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瓷面处理对金属托槽与瓷面粘接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瓷面的不同处理方法对金属托槽与瓷面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 150个烤瓷试件随机分5组:(1)37%磷酸酸蚀1 min;(2)9.6%氢氟酸(HF)酸蚀3 min;(3)氧化铝微粒喷砂处理;(4)金刚砂车针打磨;(5)表面未处理.根据是否使用硅烷偶联剂分成2个小组,每组15个试件.使用京津釉质粘接剂粘接托槽.经冷热循环疲劳实验后检测抗剪切强度.结果 未使用偶联剂组的抗剪切强度,未达到临床要求,使用偶联剂后的抗剪切强度,9.6%HF组、打磨组、喷砂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使用偶联剂试件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9.6%HF酸蚀、喷砂处理、打磨粗糙等方法处理瓷面可提高粘接强度,处理后使用硅烷偶联剂获得满意的粘结强度.37%磷酸处理瓷面及单一使用偶联剂不能达到临床要求的粘结强度.  相似文献   

2.
树脂托槽与瓷修复材料粘接抗剪切强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瓷表面处理方法对树脂托槽与瓷修复体粘接抗剪切强度的影响,找到适合瓷面与树脂托槽粘接的粘接剂和瓷表面处理方法。方法90颗制作好瓷贴面的离体牙随机均分为A、B、C三组:A组使用京津釉质粘合剂,B组使用光固化复合树脂,C组使用BISCO正畸单组分粘接剂粘接树脂托槽。每组再按照瓷表面处理方法的不同分为三组,在粘接前分别用酒精擦拭、打磨去釉氢氟酸酸蚀和打磨去釉氢氟酸酸蚀后涂硅烷偶联剂处理瓷贴面表面。所有样本在37℃恒温水浴中储存24小时后测定抗剪切粘接强度并记录去粘接后瓷贴面的破裂情况。结果BISCO正畸单组分粘接剂组的粘接强度明显高于京津釉质粘合剂组和光固化复合树脂粘接剂组(P<0.05),瓷贴面经打磨去釉氢氟酸酸蚀或再涂硅烷偶联剂处理后使用BISCO正畸单组分粘接剂粘接取得了正畸临床有效的粘接强度。各组去粘接后瓷破裂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京津釉质粘合剂和光固化复合树脂粘接剂不适于正畸树脂托槽的粘接,BISCO正畸单组分粘接剂经打磨去釉、氢氟酸酸蚀后才能取得正畸临床有效的粘接强度,瓷面涂布硅烷偶联剂可增加其粘接强度且对去粘接后的瓷面破裂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硅烷偶联剂对金属托槽与瓷面黏接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硅烷偶联剂(CP)的使用对金属托槽与瓷面黏接强度的影响.方法 150个烤瓷试件按不同瓷面处理随机分5组:A组喷砂处理;B组金刚砂车针打磨;C组9.6%氢氟酸酸蚀3 min;D组37%的磷酸酸蚀1 min;E组为未处理组.再根据是否使用CP各分2小组,每小组15个试件.黏接剂为3M UniteTM黏接剂(3M).托槽粘接后在5℃和55℃水浴箱之间进行冷热水温度循环实验,使用材料实验机检测抗剪切强度,并记录瓷破裂指数(PFI),计算瓷破损率.结果 使用CP后平均抗剪切强度有显著提高,与未使用CP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瓷破裂率高于未使用CP组,两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瓷面经处理后使用CP粘接托槽可达到满意的粘结强度,但瓷面破损及重新修复的机率增加.  相似文献   

4.
①目的研究金属托槽与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面粘接时,不同表面处理方法对粘接抗剪切强度及去粘接后修复面完整性的影响。②方法将60个光固化复合树脂面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用京津釉质粘合剂和光固化复合树脂粘接金属托槽;每组再按不同表面处理方法随机分为3小组:体积分数0.37的磷酸酸蚀组、打磨粗糙组和对照组。测定粘接抗剪切强度,并记录去粘接后的树脂面破裂情况。③结果打磨粗糙组和体积分数0.37的磷酸酸蚀组的粘接抗剪切强度达到了正畸有效粘接强度,打磨粗糙组的粘接抗剪切强度高于对照组和磷酸酸蚀组(F=9.85,q=2.91~8.37,P<0.05);打磨粗糙组和磷酸酸蚀后光固化复合树脂粘接组去粘接后的树脂面破裂率均明显高于两个对照组和磷酸处理后京津釉质粘合剂粘接组(P=1.19×10-4~2.30×10-2)。④结论体积分数0.37的磷酸处理树脂面后,京津釉质粘合剂粘接金属托槽与光固化复合树脂可获得正畸有效粘接强度,同时降低去粘接后的修复面的破裂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喷砂、酸蚀及硅烷偶联剂等表面处理方法对热压铸陶瓷,玻璃渗透陶瓷和氧化锆陶瓷与不同种粘结剂的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样本分为热压铸陶瓷组,渗透陶瓷组和氧化锆陶瓷组。每组各20片,各组中再随机分为A,B,C,D4小组,每组5片。分别应用不同种表面处理方法和粘结剂,测其剪切强度。结果方差分析表明热压铸陶瓷组中酸蚀涂硅烷树脂粘结组粘接强度最高,喷砂玻璃离子粘结组粘接强度最低。渗透陶瓷组中喷砂玻璃离子粘结组粘接强度最高,酸蚀涂硅烷树脂粘结组粘接强度最低。氧化锆陶瓷组中喷砂玻璃离子粘结组粘接强度最高,酸蚀涂硅烷树脂粘结组粘接强度最低。结论应用常规树脂粘结剂粘固热压铸陶瓷修复体取得较好的粘同效果,采用酸蚀和硅烷偶联剂的表面处理可取得最大粘结强度。但常规树脂粘结剂粘固渗透陶瓷和氧化锆陶瓷修复体取得的粘固效果不理想。临床上应根据全瓷修复体的种类选择适当的粘结剂系统和表面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6.
①目的 探讨用不同处理方法 在瓷面上粘结的金属托槽去除后,抛光对瓷表面粗糙度的影响.②方法 40个烤瓷试件随机分成5组,各组试件瓷面上先粗化处理,粘结金属托槽后经剪切力去除,用粗糙度仪测定瓷面粗化处理前后、抛光后瓷表面粗糙度值.③结果 瓷面粗化处理后各粗化处理方法 的比较,第1、2、4、5组间无差异(P>0.05),第3组与其他各组比较有差异(P<0.05).抛光前后各组粗糙度值的比较,第1、2、5组间无差异(P>0.05),第3组和第4组分别与其他各组比较有差异(P<0.05).抛光后与粗化处理前比较,各组均达到了处理前水平(P>0.05).④结论 机械打磨和氢氟酸酸蚀的联合应用最能影响瓷表面的粗糙度,机械打磨、氢氟酸酸蚀以及喷砂和氢氟酸酸蚀联合应用效果次之,喷砂对瓷表面粗糙度影响最小.抛光能使托槽去除后,瓷表面粗糙度能达到对照组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表面处理方法的硅涂层对氧化锆陶瓷结合性能的影响。方法将氧化锆陶瓷片随机分成4组:空白组、喷砂组、喷砂+涂层组、啧砂+涂层+硅炕偶联剂组,每组6片。在4组试件的结合面烧结牙本质瓷用于剪切实验,测试其结合强度,数据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喷砂+硅涂层+硅烷偶联剂表面处理的氧化锆陶瓷的剪切强度最高,与其他各组剪切强度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喷砂+硅涂层组与喷砂组及空白组之间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喷砂组与空白组相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喷砂+硅涂层+硅烷偶联剂表面处理的氧化锆陶瓷的剪切强度最高,可以显著提高氧化锆与不透明牙本质瓷的结合强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喷砂预处理和表面处理剂对钴铬合金-瓷聚合体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制作圆形钴铬合金铸造试件40个,分为两组,分别用60#和150#Al2O3进行喷砂处理,各组试件分别采用2种表面处理剂(Metal photo primer和Primer paste)和2种瓷聚合体(Solidex和Ceramage)制备钴铬合金-树脂粘接试件,测试抗剪切粘接强度。结果实验表明60#Al2O3喷砂预处理可以获得更大的粘接强度,Ceramage组抗剪切粘接强度显著高于Solidex组(P<0.05),而不同的金属表面处理剂对粘接强度无显著影响。结论喷砂粒度对钴铬合金与瓷聚合体的粘接强度有显著影响,不同瓷聚合体系统对与钴铬合金的粘接强度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偶联剂对贵金属烤瓷基底瓷剥脱面与树脂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制备人工模拟金属基底瓷剥脱面试件64个,32个试件使用40%磷酸凝胶酸蚀,32个试件使用9.6%氢氟酸凝胶酸蚀;64个试件分为4组,使用4种不同偶联剂分别对试件表面进行处理,制作粘接试件;试件经37℃恒温水浴24h后,置于电子万能试验机上,测定金合金-树脂粘接抗剪强度,观察试件粘接断面情况。结果:两种酸蚀条件下,使用的4种偶联剂对金合金-树脂粘接面的抗剪强度无差异(P〉0.05)。结论:偶联剂种类及酸蚀处理方式对金合金-树脂的粘接强度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3种不同表面处理方式对氧化锆晶相转变、表面粗糙度、抗剪切及抗折强度的影响。方法:制作氧化锆试件并随机分为4组:(1)空白对照组,试件表面不做任何处理;(2)氧化铝喷砂组,用110 μm氧化铝颗粒距离10 mm垂直喷砂21 s, 气压0.25 MPa; (3)激光蚀刻组,试件表面均匀涂布石墨粉,以2 W(200 mJ/10 Hz)铒:钇铝石榴石 (Er:Yttrium Aluminum Garnet,Er:YAG)激光均匀辐照试件表面30 s;(4)热酸蚀组,将试件置于1 ∶1混合的40%(质量分数)硝酸与68%(质量分数)氢氟酸蚀液密闭反应釜中,100 ℃水浴锅中反应30 min。检测不同表面处理后氧化锆晶相结构、表面粗糙度、抗剪切及抗折强度的改变,所得数据运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X射线衍射仪图谱(X ray diffractometer,XRD)显示4组试件表面单斜相晶型的体积百分数分别为0.91%、12.50%、6.64%、17.81%,经过3种表面处理后,氧化锆表面发生了程度不等的四方相向单斜相的转变。表面粗糙度:空白对照组(0.29±0.01) μm,氧化铝喷砂组(1.05±0.11) μm,激光蚀刻组(0.73±0.04) μm,热酸蚀组(1.31±0.06) μm,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剪切强度:空白对照组(7.09±0.46) MPa,氧化铝喷砂组(12.14±1.51) MPa,激光蚀刻组(8.82±0.74) MPa,热酸蚀组(11.97±0.99) MPa,氧化铝喷砂组与热酸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点弯曲强度:空白对照组(933.70±44.13) MPa,氧化铝喷砂组(850.95±60.66) MPa,激光蚀刻组(771.53±68.08) MPa,热酸蚀组(766.27±57.49) MPa,激光蚀刻组与热酸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其余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不同表面处理后,氧化锆表面发生了程度不等的四方相向单斜相的转变。3种处理工艺均有效提高了氧化锆与树脂水门汀的粘结强度,同时也会导致氧化锆抗折强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11.
王聪  韩大江 《四川医学》2014,(8):960-962
目的研究在粘结前使用液体剂封闭剂Biscover LV以预防釉质脱矿对托槽粘接抗剪强度的影响。方法将正畸拔除的60颗离体前磨牙经37%磷酸酸蚀30秒后,随机等量平分为A、B两组,A组:先涂Biscover LV液体封闭剂再粘接,B组直接粘结托槽。每组再分别使用以下三种粘结剂,每小组10个:1非调拌性牙釉质粘合树脂(西湖巴尔);2Transbond XT光固化树脂粘结剂;3光固化型的Fuji Ortho LC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将6组试件经37.0℃恒温水浴48 h后,进行冷热温差(5.0℃30 s、55.0℃30 s)循环1200次。于材料力学实验机上测试剪切强度,10倍体视显微镜下观察托槽脱落后牙面树脂残留情况并进行评估。结果方差分析表明各组抗剪切粘接强度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RI记分粘结破坏发生多数发生在粘结剂内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粘结前使用液体封闭剂预防釉质脱矿,不影响托槽粘接抗剪强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Nd∶YAG激光与氢氟酸(HF)联合处理的瓷面,探讨不同瓷表面处理方法对瓷面与托槽粘结强度的影响。 方法:将48个金属烤瓷试样根据表面处理方法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HF组、机械打磨组、0.75W激光组、1.05W激光组和1.45W激光组。经温度循环实验后,测定各组试样剪切强度和拉伸强度。 结果:各处理组试样剪切强度和拉伸强度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5W激光组和1.45W激光组试样剪切强度和拉伸强度与HF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5W激光组试样剪切强度和拉伸强度均高于其他各组(P<0.05)。试样的剪切强度与拉伸强度呈正相关关系(r=0.426,P=0.000)。 结论:能量参数为1.05W的Nd∶YAG激光与HF联合处理即可获得理想的粘结强度,且剪切强度愈大其拉伸强度愈大。  相似文献   

13.
杨静  郑丰富 《中外医疗》2011,30(15):29-30
目的研究不同表面处理方法对钴铬合金与瓷结合力的影响,以寻找合理有效的钴铬合金表面处理方法,为临床钴铬烤瓷修复体的制作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实验根据ISO9693标准中三点弯曲法制作试件,试件随机分3组,每组16个,分别采用600目砂纸打磨,打磨+喷砂及打磨+喷砂+酸洗的表面处理方法,于试件中部烤瓷,通过对结合强度的测试分析,钴铬合金与瓷的结合强度,将结果与Ni-Cr合金组进行比较。结果经过喷砂和喷砂酸洗后,VitaTitankeramik瓷粉与钴铬的结合强度为(47.36±4.52)MPa和(50.44±4.93)MPa,显著高于打磨组的(38.12±3.78)MPa(P〈0.05),喷砂和喷砂酸洗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通过喷砂及喷砂处理的各组结合强度均达到ISO9693临床标准(〉25MPa)。结论喷砂及喷砂酸洗能有效增强钴铬与瓷的结合力,满足临床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酸蚀方法处理牙面后对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 resin-modified glass ionomer cement, RMGIC)托槽粘接的影响。方法:将110颗人下颌前磨牙完全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 A组)、35%磷酸酸蚀组(B组)、10%聚丙烯酸酸蚀组(C组)、自酸蚀光固化组(D组)和自酸蚀后冲洗组(E组),每组22颗牙。各组牙齿在经过不同处理后立即用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接方丝弓托槽,经冷热循环试验后各组20颗进行抗剪切强度( SBS)测试并记录粘接残留指数( ARI),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另2颗牙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观察纵剖面。结果:各组SBS和ARI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其中B组[(9.4295±2.1764) MPa]和C组[(7.6130±2.5202)MPa]的SBS明显高于其他组,但粘接剂残留量也高于其他组;A组[(3.7865±1.7112)MPa]和D组[(4.1265±1.9664) MPa)]的SBS差别不大(P>0.05), E组[(5.7095±1.7787)MPa]略高于D组(P<0.05)。 LSCM观察到C组的粘接界面形成细小的突触而D组的粘接界面存在薄膜。结论:用10%聚丙烯酸预处理牙面能提供适宜临床需求的正畸粘接强度,使用光固化自酸蚀处理剂( AdperTM Easyone,3M ESPE)并不能明显提高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的粘接强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国产陶瓷托槽的粘结性能,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将60颗上颌前磨牙包埋后随机分成6组,分别用光固化复合树脂粘结剂、化学固化复合树脂粘结剂粘结国产陶瓷托槽、进口陶瓷托槽、国产金属托槽,用Instron万能材料力学实验机测试其抗剪切强度,同时计算牙面粘结剂的残留指数( Adhesive Remnant Index, ARI),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国产陶瓷托槽与进口陶瓷托槽、国产金属托槽之间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统计结果显示2种粘结剂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ARI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国产陶瓷托槽的抗剪切强度明显低于进口陶瓷托槽和国产金属托槽;国产陶瓷托槽无论与光固化复合树脂粘结剂还是化学固化复合树脂粘结剂联合使用,都能满足临床需要;所有组别中,粘结破坏多位于托槽与粘结剂界面。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两种酸液在加热条件下蚀刻处理对氧化锆陶瓷与树脂初期粘结强度的影响?方法:制作32个氧化锆陶瓷片,分为4组分别进行表面处理?A组:喷砂;B组:喷砂+H2SO4和(NH4)2SO4混合液煮沸下处理30 min + Clearfil Ceramic Primer涂底剂;C组:喷砂+HF和HNO3混合液煮沸下处理30 min + Clearfil Ceramic Primer涂底剂;D组:喷砂 + Clearfil Ceramic Primer涂底剂?制备复合树脂柱,以树脂水门汀将其粘固于处理过的氧化锆陶瓷表面?粘结试件水储24 h后,测试剪切粘结强度?扫描电镜观察各处理组的陶瓷表面?结果:A组的粘结强度值最低,D组其次,B?C组的粘结强度值较高且无显著性差异?扫描电镜观察发现两种酸蚀刻后形成了与喷砂不同的粗化表面形态?结论:两种酸液在加热条件下能够对氧化锆陶瓷进行蚀刻粗化,同时可对其初期粘结强度起到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喷砂处理对脱落托槽与牙面粘结的抗剪切强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因正畸需要而拔除的健康前磨牙30颗,粘结新托槽并于1 h后去除.随机将前磨牙分为A、B、C 3组,每组10颗.A组采用喷砂法去除脱落托槽底板粘接剂后重新粘结,B组对脱落托槽采用简单清洗法处理后重新粘结;C组粘结新托槽.分别测量各组抗剪切强度并记录粘接剂残留指数.结果 A、B、C 3组的抗剪切强度分别为(15.91±6.69)、(9.42±3.49)和(19.32±4.31)MPa,A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著高于B组(P值均<0.01).结论 喷砂处理能增强脱落托槽与牙面粘结的抗剪切强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复合树脂与玻璃陶瓷的微拉伸粘接强度,以及树脂表面处理和老化对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 制备离体牙牙本质块、树脂块及瓷试块,使用树脂水门汀粘固。根据粘固底物(牙本质与瓷或树脂与瓷)、不同树脂表面处理以及是否温度循环老化进行分组。对照组为牙本质与瓷粘固(A1、A2组);实验组为树脂与瓷粘固,对树脂表面不处理(B1、B2组)或分别进行以下处理,即甲基丙烯酸酯单体(C1、C2组)、硅烷化(D1、D2组)、粗化(E1、E2组)、抛光(F1、F2组)处理后再与瓷粘固。将粘固后的试块切为长方体试件,试件制备后即刻(A1~F1组)或经温度循环后(A2~F2组)测试微拉伸粘接强度。扫描电镜观察试件断面形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老化前后,未经表面处理的树脂与瓷的微拉伸粘接强度[B1 (30.02±3.85) MPa,B2 (26.83±3.14) MPa]均高于牙本质与瓷[A1 (20.55±4.51) MPa,A2 (12.94±0.69) MPa](P<0.05)。与未行表面处理(B1、B2组)相比,经表面处理后树脂与瓷(C1~F1、C2~F2组)的粘接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树脂与瓷粘固,可获得不低于牙本质与瓷的粘接强度,对树脂进行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处理、硅烷化、粗化或抛光等表面处理不能有效提升树脂与瓷的粘接强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复合树脂与玻璃陶瓷的微拉伸粘接强度,以及树脂表面处理和老化对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 制备离体牙牙本质块、树脂块及瓷试块,使用树脂水门汀粘固。根据粘固底物(牙本质与瓷或树脂与瓷)、不同树脂表面处理以及是否温度循环老化进行分组。对照组为牙本质与瓷粘固(A1、A2组);实验组为树脂与瓷粘固,对树脂表面不处理(B1、B2组)或分别进行以下处理,即甲基丙烯酸酯单体(C1、C2组)、硅烷化(D1、D2组)、粗化(E1、E2组)、抛光(F1、F2组)处理后再与瓷粘固。将粘固后的试块切为长方体试件,试件制备后即刻(A1~F1组)或经温度循环后(A2~F2组)测试微拉伸粘接强度。扫描电镜观察试件断面形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老化前后,未经表面处理的树脂与瓷的微拉伸粘接强度[B1 (30.02±3.85) MPa,B2 (26.83±3.14) MPa]均高于牙本质与瓷[A1 (20.55±4.51) MPa,A2 (12.94±0.69) MPa](P<0.05)。与未行表面处理(B1、B2组)相比,经表面处理后树脂与瓷(C1~F1、C2~F2组)的粘接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树脂与瓷粘固,可获得不低于牙本质与瓷的粘接强度,对树脂进行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处理、硅烷化、粗化或抛光等表面处理不能有效提升树脂与瓷的粘接强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自粘结树脂水门汀对不同表面处理的人牙本质的粘结效果。方法将24个人牙本质试件随机分为3组,分别施以不同表面的处理(A组不处理;B组磷酸酸蚀10s;C组磷酸酸蚀10s+One-step粘结剂)。使用Biscem双固化树脂水门汀制作牙本质/树脂水门汀粘结试件,测试剪切粘结强度,扫描电镜观察粘结界面形态。结果 A组试件的粘结强度值为6.13±1.11MPa,B组为6.53±1.12MPa,C组为9.46±0.52MPa。C组的粘结强度值最高,A组和B组的粘结强度值无统计学差别。结论是否用磷酸酸蚀牙本质对Biscem自粘结树脂水门汀的粘结强度没有影响,但磷酸酸蚀结合应用One-step粘结剂进行牙本质表面处理能够提高Biscem树脂水门汀的粘结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