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研究紧密型医共体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体系构建的路径与经验。方法 以唐县医院集团为例,研究实践与相关改革效果,归纳总结紧密型医共体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改革的经验。结果 唐县医院集团同质化质量管理改革在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和改善基层服务质量、促进有序就医格局形成、提升患者和医务人员满意度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结论 紧密型医共体是我国质控体系向县域延伸的重要载体,通过科学管理可以有效促进县域内医疗机构同质化质量管理,以及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质量与服务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混合政策工具视角评估县域医共体改革措施及实施效果。方法:以广东省阳西县为例,结合定性和定量数据分析其实施医共体改革前后(2017—2019年)的医疗服务能力、医疗资源利用及就医流向等情况。结果:混合政策工具在县域医共体改革中产生了积极效应。权威性和激励性政策工具的行使优化了县域医共体内部资源配置,并在医疗费用控制、双向转诊制度、医疗服务格局优化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而能力性政策工具则提升了县域医共体在组织、管理、资源、服务等诸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为改革中达成多元目标奠定了基础。同时,多种政策工具同时使用会形成一定的张力和冲突,在地方政府主导的县域医共体改革中,对权威性工具的过度依赖会制约激励性工具的成效。结论:县域医共体改革应使得权威性和激励性政策工具相得益彰,在合理地去行政化前提下,充分发挥医保支付政策中市场激励作用,并发挥学习性政策工具优势,加强政府对县域医共体的监管和绩效考核。  相似文献   

3.
《现代医院管理》2016,(6):33-36
目的探讨患者满意度调查中运用PDCA循环法改进医疗服务的作用。方法对安徽省某三级综合性医院出院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运用PDCA循环法持续改进医疗服务。描述患者满意度变化趋势,运用方差分析检验PDCA循环法实施前后满意度差异。结果实施患者满意度调查并运用PDCA循环管理一年,出院患者满意度由90.54分上升至93.29分,各PDCA循环周期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基线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定期开展患者满意度监测,发现医疗服务中的不足,运用PDCA循环法持续改进,是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的有效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浙江省县域医共体建设某试点医院的综合改革实施效果。方法通过搜集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医院成立一年来的相关医疗业务、财务运行及上下转诊等数据,对比医共体总院和医共体分院的发展趋势。结果自医共体成立以来,2018年医共体分院的门急诊人次、门诊总收入、出院人次、出院总收入增长率均高于医共体总院。门诊均次费用、住院均次费用增长率均低于总院。结论县域医共体的建设提升了乡镇卫生院的整体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有力地推动了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有效缓解了基层群众就医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现代医院》2016,(2):228-230
目的探索医疗联合体的建立及运行模式。方法自2013年广州市荔湾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附近二、三级医院建立医疗联合体,比较医联体实施前后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人次、培训次数和社区居民的满意度。结果实行医联体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人次、培训次数和社区居民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通过建立医联体可以有效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水平,确保医疗工作的质量,提高社区居民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广西紧密型县城医疗共同体(以下简称“医共体”)试点县前后患者对居民就医体验和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变化,评价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实施成效。方法 在2020年与2022年,分别对试点县和非试点县的医共体门诊患者、住院患者进行满意度基线调查和终末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双重差分法比较前后满意度差异。结果 2022年的患者满意度较2020年有不同程度的提升(P <0.05)。试点县住院患者的总体满意度、就医环境、等候时间、服务态度、技术水平、医疗费用满意度与非试点县相比,分别提升了0.306分、0.361分、0.462分、0.377分、0.273分、0.404分(P <0.05),但医共体建设对门诊患者满意度影响不大。结论 广西“三二”医联体(三级公立医院与县级二级医疗机构组成的医疗联合体)取得了一定成效,牵头医院住院患者就医体验不断改善。应促进“三二”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有机衔接和融合,提高县域整体医疗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患者满意度调查内容、调查方法、调查方式的改进,使患者满意度调查较全面、真实地反映医疗、服务过程中的信息,成为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持续提升的有效抓手。改进后的患者满意度调查消除了病人的顾虑和来自医院的干扰,避免了外界因素的影响,能够表达真实的信息。同时,注重质量管理过程的调查结果,为医院管理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ISO9000在CT室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进一步提高医院CT室的医疗服务质量,实现CT室的规范化管理。方法建立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结果实施4年来,CT室各项指标逐年上升,患者满意度提高。结论CT室推行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了医疗质量,减少了医疗纠纷,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谭学书  喻明成 《现代保健》2012,(17):143-145
目的:研究笔者所在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的效能与持续改进效果。方法:对2008-2011年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管理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根据医院管理年评价体系标准,建立院、科两级管理体系,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发挥持续改进优势作用,病历书写质量明显提高,诊疗行为进一步标准规范,医疗纠纷率下降,患者满意度提高。结论: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功能与职责,推进制度执行能力;改善院级质控方式,提升质控有效性。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0.
建立质量管理小组并开展活动是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应用医院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行医院质量控制是提高医院服务质量、服务水平、服务环境,提高患者满意度的最有效方法。山西省妇幼保健院在实施医院全面质量管理活动中,通过完善组织结构与成立三级质量控制网络进行医院全面质量控制,以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形式对全院医疗、护理、公共卫生管理等进行质量管理控制,通过规范服务、优化流程、改善环境卫生,塑造了良好医院形象,提高了竞争力和服务水平,维护了医疗服务正常秩序,确保了医疗服务体系的安全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肿瘤内科住院病房的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要求和原则,对现有护理系统进行整改,通过加强业务培训,合理配制人力资源,强化护理质量控制管理等措施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比较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实施前后肿瘤内科护理缺陷发生率、患者住院期间护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后,肿瘤内科护理缺陷、护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生对护理满意度以及患者满意度提高.结论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促进了肿瘤内科护理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有效降低了护理缺陷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郸城县通过重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创新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医疗保障支持政策,形成党委统揽、政府主导的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下设以县人民医院、中医院、中心医院、妇幼保健院为牵头医院的4个医疗健康服务集团,突出各集团的专科优势,集团间形成专科错位发展、良性竞争模式,进而引导患者合理有序就医。通过医共体建设,促进县级优质资源下沉基层,有效引导群众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不但控制了医疗卫生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减轻了群众的就医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和“看病贵”难题。通过医疗体制改革,郸城县探索出一条“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医改之路,持续提高县域医疗保障水平及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了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实现了由“县级强”到“县域强”,形成了“县强、乡活、村稳”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准确识别急诊患者关键需求,针对性提出医疗服务质量改进措施,提升患者满意度。方法对某院50位急诊患者针对服务需求进行问卷调查,以质量功能展开(QFD)为基础,借鉴SERVQUAL服务质量五维度并利用亲和图(KJ)法将患者需求层次化,采用0-1度对比表确定患者需求重要度,创建急诊医疗服务质量屋,构建患者质量需求与服务质量改进要素的二维关系矩阵。结果急诊医疗服务质量改进要素重要度前6位依次为:(1)完善重点病种服务流程与规范;(2)加强医德医风建设;(3)急诊医务人员经过专业培训掌握急诊相关理论与技能;(4)落实首诊负责制;(5)加强急诊预检分诊,有效分流患者;(6)建立院前急救、院内急诊与住院或转诊的连贯性医疗服务流程。对此,提出并实施相应改进措施。改进后,急诊患者平均滞留时间较前明显缩短,满意度较前明显提升(P均<0.05)。结论运用QFD能确定影响急诊医疗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 为医院管理提供依据和改进方向, 从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医院在医保管理工作中,开展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下的创新型医保管理措施的效果。方法将随机抽选的2018年7-12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80例住院类别为居民医疗保险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对照组均未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下的创新型医保管理。随机抽选同期在该院住院治疗的另外80例住院类别为基本医疗保险的患者设为观察组,观察组均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下的创新型医保管理。对比两组患者不同医保管理模式下的服务满意度以及住院费用支出和个人费用负担情况。结果观察组中服务满意度显著比对照组要高,观察组中各相同科室相同病种患者次均住院费用及个人次均费用负担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医院医保管理工作中,通过采取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下的创新型医保管理措施,有效控制了患者住院费用的支出,遏制了不合理费用的增长,降低了患者个人的费用负担;明显改进了对患者的医保服务质量,提升了患者的服务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从质控组织、诊疗规范、质控指标、质控标准、质量安全教育、质量安全评估及考核等6个方面搭建医疗质量控制体系。经实践,健全了决策-控制-执行的三级质控组织架构,提高了全员参与质量管理意识,使质量管理工作全面铺开,患者就医体验明显改善。但仍需进一步明确管理方法和重点,建立立体、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全程全时质量监控,不断提升患者就医获得感。  相似文献   

16.
对临床非手术科室进行有效监控对医院发展至关重要。将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系统应用于临床非手术科室的日常管理,对落实质量管理和监控制度,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专业技能,以及提升患者满意度,降低运营成本至关重要,同时有利于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某院医疗质量管理的实践与体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坚持医疗质量、服务质量、管理质量三位一体的”大质量”观,以提升医疗质量水平作为推进医院发展的突破口,从积极营造质量建院的良好氛围、严格落实质量强院的规章制度、不断探索质量兴院的有效措施、采取多种方式控制医疗费用等4方面大胆创新管理模式,不断完善管理体系,使医院全面建设呈现持续发展、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探讨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为有关卫生主管部门改进各级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5年,在云南省20个新农合试点县中选择龙陵县,对参合农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191人,对各级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技术水平、服务态度、收费、总体满意度和卫生资源配置情况的评价分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调查对象喜欢选择村卫生室就诊,其主要原因是医生服务态度好,可信度高,就医方便。[结论]各级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质量一般,应提高乡村卫生机构的服务条件,改善县级医疗机构的服务态度,严格控制农村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相似文献   

19.
日间医疗可以有效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日间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服务范畴不断延伸,服务内涵更加丰富。《医疗机构日间医疗质量管理暂行规定》的发布,使我国日间医疗质量管理有了纲领性指导文件。《规定》首次明确了日间医疗的定义,从日间医疗质量管理的组织建设、制度规范、流程管理、监督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规定》的出台,对推动日间医疗的规范化、科学化、同质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