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儿童肺炎中血清C反应蛋白(CRP)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该院收治的256例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病毒性肺炎组82例,支原体肺炎组66例,细菌性肺炎组108例。同期选择30例健康儿童纳入健康对照组,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RP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病毒性肺炎组、支原体肺炎组、细菌性肺炎组患儿血清CRP水平较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性肺炎组CRP阳性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原体肺炎组及细菌性肺炎组CRP阳性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原体肺炎组、细菌性肺炎组CRP水平及阳性率明显高于病毒性肺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性肺炎组CRP水平及阳性率明显高于支原体肺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检测对儿童肺炎诊断具有鉴别意义,其动态观察可指导临床诊疗,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检测在鉴别小儿肺炎感染类型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90例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肺炎感染类型分为细菌性肺炎组(n=30)、病毒性肺炎组(n=30)、支原体肺炎组(n=30)。并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危重组(n=17)、中轻度组(n=40)、重度组(n=33)。选择同期选取健康体检小儿30名作为对照组。比较细菌性肺炎组、病毒性肺炎组和支原体肺炎组及对照组CRP检测阳性率、CRP水平;比较中轻度组、重度组、危重组患儿的CRP水平。结果对照组CRP检测阳性率、CRP水平低于细菌性肺炎组、病毒性肺炎组、支原体肺炎组(P 0. 05);细菌性肺炎组CRP水平、CRP检测阳性率高于病毒性肺炎组、支原体肺炎组(P 0. 05);危重组患儿CRP水平高于重度组,而重度组高于中轻度组(P 0. 05)。结论 CRP检测在小儿肺炎感染类型鉴别中的诊断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CRP、PCT与小儿支原体肺炎(MP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感染性肺炎患儿15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支原体肺炎(MPP)组61例,细菌性肺炎组53例,病毒性肺炎组44例,并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52例为对照组,对比四组儿童的血清CRP、PCT水平。将MPP组依据病情分为轻症组(33例)和重症组(28例),对比两组血清CRP、PCT水平。结果 MPP组血清CRP水平明显低于细菌性肺炎组(P0.05),高于病毒性肺炎组和对照组(P0.05);MPP组血清PCT水平明显低于细菌性肺炎组(P0.05),高于对照组(P0.05),与病毒性肺炎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重症组血清CRP、PCT水平明显高于轻症组和对照组(P0.05);血清CRP、PCT水平与支原体肺炎病情程度均呈正相关。结论血清CRP、PCT水平在MPP的疾病进展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作为辅助评估MPP病情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血清C-反应蛋白(CRP)检测对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支原体肺炎、细菌性肺炎患儿及进行健康体检的儿童各60例,分别检测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三组儿童血清CRP水平,比较其血清CRP阳性率。结果治疗前,支原体肺炎组血清CRP水平和血清CRP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细菌性肺炎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支原体肺炎组;治疗后1周,细菌性肺炎组和支原体肺炎组患儿血清CRP水平和血清CRP阳性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细菌性肺炎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结论小儿细菌性肺炎血清CRP阳性率高于支原体肺炎,血清CRP检测可作为鉴别细菌性肺炎和支原体肺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小儿肺炎血清C反应蛋白动态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爱萍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18):1389-1389,1392
目的探讨小儿细菌性肺炎和支原体肺炎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小儿肺炎患儿110例作为观察组分为细菌性肺炎组(58例)和支原体肺炎组(52例),对照组(51例)选自同期我科门诊健康体检儿童。所有病例均分别于入院当天(或次日清晨)及治疗后恢复期(入院第8-10天)取血测定CRP。结果小儿肺炎急性期观察组两组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细菌性肺炎组与支原体肺炎组比较CRP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恢复期随着肺炎的逐步好转CRP水平逐渐下降至正常,CRP水平在各组之间仍有显著性差异,急性期细菌性肺炎组和支原体肺炎组与恢复期同组CRP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RP是反映小儿肺炎病程过程中的敏感指标,动态检测其水平变化对于肺炎病原体的早期判断,指导临床用药及判断病情转归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鉴别诊断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的效能和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收集有关血清CRP鉴别诊断小儿CAP的临床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细菌性肺炎患者血清CRP阳性率高于支原体肺炎患者、病毒性肺炎和正常健康人(均P<0.001);支原体肺炎患者血清CRP阳性率亦明显高于病毒性肺炎和正常健康人(均P<0.001);而病毒性肺炎患者血清CRP阳性率则高于正常健康人(P=0.01).结论 细菌性肺炎患者血清CRP显著高于支原体肺炎患者、病毒性肺炎患者及正常健康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包括中性粒细胞分类计数(NC)在小儿肺炎诊断中的实用价值。方法选择91例小儿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细菌性肺炎29例,支原体肺炎32例,病毒性肺炎30例。另外选择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30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细菌性肺炎患者组、支原体肺炎患者组、病毒性肺炎患者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清PCT、CRP、WBC及NC水平;比较三患者组PCT、CRP、WBC及NC阳性率。结果 1细菌性肺炎患者组、支原体肺炎患者组、病毒性肺炎患者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清PCT、CRP、WBC及NC水平,两两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细菌性肺炎患者组PCT、CRP、WBC及NC阳性率均显著高于病毒性肺炎患者组与支原体肺炎患者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细菌性肺炎患者组与支原体肺炎患者组血清PCT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指标(P0.05),病毒性肺炎患者组血清PCT阳性率显著低于其他指标(P0.05)。结论 PCT能很好地鉴别肺炎患儿的种类;PCT、CRP、WBC及NC联合检测在小儿肺炎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检测在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儿童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检测34例细菌性肺炎,37例肺炎支原体肺炎和31例病毒性肺炎患者及21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的血清PCT、CRP 水平,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细菌性肺炎组血清PCT、CRP浓度及阳性率明显高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组、病毒性肺炎组及对照组(P<0.05),肺炎支原体肺炎组与病毒性肺炎组、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性肺炎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CT检测有助于儿童CAP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可作为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患者血清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可溶性白细胞介素受体(sIL-2R)、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60例小儿肺炎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病毒性肺炎20例(病毒性肺炎组)、支原体肺炎20例(支原体肺炎组)、细菌性肺炎20例(细菌性肺炎组)。选择3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中CRP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中sIL-2R、G-CSF水平。比较不同病原体感染肺炎患儿血清sIL-2R、CRP含量;比较不同年龄肺炎患儿血清G-CSF阳性率;分析肺炎患儿体温与血清G-CSF水平关系。结果支原体肺炎组、细菌性肺炎组、病毒性肺炎组患儿血清sIL-2R、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支原体肺炎组、细菌性肺炎组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病毒肺炎组,细菌性肺炎组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支原体肺炎组。60例肺炎患儿血清G-CSF阳性率为61.7%,其中1~2岁患儿的血清G-CSF阳性率最高。60例患儿中发热患儿血清G-CSF阳性率明显高于非发热患儿。结论测定血清中G-CSF、sIL-2R、CRP水平有助于小儿肺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炎患儿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4年2月在该院治疗的肺炎患儿82例,分为病毒性肺炎组(32例)、支原体肺炎组(20例)、细菌性肺炎组(30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儿童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CRP、G-CSF、sIL-2R水平。结果各肺炎组患儿血清sIL-2R和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病毒性肺炎组血清sIL-2R水平高于支原体肺炎组和细菌性肺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性肺炎组血清CRP水平最高,其次为支原体肺炎组,各肺炎组血清CRP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岁患儿血清G-CSF阳性率(94.74%)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肺炎患儿血清G-CSF阳性率(72.41%)高于非发热肺炎患儿(4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检测G-CSF、sIL-2R、CRP水平对诊断小儿肺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儿童大叶性肺炎的特点,探讨不同护理方法对儿童大叶性肺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2年3月本院住院的60例儿童大叶性肺炎患者。按照护理方法分为超短波理疗组(A组),超短波理疗和智能通络仪合用组(B组),每组患者各30例。结果:B组效果好于A组(P<0.05)。结论:超短波理疗和智能通络仪联合护理能迅速改善儿童大叶性肺炎症状、体征,预后好,是临床护理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卒中相关性肺炎(sAP)患者的病原学分布。方法:2010—03—2012—03,对我院急诊ICU、老年ICU和综合ICU的卒中患者痰标本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2例SAP患者,i24例痰液培养病原菌170株。革兰阴性菌103株(60.6%);真菌42株(24.7%);革兰阳性菌25株(14.7%)。急诊ICU细菌81株(47.6%),其中鲍曼不动杆菌20株(24.7%),MASA18株(22.2%),大肠埃希菌10株(12,3%),肺炎克雷伯杆菌8株(9.9%);老年ICU细菌28株(16.5%),其中自假丝酵母菌10株(35.7%),光滑假丝酵母菌6株(21.4%),克柔假丝酵母菌4株(14.3%);综合ICU细菌61株(35.9%)。3组比较,老年ICU的真菌分离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ICU病房SAPP分布的病原菌菌株不同,应根据病原学特点,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3.
任雁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19):2450-2451
目的探讨不同疾病患者血浆内毒素的含量及内毒素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鲎试剂定量动态比浊法检测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浆内毒素含量。结果 3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内毒素含量为(3.20±1.71)pg/mL;51例肝硬化患者内毒素阳性率为49.02%,平均内毒素含量为(74.97±184.99)pg/mL;31例发热、28例白血病、16例肺炎、12例肺癌、9例肝炎和14例肝癌患者组血浆内毒素阳性率分别为67.74%、67.86%、68.75%、100%、33.33%、57.14%,内毒素平均值分别为(73.47±152.83)、(29.47±35.41)、(239.45±662.30)、(259.42±303.62)、(8.74±10.11)、(17.33±18.24)pg/mL,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肝病之间内毒素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检测血浆内毒素含量有助于早期判断感染类型及是否存在内毒素血症,有利于临床及早诊治疾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呼吸机吸入端不同湿化温度对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效果。 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张家港市中医医院ICU收治的行呼吸机通气治疗患者120例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A组、B组、C组,每组各40例。A组的呼吸机吸入端端口的温度设置为32.0~33.9 ℃,B组设置为34.0~35.9 ℃,C组设置为36.0~37.0 ℃,比较不同组别患者使用呼吸机3 d后痰液黏稠度、痰痂形成率、刺激性咳嗽次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肺部湿罗音消失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患者治疗满意率。 结果 C组痰液黏稠度较A组、B组明显降低(P<0.05),痰痂形成率、VAP发生率低于A组、B组(P<0.05),而患者治疗满意率高于A组、B组(P<0.05)。C组肺部湿罗音消失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A组、B组(P<0.05)。 结论 将呼吸机吸入端湿化温度控制为36.0~37.0 ℃有助于改善ICU机械通气患者痰液黏稠度,避免痰痂形成,降低VAP发生率,利于患者尽早撤机及改善预后,提高患者治疗满意率。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对襄阳市铁路中心医院不同标本中检出的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针对襄阳市铁路中心医院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痰、中段尿及分泌物标本中检出的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无耐药菌株出现;其次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他唑巴坦和丁胺卡那有较好的敏感性;痰标本中,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吡肟和头孢西丁敏感性较好,敏感率分别为74.1%和62.0%。中段尿中检出的大肠埃希菌耐药率略低于痰标本中大肠埃希菌耐药率;痰标本中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率略低于中段尿中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率;两种菌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呈较高的耐药性,且为多药耐药。结论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为临床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菌株的标本来源不同表现不同的耐药现象,临床上应根据其耐药特点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3种不同方法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深圳市南山区西丽人民医院收治的1 80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分别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被动颗粒凝集法、培养法检测支原体感染,并比较3种检测方法的阳性率、灵敏度、特异性。结果培养法阳性率与间接免疫荧光法及被动颗粒凝集法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接免疫荧光法与被动颗粒凝集法阳性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接免疫荧光法与被动颗粒凝集法、培养法灵敏度、特异性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医师需根据病原体检测的优缺点,选择合适的方法,综合各种检测结果分析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  相似文献   

18.
郭丽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8):1462-1464
【目的】探讨卧床老年人肺基底部肺炎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加深对本病的认识,减少临床漏、误诊。【方法】对本院2007年3月至2011年2月间内科住院病人中卧床老年人肺基底部肺炎(n=25)的临床表现、细菌学检测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并与同期卧床老年性非基底部肺炎患者进行比较。【结果】25例肺基底部肺炎患者均为长期卧床病人,其临床表现不典型,极少数有咳嗽、咯痰等症状,25例中仅4例X线检查发现肺部异常,CT则均于肺基底部发现局限性炎性病灶。【结论】卧床老年人肺炎好发于肺基底部,其临床表现不典型,病灶较小且相对局限,X线胸片检查易被隐匿,CT扫描则易检出病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重症肺炎患者机械通气期间采用气道分级管理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将76例重症肺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6例)按常规每2h一次胸部物理治疗;研究组(40例)根据气道分级评分将气道管理级别分为A、B、C、D四级,实施不同频次的胸部物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期间潮气量(VT)、呼吸频率(D、氧合指数(PaO2/FiO2)、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结果机械通气第7天,研究组患者VT、f、PaO2/FiO2均优于对照组(P均〈0.001),APACHEⅡ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01)。结论基于不同频次胸部物理治疗的气道分级管理有助于减少重症肺炎患者机械通气期间物理治疗产生的副作用,改善其呼吸功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20.
Introduction: Although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use of procalcitonin to guide antibiotic decis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s (ARI) decreases antibiotic consumption and improves clinical outcomes, algorithms used within studies had differences in PCT cut-off points and frequency of testing. We therefore analyzed studies evaluating procalcitonin-guided antibiotic therapy and propose consensus algorithms for different respiratory infection types.

Areas covered: We systematically searched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s (search strategy updated on February 2018) on procalcitonin-guided antibiotic therapy of ARI in adults using a pre-specified Cochrane protocol and analyzed algorithms from 32 trials that included 10,285 patients treated in primary care settings, emergency departments (ED), and intensive care units (ICU). We derived consensus algorithms for use of procalcitonin by the type of ARI including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bronchitis,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or asthma exacerbation, sepsis, and post-operative sepsis due to respiratory infection. Consensus algorithm recommendations differ with regard to timing of treatment (i.e. timing of initiation in low-risk patients or discontinuation in high-risk patients) and procalcitonin cut-off points for the recommendation/strong recommendation to discontinue antibiotics (≤ 0.25/≤ 0.1 µg/L in ED and inpatients, ≤ 0.5/≤ 0.25 µg/L in ICU patients, and reduction by ≥ 80% from peak levels in sepsis patients).

Expert commentary: Our proposed algorithms may facilitate safe and efficient implementation of procalcitonin-guided antibiotic protocols in diverse healthcare settings. Still, the decision about initiation and cessation of antibiotic treatment remains a clinical decision based on the patient assessment and the severity of illness and use of procalcitonin should not delay empirical treatment in high risk situ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