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正> “神”在《内经》中出现约百余次之多,涵义很广,然由于《内经》成书于两千年前,文字古奥、术语不易正确理解,对《内经》中“神”的误解时有发生。多年来,许多中医工作者对“神”作了较为广泛的探讨研究,现将有关资料综述如下: 一、神的涵义:《内经》论“神”与先秦诸子同出一源。神字的本义,指北斗的斗柄,而斗柄是划分阴阳界限的标帜,气化活动的指挥棒。《说文解  相似文献   

2.
子午流注纳子法经脉配地支的理论基础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午流注是时间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子法是子午流注针法的一种取穴方法。它是以“天人相应”的观点为基础,结合人体经脉循行、气血流注的原理,配以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学说而形成的,以一天十二时辰(地支)配合相应经脉按时开穴的方法。关于纳子法中十二经脉配合十二地支,《针灸聚英》[1]所载歌诀如下:“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午心小未中,申膀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整理,本文认为经脉配地支的理论基础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关系密切。1昼夜更替节律人与天地相应,自然界昼夜的节律性更替必定影响到人体的生理活…  相似文献   

3.
“阴阳”二字,古之写法甚多,如“阴阳”、“阥阦”、“■”、“(气月)氜”……可见,均以“阝”为偏旁,“阝”象形字为“(户子)”,即“阜”字,代表大陆之义。若“■”照在大陆上则阴,“⊙”照在大陆上则阳;以“阥阦”论,则大陆上的水为阴、火为阳;从“阴阳”字形分析,则“■”代表今时云遮无阳光为阴,“易”代表太阳升在地平线上”,“■”照耀百姓“■”是为阳。  相似文献   

4.
土生说字:孩     
"孩",形声字,从子,亥声。"子"本指婴儿,泛指幼小的;"亥"可视为"咳"省字,有小儿笑之意。"子""亥"为"孩",与"咳"同,本义指小儿笑。《说文·口部》:"咳,小儿笑也。孩,古文咳从子。""子"有子女之意,后泛指子孙后代;"亥"为十二地支最末一位,表示小。"孩"为最小的子女,即婴儿、幼儿之意。《广韵·哈韵》:"孩,始生小儿。""孩"后引申指幼小、幼稚。"子"为地支之首,"亥"为地支之末。"孩"为"子""亥"相接,意谓首末相连,为十二个时辰的不断轮流更替,代表着生命的代代相传、绵延相  相似文献   

5.
明代杨继洲在其针灸巨著《针灸大成》有一段简短的著述,叫《十二经纳地支歌》。其内容为:"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己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寥寥数语,二十八个字,其寓意之深刻,足使吾辈冥思终身。读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蔡洪光先生著《实用  相似文献   

6.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此处的“精”和“神”二字,分别有其各自的含义。“精”,是指精气、肾精;“神”,则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精神,亦即情绪、心理活动。故“精神”二字当指  相似文献   

7.
子午流注针法是按时取穴的一种针法,就是首先推算出每日每时的日时干支后,才能定经取穴。本方法简便易行为使用子午流注针法提供了快速便利的条件。一十二地支的位置与分属时间在手图上定位把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分别按放在左手掌侧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指尖处与横纹上以利快速推算,同时把每个地支是属什么时间,也随着十二地支在手掌上定位,按放在一起,固定不移。以后推算干支时,天干围手掌图上地支转推算即可。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房内记》医方中的四个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以下论点:“以汁【□】之”的缺文不能补作“■(歠)”或“■(飲)”,而应补作“洒”或“沃”“■(洗)”等字;“枣种”不是指大枣,而是指大枣的种子,即枣仁;“澡石”不是一味药,而是处理药石的一种方法;桑枝不是桑枝汁,二者在医疗活动中的运用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9.
“秋伤于湿”指中秋以前,秋之前半截也,乃伏气为病,属阳明从中气而化也。“秋伤于燥”源于《内经》,指秋风之后,乃秋之后半截也,因肺金本燥。总之,二者以“天人相应”之理论,从不同角度来认识邪气致病。  相似文献   

10.
<正> “子午流注”是我国“时间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机体的气血循行,专以时辰为主的十二经流注法。十二经脉配属十二地支,每日自寅时起于手太阴肺经,至丑时终于足厥阴肝经,如环无端,循环不止。正常情况  相似文献   

11.
"神"字的义蕴在"申"。"申"乃记闪电义之"电"字的初文。由"申"组构的汉字族群,可以探索古人对闪电所作的观物取象式的哲学思考,而这一思考可窥见古老中医对人体生命现象富蕴哲理的睿识。  相似文献   

12.
《灵枢·九针十二原》开始部分有这样一段文字:“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覩其疾恶知其原”,其中“神乎神客在门”六字,诸家注本标点不一:一种是“神乎神,客在门。”另一种是“神乎!神客在门。”前者是传统标点法,如清代张景岳《类经》注、张志聪《灵枢集注》、马元台《灵枢注证发微》、及今人的《灵枢经白话解》、《灵枢经语释》等;后者最早见于日本丹波元简《灵枢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7月第1版),后又有  相似文献   

13.
《灵枢·营气篇》:“气从太阴出……,从脾注心中。”一日十二地支与脏腑相配,己属脾,午属心。若脾气充盈,则心气旺盛。日中阳隆,人当畏热。正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是不应四时之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揭示了人体疾病与时间节律的关系和变化规律,以“时”为纲领,提出一个昼夜循环共十二时辰,六经各有“当旺之时”。脐十二地支全息进针法是脐针治疗中常用的定位进针方法,与时间医学密切相关,临床多用于治疗发作或症状有明显时间规律的慢性疾病,若从“六经病欲解时”入手运用该疗法,则因时制宜,因势利导,可获佳...  相似文献   

15.
林殷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3,18(11):646-648
本文在考证历代文献的基础上 ,从“志”与“小”字的字义、字形与医理三个方面 ,探讨了中医学理论中“志心”与“小心”的关系。指出“志心”之说在前 ,“小心”之说在后 ;至少在唐朝以前 ,“志”与“小”字在字义上是相通的 ,可互换使用 ,这在古代医籍和史籍中均有例证 ;篆体“志”字的上半部分 ,在字形上与手写体“小”字颇为相近 ,不排除古人在竖版抄写过程中将“志”字一分为二 ,误写或简写为“小心”两字的可能。隋唐医家杨上善所谓“志心” ,是从脊椎之下往上数 ,系指左肾 ,因其藏志而为“肾神”。唐代医家王冰所谓“小心” ,是从脊椎之上往下数 ,指“真心神灵之宫室” ,可以理解为中医学的“心包络”。两位医家在“志心”与“小心”问题上的理解或诠注的歧义 ,反映出各自不同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灵枢.九针十二原》中“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的理解感到有困难。笔者认为其中的“有”通“又”,所谓“阴有阳疾”,即为“阴又阳疾”,指寒热象不明显或寒热夹杂的病证。特从历代文献的注释、“有”字的字义、足三里穴的主治等三大方面说明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粗守关,上守机”是《九针十二原》中指导针灸临床治疗的纲要,但在现行教材的针灸治疗原则中并未明确提及“守机”。同时,历代医家对于“上守机”的认识中,也缺乏对“机”之本字与前后文的字义、文义的深入理解。故此,从文字本义角度,来阐释“上守机”的内涵,认为“守机”重在未刺之前的指下探寻,重视与疾病状态相关的体表位置及其对体表刺激的反应。  相似文献   

18.
“神”在祖国医学中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人体的面色、眼神、应答、肢体活动姿势等 ,无不包含在神的范围之内。《素问·移精变气论篇》谓“得神者昌 ,失神者亡”就是这种广义之神。狭义之神即心主神志 ,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其在一定条件下影响着整个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协调和平衡。因而 ,“神”为生命之主宰 ,神的得失存亡 ,反映了人体脏腑气血之盛衰 ,是临床上决断生死的重要关键。《灵枢·本神》曰 :“凡刺之法 ,必先本于神”。即提示了“神”在针刺治疗中的重要作用。笔者仅从针刺治…  相似文献   

19.
“神”在中国古代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素问·天元纪大论》:“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苟子·天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而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小针之要,易陈而难人,粗守形,上守神……”说明“神”在针刺过程中至关重要,针灸刺疗关键在于调神。  相似文献   

20.
子午流注是针灸学中的一种按时配穴方法,子午是指时间,流注是指气血运行而言。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故“子午流注者,谓刚柔相配、阳阴相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也”。子午流注的运用分为“纳子法”与“纳甲法”两种。以十二地支为主的名纳子法,方法简便,易于操作和掌握,故在此不于阐述。以十天干为主的名纳甲法,是子午流注的重要部份。纳甲法的临床应用,首先要将患者来的日、时干支推算出来,然后结合人体十二经脉的流行和井荥俞原经合的五行相生规律来顺序开穴。也就是说,此法是按时开穴,时上有穴,穴上有时,所以《针灸大成》中指出: “按日起时,循经寻穴,时上有穴,穴上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