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目的 建立雌激素缺乏的颅内动脉瘤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初步研究雌激素缺乏对颅内动脉瘤形成、生长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 雌性Wistar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切除双侧卵巢+颅内动脉瘤模型)、实验对照组(切除双侧卵巢旁与其大小相当的一块脂肪+颅内动脉瘤模型)、空白对照组(每组各10只).大鼠去势模型或腹部假手术模型制作后2周用猪胰弹性蛋白酶滴加到颈外动脉及分叉处动脉壁周围,在颈外动脉距分叉处约1.5 mm位点用两根手术线结扎颈外动脉,在两根线之间剪断颈外动脉,使颈外动脉的盲段形成颈内动脉的一个动脉瘤.动脉瘤模型制作6周后取右心房全血2mL,离心取上清液后于-20℃冰箱保存,用于检测大鼠血清中雌激素的含量,同时游标卡尺测量颅内动脉瘤长度和直径,并取实验组及实验对照组的颅内动脉瘤组织和空白对照组相应的一段颈外动脉组织用于常规组织切片染色. 结果 实验组血清中雌激素水平为(105.00±12.96)pmol/L,实验对照组为(178.50±25.96)pmol/L,空白对照组为(180.40±18.70)pmol/L,实验组与实验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颅内动脉瘤长度扩张率为(131.31±6.63)%,直径扩张率为(125.10±5.49)%,实验对照组为(109.90±3.44)%和(106.82±2.4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雌激素缺乏对颅内动脉瘤的形成、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使用肓段法结合酶消化法制作颅内动脉瘤模型简便可行.  相似文献   

2.
1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的研究背景 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发展和破裂与很多因素有关。近年来研究认为,血流动力学在动脉瘤的病理形成和瘤内血栓生成方面起重要作用,虽然在基础实验和临床上都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尤其是体外实验已经进行了详细的血流动力学各项参数的模拟.但是这些研究多是基于理想化的动脉瘤模型或者实验动物动脉瘤模型.对于具体的临床病人价值不高.因此针对临床病人颅内动脉瘤进行的血流动力学个体化研究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于颅脑CTA的3D打印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利用4例颅内动脉瘤病人颅脑CTA扫描所得的DICOM数据,针对颅骨、血管采用不同的分割方法进行数据信息提取和重建,并在同一坐标系下实现装配和融合,优化处理后经3D打印技术进行实体化,用以辅助病人手术治疗。结果 4例病人均重建出三维复合虚拟模型并制作实体解剖模型,应用于术前预案的制定及术时辅助手术定位与实施,手术均获得成功。结论基于颅脑CTA的3D打印技术获得的实体解剖模型制作,能够起到辅助动脉瘤定位,减少术中损伤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基于颅脑CTA的3D打印技术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9月夹闭术治疗45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依据颅脑CTA数据构建颅内动脉瘤3D打印模型,根据3D模型制定手术方案。结果 3D打印技术测量动脉瘤长度、宽度以及厚度与CTA无明显差异(P>0.05)。45例动脉瘤均完全夹闭。术后6个月GOS评分5分29例,4分10例,3分5例,2分1例。结论 对于颅内动脉瘤,基于颅脑CTA的3D打印模型可还原瘤体及其周围血管毗邻关系,不仅有利于术前医患交流,且能够更为直接的掌握病情并制定显微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模拟颅内动脉瘤内的血液流动,进而获得血流动力学的各种参数.方法 利用颅内动脉瘤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容积成像数据,建立颅内动脉瘤三维有限元模型,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计算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的各种参数.结果 实验获得了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相关参数包括血流速度、剪切力、压力等,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比可靠.结论 计算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是研究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技术(CFD)的个体化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刚性模型.方法 用MIMICS软件读取病人颅内动脉瘤影像DICOM数据,进行三维实体重建.应用ANSYS-CFX软件进行三维刚性模型的数值仿真,分析与动脉瘤生长及破裂相关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建立了个体化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刚性模型,可以直观模拟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变化过程,形象地给出动脉瘤表面应力场的变化情况.在血流冲击瘤颈处,壁剪切力最大.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个体化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模型快速、精确.动脉瘤的发生、发展和破裂与剪切力等血流动力学因素有关.动力学模型数值仿真结果可能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7.
复发性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无论采用外科手术夹闭还是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仍有部分病人动脉瘤复发乃至再次破裂出血的危险。据统计,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的复发率为4%-7%,而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瘤所导致的非致密栓塞或(和)瘤颈残余,是颅内动脉瘤术后复发的潜在因素。复发性颅内动脉瘤的治疗难度及风险远高于首次治疗。本文将探讨颅内动脉瘤复发机制及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发病率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和高血压性脑出血.动脉瘤破裂每年发病率约10/10万人,而未破裂动脉瘤由于多数无症状,发病率难以准确计算,根据尸检及影像检查结果估算为0.2%~8.9% [2].因此,探讨颅内动脉瘤的组织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改变、动脉瘤的演变过程和破裂机制对预防颅内动脉瘤破裂和临床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均依赖于建立稳定可靠的颅内动脉瘤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破裂点和瘤囊处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颅内破裂动脉瘤21例,根据术前CTA、DSA数据三维重建动脉瘤模型,采用ANSYS软件计算动脉瘤破裂点和瘤囊处血流动力相关参数[壁剪切应力(WSS)、切应力震荡指数(OSI)]。结果 动脉瘤破裂点WSS[(0.215±0.047)Pa]明显低于瘤囊WSS[(0.464±0.148)Pa;P<0.001]。动脉瘤破裂点OSI[(0.035±0.024)]与瘤囊OSI[(0.030±0.016)]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一个心动周期中,随着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动脉瘤形态出现规律的变化,载瘤动脉及动脉瘤的形态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即动脉瘤两侧壁的形态变化相对较小,动脉瘤破裂点处形态变化明显。结论 颅内动脉瘤破裂点较动脉瘤囊WSS更低而形态变化更大,颅内动脉瘤破裂与WSS呈负相关,而与形态变化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瘤系颅内动脉壁的囊性膨出,多发生于颅内动脉分又处,在破裂之前大多无临床症状,破裂后可以导致蛛网膜下隙出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颅内动脉瘤的发病原因至今尚不十分清楚,其形成、发展和破裂是多种环境因素和多个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颅内动脉瘤的易感基因在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近年来发现的可能与颅内动脉瘤发病密切相关的易感基因作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