生理、抗荷能力和人机工效。本文将概要介绍高空生理训练大纲中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低压体验,并说明此种训练的逼真性。在皇家空军航空医学中心,飞行人员被暴露至一定高度并迅速减压至其战机的特情高度,他们使用氧调器和面罩进行加压加压呼吸,以强化他们使用救生装备的知识技能和信心。  相似文献   

9.
航空供氧装备与防护生理学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人类升空探索100多年以来,国内外有关航空供氧防护装备与高空低压环境医学生理研究的标志性进展。重点阐述高空供氧与升空探索、增压座舱与高空暴露极限、加压供氧与飞机升限和机载制氧与飞机航程4个里程碑式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一例首次高原热气球飞行从不同海拔高度(2260m、3300m、4200m、4850m)起飞前和起飞后(限定高度1000m)飞行员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aO2)的变化。方法:观察对比选用不同海拔高度起飞,飞行员起飞前后每分钟心跳次数以及用便携式血氧饱和度监测仪记录起飞前后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在海拔2260m处起飞前后HR和SaO2分别为(80.04±14.2)次/min,(90.1±5.2)%;(85.03±1.04)次/min,(88.02±4.3)%。在海拔3300m处起飞前后HR和SaO2分别为(84.02±9.02)次/min,(87.08±4.1)%;(95.04±10.8)次/min,(86.02±5.4)%。在海拔4200m处起飞前后HR和SaO2分别为(87.04±13.67)次/min,(85.02±4.7)%;(110.08±19.01)次/min,(80.04±6.06)%。在海拔4850m处起飞前后HR和SaO2分别为(90.5±10.05)次/min,(80.0±4.0)%;(151.0±9.0)次/min,(75.0±3.0)%。结论:高原低氧环境增加了人体生理负荷,致使人体在高原的劳动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1.
高空缺氧和加压供氧是航空生理训练的重要内容。目前低压舱配备的KⅡ-18氧气调节器为非加压供氧设备,不能实施加压供氧训练,满足不了高空加压供氧生理训练的需要。用YTQ-1氧气调节器取代kⅡ-18氧气调节器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但该调节器的小余压接通高度为3.5km左右,影响7.5km急性缺氧训练时的肺泡氧分压,为此,我们提出调整YTQ-1  相似文献   

12.
为做好飞行卫生保障工作和为设计研制航空供氧装备提供合理的生理学依据,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即低压下吸入纯氧为实验组,常压呼吸空气为对照组,比较观察了低压高氧(低压舱模拟上升至5500m高度,连续呼吸浓度为99.6%的氧气8h/d,5d/周,共4周)作用后,大鼠肺组织超微结构变化和铜铸-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免疫组织化学变化。结果表明,低压高氧作用后,大鼠肺组织有明显充血、出血、间质水肿、肺泡水肿及肺泡Ⅰ型上皮肿胀等急性肺损伤,CuZn-SOD免疫组织染色经原位定量法进行图像分析显示,实验组肺内CuZn-SOD含量(0.073±0.024)较对照组(0.155±0.045)降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机体自由基增多。提示氧自由基在急性肺损伤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压氧预处理( hyperbaric oxygen preconditioning ,HBOP)对急性高海拔暴露人体最大摄氧量( maximal oxygen uptake ,VO2max )和台阶试验指数的影响。方法第1天,8名被试者在海平面高度(简称“海平”)连续做登台阶运动5 min,台阶高30 cm,频率25次/min,节拍器控制节奏。测安静状态和恢复期的心率、血氧饱和度( SaO2)、呼出气末端CO2量,以及运动时心率、SaO2,所测值为海平对照值。第2天,行4000 m急性暴露并做与第1天同样的登台阶运动,所测值为4000 m对照值。第3~9天进行HBOP,1次/d,90 min/次,在第3、5、7次HBOP结束0.5 h后行4000 m急性暴露并做与第1天同样的登台阶运动,试验结束后返回海平。根据心率推算出VO2max和台阶试验指数。结果(1) HBOP第7次试验结束后即刻心率[(158.82±9.08)次/min],与4000 m对照值[(167.58±7.63)次/min]比较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HBOP第7次试验结束后即刻台阶试验指数(46.41±7.30)与4000 m对照值(45.36±4.70)、HBOP第5次试验结束后即刻(45.66±4.75)比较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HBOP 第7次试验结束后即刻VO2max[(46.41±7.30)ml/(kg· min)],与4000 m对照值[(42.30±4.59)ml/(kg· min)]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安静状态下 SaO2,HBOP 第7次后为(82.25±3.37)%,与4000 m 对照值[(79.00±5.58)%]比较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后即刻SaO2,HBOP 第5次[(76.50±4.17)%]、第7次[(76.25±4.60)%]与4000 m对照值比较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OP后行急性高海拔暴露,人体VO2max和台阶试验指数增加,运动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生理等效高度的富氧环境对大鼠急进高原肺水肿的防护作用。方法5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地面对照组、缺氧组、富氧1组、富氧2组及富氧3组,每组10只。除地面对照组外,分别将各实验组大鼠置于实验舱内,均以10m/s的速度上升至气压高度6000m,上升同时缺氧组输入空气,富氧1组和富氧2组分别输入氧浓度35%和30%的富氧气体,富氧3组则每4h交替输入空气与35%富氧气体,流量均为7L/min。24h后实验舱下降至地面,处死大鼠,测肺部含水率及病理学效应,测肺组织匀浆中的内皮素-1浓度和-氧化氮合酶活力。结果地面对照组大鼠肺含水率最低(0.80%±0.01%),与其它各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缺氧组最高(0.83%±0.01%),与地面对照组和富氧3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供氧组居中,其中富氧3组以o.81%土0.01%显著低于富氧1组和富氧2组(P〈0.05)。病理结果表明各实验组出现了不同程度肺水肿表现,由重至轻依次为缺氧组、富氧2组、富氧1组和富氧3组。内皮素-1浓度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地面对照组一氧化氮合酶活力最高,为(1.49土0.24)U/mg,与其它各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缺氧组最低,为(0.78±0.28)U/mg,富氧1组和富氧3组一氧化氮合酶活力较强,分别为(1.06±0.17)U/mg、(1.09土0.20)U/mg,与缺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6000m停留24h后大鼠出现了高原肺水肿。氧浓度为35%富氧环境(生理等效高度约2500m)能够有效预防肺水肿,而氧浓度为30%的富氧环境(生理等效高度约3500m)防护效果不显著。4h间断供给含氧35%气体同样可以有效预防大鼠在6000m出现的高原肺水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简要概述航空供氧防护装备生理研究近百年的发展。 资料来源与选择 根据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报道 ,突出介绍了自人类早期升空探索尤其是二战以来有关航空供氧防护装备技术的发展。 资料引用 作者独立引用文献2 9篇 ,论著 8本。 资料综合 回顾百年人类高空探索活动 ,阐述了航空供氧、增压座舱、加压供氧和机上制氧技术的发展过程 ;介绍了我国在供氧生理应用基础、高空加压供氧装备、供氧防护装备和分子筛供氧生理方面的研究进展。 结论 航空供氧防护装备是飞机战术技术性能发展的关键环节 ,供氧防护生理学是航空医学在航空应用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对模拟飞行低压吸纯氧引起的小鼠心肌自由基代谢异常的保护作用。方法 42只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3组(n=14):对照组(A)、5500m低压吸氧组(B)和TP保护组(C)。B、C两组置于动物低压舱在5500m低压下吸氧(>96%),2h/d,3d/wk,共8wk。上舱暴露前,C组灌胃给予TP100mg/kg,另2组给予蒸馏水。末次实验后次日将小鼠断头处死,迅速取出心肌组织。测定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含量。另外,用免疫组化法对心肌组织Cu,Zn-SOD和诱生型NO合酶(iNOS)的含量进行定性观察。结果 与对照比较,B组MDA水平、SOD添性和Cu,Zn-SOD酶含量明显升高(P<0.05);TP有明显保护作用:降低MDA生成(P<0.01),SOD活性和含量恢复正常。与之相反,重复5500m低压吸氧暴露后,心肌NO含量和iNOS表达明显降低。重复给予TP使NO代谢恢复正常。结论 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对模拟飞行低压吸纯氧引起的心肌自由基代谢异常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原油菜蜂花粉抗缺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7.5~10g/kg油菜蜂花粉给NiH小鼠灌胃,能降低其整体耗氧量.并延长小鼠在常压密闭容器中的存活时间(P相似文献   

18.
迟发性高空减压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性,35岁,身高172cm,体重75kg;轰-6领航员,飞行时间1200h。自诉在一次高空飞行训练中,当飞机上升至8000m高度时,正对头顶的一块座舱盖玻璃突然崩飞,座舱迅速减压,强劲的冷风吹进,患者感到呼吸困难,但正、副驾驶、通讯员、机械师等均没有昏迷。经请示地面指挥员后,迅速下降至4000m以  相似文献   

19.
目的验证提高普通供氧装备使用升限高度的可能性,旨在为新型喷气式教练飞机采用低总压制度,实现简化装备提供生理试验依据。方法在完成系统装备动态供氧性能试验的基础上,6名健康男性受试者使用YX-6氧气系统装备,在低压舱内分别上升6.2km、5.3km和13.1km,测试各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YX-6氧气系统可满足飞行员在巡航高度上长时间飞行的供氧要求。在最大升限高度13.1km上供纯氧可以为飞行员提供0.5min~1min,降至12.0km以下高度,共有不少于2min的应急供氧救生时间。满足了新型喷气式教练飞机战术技术要求。在高空13.1km试验中,受试者出现了明显的缺氧反应,如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心率增快,心电T波幅度降低,脑电出现7c/s慢波,血氧饱和度骤然下降至70%,与预研及国外报道一致。结论非加压供氧装备在13.1km高度上的肺总压是16.3kPa,属于低总压供氧制度,只能作为飞机从升限高度紧急下降的应急措施,不能作为继续飞行的保证措施。  相似文献   

20.
何方  董兆君  叶枫  赛燕 《西南国防医药》2009,19(10):966-968
目的:研究缺氧和氰化钠(NaCN)中毒两种因素对大鼠脑组织线粒体氧化损伤的联合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平原对照组、平原中毒组、高原对照组和高原中毒组。平原组实验于海拔308m高度实验室内进行,高原组实验于模拟海拔4000m高度的实验室内进行。动物置各自实验室内适应3d后,为对照组动物皮下注射生理盐水,为中毒组动物皮下注射NaCN(3.6mg/kg),分别于0.5、1.0、2.0h后处死动物,取脑组织,用梯度离心法分离线粒体,用试剂盒检测羟自由基(OH·)、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ATP酶活性。结果:缺氧3d可导致大鼠脑组织OH·、MDA含量增加,SOD和ATP酶活性下降;NaCN中毒后,上述变化更明显。结论:氰化钠中毒加重缺氧引起的大鼠脑组织线粒体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