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受体血浆浸泡+液氮冷冻处理同种异体血管抗原性、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及组织结构变化。方法对新鲜家兔股动脉分别行液氮冷冻及受体血浆浸泡+液氮冷冻处理,测定MHC-Ⅰ类抗原含量。30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A组:移植新鲜异体血管;B组:移植液氮冷冻血管;C组:移植受体血浆浸泡+液氮冷冻血管。在移植后2、8、16周测定各组体外微量淋巴细胞数量及在6、12周观察血管组织结构变化及血管通畅率变化。结果C组MHC-I类抗原表达量水平明显下降(P〈0.05);C组淋巴细胞死亡率明显低于B组(P〈0.05);光镜观察C组术后6周管腔有内皮层覆盖,12周中膜出现平滑肌层。结论受体血浆浸泡+液氮冷冻处理同种异体血管可使抗原性进一步下降。移植后体外微量细胞毒实验及组织学观察发现免疫排斥反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背景:异体软骨移植是治疗关节软骨缺损主要手段,寻找软骨组织保存方法来降低移植软骨的免疫原性已成为临床上关键性的技术问题.目的:比较慢速梯度降温法、玻璃化法与60Co射线照射+梯度降温法对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物免疫原性的影响.方法:将关节软骨块随机分为4组:新鲜组不采取任何措施;慢速梯度降温组给予程序降温法保存关节软骨;玻璃化组利用玻璃化溶液处理后保存;60Co射线照射+梯度降温组给予60Co射线照射后,再按程序降温法保存关节软骨.保存8,15,30,60 d后关节软骨块经细胞培养及扩增后制备成细胞悬液.流式细胞仪检测关节软骨细胞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Ⅱ抗原表达率.结果与结论:经过保存后,慢速梯度降温组、玻璃化组和60Co射线照射+梯度降温组细胞表面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和Ⅱ抗原表达率有大幅下降,与新鲜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但前3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各保存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抗原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抗原表达率均随着时间的推移下降,并且在30 d时3种不同保存方法保存的软骨细胞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表达率就降低到最低.预示着经保存处理的关节软骨可能会提高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不同方法处理对同种异体皮质骨板移植组织相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深低温冷冻、环氧乙烷和γ射线辐照对同种异体皮质骨板移植组织相容性的影响。方法 :分别移植经过 - 70℃深低温冷冻 4周、 - 70℃深低温冷冻 4周 48℃环氧乙烷灭菌、 - 70℃深低温冷冻 4周 2 5kGyγ射线辐照处理的山羊同种异体皮质骨板 ,对照组移植异体山羊新鲜皮质骨板。检测山羊外周血CD4 、CD8 以及移植骨板周围软组织炎性细胞浸润。结果 :新鲜骨板移植组CD4 明显升高 ,移植骨板周围软组织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 ,CD4 升高以及炎性细胞浸润在术后 6周达到顶峰。除深低温组术后 6周CD4 升高外 ,深低温冷冻、深冻 环氧乙烷及深冻 γ射线辐照组T淋巴细胞亚群无明显改变 ,移植骨板周围软组织少量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新鲜同种异体皮质骨板移植有较强的抗原性 ,诱发宿主较强烈免疫排斥反应 ;深低温冷冻、环氧乙烷和γ射线辐照处理皮质骨板移植宿主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组织相容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背景:处理同种异体肌腱最主要目的是减少免疫原性和保持肌腱结构与活性。现在临床上常用的低温冷冻法操作复杂、费时,所保存的肌腱活性较低。目的:以玻璃化法保存鸡屈趾深肌腱,探索其作为肌腱移植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将成年来亨鸡跖趾关节远侧屈趾深肌腱切断,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分别移植同种异体玻璃化肌腱与自体肌腱。术后2,4,8,12,16周观察移植肌腱在形态结构、羟脯氨酸含量和力学性能等方面的变化。结果与结论:玻璃化肌腱移植组早期存在轻度的免疫排斥反应,但不影响肌腱愈合与重建。两组肌腱周围产生中度粘连,移植后肌腱中段的羟脯氨酸含量先减少,8周后逐渐增高,而吻合口部羟脯氨酸含量随时间逐渐增高,两组间羟脯氨酸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8周内玻璃化肌腱移植组吻合口部的破裂强度与弹性模量低于自体肌腱移植组(P<0.05),12周后差别无显著性意义。两组肌腱中段部生物力学性能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玻璃化保存的同种异体肌腱生物活性好、免疫原性低,是良好的肌腱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5.
背景: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技术是治疗关节软骨缺损有效的方法之一,但由于移植物保存方法不理想,明显制约着该技术的临床应用。目的:探讨玻璃化冷冻法保存关节软骨组织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切取成年猪骨软骨,制成约5mm×6mm(直径×长度)大小的圆柱形骨软骨块。以新鲜软骨组为对照,分别采用0.5mol/L甘油、1mol/L二甲基亚砜、1mol/L玻璃化溶液3种方法预处理软骨块,再行冷冻法保存软骨块8周,采用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并比较软骨细胞活性的变化。结果与结论:玻璃化溶液预处理组的关节软骨细胞存活率达到74.5%,明显高于甘油和二甲基亚砜预处理组,软骨基质成分仅少量丢失。3种方法相比较,玻璃化溶液预处理后慢速梯度降温冷冻保存法可以明显提高冻存关节软骨组织的活性。  相似文献   

6.
深低温长期保存血管组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临床实践中自体静脉移植是修复血管缺损的常用方法 ,但存在来源有限 ,增加患者额外损伤 ,延长手术时间等弊端。随着血管外科的发展 ,已远远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因此血管移植的发展 ,必须有赖于血管保存技术的革新 ,迄今已经采用的血管保存方法 ,有的保存期短 ,不能随时满足临床需要。有的虽然使血管抗原性降低 ,但其生物学活性丧失 ,移植后通畅率不高 ,如冻干和采用各种化学方法保存 ,而深低温保存血管 ,不仅保存期可长达数月甚至数年 ,而且保存材料质量优良 ,细胞活性接近新鲜血管 ,用于同种异体血管移植术后通畅率与自体血管相仿 ,采用这…  相似文献   

7.
背景:处理同种异体肌腱最主要目的是减少免疫原性和保持肌腱结构与活性。现在临床上常用的低温冷冻法操作复杂、费时,所保存的肌腱活性较低。目的:以玻璃化法保存鸡屈趾深肌腱,探索其作为肌腱移植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将成年来亨鸡跖趾关节远侧屈趾深肌腱切断,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分别移植同种异体玻璃化肌腱与自体肌腱。术后2,4,8,12,16周观察移植肌腱在形态结构、羟脯氨酸含量和力学性能等方面的变化。结果与结论:玻璃化肌腱移植组早期存在轻度的免疫排斥反应,但不影响肌腱愈合与重建。两组肌腱周围产生中度粘连,移植后肌腱中段的羟脯氨酸含量先减少,8周后逐渐增高,而吻合口部羟脯氨酸含量随时间逐渐增高,两组间羟脯氨酸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8周内玻璃化肌腱移植组吻合口部的破裂强度与弹性模量低于自体肌腱移植组(P〈0.05),12周后差别无显著性意义。两组肌腱中段部生物力学性能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玻璃化保存的同种异体肌腱生物活性好、免疫原性低,是良好的肌腱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3种化学方法处理异体小血管移植后血管通畅状态以及病理变化。方法:实验于2005-03/09在中山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4组,自体组,甘油组,乙醇组和戊二醛组,每组16只。②自体组以自体股动脉移植作为对照;甘油组,乙醇组和戊二醛组,分别将980g/L甘油、体积分数为0.95的乙醇、5g/L戊二醛保存的异体兔股动脉,移植桥接于兔股动脉。③各组兔分别于术后7,14,28,56d观察血管通畅情况,同时取移植体标本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①各组兔股动脉通畅率:甘油组和自体血管移植8周后通畅率均为100%;乙醇组8周后通畅率为69%,戊二醛组通畅率为6%;甘油通畅率明显高于乙醇组和戊二醛组(P<0.01)。②各组兔移植前血管组织学变化:甘油浸泡后的血管复苏后外观颜色、质地与正常血管相同,血管弹性良好。乙醇浸泡后的血管其外观颜色、质地与正常血管相同,但血管弹性稍差。戊二醛组血管颜色略变黄,血管弹性欠佳。③异体血管移植后组织学检查结果:甘油组术后2周开始,血管内壁内皮细胞开始增生,至8周时明显。弹力纤维8周时仍可见排列尚整齐。乙醇组术后移植血管内壁内皮细胞变化基本同甘油组。中层平滑肌细胞以及弹力纤维移植后2周开始出现变性或结构紊乱。戊二醛组从2周开始,管腔封闭,弹力纤维结构紊乱。4~8周管腔内充满较多的成纤维细胞。结论:3种化学方法中,甘油处理的异体小动脉移植在8周内与自体血管移植通畅率无明显差别,在8周内可保证通畅。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临床使用的小口径(<6 mm)人工血管因生物相容性差、远期通畅率低,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学术界一直致力于寻找具有正常血管生物学功能的血管代用品,组织工程血管的构建与功能研究已成为目前热门研究课题.目的:将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脱细-胞血管支架动态复合培养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血管,通过体内移植实验,探讨该组织工程血管的组织相容性及通畅率.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实验,细胞学、组织病理学观察,于2006-01/2008-06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实验室完成.材料:通过去污剂-酶消化法制备兔腹主动脉脱细胞支架;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分离培养法,分离扩增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扩增后的干细胞静态种植于脱细胞支架后置于生物反应器中动态培养构建组织工程血管.方法:60只兔随机均分为3组,剪取一段腹主动脉长约1.0 cm,再将移植血管以8/0聚丙烯线间断外翻吻合到腹主动脉上.组织工程血管组:受体为对应抽取骨髓干细胞的实验兔,以组织工程血管为移植血管;脱细胞血管支架组:以脱细胞处理的同种异体腹主动脉为移植血管;同种异体血管组:以同种异体新鲜腹主动脉作为移植血管.主要观察指标:对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免疫组化鉴定;血管移植后3个月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病理切片、扫描电镜等观察移植效果.结果: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培养8 d后形成漩涡状排列,免疫组化结果符合间充质干细胞表型特征:将间充质干细胞与脱细胞支架置于生物反应器培养12 d后,种子细胞在血管腔内黏附生长;血管移植3个月后,组织工程血管组、脱细胞血管支架组通畅率分别为90%,80%,均优于同种异体血管组(25%).移植3个月后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及扫描电镜结果显示,组织工程血管组形成清晰的内、中、外膜3层结构,形态接近正常动脉,内皮细胞覆盖完整;脱细胞血管支架组血管内表面内皮细胞覆盖不完整,伴有附擘血栓形成,内膜轻度增生,伴炎性细胞浸润:同种异体血管组内膜极度增厚、坏死,管腔明显狭窄,伴不同程度的血栓机化.结论:将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脱细胞血管支架上,可获得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通畅率的生物人工血管.  相似文献   

10.
辐照氟银脐动脉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辐照氟银脐动脉的移植效果。方法:16只家兔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移植辐照氟银脐动脉,B组移植自体动脉,术后进行体外微量细胞毒实验来观察移植后宿主的免疫排斥反应,观察移植血管通畅率和组织结构变化。结果:体外微量细胞毒实验显示A组淋巴细胞死亡率与B组无明显差别;两组移植血管通畅率无明显差别;光镜观察辐照氟银脐动脉组术后8周管腔已有完整的内皮层覆盖,12周中膜出现平滑肌细胞。结论:体外淋巴细胞毒实验显示辐照氟银脐动脉移植后抗原性降低,移植后形态学变化显示机体能利用脐动脉的纤维结构逐渐重建正常动脉的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