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院自1994年1月~1998年12月,共收治60岁以上老年人闭合性颅脑损伤病人298例,其中死亡 51例(17.1%)。本文就其死亡原因和救治特点进行探讨。1临床资料 本组死亡患者51例,男32例,女19例,年龄61~87岁(平均 67. 44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37例(72.5%),坠跌伤 11例(21.6%),打击伤 3例(5.9%)。伤情(按 GCSS分型[1]):特重型颅脑损伤23例(45.2%),重型颅脑损伤 17例(33.3%),中型颅脑损伤 9例(17.6%),轻型颅脑损伤 2例(…  相似文献   

2.
交通伤院前死亡的发生特点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分析交通伤院前死亡的发生特点及其规律。探讨交通伤院前急救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至2004年交通伤院前救治476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交通伤死亡810例中,院前死亡752例。占92.84%(其中现场死亡413例,占54.92%;运送途中死亡92例,占12.23%;急诊室死亡247例,占32.85%);死亡的直接原因为重型颅脑损伤481例(63.96%)、严重多发伤113例(15.03%)。结论交通伤死亡病例主要发生在院前阶段,而现场死亡的比例最大,主要致死原因为重型颅脑损伤。可见,注重人员培训和现场救护技术,迅速到达现场,加强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早期救护,是降低交通伤死亡率的关键和重点。  相似文献   

3.
我院2000年5月至2005年5月共收治151例重型颅脑损伤伤员,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101例,女50例。男:女=2.02:1,其中20岁一50岁共137例。特重型、重型颅脑损伤诊断标准按国际格拉斯哥(GCS)评分法3~5分为特重型,5~8分为重型。GCS计分分布:3~5分38例,死亡20例,占52.6%;6~8分113例,死亡22例,占19.5%。车祸122例,其他伤29例。  相似文献   

4.
颅骨骨折在闭合性颅脑损伤中约占 15%~20%,占重型颅脑损伤的 70%左右[1],但轻型闭合性颅脑损伤伴颅骨骨折者并不多见。我院急诊科1998年4月~1999年4月收治48例伴颅骨骨折的轻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现就其诊断及急诊处理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 1998年 4月~1999年 4月急诊科共收治轻型闭合性颅脑损伤(MCHI)936例,进行颅骨X线摄片或头颅CT扫描者为783例,共发现颅骨骨折 48例,男 37例,女 11例,年龄 1. 5~83岁,平均24.7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4例,坠落伤7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雅安及周边地区医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88例芦山地震伤员伤情及功能障碍、康复现状及需求,以指导下一步康复医疗工作。方法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对“14·20”芦山地震后1~9天雅安及周边地区7所医院、2所卫生院122例伤员,以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66例伤员的伤情进行调查,而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震后1~9天,雅安及周边地区医院共收治122例芦山地震伤员。其伤情分类为:上肢骨折占12.30%、下肢骨折占42.62%、脊柱骨折占16.39%(手术治疗占25.00%、未手术治疗占75.00%)、骨盆骨折占1.64%、肋骨骨折占4.10%、颅脑损伤占10.66%、软组织挫裂伤占8.20%、其他占4.09%。同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科共收治66例芦山地震伤员,伤情分类为骨折77.27%、颅脑损伤3.03%、脊髓损伤4.55%、其他(包括软组织损伤)15.15%。至震后第9天.雅安及周边地区122例伤员中,8例(6.56%)已恢复生活自理能力,114例(93.44%)仍需强化康复治疗。同期。华西医院收治66例伤员中,1例(1.52%)已恢复生活自理能力,65例(98.48%)仍需强化康复治疗。结论早期运用主动运动、抬高患肢、物理治疗、定时翻身、心理干预等康复治疗,可促使地震伤员早期回归家庭和社会。  相似文献   

6.
颅脑外伤致死在法医尸检中十分常见,由颅脑损伤或中枢神经系统其它疾病引起的肺水肿谓之神经源性肺水肿(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NPE)或中枢性肺水肿,临床较为常见。神经源性肺水肿是颅脑外伤后的一种严重继发性病症。亦是导致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自1990年以来我们尸检67例重型颅脑外伤致死案例,其中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34例,占51%,现笔者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闭合性腹部损伤合并重型颅脑损伤的早期诊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闭合性腹部损伤并重型颅脑损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闭合性腹部损伤并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治愈63例,占42%;致残57例,占38%;死亡30例,占20%。结论:针对闭合性腹部损伤合并重型颅脑损伤的特点,综合分析,及早明确诊断,正确处理降颅压与休克的矛盾和及时手术是成功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汶川地震中颅脑损伤的院前急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犇  李玉娟  杨鼎君  皮英 《华西医学》2010,(9):1721-1723
目的探讨5·12汶川大地震中颅脑损伤伤员的伤情特点和现场急救经验教训,为地震中颅脑损伤伤员的现场救治提供临床经验。方法回顾2008年5月12日2008年5月18日收治的817例颅脑损伤伤员资料,对伤情、致伤原因、伤情特点、救治方法、地震后医疗救治措施等进行分析。结果 817例伤员中多数为头皮裂伤、挫伤,均予以清创缝合处理,预后良好。其余伤员急诊处理后转入后方医院治疗。结论正确判断处理伤员颅脑损伤并使其得到积极救治是提高伤员生存率的关键;正确分类转运和协调现场指挥是重型颅脑损伤得到二次救治的重要前提。建立灾害救治功能完善的野战医院迫在眉捷。  相似文献   

9.
急性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早期非手术治疗胡小吾,赵孟尧,王文仲1985~1989年我科收治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13例,死亡98例(86.7%),存活15例。1990~1993年收治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4例,死亡73例(77.7%),存活21例(其中14例已...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的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往往伤情比较严重,死亡率较高。本文对88例老年人闭合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分析,现就其特点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88例,其中男66例.女22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66.5岁,占同期收治的全部颅脑损伤患者的8.8%。全部患者均经CT扫描检查确诊。其中颅内血肿68例,广泛性脑挫裂伤10例,原发性脑干伤8例,硬膜下积液2例。合并伤36例。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46例,跌伤29例,打击伤13例。1.2临床表现;意识障碍86例(97.7%),瞳孔变化66例(75.0%),呕吐87例(98.9%),偏瘫44例(5…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合并全身其他部位外伤的临床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01-2012-08收治的84例以颅脑损伤为主的全身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救治方法,总结救治经验。结果:以颅脑损伤为主的全身多发伤占据同一时期颅脑损伤患者的15.3%,合并伤中以胸部外伤和全身多发骨折最多。颅脑损伤处理最为棘手,ISS评分最高,按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分级,经治疗和抢救后恢复良好27例(32.1%),轻度残疾2l例(25.0%),重度残疾24例(28.5%),死亡12例(14.4%)例。死亡原因:8例因中枢性呼吸循环功能衰竭致死,2例因失血性休克,1例因严重的胸部外伤,1例因误吸致死。结论:颅脑损伤合并全身多发伤的患者多见于车祸伤。建立完善的急救体系和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是关键,入院后诊断明确和处理及时、正确是救治成功的前提,后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也是救治成功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救治经验,探讨有效的治疗措施和方法.方法 对2007年2月至2011年10月间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100例的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恢复良好14例(14.00%),中度残疾13例 (13.00%),重度残疾18例(18.00%),植物生存18例(18.00%),抢救成功率为63.00%.另外,死亡37例(37.00%),其中入院48 h内死亡24例,7 d后死亡4例.结论 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早期诊断及救治至关重要.我们应准确、及时地观察原发病,制定救治策略,积极防治感染,保持气道通畅,改善微循环,合理地应用减压措施,从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的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21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预后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OS评分),恢复良好78例(36.1%),轻残43例(19.9%),重残26例(12.0%),植物生存12例(5.6%),死亡57例(26.4%)。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应早期诊断及早期判断伤情,首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动态观察反复评估病情是避免漏诊和误诊重要手段,系统的重症监护及术后综合治疗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伤残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德阳市儿童道路交通伤流行病学特征,提高患儿道路交通伤救治水平和防范措施。方法:回顾分析德阳市人民医院自2010-01-2011-12收治的2498例儿童道路交通伤致伤原因及临床特点。结果:2498例儿童道路交通伤最易发生年龄段在〉4-9岁(54.28%),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儿童道路交通伤以轻伤为主,擦挫伤为主要类型。汽车和摩托车是最主要肇事车辆和导致死亡的肇事车辆,主要的致死原因为颅脑损伤和腹部损伤。道路交通伤害主要发生在市区,发生时间主要在交通拥堵的上、下班时段。结论:德阳市儿童道路交通伤害有其自身的流行病学特点,倡导文明驾驶,完善道路交通公共设施建设,开展针对儿童道路交通事故防范的宣传教育,改进急救体系和服务模式等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协作,将能有效的减少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术在神经外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抢救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重型颅脑损伤并行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患者,其中98例为直接切开,22例为术后拔除气管插管后再行气管切开,观察其术后疗效。结果手术成功120例,111例病情稳定后拔管,5例合并重度脑干损伤及2例高位颈髓损伤呼吸肌麻痹患者长期带管,术后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例。手术平均时间4.5min,平均切口长1.3cm,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及手术相关死亡的发生。结论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术具有迅速、微创的优点,可快速开放气道,且并发症较少,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抢救及治疗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1年1月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监护室住院的4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50mg,24h微量泵持续泵入,连用2周。结果43例患者在经过1周治疗后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scale,GCS)评分为(10.7土2.4)分,高于入院时的(4.6±2.4)分。治疗3个月后GCS评分显示,良好15例(34.9%)、中残11例(25.6%)、重残9例(20.9%)、植物生存3例(7.0%)、死亡5例(11.6%)。结论尼莫地平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流程在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伤员救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实施高速公路救护护理流程前18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0年3月-2011年3月实施高速公路救护护理流程2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救护车开出时间、到达现场时间、现场抢救时间、到达医院时间和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救护车开出时间、到达现场时间、现场抢救时间、到达医院时间分别为(1.33±0.35),(6.74±1.78),(6.25±3.61),(28.61±6.03)min,均低于对照组的(2.62±0.64),(9.34±2.62),(13.50±8.27),(43.10±7.36)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分别为2.63,8.18,2.51,4.84;P<0.01)。观察组除10例因现场抢救无效死亡,2例手术后5 d死亡,其余均治愈、愈合出院,抢救成功率为91.5%,与对照组的85.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P<0.05)。结论护理流程在高速公路救护中有助于快速到达现场和缩短现场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在高速救护中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在治疗特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30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施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仅行单纯病灶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手术64例(A组),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双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66例(B组),将两组患者的颅内压、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采用双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组较单纯病灶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手术组颅内压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GOS治疗结果,B组良好率较A组提高了17.2%,B组病死率较A组下降13.2%(P<0.05)。结论双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可有效降低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及急性脑膨出和脑梗死的发生率,对改善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提高其生存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急救护理程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救护中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程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救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法,将2005年6月-2006年5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6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抢救措施。从2006年6月起开始实施急救护理程序,将2006年6月-2007年6月收治的8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治疗组。分析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有无差异。结果治疗组抢救成功率为95.35%,而对照组仅为85.53%,两组抢救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急救护理程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抢救,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2079例交通伤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诊交通伤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选择2000年1月-2008年12月急诊抢救的交通伤患者2079例,按年龄、季节、外伤类型、外伤死亡原因、病死率等分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年龄分布:年龄≤14岁,占1.3%;14~39岁939例,占45.2%;40~59岁865例,占41.6%;60~79岁176例,占8.5%;≥80岁71例,占3.4%。②按季度统计:1季度383例,占18.4%;2季度555例,占26.7%;3季度619例,占29.8%;4季度522例,占25.1%。以3季度交通伤发生病例数最多。③9年来交通伤病例数占各种外伤病例的65.2%,比例有逐年增高的趋势。④交通伤中损害部位最多的为颅脑和各种骨折,分别占总数的56.2%和15.7%;颅脑外伤和多发伤为交通伤常见的死亡原因,分别占总数的56.4%和33.7%。结论:通过对交通伤的流行病学分析,制定科学的防范措施,改进急救体系和服务模式,加强急诊创伤急救专业人员的培训,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