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胸主动脉疾病包括胸主动脉瘤、胸主动脉夹层、壁间血肿、穿透性溃疡及外伤性主动脉损伤等,是血管外科领域常见的危重急症。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始于1994年[1],已逐渐成为主动脉降部疾病的一线治疗方法[2]。不过,主动脉升弓部疾病的治疗由于涉及到弓上分支动脉重建的问题,仍以开放手术为“金标准”[3]。虽然结合了开放手术与腔内技术的去分支技术降低了侵入性[4],但仍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5]。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发展迅速。它使用近红外光代替声波,利用类似超声波脉冲回波成像的方式[1, 2],通过干涉法测量光在不同深度组织的折射率,从而生成高分辨的组织内部横截面图像[3]。目前OCT已被应用于临床多个领域,包括视神经病变[4, 5]、皮肤癌[6]、牙科[7]和血管等。OCT在冠状动脉的应用已比较成熟[8, 9],在评估斑块性质、血管壁钙化以及观测支架方面优于IVUS [10]。目前已有多项研究将OCT应用于周围血管,并证实其在外周动脉疾病的诊治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2001年钟世镇院士在香山会议提出“中国数字人”的构想,拉开了我国数字化研究虚拟人的序幕[1]。近年来,以三维可视化、3D打印、仿真模拟和分子成像为代表的数字医学技术已经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医疗的认知[2],特别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兴起后,在计算机辅助疾病诊断、分期分型、拟定治疗方案、疗效及预后评估等方面不断获得新的突破。随着计算机辅助技术与分子成像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自1994年日本Kitano等[1]首次报道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以来,经过20余年的发展,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2-6]。近年来,随着腹腔镜器械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腹腔镜胃癌手术亦逐渐迈向精准医学时代因此,胃肠外科医师仍在不断探索在腹腔镜下进行精确又简便地肿瘤定位与淋巴结导航方式,实现系统、充分地淋巴结清扫,以及安全保证吻合口血运[7-10]。  相似文献   

5.
<正>单孔及单部位腹腔镜技术早于单孔机器人之前出现,2007年Podolsky等[1]完成了首例成人经脐单部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008年Li等[2]通过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技术完成了儿童高位隐睾下降固定术。单孔及单部位腹腔镜技术目前已在小儿泌尿外科、小儿普通外科、新生儿外科等领域中广泛应用。2001年儿童机器人手术首次报道用于胃底折叠术[3]。有学者尝试将单孔腹腔镜技术应用于达芬奇机器人,2013年Tobis等[4]报道了达芬奇Si系统辅助首例儿童单孔腹腔镜肾盂成形术。随后,单孔机器人达芬奇SP系统问世,2014年Kaouk报道利用达芬奇SP原型机999完成了19例成人泌外手术。2018年最新一代达芬奇SP系统批准用于临床,单孔机器人在成人手术中广泛应用。儿童因其群体的特殊性,目前报道较少,Kang等[5]报道了儿童首例达芬奇机器人SP系统辅助腹腔镜肾盂成形术。2022年国内学者应用达芬奇Xi系统经脐单孔完成儿童肾盂成形术和卵巢良性肿瘤剔除术等手术,术后无明显并发症且...  相似文献   

6.
<正>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是常见的骨骼肌肉系统损伤,常见于中青年[1~3]。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如何选择尚存争议[4,5],但对于运动员、年轻人等运动功能要求较高的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更加肯定[6]。跟腱断裂的手术方式多样,近年来出现各种微创术式[7,8]。术式以及医生经验的差异导致术后外固定佩戴时间以及早期功能锻炼计划有所不同[9,10]。传统的术后康复方案通常需要严格非负重跖屈位石膏固定6周[11],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无数优秀的外科医生不断探索和拓展,胆道外科技术发展迅猛;但胆道外科有着疾病谱广、解剖变异大、病理生理学复杂多变、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术后并发症多等诸多特点,故胆道外科却仍然是腹部外科中手术最复杂、难度最大、也是预后最差的领域之一[1-5]。胆道外科手术的复杂性体现在诊疗全流程的诸多不确定性[6]。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舒适化医疗的推广,无痛人工流产术应用越来越广泛[1]。丙泊酚具有起效迅速、代谢快、苏醒完全等特点,是无痛人工流产术、无痛胃肠镜检查、无痛取卵、无痛宫腔镜检查等门诊短小手术麻醉的主要静脉麻醉药[2]。但丙泊酚所致的注射痛、呼吸抑制、低血压、低血氧等不良事件也引起了广泛关注[3]。由于丙泊酚无镇痛作用[4],在无痛人工流产术的麻醉中复合纳布啡虽然可以减少丙泊酚用量以及缓解术后子宫收缩痛[5],但仍有部分患者会发生注射痛与呼吸抑制、  相似文献   

9.
自1994年日本Kitano等[1]首次报道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以来,经过20余年的发展,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在临床上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2-4]。近年来,随着腹腔镜器械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腹腔镜胃癌手术亦逐渐迈向精准医学时代。因此,腹腔镜胃肠外科医师仍在不断探索如何在腹腔镜下进行简便而精确的肿瘤定位与淋巴结导航。  相似文献   

10.
<正>氨甲环酸是一种赖氨酸类似物,它通过竞争性与纤溶酶原分子上的赖氨酸结合位点结合,阻止纤溶酶的形成,从而抑制纤维蛋白凝块的裂解,发挥其抗纤溶作用[1-3]。开放性脊柱融合术的许多术式(如后路椎体间融合术)需要将椎旁肌剥离至横突以获得充分的手术视野;同时,手术过程中椎板减压及刮除椎体终板后会暴露较大面积的松质骨面[4-5];而椎体为海绵状结构,具有丰富的血液供应,手术过程中及术后常常伴随着较多出血[6]。大量出血会影响患者循环系统、凝血功能,并可导致许多相关并发症的发生[7],而由此产生的异体输血存在发生血栓栓塞、感染、过敏等并发症的可能性[8]。减少手术出血量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常见的方式包括缩短手术时间、术中及时止血、围手术期应用止血药物等[9]。近年来,抗纤维蛋白溶解剂越来越多地用于减少出血和同种异体输血。其中,氨甲环酸是研究和使用最广泛的药物[10]。但氨甲环酸在围手术期的应用途径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