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65例食管癌、14例非典型增生食管上皮和51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16/18E6蛋白的表达。【结果】在正常食管黏膜、非典型增生上皮及鳞状细胞癌组织中HPV16/18E6的阳性率分别为13.7%(7/51)、42.9%(6/14)和73.8%(48/65).癌组织中HPV16/18E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非典型增生上皮和正常食管黏膜(P〈0.05)。非典型增生上皮中HPV16,18E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亦明显高于正常食管黏膜(P〈0.05);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HPV16/18E6的阳性表达率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未见明显关系(P〉0.05)。【结论】高危型HPV16/18型感染可能在食管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建英  李超  崔刚  王雷  王林 《临床荟萃》2013,(12):1349-1350,1354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食管鳞癌细胞侵袭与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链接法(sP)检测24例正常食管黏膜、94例食管鳞癌和83例淋巴结中VEGF-C的表达情况。结果食管鳞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率高于正常食管黏膜(78.7%vs4.2%,P〈O.01);食管癌临床分期0~Ⅱ期中VEGF-C表达率低于Ⅲ~Ⅳ期(68.0%vs90.9%,P〈0.05);转移淋巴结组织中VEGF—C表达率高于无转移淋巴结组织(80.0% VS 25.6%,P〈0.01)。结论VEGF-C在食管癌组织和转移淋巴结中高表达,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作为评价食管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P13K和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在食管鳞癌组织(ESCC)中的表达及其与食管鳞癌细胞发生、发展与转移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4例正常食管黏膜、94例食管鳞癌组织中P13K和MMP-7的表达情况。结果食管癌组织中P13K和MMP-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28%(67/94)和52.13%(49/94),与正常食管黏膜组织阳性表达率4.17%(1/24)和0%(0/24)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P13K蛋白的表达与食管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及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均〈0.01);MMP-7表达率与淋巴结转移(P〈0.05)、分化程度(P〈O.05)、浸润深度(P〈0.01)和I临床分期(P〈0.05)等因素有关;P13K与MMP-7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232,P=0.025)。结论P13K、MMP-7表达与食管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有关,可作为评价食管鳞癌生物津行为的指标n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观察肿瘤相关糖蛋白-72(TAG-72)抗原在结肠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TAG-72抗原在221例结肠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其中癌旁正常结肠黏膜32例、结肠增生性息肉24例、结肠低级别上皮内瘤变75例、结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结肠管状腺癌各45例.结果 TAG-72抗原在正常结肠黏膜、增生性息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腺癌组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12%、29.17%、53.33%、88.89%、100%.正常组与息肉组间表达率差异不显著(P>0.05);低级别、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腺癌组抗原表达率显著高于前两组(P<0. 05);其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与腺癌组的抗原表达明显增高,但两组间表达差异不显著(P>0. 05).结论 TAG-72在结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结肠癌中表达增高.由于TAG-72在结肠组织的恶性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故其阳性表达及表达强度对诊断结肠腺癌和监测腺瘤癌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核因子一κB(nuclear factor of Kappa B,NF~κB)及核因子一κB抑制蛋白(inhibi—tionof κB,IκB)在大肠腺癌、大肠管状腺瘤、正常大肠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大肠腺癌发生、浸润、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大肠腺癌、23例大肠管状腺瘤、26例正常肠黏膜组织中NF—κB蛋白表达情况。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法检测40例大肠腺癌、15例正常肠黏膜组织中IκB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NF—κB蛋白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大肠管状腺瘤和正常肠黏组织,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NF—κB蛋白表达癌组织侵达浆膜组显著高于侵达肌层组,有淋巴结转移组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IκBmRNA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肠黏膜,且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κBmRNA表达量癌组织侵达浆膜组显著高于侵达肌层组,有淋巴结转移组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NF—κB蛋白的活化程度和IκBmRNA表达量呈高度正相关(r=0.732,P〈0.01)。结论NF—κB是大肠腺癌的相关因子,在大肠腺癌的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检测大肠肿瘤中p53和nm23基因表达,探讨其在大肠肿瘤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95例大肠癌及57例大肠腺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p53和nm23基因表达,分析其免疫组化特点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 p53基因在大肠癌中高表达,而在大肠腺瘤中低表达;腺瘤伴低或中级别上皮内瘤变组p53的表达阳性率25.93%(7/27)与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65.22%(15/23)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6,P〈0.05);腺癌伴转移组nm23表达阳性率31.25%(5/16)与腺癌无转移组(包括腺瘤体高级男性皮内瘤变和腺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2,P〈0.05);nm23的阳性表达率在DukeC期为70.00%(15/20),与A、B期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9,P〈0、05)。结论 p53和nm23基因表达可能影响大肠癌发生发展,联合检测p53和nm23基因表达对大肠癌临床分级、分期有辅助意义;p53检测有助于大肠肿瘤早期诊断;nm23可作为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Smad4蛋白和TGF—β及其Ⅱ型受体在人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76例结直肠癌组织标本进行检测,并与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Smad4蛋白在肿瘤组织和正常黏膜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35.5%和61.8%,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Smad4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TGF—β蛋白在肿瘤组织和正常黏膜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5.0%和42.1%,差异有显著性(P〈0.05);TGF-βⅡR蛋自在肿瘤组织和正常黏膜组织的阳性率分别为18.4%和21.1%,差异无显著性(P〉0.05);Smad4、TGF—β、TGF—βⅡR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部位、大小、分化程度、有无瘤栓、组织类型、大体类型等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与正常黏膜组织相比,Smad4、TGF—β在肿瘤组织中表达下调,且Smad4低表达的结直肠癌大多分期较迟、淋巴结转移较多,而TGF—β表达与肿瘤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无关;TGF—βⅡR在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中表达差异无显著性,与肿瘤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差异亦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食管断端正常鳞状上皮与鳞癌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的表达。 方法:实验于2005-07/10在河南省肿瘤重点实验室完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9例食管断端正常鳞状上皮及53例食管鳞癌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的表达。在高倍镜下选取阳性细胞最多的区域。记录5个高倍视野中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阳性细胞的百分比,计算其平均值。阳性细胞〈10%为(-);10%-30%为(+);30%~50%为(++);〉50%为(+++)。 结果:血管紧张素Ⅱ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定位于胞浆和胞膜。血管紧张素Ⅱ主要为弥漫性表达,在正常鳞状上皮和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51.02%(25/49)和86.79%(46/53)。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在46.94%(23/49)的正常鳞状上皮的扁平细胞层和棘层细胞表达.在77.36%(41/53)的鳞癌组织中主要呈弥漫性表达,部分癌巢可见“阴性外围”表达模式。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在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鳞状上皮(均P〈0.01)。血管紧张素Ⅱ在各级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在Ⅰ级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Ⅱ、Ⅲ级鳞癌组织(分别P〈0.05,P〈0.01),在Ⅱ、Ⅲ级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在鳞癌侵及食管深层和浅层、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的表达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可能与食管鳞癌的分化有关,血管紧张素Ⅱ及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可能参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但与食管鳞癌的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宫颈鳞癌组织中圆柱瘤基因(CYLD)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45例宫颈鳞癌、64例官颈上皮内瘤变(cIN,包括CINI26例、CIN Ⅱ-Ⅲ38例)及2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CYLD mRNA的表达,分析其阳性表达率与宫颈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CYLDmRNA在宫颈鳞癌、CINⅡ—Ⅲ、CINI及正常宫颈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2%、52.6%、73.1%、80.0%,宫颈鳞癌、CINⅡ-Ⅲ组织中CYLDmRNA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宫颈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7.85、4.42,P〈0.05)。宫颈鳞癌CYLDmRNA表达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x^2=4.64、5.59,P〈0.05),但与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病人年龄无关。结论CYLDmRNA低表达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膜联蛋白(Annexin)Ⅱ、核因子(NF)-κBp65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蛋白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5例正常胃黏膜组织、3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及55例胃腺癌组织中AnnexinⅡ、NF-κBp65及VEGF-C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AnnexinⅡ蛋白在胃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3.6%,明显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的46.7%(x^2=12.779,P〈0.01)和正常胃黏膜组织的29.1%(x^2=33.266,P〈0.01)。NF-κBp65蛋白在胃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6.4%,明显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的40.0%(x^2=11.079,P〈0.01)和正常胃黏膜组织的16.4%(x^2=39.811,P〈0.01)。VEGF-C蛋白在胃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2.7%,明显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的36.7%(x^2=10.518,P〈0.01)和正常胃黏膜组织的27.3%(x^2=22.727,P〈0.01)。淋巴结转移组AnnexinⅡ、NF-κBp65、VEGF-C蛋白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或P〈0.01);与中高分化组相比,低分化组NF-κBp65、VEGF-C蛋白表达率明显增高(P〈0.05或P〈0.01)。三者表达均与肿瘤浸润深度无关(P均〉0.05)。结论 AnnexinⅡ、NF-κBp65和VEGF-C蛋白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与胃腺癌的生物学行为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鼠双微粒体基因-2(murine double minute,MDM-2)蛋白在胃腺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MDM-2蛋白在82例胃腺癌患者的胃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病理学意义。结果胃腺癌组织中MDM-2蛋白阳性表达率(62.19%)高于癌旁正常组织(25.61%)(P〈0.05);其中低分化胃腺癌MDM-2阳性表达率(83.33%)高于中、高分化胃腺癌(60.94%),有淋巴结转移患者MDM-2阳性表达率(80.95%)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55.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DM-2蛋白异常表达对胃腺癌临床诊断、预后判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明确Bmi-1与MMP-2蛋白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二者间相关性.方法 将病例资料完整的38例肺腺癌癌组织和35例癌旁组织的石蜡切片进行Bmi-1与MMP-2的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检测Bmi-1与MMP-2蛋白的表达,并分析两者的表达水平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38例肺腺癌的癌组织中,Bmi-1和MMP-2阳性高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P<0.01).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显示:Bmi-1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TMN分期相关(P<0.01;P<0.05);而MMP-2仅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此外,Bmi-1和MMP-2两者呈正相关 (P<0.05).结论 Bmi-1与肺腺癌的转移侵袭能力密切相关,Bmi-1和MMP-2的检测可作为判断肺腺癌侵袭转移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G2(cyclin G2,CCNG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57例结直肠癌组织及距其癌组织边缘2cm以上的镜下未见癌浸润的正常组织中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CCNG2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较正常结直肠组织明显降低,分别为38.6%(22/57)、91.3%(31/33)(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CCNG2的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的表达相对量较正常结直肠组织的表达相对量明显降低(P0.05)。CCNG2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T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临床分期及肿瘤分化有关(P0.05)。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CCNG2蛋白表达明显减低,且与结直肠癌T分期、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肿瘤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15.
PPAR-γ在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颈癌组织中过氧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γ(PPAR-γ)蛋白质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PPAIR-γ多克隆抗体以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25例子宫颈癌组织、20例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及11例正常宫颈组织石腊切片PPAR-γ蛋白质的表达,并结合有无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探讨其意义。结果正常宫颈组织、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和子宫颈癌组织中PPAR-γ的表达明显逐渐升高(P〈0.05),在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不同临床分期的子宫颈癌组织中PPAR-γ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提示PPAR-γ可能与子宫颈癌的发生及进展有关,可能做为治疗子宫颈癌的分子靶点。  相似文献   

16.
通过检测上皮细胞粘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 CAM)、CD44在不同胃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探讨其与胃癌发生、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经病理证实的胃腺癌组织标本42例、不典型增生组织标本25例和正常胃组织标本25例中Ep CAM和CD44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及Ep CAM和CD44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Ep CAM在胃腺癌组织、不典型增生组织和正常胃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8.1%,64.0%,8.0%,P均〈0.01),在胃腺癌组织中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浆膜侵润和TNM分期(Ⅰ~Ⅱ/Ⅲ~Ⅳ)有关(P均〈0.05);CD44在胃腺癌组织中、不典型增生组织和正常胃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两两比较亦均有统计学差异(69.4%,40.0%,12.0%,P均〈0.01),其在胃腺癌组织中表达与胃癌TNM分期、分化程度(中高分化/低分化)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P〈0.01)。Ep CAM和CD44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363,P〈0.01)。结论 Ep CAM和CD44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与胃癌的浸润、转移有关,联合检测可作为胃癌早期诊断、判断预后的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真核起始因子-4A(eIF-4A)、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2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及4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eIF-4A及Cyclin D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eIF-4A和Cyclin D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χ2=38.72、46.73,P〈0.01)。eIF-4A蛋白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组织分化程度有关(χ2=4.36-13.36,P〈0.05);Cyclin D1蛋白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表达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χ2=24.73、5.24,P〈0.05)。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eIF-4A与Cyclin D1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824,P〈0.01)。结论 eIF-4A及Cyclin D1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生、进展及淋巴转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eIF4A对Cyclin D1表达可能起调控作用,两者有望成为预测子宫内膜样腺癌恶性程度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IRH2在宫颈病变中的表达及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宫颈癌及其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选择经病理证实13例慢性宫颈炎(A组);43例CIN:CINⅠ16例(B组),CINⅡ~Ⅲ27例(C组);宫颈癌73例(D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IRH2在四组中的表达,分析PIRH2的表达与CI...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mobilitygroupboxlprotein,HMGBl)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发生、发展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5例NSCLC和27例癌旁正常肺组织(对照组)中HMGBl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参数的关系。结果HMGBl在转移组的高表达(65.5%)显著高于非转移组(21.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01)。HMGBl在不同组织学分型、分化程度、TNM分期患者中,其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HMGBl在NSCLC癌组织中的高表达(48.4%)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MGBl在鳞癌组织间质高表达率为78_3%。腺癌组织间质高表达率为40.9%,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MGBl高表达与NSCLC的转移有关,可作为肺癌患者转移、治疗和预后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fascin和galectin-3在宫颈癌中的表达,了解其在宫颈癌淋巴道转移及临床判断预后方面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fascin和galectin-3在10例正常宫颈组织、3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及108例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fascin和galectin-3表达与相关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宫颈癌组织中fascin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宫颈上皮内瘤变及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中fascin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织;fascin 表达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其在宫颈腺鳞癌的表达高于宫颈腺癌(P<0.05).galectin-3蛋白在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变及正常宫颈组织的表达差异不显著(P>0.05),在宫颈非鳞癌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鳞癌;galectin-3表达与深肌层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其在宫颈腺鳞癌中的表达高于宫颈腺癌以及宫颈鳞癌中的表达.fascin与galectin-3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成正相关.结论 fascin和galectin-3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和淋巴道转移,两者在宫颈癌的淋巴转移过程中可能有协同作用;fascin在鉴别宫颈腺鳞癌与腺癌时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galectin-3今后可能成为诊断宫颈腺鳞癌的重要检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