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保守治疗无效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近期疗效。 方法 通过TESSYS椎间孔镜技术治疗24例老年性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使用VAS评分、ODI指数、及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术后疗效。 结果 术后末次随访VAS评分为(1.83±0.48),明显低于术前(7.67±0.82)。术后末次随访ODI指数为(14.42±2.04)% ,明显低于术前 (69.83±2.82)%。改良Macnab疗效评价为:优 20 例,良 3 例,可 1 例。术后患者腿痛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 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良好,远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靶向穿刺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6月在泰州市中医院行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0例,根据术前、术后1天、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患者VAS评分和ODI指数评价疗效。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术后1天、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MacNab标准评分优54例,良10例,可6例,优良率91.4%。结论经皮椎间孔镜靶向穿刺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和椎板开窗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2017年2月~12月住院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经皮椎间孔镜组和椎板开窗组,每组30例。经皮椎间孔镜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椎板开窗组采用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于术前、术后7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采用VAS评分评价患者疼痛程度,采用ODI指数评价患者脊柱活动功能,末次随访时行Macnab疗效评级。结果 与椎板开窗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组的手术切口长度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ODI指数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椎间孔镜组术后7 d和术后1个月的VAS评分、ODI指数低于椎板开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和椎板开窗减压术均可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技术更有利于术后早期疼痛症状缓解和脊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钙化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抚顺矿务局总医院骨科收治的52例腰椎间盘突出伴钙化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通过患者的病历、定期门诊复查、电话随访进行数据收集。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来评价临床结果。结果术后腰腿痛VAS评分、ODI评分在术后6周、6个月、1年的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根据改良的Macnab标准,94.3%取得了优良结果,症状改善率为98.1%。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钙化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术治疗老年侧隐窝型腰椎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诊断为侧隐窝型腰椎狭窄症的老年患者共54例,根据患者及其家属意愿将其分为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术组(可视化组) 28例和标准TESSYS椎间孔成形术组(TESSYS组) 26例,比较2组患者的术中透视次数、椎间孔成形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前后VAS、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6个月改良Macnab疗效评定。结果可视化组术中透视次数、椎间孔成形时间和手术时间少于TESSY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术后VAS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和术后2 d、3个月、6个月的VAS以及术后6个月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术和标准TESSYS椎间孔成形术治疗老年侧隐窝型腰椎狭窄症的近期疗效相近,但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术可明显减少患者术中透视次数、椎间孔成形时间及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椎间盘镜手术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9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法分为对照组(椎间盘镜)和观察组(经皮椎间孔镜),每组各48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但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手术切口长度也较对照组明显短(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和ODI指数均较术前降低,且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和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盘镜手术和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均较好,但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其微创性更好,术后住院时间更短,患者更易接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采用全身麻醉下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8例采用全身麻醉下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费用及并发症等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前后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情况,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47. 26±7. 57)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2. 53±2. 85) m L;手术总费用(3. 24±1. 12)万元,术中均无硬膜囊撕裂、神经根损伤、血管损伤、血肿形成、脏器损伤等并发症。28例患者随访12~49个月,平均(15. 1±7. 6)个月。患者术后1周、术后12个月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和ODI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末次随访时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2. 86%。术后复发1例,经腰椎后路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后治愈。结论 全身麻醉下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具有术中无痛苦、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适用于难以配合局部麻醉手术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2月~2011年7月,我院收治的12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了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并获得随访。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12~20岁,平均14.6岁。比较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术后12个月时Macnab评分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7~30个月,平均21.3个月。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DI指数、下肢疼痛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Macnab评分标准,术后12个月时,优7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为91.7%(11/12)。结论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短期内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其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01月~2015年01月经侧路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2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应用疼痛视觉模糊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指数)及改良Macnab标准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周及术后1、3个月的VAS评分和ODI指数均显著低于术前,(值均0.05)。根据改良的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20例,良4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2.3%。结论应用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身体干扰小,不破坏脊柱稳定性,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后再手术解剖学优势及临床疗效。方法 运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严格按纳入标准选择解放军第一一三医院脊柱外科2011年5月—2014年4月收治的椎间盘突出症单纯髓核摘除术后复发患者25例。根据患者住院ID号尾数的奇偶分为2组:微创组13例,行侧后路椎间孔镜微创髓核摘除术;开放组12例,行后路开放髓核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的差异,以及采用ODI和VAS评分评价术后3个月、1年的疗效。结果 微创组手术时间(2.3±1.1)h,长于开放组的(1.9±0.8)h,术中出血量微创组(40±15)mL也少于开放组的(340±150)mL,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32, 5.466, P值均<0.05)。2组患者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0个月(微创组1例随访仅6个月),末次随访时微创组患者临床疗效优11例、良2例,开放组临床疗效优9例、良2例、可1例。2组患者在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随访时的ODI和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内术后3个月、术后1年的ODI、VAS评分均较术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采用的是侧后入路,与首次手术时后路术式非同一解剖入路,针对来自神经根腹侧的复发致压突出物,无需牵开神经根硬膜囊即可摘除突出物。椎间孔镜技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康复快、对脊柱生物力学影响小等优点,能够有效地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经皮穿刺椎间孔镜下采用TESSYS技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7年1月~8月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采用椎间孔镜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2例,观察患者年龄、病程、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恢复情况,比较手术前后患者VAS、ODI、JOA评分。结果 62例患者手术顺利,无转为开放手术病例。平均手术时间(74.84±18.74)min,平均住院时间(8.52±1.52)d;随访3~6个月,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8.20±1.14)分、(2.01±0.86)分和(1.13±0.64)分;JOA评分分别为(10.13±2.56)分、(22.57±1.69)分和(23.72±1.27)分;ODI评分分别为(40.46±5.55)分、(11.97±2.52)分和(9.13±1.48)分。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统计学意义显著(P<0.01)。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效果优56例,良5例,可1例。MacNab标准优良率达到98.39%。术后髓核残留1例,发生率为1.61%,术后复发3例,发生率为4.84%,术后神经根性痛觉过敏10例,发生率为16.13%,术后脑脊液漏患者2例,发生率为3.23%。59例患者末次随访时症状均无复发。结论 通过椎间孔镜下手术操作后,术后VAS、ODI、JOA与术前比较均显著改善,术中出血量较的传统手术有明显下降,微创手术缩短下地时间,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功能恢复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侧路椎间孔镜对椎间隙塌陷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探讨避免出口神经根损伤的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行侧路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椎间隙塌陷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7例,观察并比较术中、术后出口根并发症,术前、术后24h、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经皮椎间孔路径下内镜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LS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脊柱外科收治的35例中央型LS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经皮椎间孔路径内镜下椎管扩大成形、椎间盘摘除、神经根及椎管减压治疗,术后随访2年以上。记录手术完成情况,术后1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评估腰及下肢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末次随访参照改良MacNab标准评估综合疗效并记录随访期间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96.44±15.12)min,术中透视(9.72±3.34)次,出血量(18.11±4.31)mL、住院时间(4.12±1.12)d;术后1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腰、下肢VAS评分、ODI逐渐降低,JOA评分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MacNab标准手术优良率为88.57%;术后发生一过性腰腿痛2例,慢性腰痛1例,复发2例,无神经损伤加重、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椎间孔路径下内镜治疗中央型LSS创伤较小,术后恢复快,能有效改善疼痛症状及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导棒滑移结合偏心环锯技术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9例采用椎间孔镜导棒滑移结合偏心环锯技术治疗的L5/S1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过手术前后各时间点的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标准评估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神经根损伤、硬膜撕裂等严重并发症。术后2 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手术效果优15例,良11例,可3例,优良率为89.66%。结论椎间孔镜导棒滑移结合偏心环锯技术治疗L5/S1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后路椎板间入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e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术后康复及腰椎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82例LDH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组,各41例.对照组行椎间孔侧后方入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观察组行后路椎板间入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住院时间等,以及采用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两组术后3个月临床疗效以及分析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手术失血量较对照组低(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治疗优良率95.12%(39/41)与对照组90.24%(37/41)相比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88%(2/41)与对照组7.32%(3/41)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孔侧后方入路与后路椎板间入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LDH,均可有效改善患者腰椎功能,疗效良好,并发症少,而后路椎板间入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研究组局部麻醉下行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对照组全身麻醉下行次全切开椎板减压+内固定融合手术.分别在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评价患者腰、腿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6个月,使用腰椎Macnab评定标准对腰椎功能进行评分,比较腰椎Macnab评定优良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前后腰、腿VAS的差异.结果:治疗后6个月,研究组腰椎Macnab评定优良率为93.3%,对照组优良率为75.0%,研究组腰椎Macnab评定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比较对照组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切口长度和术后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6个月,两组腰部、腿部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腰部、腿部VAS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效果好,患者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伴有Modic改变(Modic Changes)的下腰痛(low back pain, LBP)患者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探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对伴有Modic改变的下腰痛患者手术节段终板信号的影响,观察术后终板信号的转归情况。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骨科诊治的86例伴有Modic改变的下腰痛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选择的研究对象的病变责任节段均为L_(4/5)间隙,根据术前腰椎核磁共振检查(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确定的Modic改变类型进行分组,将患者分成Ⅰ型Modic改变组(A组,30例),Ⅱ型Modic改变组(B组,52例)和Ⅲ型Modic改变组(C组,4例)。三组患者均进行术前相关检查,且三组患者均由同一组主刀医师完成手术。对三组患者分组进行术前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在末次随访时对三组患者再次统计VAS评分和ODI评分及其评分改善率,并要求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完善腰椎MRI检查,各组之间术前与术后终板信号的转归情况对比,随访半年到一年,平均随访7个月。结果出院后末次随访共完成77例,A组26例,B组49例,C组2例。术前三组的VAS评分,A组分别与B、C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三组ODI评分,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时三组的VAS评分,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ODI评分,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椎间植骨融合位置良好,未见有假关节形成;末次随访复查腰椎MRI发现A组Ⅰ型Modic改变有4例局部转变为Ⅱ型,余22例未见明显变化;B组Ⅱ型Modic改变有1例转变为正常,余48例未见明显变化;C组Ⅲ型Modic改变未见明显变化。结论在对伴有Modic改变的下腰痛患者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在研究随访期间,MRI影像结果显示有部分Ⅰ型Modic改变在向趋于稳定的Ⅱ型转归,Ⅱ型和Ⅲ型Modic改变为较稳定状态,终板信号未见明显转归。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硬膜外脓肿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5月至2019年5月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7例腰椎硬膜外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前后腰痛VAS、腿痛VAS、ODI、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ESR及CRP情况,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对7例患者随访8~36个月,平均(18. 4±8. 7)个月。术后1周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ESR及CRP等炎性指标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末次随访时上述指标均恢复到正常范围,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周及术后12个月,患者腰痛VAS、腿痛VAS和ODI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末次随访时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5. 71%,其中优5例,良1例,无患者复发。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是治疗腰椎硬膜外脓肿的有效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痛苦少、费用低、冲洗药物直达病灶、复发率低、切口易愈合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PELD)治疗单节段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40例单节段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 18~52岁,平均 32 岁。病变节段:L3/4 4例,L4/5 29例,L5/S1 7例。腰椎间盘突出的严重程度按照Lee分型标准,Ⅰ型3例,Ⅱ型7例,Ⅲ型21例,Ⅳ型9 例。40例患者均接受PELD ,其中采用椎间孔侧入路34例,椎板间入路6例。观察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天、1个月及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6个月复查MRI了解有无髓核再脱出情况,并采用MacNab 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5.9~72.0(59.8±12.5)min,术中出血量均<18 mL。术后椎间孔侧入路手术患者出现椎间隙感染1例,椎板间入路手术患者出现症状残留1例。4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8.2±2.7)个月。术后第1天、1个月、6个月疼痛VAS 评分分别为(2.3±0.7)、(0.8±0.3)、(0.3±0.1)分,ODI分别为21.3%±3.4%、11.9%±2.9%、3.1%±1.5%,均低于较术前的(7.2±1.3)分、62.8%±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812、8.750, P值均<0.05)。术后6个月复查MRI,1例椎板间入路手术患者存在脱出髓核残留,其余患者均未见髓核残留及复发。术后6个月按MacNab 标准评定疗效,优36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为95.0%。结论 PELD治疗单节段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满意,但头、尾端高度脱垂移位的患者对手术者来说仍是一项挑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并分析评价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TED)治疗肥胖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肥胖患者52例,比较术前、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JOA评分,采用改良MacNab标准来评定早期临床疗效,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用于评定手术的安全性。结果52例患者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8个月,其中4例患者术后出现出口根分布区域的感觉减退,经过3 d的脱水及激素治疗后症状消失。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7个月出现复发,后转为开放手术治疗后好转。与术前相比,术后VAS评分明显降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MacNab标准,术后末次随访时优16例,良29例,可4例,差3例,优良率为86.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优势,是治疗肥胖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