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3 毫秒
1.
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及冯世纶教授提出:《伤寒论》体系不同于《黄帝内经》,《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六经的太阳、少阴分别为在表的阳证、阴证,阳明、太阴为在里的阳证、阴证,少阳、厥阴为在半表半里的阳证、阴证。经方是从八纲辨证发展为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临床中提倡先辨六经,再辨方证,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应用半夏厚朴汤,首先应在六经八纲理论指导下,辨六经为外邪里饮的太阳太阴合病,结合因痰气郁滞所致咳逆、胸满闷、腹胀、纳差、胃神经症等,即可辨为半夏厚朴汤方证。临证应注重经方联用及随证增加药物,多可获得良效。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纲,以方证为目,首创方证辨证,有很好的客观性和通用性。在《伤寒论》,教学实践中围绕“方-方证-辨方证”展开方证教学,以方证为中心,认真讲解经方的组方理论、药物配伍规律,使学生全面掌握各个方证内在的应用指征,深入理解仲景方证的“辨证心法”、“辨证思路”实质,深刻掌握仲景的“六经方证体系”精髓,融会“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辨证方法,突出方证“辨”的特色,培养学生树立方证的概念和以方证为核心的临床辨治思维。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五个或然方证是仲景运用三焦学说辨证论治的典型方证,它是六经辨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或然证中就整体、加减药中辨脏腑、六经气化据病机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用阴阳对应性思维阅读、研习《伤寒论》是读经典的一个门径。《伤寒论》首创六经辨证并将其运用临床,这里的六经是病理概念。少阳主枢理论方证相应,其所创柴胡汤类方至今仍在临床广泛运用。少阴、厥阴何为阴经之枢存在争议。《伤寒论》注重临床实践,方证相应,有此证便予此方,此乃传承的精华。  相似文献   

5.
经方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其代表著作《伤寒杂病论》上承《神农本草经》与《汤液经法》。经方的辨证论治是于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临证中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是其具体实施步骤。六经来自八纲,辨六经的依据主要是六经病的提纲证,六经统摄,方证相应,辨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仲景对"口渴兼小便不利"的辨治。方法: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口渴与小便不利并见的5个方证(五苓散证、猪苓汤证、瓜蒌瞿麦丸证、茵陈蒿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进行分析探讨。结果:口渴并见小便不利是仲景辨治气化不利、水气内停之证的眼目,可广泛见于六经病及内伤杂病之水气病证中。结论:辨识口渴与小便不利对临证辨治水液代谢失调之病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冯世纶教授得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之真传,临证以六经辨治、方证相对而著称.对经方治疗男科疾病之规律颇有研究,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1 男科疾病从六经辨治《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不仅为外感病而设,同样可用于治疗各种杂病,故柯韵伯在《伤寒论翼》的序言中说:“原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制节.”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治咳特色与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赛美 《新中医》2006,38(8):5-7
对《伤寒论》中治咳学术思想及理法方药运用规律进行探讨。认为六经皆有咳喘,病位在肺、与脏腑、八纲、六淫相关,辨治以祛邪为首务,组方主从重制化。联系《伤寒论》方证,提出了临证治疗的四个要点和十个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9.
欧阳卫权教授从《伤寒论》经方中探索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中医六经辨证理论,认为临床中应先辨六经,后辨方证,方证须对应,勿忘整体的治疗思路。只有彻底践行辨证论治与整体观念的治疗理念,活学活用伤寒论方,方可造福一方。  相似文献   

10.
经方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但何谓经方,即便中医人士及古今文献也莫衷一是。笔者认为,经方是以方证理论治病的医药学体系,经方起源于神农时代,起初用单味药治病,其代表著作为《神农本草经》;后经秦汉逐渐积累了复方方证经验,再经汉晋集成《伤寒杂病论》。凡提经方,不但指《伤寒论》等书中之方剂,而且要包含方证之理论体系,即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其理论特点是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方证对应,疾病乃愈。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伤寒论》的辨证方药在临床上的运用。1.辨证细致是临床先决条件。主要包括:从主客关系求辨证。所谓主,是本经病证;所谓客,是他经病证。条文之间,有主有客,主客关系也就是辨证关系。从“反”字上体验辨证。《伤寒论》条文中的“反”字,具有辨证的涵义,常常反映的疾病的变局。证候类似的辨证。《伤寒论》六经分证的核心是对证候的辨别,如寒热、口味、下利、厥征等,均有非常细致的辨别。2.方证辨异是临床关键所在。《伤寒论》载方众多,将辨证论治法则溶于理法方药之中,如麻黄汤类证、栀子鼓汤类证、泻心汤类证等。  相似文献   

12.
正五苓散为张仲景治疗"太阳蓄水证"的经典方。笔者在现代医学辨病基础上结合六经辨治,将其用于皮肤病治疗,效如桴鼓。现结合案例介绍如下。1五苓散方证指征《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有关五苓散方证条文有多条,其中《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是提示运用五苓散的关键。皮肤病中的皮损所表现出的水肿、渗出或顽固性结节倾向,口渴而不多饮,舌淡、苔白滑或淡胖有齿痕为客观依据;从病机而言,即蓄水  相似文献   

13.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从六经辨治临床取得较好疗效,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独特辨证方法,六经辨治规律即为先辨六经,继辨方证,审证求方,方证对应。临床应用六经辨治失眠,不可忽略合病、并病而杂以脏腑辨证。  相似文献   

14.
谢红东  蔡力 《环球中医药》2020,13(8):1422-1424
胡希恕先生是近代著名经方临床大家,在精研《伤寒论》的基础上率先提出:《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正本清源,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执简奴繁的作用。笔者有幸跟随胡老高足冯世纶教授学习,得以了解和掌握胡老六经八纲辨证体系。本文笔者分别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少阴病,破格救心汤加逆气汤治疗少阴太阴合病,桂枝汤加附子黄芪治疗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加补中益气汤治疗少阴太阴合病,白虎桂枝加人参汤治疗阳明厥阴合病。通过5例不同临床病案,笔者探讨运用先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六经,辨表、里、阴、阳、寒、热、虚、实之八纲,再辨方证的方法,即应用胡希恕先生六经八纲辨证治疗杂病畏寒怕冷体悟。  相似文献   

15.
罗燕文 《新中医》2021,53(11):5-11
六经-八纲-方证经方辨证施治理论是著名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首先提出的。现将《伤寒论》中有"汗出"这一病理性反应并且提供了相应治疗方的条文整理出来,以六经-八纲-方证经方辨证施治理论进行分析,以方为纲,条文为目,条分缕析,总结出《伤寒论》中这些汗证治疗方的六经归属以及方证辨证要点。认为除厥阴病条文中未涉及汗出的方证外,《伤寒论》记载了23个汗证的治疗方,其汗出症状可有部位、数量、性质、气味以及伴随症状的不同,但证候仍不外六经病或者六经病之间的并(合)病。  相似文献   

16.
王悦 《浙江中医杂志》2013,(12):874-875
心悸病证名最早出自《伤寒论》、《金匮要略》,称为心动悸、惊悸,简称“悸”。认为其主要病因为水饮,惊扰,正气虚损及汗后受邪等。心悸可由心之本脏自病引起,也可由他脏病及于心而成。多为虚实夹杂之证。所以临床上心悸往往表现为虚实寒热夹杂,给治疗造成一定困难。笔者近年来在运用辨证施治之辨六经、辨方证、辨兼证“三辨法”的基础上结合《伤寒论》经方优势治疗心悸,取得一些经验和体会,现总结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中“下利”,似现代医学描述的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稀水样便,或夹黏液、脓血或不消化食物,是脾胃系疾病较为常见的症状,可见于急慢性肠炎、炎症性肠病、功能性肠病等多种肠道疾病。仲景《伤寒论》中论及“下利”之条文达60余条,见于六经各篇,证治方药各异,为脾胃病的辨治提供了思路。太阳病“下利”可见于葛根汤证、葛根芩连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阳明病“下利”可见于大黄牡丹汤证、承气汤类方证;少阳病“下利”可见于四逆散证、黄芩汤证、大柴胡汤证;太阴病“下利”可见于理中汤证、泻心汤类方证;少阴病“下利”可见于真武汤证、桃花汤证;厥阴病“下利”可见于白头翁汤证、乌梅丸证。验之临床亦有明显效验,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所论述的下利涉及六经病的范围,其中下利同时见表证的相关方证可主要分为葛根汤证,桂枝汤证,桂枝人参汤证,黄芩汤证,葛根黄芩黄连汤证,四逆汤证与桂枝汤证6种情况。  相似文献   

19.
冯世纶教授从六经八纲角度认识桂枝芍药知母汤,提出遵循先辨六经、继辨方证的思路应用该方,主张运用时据证灵活化裁,但为顾护正气,须适时改投桂枝加附子汤治疗。常用此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血栓性静脉炎等属中医痹证、脉痹范畴的疾病。  相似文献   

20.
本文概述脏腑与六经辨证及辨方证三种方法相结合,应用张仲景《伤寒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斑秃、荨麻疹、痤疮、激素依赖性皮炎等皮肤科常见病的经验,并举隅个案,阐明方证相应病机特点和应用经方治疗皮肤病的心得体会,对临床皮肤病辨证论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