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建立猫的贲门失弛缓症动物模型并探讨一氧化氮(NO)在贲门失弛缓症中所起的作用. 方法胃镜下将BAC(benzyldimethyltetrad-ecylammonium chloride)环周注射到猫(12只)下食管括约肌(LES)内,对照组(6只)注射生理盐水,8周后观察进食和体重改变;造影检查食管内钡剂潴留情况;测定LES的静息压力(LESBP)和松弛度及松弛率,观察不同药物对体内LESBP及体外LES肌条张力的影响和肌条对电刺激的反应;免疫组织化学分析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贲门失弛缓症是原发性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其病因未明,多数认为是一种神经原性疾病,与食管壁肌间神经丛(Auerbach's神经丛)变性有关,患者食管体部缺少蠕动、食管下括约肌(LES)松弛不全.以往诊断主要依靠食管钡餐检查,本文研究贲门失弛缓症食管测压的改变及对诊断的价值.方法 35例贲门失弛缓症及30例健康志愿者.主要症状吞咽困难35例,反流11例,胸痛5例,消瘦23例.所有患者均内镜检查,25例患者的食管腔扩大,11例同时伴滞留液,30例贲门区紧闭,推进胃镜时阻力感.5例可以较顺利进镜.食管钡餐表现32例患者均显示钡剂通过贲门时的受阻,上方食管有不同程度的扩张,贲门部呈鸟嘴样改变.2 例食管钡餐无异常发现.食管测压采用液导法(仪器均是瑞典(CTD-Synectics公司产品). 测定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LESP)、下括约肌松弛压(LESRP),计算下括约肌松弛率(LESRR), 同时测食管上括约肌静息压(UESP)、食管上括约肌松弛压(UESRP).食管体部蠕动波幅、同步收缩波(局部或全程的同步收缩)和继发性收缩波(未吞咽时食管的收缩波)的发生百分比. 所有数据均采用x -±s表示,统计处理采用t检验.结果 1.食管体部测压表现35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体部100%均为同步收缩波,其中91.4%(32/35)为低幅同步收缩汉.8.6%(3/35)为正常幅度收缩波.85.7%(30/35 )同时存在继发性收缩,且继发性收缩也均是非传导性收缩波.静息食管压均高于胃内压.2 .食管下括约肌测定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LESP为49.0±41.3mmHg,明显高于对照的18. 7±4.5mmHg(P<0.01),82.9%(29/35)的患者的LESP明显高于对照,仅17.1%(6/35) 在正常范围内.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率(LESRR)为69.1±16.3%,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的96.0 ±0.1%(P<0.01).3.食管上括约肌测定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食管上括约肌压力(UES P)为41.0±17.8mmHg,与正常对照组39.4±14.4mmHg无差异(P>0.05).结论食管测压是一种操作简便、快速而安全的食管功能检测方法,可观察食管各部位的运动功能.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食管体部低幅同步收缩波和LESRR增高尤其重要 ,可早期诊断及判断轻重程度,是确诊本病的可靠的方法.对所有疑为贲门失弛缓症的患者均应进行早期食管测压,不仅可早期发现疾病且对判断预后有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A型肉毒毒素(BTA)局部注射于猫下食管括约肌(LES),通过LES测压、局部乙酰胆碱(Ach)含量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测定以及光镜、透射电镜观察,研究BTA对LES的作用机制,为临床BTA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胃镜下对BTA组(10只猫)LES分4点注射BTA,对照组(10只猫)注射生理盐水,分别于注射前、注射后1周测定LES的压力。处死猫后取LES,测定LES中Ach的含量和AchE活性;将LES作超薄切片,按Karnovsky-Roots法做AchE染色,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AchE阳性神经末梢和Ach囊泡的超微结构。结果:(1)BTA组LES压力(9.93±1.06) mmHg显著低于对照组(28.17±3.55) mmHg,P<0.01。(2)BTA组LES Ach含量(75.48±4.67) mg/g组织和AchE活性(38.20±2.17) 103 U/g组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93.03±4.65) mg/g组织、(69.88±6.73) 103 U/g组织,均P<0.01。(3)在光镜下发现,运动终板色泽变淡,数目减少;在电镜下发现,神经末梢内含Ach的囊泡明显减少,末梢内AchE阳性反应物也明显减少。结论:猫LES局部注射BTA后,可引起LES压力明显下降,其机制可能为BTA破坏局部胆碱能神经末梢运动终板中的囊泡,导致局部Ach含量和AchE活性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食管胃结合部大口径内瘘加胃折叠术与改良Heller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08年6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确诊为贲门失弛缓症的患者18例,将行食管胃结合部大口径内瘘加胃折叠术者8例作为观察组,采用改良Heller术的患者1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1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既定手术治疗,术后3个月造影显示造影剂顺利通过食管贲门及吻合口进入胃腔。观察组术后12个月总体有效率为100%,对照组12个月总体有效率为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结论食管胃结合部大口径内瘘加胃折叠术,安全性更高,可达到根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原发性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以食管缺乏蠕动和吞咽时食管下括约肌几ES)松弛不良为特征。我们对确诊的责门失她缓症28例(男17例,女11例),率先在国内开展肉毒杆菌毒素(BT)局部注射法治疗,在治疗前后,按症状记分法分为轻、中、重度。按定浓度定量定时法作吞钡检查。并进行食管测压,在每次测压中对LES进行动态观察,以探讨其动力学的特征及评估疗效。结果如下:一、28telst门失弛缓症的临床表现及钡剂检查轻度3例,占10.7%;中度13例,占46.4%;重度12例,占42.9%。症状积分:治疗前为6.0。ZI,治疗后24…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贲门失弛缓症贲门扩张的疗效和扩张前后食管测压变化。方法  2 0 0 0年 7月至 2 0 0 2年 12月共 9例进行探条扩张器或专用贲门失弛缓扩张气囊患者 ,扩张前 1天及扩张结束后 2天 ,使用PCPOLYGRAFHR 4通道液气压连续灌注导管测压系统进行食道测压检查。结果  1 1例患者经一次气囊扩张至 3cm ,术后 6月未复发 ;6例患者经 2次扩张到 2 4— 3cm ,术后 6— 35月 (平均 14 5± 11 8月 )无复发 ;2例患者在探条扩张至 2 4cm后 ,于术后 2月和 7月后复发 ,再以气囊扩张至 3cm ,术后 31月、2 4月无复发。2 扩张前 :LES :LESP >3…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贲门失弛缓症的有效治疗方案,对内镜下治疗方法进行评价. 方法对1999年4月-2003年4月经胃镜检查及钡餐造影确诊为贲门失弛缓症的44例患者(接受治疗51人次)进行分析,其中内镜下肉毒素注射13人次,球囊扩张20人次,肉毒素联合球囊扩张2人次,未正规治疗11人次,外科手术治疗(食管下括约肌成形术)5人次,对于部分治疗后复发或无效的患者,给予再次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内镜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AC) 的方法,探讨其近期疗效.方法原发性AC患者13例,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做症状计分和食管造影(测量贲门开口、5min食管存留造影剂的高度和平均宽度).内镜下于贲门齿状线上0.5cm分4点各注射BTXA 20U至下食管括约肌(LES).结果治疗次日症状即明显缓解,咽下困难频度、咽下困难程度、反食频度、胸骨后疼痛频度计分分别由治疗前的2.6±0.5、3.9±1.2、2.5±1.0和2.2±0.8 ,降至治疗1周后的0.5±0.7、0.9±1.1、0.4±0.5和0,P<0.0005;贲门开口由治疗前的1.5±1.8mm增大至4.4±2.4mm,P<0.001;5 min食管碘柱高度和平均宽度分别由治疗前的89.5±37.4mm和31.9±11.3mm降至治疗后的14.4±22.0mm和8.4 ±9.4mm,P<0.0005或0.001.结论内镜下注射BTXA治疗AC安全、经济、简便易行,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贲门失弛缓症是原因不明的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 ,以食管缺乏蠕动和食管下括约肌松弛不良导致食道排空延迟为特征。为了明确病因 ,提高对可能的病因学的危险因素的认识 ,探讨其发病机制 ,我们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及回顾性分析。方法 选取并调查 1999年 4月~ 2 0 0 3年 6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经胃镜、上消化道造影及食管下括约肌测压确诊的 5 0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 ,年龄 19~75岁 ,平均 4 8岁。其中男性 18例 ,女性 32例 ,男 :女比例为 1∶1 78,发病年龄 11~ 70岁 ,平均 35岁 ,2 0~ 6 0岁占 80 %。同时随机调查在我院门诊就诊的其他病人 (…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迷走神经阻断后针刺足三里穴位(双侧)时食管动力的变化,探讨针灸对食管作用的途径.方法我们研究了11只健康猫(2.5~3.5kg)在禁食8h,麻醉后平卧安置实验台上.应用荷兰MMS测压系统,7导测压管检测LES和食管体压力,比较针刺前、针刺时、滞针时和停针后的食管压力变化.6只猫给以阿托品0.2mg/kg,后应用上述方法观察,5只猫在行颈部迷走神经主干切断术前后做同样实验.结果给予阿托品后4只猫LES压力明显下降,1只压力消失,另1只无变化, 食管体蠕动波幅给药前后无变化,但用药后蠕动波收缩时限明显延长;迷走神经主干切断术组,3只猫LES压力消失,2只猫LES压力明显下降(变化率大于50%),3只猫食管体蠕动完全消失,2只猫仅残留很低的蠕动压力.迷走神经切断后LPS和食管体对针刺足三里穴完全无反应 .结论迷走神经阻断及迷走神经主干切断后,猫的食管动力可发生明显变化 ,且在阻断或迷走后LES对针灸刺激无反应,揭示迷走神经是针灸对食管动力作用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腹腔镜下Heller肌切开术加胃底前180°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经验。方法 12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8例,年龄35~59岁,平均年龄44.8岁。全部病例于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下Heller肌切开术加胃底前180°折叠术。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咽下困难明显改善,无中转开腹手术;平均出血量50 mL,平均住院时间是8.5 d;2例食管黏膜损伤;术后获访的6例,均未出现病理性酸反流症状。结论腹腔镜下改良Heller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效果好,微创,出血少,恢复快,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实验性食管炎时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系统在食管炎动力异常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滴注盐酸的方法(0.1mol/L盐酸以1mL/min的速度食管滴注,连续滴注30min,每天1次,滴注4天)制成猫的食管炎动物模型,对照组滴注蒸馏水,其他同炎症组.用连续水灌注测压系统检测正常猫及实验性食管炎猫的食管动力学改变,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测定肌肉和粘膜组织的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左旋精氨酸转运;采用放免法测定环鸟苷酸含量;使用griess试剂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浆亚硝酸盐含量.结果胃镜下可见炎症组食管出现粘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炎症表现,H-E 染色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可见炎症细胞浸润,部分有粘膜脱落.炎症组动物LES压力、P5( 位于食管下段,距LES约2~3cm)蠕动波峰值和P6(位于食管中段)至P5蠕动波的传播速度均显著降低,且分别低于对照组64.8%(P<0.01)、62.1%(P<0.01)和32.4%( P<0.05).LES肌肉组织NOS活性、cGMP含量和左旋精氨酸最大转运速度炎症组分别高于对照组48.3%(P<0.01)、58%(P<0.01)和24%(P<0.01).炎症组食管远端肌肉组织的NOS活性和cGMP含量分别高于对照组15.4%(P<0.01)和11%(P<0.0 1).LES处粘膜组织NOS活性炎症组略高于对照组,但是没有统计学意义,cGMP含量和左旋精氨酸最大转运速度炎症组与对照组19%(P<0.05)和22.5(P<0.05).血浆亚硝酸盐含量炎症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结论猫实验性食管炎症可以导致食管动力异常,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系统的改变可能是导致食管动力障碍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贲门失弛缓症的有效治疗方案 ,对内镜下治疗方法进行评价。方法 对 1999年 4月— 2 0 0 3年 4月经胃镜检查及钡餐造影确诊为贲门失弛缓症的 4 4例患者 (接受治疗 5 1人次 )进行分析 ,其中内镜下肉毒素注射13人次 ,球囊扩张 2 0人次 ,肉毒素联合球囊扩张 2人次 ,未正规治疗 11人次 ,外科手术治疗 (食管下括约肌成形术 ) 5人次 ,对于部分治疗后复发或无效的患者 ,给予再次治疗。通过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月、6月、12月、2 4月食道梗阻症状 (吞咽困难、胸痛、反流 )的严重程度 ,对治疗的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肉毒素注射治疗、球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气囊扩张和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通过症状、食道动力学指标的检测,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两个治疗组扩张组18例,男10例,女8例.平均年龄35.5岁,平均病程3.5年.注射组13例,男8例,女5例,平均年龄36.8岁,平均病程4.2年.所有患者均经X线钡餐、胃镜检查确诊,两组具有可比性.扩张组在内镜监视下将直径35mm的kigif lex气囊沿导丝方向插入并置于贲门部,充气使其膨胀,压力为10~12psi,扩张持续时间2m in,放气间隔2min,共2~3次.注射组通过食道测压了解LES位置,并在内镜监视下,于LES 内4~5点环行注射肉毒杆菌毒素A,每点20 IU,共100 IU.两组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1月、12月行食道钡餐、胃镜检查,并采用BioLAB液态多导胃肠动力监测仪进行食道测压,比较两组检查结果改善情况.结果 1.临床症状扩张组18例患者,1次扩张症状缓解达1年的有15例,3 例患者行两次扩张.因粘膜有不同程度的纵行撕裂,几乎所有患者均有多痛.注射组13例患者,1次注射症状缓解达1年的有6例,4例患者因症状复发行2次注射,3例行3次注射.术中仅有少量渗血,无粘膜撕裂,胸痛.X线检查术后1月两组X线钡剂检查均通过顺利.术后1 2月中扩张组3例出现程度不等钡剂淤滞,注射组有7例出现程度不等淤滞.胃镜检查术后1 月两组食管腔内均未见滞留液,术后12月中扩张组有3例出现液体滞留,注射组有7例出现液体滞留.2.食管测压结果我们在治疗前1月和治疗后1月、12月对患者下食道括约肌压力( LESP)和松弛压(LESRP)进行测量.分别对两组患者LESP及LESRP进行两组均数比较的t检验, 两组在治疗后1月LESR及LESRP无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贲门失弛缓症是因LES松弛障碍所致,病因不明.肉毒杆菌毒素可通过阻止神经末梢乙酰胆碱的释放而引起突触前神经肌肉阻滞,引起局限性的肌肉瘫痪,从而选择性减弱肌肉张力.两种方法治疗后,近期症状缓解率相近,而BT注射远期治疗及其安全性 ,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2.112 针刺足三里和内关穴对猫食管动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往曾有报道针刺足三里穴可以改善食管蠕动和降低LES的压力,改善贲门器质性梗阻和机能性梗阻(achalasia)病人所致的吞咽困难.我们意图通过针灸对猫(动物)实验的研究,进一步了解针刺对食管动力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应用6只健康猫(2.5~3.5kg),LES压力和食管体运动经荷兰M MS压力检测系统和7导测压管检测.观察静息状态(10min)针刺中(3min捻转)滞针期(10min) 停针后(10min),并重复3次,比较针刺足三里穴位(双侧)和内关穴(双侧)对食管动力的作用 .结果 18次针刺足三里穴时有67%(12/18)LES压力增加,6只猫针刺反应率为3 3%~100%,增幅为17.5~90.8%,针刺后LES变化率平均为88.8%.针刺内关穴18次中,仅 6次LES有轻微增高,变化率为20.8%,针刺足三里穴与针刺内关穴相比差异显著(P<0 .05).针刺上述2个不同穴位时,食管体蠕动均未见明显变化.结论针刺足三里穴对LES压力有明显增加作用.  相似文献   

16.
球囊扩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表现为进行性吞咽困难的疾病 ,以往以手术治疗为主。球囊扩张术是治疗本病的一种新的介入治疗技术。我院于 1998年 2月 2 0 0 1年 12月对 18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行球囊扩张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8例患者 ,男 6例 ,女 12例 ,年龄 2 0~ 72岁 ,平均 4 4岁。病程为 3~ 2 4年 ,平均 8年。主要临床表现为 :吞咽困难 18例 ,返流 16例 ,烧心和胸痛 10例 ,体重减轻 12例。全部病例均经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内窥镜及病理证实 ,排除食管远端浸润癌 (假性失弛缓症 )。根据吴恩惠等[1] 对吞…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球囊扩张(BD)和Heller肌切开(HM)治疗儿童贲门失弛缓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全文数据库和万方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检索的时间均从建库至2012年5月。获得BD和HM治疗儿童贲门失弛缓症的对照研究。由2名作者进行资料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应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根据异质性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分析;无法进行Meta分析时采用描述性分析。结果8篇文献进入Meta分析,均为非随机分组的对照研究。8篇文献均报道了两组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BD组与HM组治疗儿童贲门失弛缓症复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07,95%CI:1.41~11.69,P=0.009);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37,95%CI:0.15~0.90,P=0.03)。结论 HM治疗儿童贲门失弛缓症的复发率低于BD,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BD。因纳入文献质量较弱且样本量不大,明确结论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电针足三里穴对猫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及食管体动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电针刺足三里穴对健康猫和外源酸制备的食管炎猫的食管动力的影响。方法 电针刺双侧足三里穴 ,应用连续水灌注测压系统检测LES压力和食管体部动力的改变。并且应用食管滴注盐酸法 ,建立食管炎症模型。对比食管炎的前后 ,电刺足三里穴对LESP影响。结果 电刺猫足三里和非经非络穴期间及停止后 ,LESP均有显著升高 ,电针猫足三里穴和非经非络穴前 ,LES压力分别为 16 2 1± 5 4 9mmHg和 15 6 4± 3 6 1mmHg ,无显著性差异 (P =0 74 8)。电针猫足三里穴和非经非络穴期间和电针刺停止后 ,LESP均有显著性升高 ,足三里穴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健康成年毕克犬咽和食管肌层肌球蛋白重链Ⅱ(MHC-Ⅱ)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及其空间分布.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6例健康成年毕克犬咽-食管肌层MHC-Ⅱ、α-SMA的表达进行观察.结果:MHC-Ⅱ在咽部和食管上端至近贲门部肌层均有表达;α-SMA在食管中段下份内肌层最内侧开始有少量表达,至近贲门部食管肌层其表达逐渐增强,由内肌层最内侧扩展至外肌层.结论:与人类不同,成年毕克犬咽和食管上端至近贲门部肌层均有MHC-Ⅱ表达,其表达强度由上而下呈渐进性减弱;成年毕克犬咽和食管肌层α-SMA主要表达在食管中段下份和食管下段,其表达强度自食管中段下份至近贲门部呈渐进性加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用6-羟基多巴胺(6-OHDA)诱导的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中腹膜后白色脂肪组织(rWAT)内脂肪酸合成酶(FAS)、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和磷酸化激素敏感性脂肪酶(p-HSL)的变化。方法: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PD模型组(双侧黑质内注射6-OHDA)和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每日测量进食量,手术后6周进行转棒实验,并测量体重和rWAT重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黑质中的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变化。HE染色观察rWAT中脂肪细胞的形态改变,并用ImageJ软件测量脂肪细胞的直径。Western blot检测黑质中TH及rWAT中FAS、HSL和p-HSL的蛋白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D模型大鼠黑质内阳性神经元显著减少,运动能力明显下降;每日进食量和体重均无明显变化,但rWAT重量/体重的比值明显降低(P<0.05)。rWAT中脂肪细胞直径明显减少。rWAT中FAS表达明显降低,p-HSL的水平明显升高,HSL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结论:黑质多巴胺参与大鼠rWAT的合成与分解调控。黑质破坏引起的rWAT代谢改变可能与PD病人体重下降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