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检测血小板生成素(TPO)浓度及网织血小板(RP)百分率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50例ITP患者(ITP组)和30例体检正常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应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2组TPO浓度;流式细胞术检测2组RP百分率。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血小板计数;采用常规细胞染色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法检测骨髓巨核细胞数。结果ITP组和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分别为(30.65±18.34)×10^9/L和(222.60±45.32)×10^0/L,RP百分率分别为(28.11±14.08)%和(8.19±2.46)%,巨核细胞数分别为(132.58±73.95)个/4cm2和(20.10±7.64)个/4m2,2组间血小板计数、RP百分率、巨核细胞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PO浓度分别为(76.65±32.50)ng/L和(75.36±26.32)ng/L,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O浓度和RP百分率对提高ITP诊断水平及指导临床有一定的意义,可作为血小板减少性疾病鉴别诊断的有用指标。同时ITP患者TPO浓度的检测对于针对性应用促进血小板生成的TPO模拟物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慢性肝病患者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PO)的表达水平与循环血小板计数的关系,以明确肝病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方法采用放射免疫竞争法测定血清TPO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慢性肝炎组与肝硬化组的血清TPO水平比较,肝硬化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外周血小板计数,肝硬化组明显低于慢性肝炎组与正常对照组(P<0.01)。随着肝脏损伤的加重,血清TPO水平逐渐升高,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P<0.01)。肝硬化组中,血小板减少28例(66.7%),血小板正常组和血小板减少组血清TPO水平无差异,血小板计数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脾切除组与脾未切除组血清TPO水平无差异,血小板计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肝硬化时血小板减少不太可能用TPO不足解释,肿大的脾脏对血小板的瘀积和破坏还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血小板生成素(TPO)是巨核细胞增殖、成熟和血小板产生的主要调节因子,并且在成熟血小板生成中,TPO的作用强于目前已知的几种相关造血因子。TPO模拟肽(TPOmimeticpeptide,TMP)或TPO非肽类模拟物(TPOnonpeptidemimics)是与TPO具有相似功能但不具有同源结构的小分子物质,能与TPO受体结合,产生类似TPO的生物学作用,且不具有免疫原性,因而越来越受到青睐。本文对TPO及其模拟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GPIb/Ⅸ)特异性抗体表达和促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与血小板计数(PLT)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改良血小板抗原单克隆抗体固相化检测技术(MAIP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0例ITP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抗GPⅡb/Ⅲa、GPⅠb/Ⅸ特异性抗体及血清TPO水平,同时检测其PLT及骨髓巨核细胞数。结果抗GPⅡb/Ⅲa及GPⅠb/Ⅸ抗体吸光度(A值)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血清TPO较健康对照组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表明ITP组血小板计数与两种特异性抗体水平呈负相关;ITP患者血清TPO水平与血小板计数、骨髓巨核细胞数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抗体检测对确定ITP诊断有重要意义,血清TPO检测对探讨血小板生成的调节机制及辅助ITP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生成素 ( thrombopoietin,TPO)为调控巨核细胞造血和血小板生成的细胞因子 ,经研究发现其调节机制发生在转录后。为了探讨 TPO在不同发病情况下的调节机制并为 rh- TPO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我们测定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ITP)、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 CAA )患者血小板生成素水平 ,测定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1.1.1 血小板减少疾病组 :CAA13例 ,平均年龄 40岁 ( 18~ 71岁 ) ,男 9例 ,女 4例。 ITP患者 2 6例 ,平均年龄 3 8岁( 12~ 76岁 ) ,男 11例 ,女 15例 ,诊断均符合文献 [1]标准。1.1.2 正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进一步了解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清IL-11与血小板生成素(TPO)的相互调控机制。方法应用ELISA法及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40例初治缓解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血清TPO及其受体c—mp1表达,其中20例应用rhIL-11为A组,20例不用rhIL-11为B组,以2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c组。结果1.血清TPO水平及其c—mpl水平:化疗前白血病A、B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白血病与正常对照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化疗后血小板降低时,白血病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白血病与正常对照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两组均高于化疗前;血小板恢复正常时(PLT〉100×10 9),A组明显高于B组(P〈0.05),而B组略高于c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2.相关分析:化疗前的所有样本血清TPO与血小板数呈负相关。3组的血清TPO与c—mpl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应用IL-11治疗组较未用IL—11治疗组TPO及其受体明显增高,提示IL-11与TPO有协同作用。本实验研究结果进一步探讨了血小板减少症患者IL-11的调控机制.为临床诊断、治疗血小板减少症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新型的血小板生成素类药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畅  王椿 《世界临床药物》2008,29(5):269-272
血小板生成素(TPO)可刺激处于增生各个阶段的巨核细胞,提高血小板数量.虽然重组TPO产品可刺激全身性的中和抗体产生,但目前正在开发的新药的临床研究提示,新型TPO产品有望安全有效地用于多种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烧伤患者早期血清TPO水平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6例烧伤患者,烧伤面积20%~96%TBSA,分别于烧伤后1,3,7,10 d抽取静脉血常规,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TPO值.结果 (1)中度烧伤血清TPO呈逐渐升高趋势,但各时相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重度及以上烧伤患者血清TPO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烧伤7d以后血清TPO明显升高(P<0.01).(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小板数量伤后3d明显降低(P<0.01),10 d明显升高,差异有显着性(P<0.01),并表现血小板增多;(3)TPO与血小板数之间呈正相关(r=0.196,P<0.05).结论 烧伤严重程度影响烧伤患者血清TPO变化,感染期TPO升高可能是烧伤患者血小板增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小板生成素(TPO)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小板增多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伴血小板增多RA患者29例、血小板正常RA患者28例及正常对照28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TPO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并与实验室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伴血小板增多RA组血清TPO、IL-6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5或P < 0.01);伴血小板增多RA组的TPO水平高于血小板正常RA组(P < 0.05),而2组间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伴血小板增多RA组血小板计数与血清TPO水平之间无相关性,而与血清IL-6、CRP呈正相关(r分别为0.566, 0.401,P < 0.05或P < 0.01).(3)伴血小板增多RA组血清TPO水平与IL-6水平无相关关系(r = -0.069,P > 0.05).结论:(1)伴血小板增多RA组血清TPO水平显著升高,提示TPO参与了RA患者血小板增多的发生机制.(2)RA患者血小板增多与体内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0.
郑国安  陈华伟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11):1550-1551
目的 探讨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与肝细胞功能和外周血小板数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住院的10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了血清TPO水平的检测。根据有无血小板减少分成:A、B、C、D、E、F、G、H、I组。结果 A组与B组、C组与D组、E组与F组、G组与H组比较,P〈0.05~0.01;;A、B、C、D、E、F、G、H各组分别与I组比较,P〈0.01~0.05。结论 肝功能衰竭患者血小板减少与受损肝脏合成TPO减少有关,提示血清TPO含量的检测对于肝硬化、慢性重性肝炎血小板减少的病因诊断、治疗、判断肝脏损害程度和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罗晓菊  宪莹 《儿科药学杂志》2005,11(6):16-17,24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的抗核抗体(ANA)阳性率、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以及对激素与激素+IVIG治疗效果的分析.为临床提供辅助诊断依据及指导治疗。方法: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骨髓细胞彩色图文分析系统对巨核细胞进行人工分类计数.ELISA法检测TPO水平,采用金标免疫斑点试剂盒对ANA进行定性检测。结果:急慢性ITP儿童抗核抗体阳性率高于正常对照组.抗核抗体阳性与阴性的ITP患儿治疗前后PLT、TPO无显著性差异;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慢性ITP儿童PLT水平低于正常.巨核细胞数量高于正常,TPO水平无显著性差异;在治疗方面,激素与激素+IVIG两种方法治疗后PLT水平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慢性ITP儿童由抗核抗体阳性与阴性治疗前后PLT、TPO水平无变化推测抗核搞体阳性与阳性治疗前后PLT、TPO水平无变化推测抗核抗体阳性仅仅是一种伴随现象。TPO水平受到血小板和巨核细胞数量的双重调控。在治疗方面.激素+IVIG优于单用激素。  相似文献   

12.
吴寿军  陈磊 《海峡药学》2012,(10):208-209
目的观察促血小板生成素(TPO)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变化,探讨其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检测31例无合并症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H组),75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合并CAH组)以及26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TPO和MPV水平,并将合并冠心病者分为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组(合并AMI组)、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合并UAP组)和合并稳定型心绞痛组(合并SAP组)。结果合并CAH组TPO和MPV水平均显著高于EH组和对照组(P<0.001),EH组TPO和MPV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TPO和MPV水平在合并SAP组、合并UAP组及合并AMI组间有显著差异,且依次递增(P<0.01),合并AMI组TPO和MPV水平均显著高于合并SAP组和合并UAP组(P<0.00),合并UAP组TPO水平显著高于合并SAP组(P<0.01)。结论 TPO和MPV可作为评价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严重程度的指标,TPO和MPV在预测高血压患者心肌梗死的发生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网织血小板(RPs)、血小板生成素(TPO)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关系。方法48例SLE患者依据血小板计数(BPC)分为BPC正常组22例,BPC降低组26例和20例正常对照组,均通过流式细胞仪(FCM),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3组外周血网织血小板百分比(RP%)、TPO,并对部分患者进行骨髓巨核细胞(MK)直接计数。结果26例BPC降低组RP%(16.8±0.5)%、网织血小板绝对值RPC(3.7±0.6)×109/L与22例BPC正常组、正常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小板减少或正常的SLE患者,其TPO水平分别为(47±6)、(49±6)pg/m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SLE患者BPC降低组MK升高(15/26),SLE患者BPC正常组MK升高不明显(5/22)。结论①血小板减少的SLE患者RP%及RPC显著升高,提示外周血小板破坏可能是其主要原因。②SLE患者的TPO水平明显升高,提示SLE患者均存在巨核细胞的成熟障碍。  相似文献   

14.
特比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蕙  金伟华  陈华 《中国新药杂志》2006,15(13):1122-1123
[通用名称]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主要成分]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人血白蛋白,氯化钠 [性状]本品为无色澄明液体,无肉眼可见不溶物. [药理作用]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on,TPO)直接作用于骨髓造血干细胞,调控血小板生成的各个阶段,有别于仅作用于血小板生成某一阶段的其他造血因子.TPO是刺激巨核细胞生长及分化的内源性细胞因子,对巨核细胞生成的各阶段均有刺激作用,包括前体细胞的增殖和多倍体巨核细胞的发育及成熟,从而升高血小板数目.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由中国仓鼠卵巢细胞表达,经提纯制成的全长糖基化血小板生成素,与内源性TPO有相似的升高血小板的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15.
TPO,由其英文名(Thrombopoietin,TPO)简写而来。中文译为血小板生成素。它可刺激巨核系祖细胞DNA组成。增加血小板的生成。血小板为血液凝固所必需。血小板数极低的患者会因大量出血处于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必净注射液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治疗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在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治疗的70例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静脉滴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300 U/kg,1次/d,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待血小板绝对值升高≥50×109/L或血小板100×109/L即应停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血必净注射液,50 mL/次,2次/d。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血小板水平动态变化、血清Toll4受体(TLR4)、血小板第4因子(PF4)和内源性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及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CD40配体(s CD40L)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86%,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5、7、10 d后,治疗组血小板水平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TLR4、PF4和TPO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血清TLR4、PF4和TPO水平降低较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v WF、TNF-α和s CD40L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血清v WF、TNF-α和s CD40L水平降低较明显(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治疗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降低血清TLR4、PF4、TPO水平和vWF、TNF-α和s CD40L水平。  相似文献   

17.
王化泉  刘家希 《天津医药》2018,46(8):789-794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 是一类骨髓衰竭性疾病。血小板减少症是MDS患者常见的致死原因之一, 其占总MDS患者的比例约为37%~67%, 并且是MDS的一项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与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 进展高风险和总体生存期短相关, 并且限制去甲基化药物和免疫调节剂等治疗药物的使用。MDS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复杂, 涉及巨核细胞分化受阻、 凋亡亢进和血小板破坏增多等多方面因素。目前MDS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标准治疗方法是血小板输注。新型血小板生成素 (TPO) 受体激动剂罗米司亭和艾曲泊帕在治疗MDS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方面有一定的疗效, 可有效减少出血事件和血小板输注量, 并且与免疫调节剂和去甲基化药物联用可增加临床获益。多项临床试验正在研究新型TPO受体激动剂的安全性和疗效, 研究结果将进一步指导MDS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血小板生成素对巨核细胞及血小板生成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巨核细胞血小板系统的生长发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与其他系统的造血细胞相比 ,巨核细胞血小板是一类比较特殊的细胞 ,在骨髓中所占比例很小 ,故对该系统的研究一直落后于其他造血细胞。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1994年 ,一种特异作用于巨核细胞系的造血生长因子——血小板生成素 (throm bopoietin,TPO)的成功克隆才使得该领域的研究有了飞速发展。本文就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生长过程及 TPO的调节作用概述如下。1 巨核细胞血小板系统的生长发育像所有的造血细胞一样 ,巨核细胞也来源于骨髓的多能造血干细胞 (pluripotential hem ato…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研究影响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变化的相关因素,探讨川崎病患儿血小板水平升高的机制。方法:将川崎病患儿36例根据病程分为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同时纳入正常儿童23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患儿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RDW)、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PO)、白介素-1β(IL-1β)及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的水平,分析比较不同分组患儿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川崎病患儿急性期组PLT水平升高,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组PLT升高更明显,与急性期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组MPV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恢复期组患儿MPV下降至正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组、恢复期组PDW均无显著变化(P>0.05)。急性期组患儿血清TPO、IL-1β和TSP-1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组TPO、IL-1β、TSP-1水平均与急性期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TPO和TSP-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L-1β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恢复期PLT增多可能与急性期血清细胞因子TPO、IL-1β及TSP-1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性研究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和免疫球蛋白治疗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4年3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市南开医院脓毒症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6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治疗组(32例)。治疗组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sc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300 U/kg,1次/d。对照组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静脉点滴人免疫球蛋白400 mg/kg,1次/d。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恢复至100×109/L时或血小板计数绝对值升高≥50×109/L时即停用升血小板药。观察治疗前,治疗第1、2、3、5、7、9天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Toll4受体(TLR4)、血小板第4因子(PF4)、内源性血小板生成素(TPO)的变化。随访28 d记录两组血液制品的使用情况。结果自用药后第2天开始,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均进行性升高,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的幅度更大(P0.05)。从治疗第1天开始,两组TLR4、PF4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TPO显著升高,自治疗第5天后对照组TLR4、PF4下降趋势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自治疗第2天开始,治疗组TPO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输注血小板、血浆、红细胞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和免疫球蛋白治疗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生成素均有临床疗效,但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能在较短时间内提升患者血小板计数从而降低了患者早期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