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院前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接诊并行心肺复苏的86例院前心脏停搏患者按心肺复苏成功的标准分为成功组45例和失败组4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成功组心脏停搏至心脏按压时间为(2.2±0.5)min,失败组为(7.9±0.4) min.成功组25例气管插管时间为(2±0.2)min,失败组为(3±0.5)min.成功组心电图检查表现为心室颤动35例,失败组为20例.2组自发现心室颤动至电除颤时间分别为(2.8±0.6)min、(7.4±0.6)min.2组上述指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成功组2例年青患者用常规剂量肾上腺素无效,改用大剂量肾上腺素(0.2 mg/kg)抢救成功.结论:早期心脏按压、早期电除颤、熟练快速进行气管插管和合理使用心肺复苏药物是心肺复苏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我院急诊中心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CPR)存活率及其影响因素,并比较院前发生心脏停搏与院内发生心脏停搏复苏存活率。方法:对我院急诊中心78例心搏骤停(cardiacarrest,CA)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院前发生心搏骤停组和院内发生心搏骤停组的CPR开始时间(从心脏停搏至CPR开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CPR持续时间、开始除颤时间、除颤次数、肾上腺素用量及存活率。结果:院前组复苏存活率2.86%,院内组复苏存活率11.62%。两组CPR开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PR持续时间、除颤次数及肾上腺素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院前心脏停搏较院内心脏停搏复苏存活率低,与“生命链”未彻底落实及急救水平低有关。普及全民急救知识,加强完善急救医疗体系建设,早期除颤及早期亚低温治疗,是提高CPR成功率及复苏存活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影响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临床因素。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共58例,根据复苏成功与否分成心肺复苏成功组(成功组)22例和心肺复苏失败组(失败组)36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与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比和发病种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组患者的年龄和入院时间明显低于失败组,院前给予抢救的比例明显高于失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组患者的心脏停搏时间、抢救时间、心肺复苏循环平均次数、肾上腺素剂量和电除颤次数明显低于失败组,应用辅助机械通气的比例明显高于失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可能与发病年龄、入院时间、院前给予抢救的比例、心脏停搏时间、抢救时间、心肺复苏循环次数、肾上腺素剂量、平均电除颤次数和应用辅助机械通气有关。  相似文献   

4.
资料选自2012年8月~2014年4月我院急诊科室接诊的院内和院外急救的心脏呼吸骤停患者80例,将院内急救的40例心脏骤停患者当作院内组,院外急救的40例心脏骤停患者当作院外组,给予所有患者进行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通气和静脉通道、心电除颤等心肺复苏的急救措施,观察比较两组的复苏效果。结果院内组的复苏到位时间为(3±0.6)min,院外组的复苏到位时间为(30±1.8)min。院内组的心电除颤、气管插管、复苏用药和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的比率明显比院外组高;院内组和院外组的心肺复苏总有效率分别为55%、15%,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心肺复苏患者及早进行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通气和静脉通道、心电除颤等心肺复苏的急救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和有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机持续机械胸外心脏按压模式对心搏呼吸骤停(CPA)老年患者心肺复苏(CPR)效果的影响。方法依据CPR时采用胸外心脏按压方式的不同将150例院内发生的CPA老年患者分为两组,76例采用心肺复苏机持续机械胸外心脏按压的为机械组,74例采用多人次人工徒手胸外心脏按压的为人工组,两组使用气管插管、电除颤、药物复苏等抢救措施相同,比较两组患者恢复自主循环(ROSC)所需时间及比例。结果机械组患者ROSC所需时间优于人工组[(17.5±5.2)min比(26.8±7.3)min,P0.05],机械组ROSC例数高于人工组(42例比28例,P0.05)。结论心肺复苏机持续机械胸外心脏按压模式在缩短CPA老年患者ROSC时间、提高ROSC比例及CPR有效率方面均优于人工徒手胸外心脏按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CPR)初期持续胸外按压与即刻气管插管对CPR患者预后的影响差异。方法:选取166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根据CPR电除颤前或药物复苏前对患者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将其分为早期持续胸外按压组和即刻气管插管组。即刻气管插管组患者先行气管插管,用时≤4min,插管成功后再行胸外按压;持续胸外按压组患者早期持续胸外按压,然后实施气管插管,用时平均6~10min;2组其余措施均按CPR常规处理。结果:即刻气管插管组64例,复苏成功24例,成功率为37.5%;出院存活15例,出院率为23.4%。早期持续胸外按压组102例,复苏成功61例,成功率为59.8%;出院存活49例,出院率为48.0%;2组复苏成功率和出院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R,早期持续胸外按压较即刻气管插管相比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院前心肺复苏中联合应用血管加压素与肾上腺素的疗效。方法:78例院前心脏骤停的病人随机分为3组:A组43例、B组15例和C组20例。A组采用标准剂量0.02 mg/Kg肾上腺素;B组采用小剂量血管加压素20 U 标准剂量0.02 mg/kg肾上腺素;C组采用大剂量血管加压素40 U 标准剂量0.02 mg/kg肾上腺素。各组在应用复苏药物的同时,均持续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持续心电、血压监测,出现室颤予以电除颤,等。结果:自主心律恢复成功率和自主心律恢复时间:A组分别为13.95%(6/43),(9.1±2.8)min;B组分别为33.33%(5/15),(5.6±2.3)min;C组分别为40.00%(8/20),(5.0±2.4)min,B、C组与A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院前联合使用血管加压素与肾上腺素,有利于提高院前心脏骤停病人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应当把它作为院前急救的首选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8.
夏燕亮 《临床荟萃》2006,21(9):654-656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呼吸心跳骤停惟一有效的方法.心肺复苏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心电除颤,气管插管或气囊面罩,机械通气,心脏复苏药物应用等一系列抢救措施.现将18例小儿呼吸心跳骤停复苏成功的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早期气管插管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院内心脏骤停患者早期气管插管对其心肺复苏 (CPR)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发生在院内心脏骤停患者 5 5例 ,根据CPR电除颤前或药物复苏前对患者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将其分为 2组 ,一组为气管插管加胸外心脏按压 ,称气管插管组 ;一组为单纯胸外心脏按压 ,称非气管插管组。结果 气管插管组复苏成功 8例 ,成功率为 38 1% ,出院存活5例 (存活率为 2 3 8% ) ;非气管插管组复苏成功 2 3例 ,成功率为 6 7 7% ,出院存活 18例 ,出院存活率为 5 2 9% ;2组复苏成功率和出院率相比 ,P <0 0 5 ,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早期气管插管不能提高院内心脏骤停患者的CPR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本院两年来急诊初级心肺复苏情况,为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4年1月~2005年12月间44例心肺复苏病例。观察其心跳骤停发生地点、骤停时间、病因、肾上腺素用量、有无电除颤及机械通气等指标。结果:成功组复苏前骤停时间比失败组短(P<0.05);在院内发生骤停的复苏成功率比院外要高(P<0.01);成功组需要的胸外按压时间和肾上腺素总量均低于失败组(P<0.05)。结论: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基础因素包括心肺复苏前骤停的时间、地点、基础病,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是否及时开放气道、进行胸外按压的时间、肾上腺素的用量等可预测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提高急诊心肺复苏(cPR)的救治策略及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心脏呼吸骤停至开始CPR≤5min的24例患者为早期组,〉5min的48例患者为晚期组。结果早期组24例中,7例复苏成功,成功率29%,有效11例(45%);晚期组48例中,有效10例(28%)。结论早期迅速的心脏按压、熟练快速的气管插管、早期电除颤、合理使用复苏药物是心肺复苏成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回顾性分析33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抢救措施及复苏成功率,探讨心跳骤停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经验,以提高复苏率、心肺复苏(CPR)成功率及急救水平。结果 33例患者中,失败12例,成功11例,成功率33.3%。呼吸、心跳骤停复苏起始早晚是影响抢救成功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效的心脏按压和心脏电除颤、尽快开放气道,进行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合理正确的药物使用是CPR成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心肺复苏 ( CPR)技术近 10多年来在国内外有了较快的发展。我院急诊科于 1994年 6月开始 ,对全体急诊医生实行气管插管及心脏电击除颤技术培训 ,要求每位急诊科医生要熟练掌握气管插管及心脏电击除颤 ,在院前 CPR抢救中早期普及性应用气管插管及心脏电击除颤 ,并对插管及除颤随可能不同的病因而作出顺序选择时机 ,使呼吸、心跳骤停抢救的成功率大大提高。1 临床资料1.1 病例 :收集我院急诊科 (以内、外科为主 ) 1994年 6月— 2 0 0 2年 6月在观察室和院前呼吸、心搏骤停 ,在 CPR中行气管插管、心脏电击除颤抢救的患者2 92例 ,其中男 1…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急诊老年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急诊科90例予以心肺复苏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心肺复苏的成功与否情况分为成功组(32例)与失败组(58例),对比两组发病地点、心肺复苏开始时间、电击除颤、气管插管及病因等因素间差异。结果:本研究90例老年心肺复苏患者,共32(35.56%)例复苏成功,58例复苏失败;成功组在心肺复苏开始时间、是否除颤、气管插管、心源性疾病等因素方面明显优于失败组(P0.05)。结论:临床抢救老年心脏骤停患者时应严格掌握心肺复苏抢救技术及其相关因素,积极普及全民急救知识,高质量、尽早实施心肺复苏、点击除颤及气管插管,是提高急诊老年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气管插管、胸外按压及心脏电击除颤的时机选择对心肺复苏(CPR)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178例心脏骤停(CA)病人随机分为时机选择复苏组90例(A组)和常规复苏组88例(B组),比较两组复苏成功率.结果:A组CPR成功率48.9%明显高于B组成功率的19.3%,P<0.05.结论:气管插管、胸外按压及心脏电击除颤需根据CA的不同病因及现场情形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院前急救成功率的因素。方法对68例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均实施开放气道、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电击除颤,气管插管或气囊面罩吸氧,心肺复苏药物应用,脑复苏等急救措施。比较不同疾病类型、不同复苏时间、不同电除颤时间,是否人工气道的抢救成功率的异同。结果不同心搏呼吸骤停患者的病因、不同复苏开始时间、电击除颤的早迟、有无气管插管,其抢救成功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患者的病因、复苏时机、复苏措施均与心肺复苏成功率有较大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中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临床资料我院2002-11~2004-11院前复苏98例,男58例,女40例,年龄10~95岁。根据是否有明确致呼吸、心跳骤停原因分为非猝死组和猝死组,猝死组52例,非猝死组46例。98例致病原因及构成比见表1。从呼救120到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最长30min,最短5min,平均(9.1±4.2)min。98例中行气管插管61例,有52例进行紧急除颤,仅有3例即3%获期复苏成功,转院内抢救。这3例中其中2例均是在转运途中突然发生呼吸、心跳停止,经采取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心电除颤等紧急救护措施,抢救成功;另外1例是呼吸、心跳骤停达10min之久,医护人员到达现场立即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窒息家兔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疗效与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变化的关系。方法对62只家兔均在呼气末夹闭气管8min,造成窒息性心脏停搏模型后,开始人工胸外心脏按压及机械通气,期间不用任何药物,复苏5min内恢复自主循环(restorationof spontaneouscirculation,ROSC)的家兔定义为常规CPR成功;对5min内未能ROSC者再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肾上腺素(0.2mg kg)和加压素(0.8U kg)静脉注射,并继续行常规CPR。分别在窒息前和CPR15、60、120min采血测血浆ET浓度。结果常规CPR的家兔ROSC率为24.16%(1562),加用肾上腺素和加压素后总的ROSC率提高到48.39%(3062)。对常规CPR失败的家兔而言,肾上腺素疗效明显优于加压素(ROSC率分别为54.16%和8.70%,P=0.001)。但复苏成功组和复苏失败组家兔血浆ET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对窒息性心脏停搏的家兔CPR时应用肾上腺素或加压素可提高ROSC率,但肾上腺素疗效明显优于加压素。窒息家兔CPR疗效与血浆内皮素变化无明显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秦皇岛地区院前心搏骤停患者(CA)心肺复苏"生存链"实施现状,探索我国实际情况下如何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基于Utstein模式,收集2015-02-2017-09期间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急诊科、秦皇岛市海港医院急诊科、秦皇岛市中医医院急诊科、北戴河医院急诊科接诊的187例院前CA患者,分为复苏有效组和复苏无效组。比较两组患者院前心肺复苏(CPR)生存链的实施情况,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87例CA患者,男131例(70%),女56例(30%);平均年龄(63.30±16.12)岁,复苏成功率为32.08%。院前CA发生在住所(54.5%)、公共场所(26.7%)。院前CA原因主要为心源性疾病(40.6%),其次为创伤(24.1%)。78.6%的CA有目击者,但只有12.8%由目击者进行了现场CPR。14.4%的CA给予院前除颤,而院前气管插管率仅为11.2%。与复苏无效组比较,复苏有效组在目击者CPR(χ~2=23.270,P=0.000)、CA至专业CPR5min(χ~2=27.770,P=0.000)、院前除颤(χ~2=4.459,P=0.035)、院前气管插管(χ~2=5.807,P=0.016)、院前肾上腺素使用(χ~2=7.039,P=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秦皇岛地区院前CA的复苏成功率不高,院前"生存链"中很多因素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385例院前心肺复苏成败的原因及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分析院前死亡病因及现场复苏成败的原因,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复苏有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区急救中心2000年1月-2003年12月385例院前心肺复苏病例资料。结果:本组385例死亡原因以心血管疾病、外科创伤、脑血管疾病、不明原因为前4位;全部病例在急救人员到达前均未开展心肺复苏((CPR),其中有最初目击者155例(40.3%);急救中心接到呼救并派出救护车到达现场平均间期在复苏有效组与无效组中分别为8.32min和10.23 min;所有病例经现场复苏无效死亡360例(93.5%),现场复苏有效25例(6.5%),复苏成功1例(0.26%);由急救人员行除颤、气管内插管(或喉罩插管)现场复苏有效率分别为21.2%和33.3%,而未行除颤、气管内插管(或喉罩插管)现场复苏有效率分别为2.3%和0.6%,两者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识别高危人群,在人群中普及以CPR为主的初级救护知识,由最初目击者及早开展CPR,尽可能缩短呼救-到达现场间期,早期除颤及气管内插管(或喉罩插管),可提高院前急救复苏有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