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新生儿颅内出血疾病之一,发病率较高。随着CT技术的普及应用,CT在诊断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上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本文收集了2002年10月-2007年12月间48例CT检查与临床资料证实的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就其CT征象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对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2.
曾桄伦  孙炽津  梁茜 《广东医学》2006,27(1):104-105
目的探讨头颅CT检查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的诊断及头颅CT检查阴性的原因。方法对12例头颅CT检查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2例头颅CT检查均阴性.发病当日检查2例,第2,3天检查4例,3d后检查6例;CSF为均匀一致血性。结论CT诊断SAH的阳性率与距发病的时间、出血部位、出血量及CT诊断技术有关;临床医生不能单凭CT扫描未见异常而排除蛛网膜下腔出血,应行腰穿检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查阅脑卒中患者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各有差异;脑梗死应与胶质瘤和脑转移瘤进行鉴别诊断;脑出血应与动脉瘤破裂致脑出血、脑动静脉畸形并发脑出血、脑血管淀粉样变性伴发脑出血等相鉴别;蛛网膜下腔出血应与伪影和钙化进行鉴别。结论脑卒中的三种分型即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各期CT表现均有不同,CT检查能有效对其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陈加源  杨向进  张天 《四川医学》2002,23(3):264-264
目的:提高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T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表现。结果:纵裂池出血88例,侧裂池及脑沟出血33例,天幕区出血5例,合并其他颅脑损伤98例,结论:分布与脑池脑沟一致的密度增高影是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征像。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53例临床符合诊断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CT分析,进一步认识NIE的CT表现及其意义。其病理改变主要是由脑缺氧缺血引起的脑水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或脑质出血。脑水肿为其基本改变。CT表现中,脑水肿为脑实质片状或弥漫低密度区或脑沟、脑裂、脑室等变窄或消失。脑出血为脑实质、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纵裂池密变增高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而可靠的征象。CT检查对HIE的诊断、病变范围、病变性质的确定有重要帮助,对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腰穿及头颅CT在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腰穿及头颅CT在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上腔出血中的作用,方法:分析62例初诊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60例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为误诊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叶出血,1例为误诊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Jackson癫痫)的临床,要穿及CT检查,结果: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SF异常在发病后10天内的阳性率为100%,11-15天为89%,21-30天为45%,CT检查的阳性率,发病48h内为100%,3-5天内的为80%,5天以后的阳性率很低,结论:腰穿与CT检查对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各有利弊,两者结合可提高诊断的正确性和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2年至2004年期间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100例,对其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有明确外伤史的70例,其他原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30例,共100例。首次CT检查发现97例。结论:螺旋CT可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部位、范围,应作为该病的首选,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的诊断方法。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患者31例,按时间对积水情况进行分期,对其临床症状、CT、诊断标准、治疗效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31例患者全部诊断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易形成急性、亚急性、慢性的脑积水,临床诊断脑积水的首选方法为CT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合并颅内出血(ICH)的CT表现、鉴别诊断及发病机理。CT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应作为本病的早期首选和必查项目。方法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颅内出血88例CT表现加以分析。结果ICH是HIE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混合性出血中均见有SAH,硬膜下出血(SDH)、脑实质出血(IPH),脑室内出血(IVH)、室管膜下出血(SHE)及混合性出血均发生于中、重度HIE中。结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颅内出血早期诊断的明确与否与治疗密切相关,CT诊断要密切结合临床资料、解剖结构、发育特点、病理特征才能做出正确诊断,减少后遗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晓燕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3):745-746
目的探讨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的CT诊断。方法对我院经临床证实的32例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19例,硬膜下出血10例,脑实质出血7例,脑室内出血5例,大部分为多部位混合出血,出血量8~20ml。结论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以蛛网膜下腔及硬膜下出血多见,出血量多,CT对本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陈东利 《中外医疗》2009,28(20):30-30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临床表现不典型时,易发生误诊。常规脑CT扫描是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快速、安全、无创、阳性率高的方法,但脑CT检查阴性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也不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RI和CT诊断颅脑外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65例,所有患者均行MRI和CT检查,对比两组诊断结果。结果采用MRI诊断的颅脑外伤总检出率显著高于CT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合型外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外血肿以及脑室出血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诊断对硬膜下血肿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诊断脑挫裂伤和硬膜下血肿准确性较高,CT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2例SAH患者的CT、腰穿、MRA、脑血管造影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CT对急性期SAH的诊断安全、可靠,对明确病因有帮助,可发现脑积水、脑梗塞等并发症。结论:CT可作为SAH诊断的首选检查,但CT阴性者需作腰穿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4.
周旋  周天银  龚霁  张家成 《当代医学》2013,(32):154-154
目的对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的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1月-2012年4月收治的疑似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5例,对其分别进行CT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检查,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检查发现,35例患者均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全脑血管造影术检查发现正常者2例,阳性者33例,诊断率为94.29%,与临床和CT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展开病因诊断具有直接、可靠的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204例颅脑外伤的CT与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颅脑外伤的CT征象,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分析204例颅脑外伤的CT临床资料。结果:颅骨骨折48例,硬膜外血肿29例,硬膜下血肿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2例,脑挫裂伤106例,脑内出血11例。脑室出血3例,弥漫轴索损伤3例,外伤性脑梗死3例。结论:对颅脑损伤的患者根据病情及时行CT检查,对发现病变及指导治疗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①目的 比较超声与CT检查对小儿颅内出血的诊断价值。②方法 应用超声和CT对41例颅内出血病儿和50例正常儿童进行检查,对超声检查与CT检查的结果进行比较。③结果 超声诊断为脑实质出血10例、硬脑膜下隙出血5例与CT相符;超声诊断蛛网膜下隙出血7例,漏诊2例,误诊1例;超声诊断脑室出血2例,漏诊1例,误诊1例;混合型出血12例,超声与CT检查诊断结果相符。PW显示血流频谱异常者39例,占95%。④结论 超声与CT检查诊断脑实质及硬脑膜下隙出血无明显差别。CT诊断蛛网膜下隙、脑室出血优于超声。CT确定出血部位优于超声。  相似文献   

17.
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脑CT扫描是诊断急性期脑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比较敏感和特异的神经影像学方法,CT平扫偶尔也会显示出脑蛛网膜下腔呈“血性”的高密度值,但实际上并无SAH,即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seudo-SAH)现象。本文就pseudo-SAH的概念、常见病因、临床表现、脑CT扫描所见、鉴别诊断以及预后等相关问题加以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生认识pseudo-SAH的放射学特点,以避免不必要的侵袭性检查(如脑血管造影)和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低场强MRIFLAIR序列对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低场强MRIFLAIR序列及CT所见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磁共振FLAIR序列对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检出率为99.5%,CT为71.4%。结论磁共振FLAIR序列对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敏感性明显优于CT和常规MRI,可作为本病的常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9.
赵英莉  刘万芳 《实用医技》2007,14(36):4961-4963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HIE)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10例有围产期窒息史且有临床症状的病例进行CT扫描,取得完整的临床及CT资料后加以分析。结果:结合文献进行临床及CT分度,可见CT分度与临床表现有一定的差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病变区CT值与正常部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HIE的CT诊断要密切结合临床资料,CT表现才能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郑涛  刘春平 《四川医学》2003,24(12):1230-1230
非外伤性由于脑底部或表面的血管发生病变 ,破裂而使血液直接流入或主要地流入蛛网膜下腔时 ,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部分可经头颅CT检查发现 ,而少部分检查阴性 ,经腰穿检查证实。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死率高 ,早期正确诊治 ,十分重要 ,现将我院1999年 9月至 2 0 0 2年 11月头颅CT检查阴性而腰穿诊断的 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2例 ,男 5例 ,女 7例 ,年龄 38~6 8岁。所有 12例头颅CT检查阴性 ,其中 5例行 2次头颅CT ,均高度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 ,而于发病 8h后行腰穿检查证实。其中 5例误诊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