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晶状体本身的代谢异常与白内障发病的关系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许多学者认为晶状体某些酶活性下降及光化学反应引起晶状体的超氧化损伤是老年性白内障发病的重要因素。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乳酸脱氢酶(LDH)及苹果酸脱氢酶(MDH)从三个不同的代谢途径(磷酸戊糖途径、无氧酵解及三羧循环途径)反映了整个晶体糖代谢状态,并且晶状体上皮细胞是晶状体代谢最活跃的部位,是整个晶状体代谢的关键,它的形态与功能的正常与否是维持晶状体透明性的重要条件,目前尚未见到采用细胞化学方法定量测定晶状体酶活性的报道。为此,我们用这种方法显示酶的活性,然后用MPV-TASPLUS 显微分光图象分析仪对各种不同类型的白内障晶状体上皮  相似文献   

2.
在眼科病理学中,晶状体内障,最初的病变是在晶状体纤维之间;晶状体内障开始时,正常晶状体纤维之间发现空隙,有人认为这些空隙的产生,是由于核的收缩程度超过了生理范围关于它的病理形态学超微结构很少有人提到。尤其晶体核的形态学病变,在光学显微镜下确实难于观察出它的细节,因此,需要用  相似文献   

3.
晶体异物及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晶状体异物摘出及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经验体会。方法:外伤性白内障晶体异物共6例,均在撕囊和水分离后直接夹出异物或用电磁铁吸出异物,植入PMMA5.5mm人工晶状体。结果:6例手术均顺利成功。术后第1天视力均达0.3以上,随访1-6月均达0.5以上,手术主要并发症为角膜内皮水肿和虹膜睫状体炎。结论:晶状体异物摘出及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视力恢复快,双眼单视减少屈光参差,术后反应轻,减少患者二次手术心理负担及重复手术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三襻式Bigbag人工晶状体在高度近视屈光晶状体置换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53例80只眼高度近视伴或不伴晶状体混浊,施行屈光晶状体置换术,其中单眼高度近视19例,双眼高度近视因近视力低于0.1,选择近视力及矫正视力较好的单眼进行手术的7例,双眼手术的27例,全部行超声乳化吸出植入低度数或负度数亲水性丙烯酸酯折叠Bigbag人工晶状体,观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观察手术前后最佳远视力(VA),最佳矫正视力(BCVA),近视力(NVC),眼轴长度,屈光状态,术后随访6月~1年.结果 术后56只眼(占70%)裸眼视力≥0.3,46只眼(占57.5%)裸眼视力≥0.5,6只眼(占7.5%)裸眼视力≥0.8,≤0.3有24只眼(占30%),除2例(占3.7%)术前裸眼近视力≤0.1,术后视力无改善外,其余病人均较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提高.术中因撕囊口偏小,植入人工品状体后囊破裂人工晶状体偏位1例,其余病例人工晶状体与后囊膜紧贴,后囊膜未见皱褶,人工晶状体固定良好.结论 通过详细术前检查,超声乳化吸出植入低度数或负度数Big bag人工晶状体,完成屈光晶状体置换手术安全有效,视觉质量好,不仅降低了后囊膜皱褶,后发性白内障,稳定囊袋,同时也减少了视网膜脱离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无晶体眼玻璃体前界膜自发性破裂成都军区总医院眼科蒋炜,江诗安玻璃体前界膜正常情况下沿晶状体后囊,睫状体向后走行,在锯齿缘前Zmm左右附着于睫状体偏中部,其前有晶状体后囊,旁有睫状体支持,仅在晶体与监状体之间无坚强的支持组织,但有晶状体悬韧带支持,故在...  相似文献   

6.
白内障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目前治疗成人白内障的较好方法,而儿童白内障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也越来越受重视。但在边疆基层医院因经济条件较差,无白内障超声乳化仪。我院自1997年1月-2002年12月共做25例40眼小切口儿童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65岁.于2007年5月8日被拳击伤左眼伴视力下降15 d,检查:左眼视力手动(10cm),混合充血,睫状体压痛明显,角膜轻度水肿,瞳孔散大约7mm(曾在其他医院用阿托品眼膏),前房加深,虹膜震颤,瞳孔后鼻下方见全脱位肿胀混浊的晶状体,A与B超证实晶状体脱位于玻璃体并玻璃体混浊.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发生玻璃体脱出的处理及其效果。方法 37眼人工目标植入手术中发生玻璃体脱出,使用剪刀-棉签4行开放式前段玻璃体切除术,Ⅰ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结果 成功植入或缝线固定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36眼(97.3%),术后矫正视力≥0.5者28眼占76%。结论 术中玻璃体脱出者施行玻璃体切除术并Ⅰ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仍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UBM在Ⅱ期人工晶体植入术前检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UBM在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术后无晶状体眼患者行Ⅱ期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 IOL)植入术前检查中的作用。方法对6位11眼曾于儿童期行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手术的无晶状体眼患者,进行Ⅱ期IOL植入术前的临床检查和评价。除常规裂隙灯显微镜散瞳观察外,使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 UBM)检测晶状体周边部残留囊膜范围和虹膜与晶状体囊袋粘连部位及程度,并依据上述检查结果初步选择Ⅱ期植入IOL的类型。结果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结果显示,11眼中有6眼周边部晶状体残留囊膜范围≥270°,另5眼因虹膜后粘连致瞳孔不能充分散大(直径<5mm),影响了对周边部残留晶状体囊膜的观察和评价。UBM检测显示此5眼中有4眼周边部残留的晶体囊膜组织可以满足睫状沟固定型后房IOL的支撑需要,另1只眼残留晶状体囊膜范围<180°,不适宜植入睫状沟支撑型后房IOL。此结果与手术过程中显微镜直视观察下所见情况一致。对所有行睫状沟支撑型后房IOLⅡ期植入手术的10眼随访12m以上,均无IOL脱位发生。结论UBM可作为先天障术后无晶体眼患者行Ⅱ期IOL植入术前一项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尤其适用于那些因虹膜后粘连致瞳孔不能完全散大、无法评价晶状体周边部残留囊膜情况的患者,有助于提高手术的预见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园锥形晶状体(Lenticonus)临床上甚为罕见,可见者以后极部较多,称后球形晶状体或晶状体后膨出症,且多为单眼。我国徐宝萃报告二例,陈壁明等报告一例、徐淑娟报告二例、王鸿明报告一例均为后极性园锥形晶状体。前极性园锥形晶状体极少遇到。仅国外有少数病例报道。而双极性园锥形晶状体则至今在国内国外文献中卫尚未见过报道。我院于1983年元月曾遇见二例,系同胞兄弟,今报告如下。病例报告病例1.龚××,男,22岁,未婚,溆浦籍,农民,因自小视力差,近年有加重趋势于1983年元月来我院诊治。检查发现;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应用晶体超声粉碎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有核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经晶体超声粉碎联合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有核外伤性晶状体脱位29例29只眼,其中全脱位12只眼,术前高眼压16只眼.行标准三通道玻璃体切除,切除前部、中轴部及晶状体周围玻璃体,无需使用过氟化碳液体,吸引晶状体至前部玻璃体腔内进行超声粉碎;不全脱位的晶状体采用囊内超声粉碎.术中检查视网膜并做相应处理.结果全部病例均完全将脱位的晶状体粉碎吸除,随访3月无视网膜脱离发生.21只眼术后眼压正常,6只眼I期植入人工晶状体.视力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 对于有核的晶状体脱位,超声粉碎联合玻璃体切除术安全有效、简便易行,术后并发症少,明显改善了预后.  相似文献   

12.
晶体溶解性青光眼综合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晶体溶解性青光眼综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晶体溶解性青光眼27例(27只眼)进行综合治疗包括:术前降眼压及抗炎、手术将晶状体摘除并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抗炎治疗等.结果 24只眼Ⅰ期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随访1~6月,眼压控制在9~19mmHg,视力(裸眼)恢复:0.07~0.5.其中<0.1者1例;0.12~0.3者18例;>0.3者5例.结论 晶体溶解性青光眼经规范的治疗并植入人工晶状体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晶体体上皮细胞转分化对老年性白内障形成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国兴  王婷婷等 《眼科》2002,11(6):371-373,I012
目的:为研究晶状体上皮细胞转化对老年性白内障形成的影响。方法:对14例老年性白内障晶状前囊上皮细胞进行角质蛋白-8、波形纤维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结果:皮质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的波形纤维蛋白表达明显强于核性白内障(P<0.05),角质蛋白-8在皮质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的表达比核性白内障弱(P<0.01);纤维粘连蛋白在皮质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的表达明显强于核性白内障,而在正常晶状体上皮不表达,结论:晶状体上皮细胞具有转分化为成纤维样细胞的双向化潜能,晶状体上皮获转分化能力后而失去原来的细胞学特性,在老年皮质性白内障中,晶状体上皮细胞转化成为纤维样细胞,伴随波形纤维蛋白的过度表达和角质蛋白表达下降,同时合成包括纤维粘连蛋白在内的细胞外基质增多,而纤维粘连蛋白能促进晶状体上皮的增殖,迁移及粘附,因而晶状体上皮细胞转化分对老年性白内障表成及后囊混浊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白内障是晶状体囊受损害或晶状体蛋白质发生改变,晶状体变浑浊而致视力下降的一种眼病,发病与先天性因素、遗传、代谢障碍、全身疾病、中毒、外伤等有关,表现为瞳孔区发白,视力下降,目前最理想的治疗方法是施行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我院自1991年以来,开展这类手术,成功为数千名患者施行此手术,临床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眼外伤中外伤性白内障的发生率相当高,且绝大多数是单眼发生,手术难度往往较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开展为儿童外伤性白内障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首先是保存视力和促使融合功能发育,从而预防弱视。(一)一般资料本组40例60眼,其中男50例,女10例,年龄2-15岁。穿孔伤54例、钝挫伤6例。其中54眼在角膜不同位置有混浊斑,致不同程度虹膜前后粘连。晶状体半脱位4例,继发青光眼8例,外斜4例。外伤与手术间隔时间6小时~1年。视力均低于0.02。(二)手术方法手术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在显微镜下按现代白内障囊外摘出52例;晶状体…  相似文献   

16.
叶自杨  汪静  董凯 《实用防盲技术》2023,(2):48-50+89+94
目的 探讨改良巩膜层间人工晶状体(IOL)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2年9月在我院收治的无晶状体眼7例(7眼)患者,均行改良巩膜层间人工晶体固定术,采用25G巩膜穿刺联合内界膜镊引出上袢,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LogMAR)、眼压、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术后裸眼视力(UCVA)均值(1.07±0.63)较术前UCVA均值(2.07±0.24)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4,P<0.05)。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均值(0.28±0.25)与术前BCVA均值(0.29±0.23)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0.14,P>0.05)。术后低眼压1例,角膜水肿1例,末次随访时均已恢复。术后无人工晶体袢外露、继发性青光眼、虹膜夹持、眼内炎等并发症发生。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置均居中,无明显偏移。结论 改良巩膜层间人工晶体固定术是晶状体囊袋不完整患者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一种有效、安全、简便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过去认为人眼晶状体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具有一定弹性的无色透明体。随着眼科检查仪器的进展,人们发现很多人的晶状体并非完全透明,在任何部位都可能存在一些点状或小片状混浊。由于这些混浊点并不发展,也不影响视力,被看成是正常范围。近年,我们在裂隙灯下观察到晶状体内还存在着一种会活动的白色混浊小点,大小约为0.02mm,能在晶体内呈布朗氏运动,活动范围约0.1mm,活动频度3-5次/秒。为了解其临床意义,对部分病人进行了临床观察,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远期亲水性丙烯酸酯折叠式人工晶体状光学部发生混浊、引起视力障碍行人工晶状体置换术的原因。方法:对19例(22只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远期亲水性丙烯酸酯折叠式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发生混浊的患者,行人工晶状体置换术。将取出的22片混浊人工晶状体进行裂隙灯和光学显微镜检查;应用钙特异性苯素红染色法和von Kossa嗜银染色法进行病理学检查;使用扫描电镜观察沉淀物的位置和形态;应用能谱分析法检查沉淀物中的元素成分。以透明人工晶状体作为对照。结果:在人工晶状体光学部表面和表面下可见沉淀结晶呈多种形态的不规则颗粒,其中光学部中央着色颗粒密集且粗大,周边着色颗粒稀疏而细小。这些颗粒苯素红染色和von Kossa嗜银染色均为阳性反应。能谱分析证实颗粒中含钙和磷元素。人工晶状体襻和透明人工晶状体均无相同表现。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远期,亲水性丙烯酸酯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混浊的原因,为人工晶状体光学部表现和表面下发生钙和磷化合物沉淀结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血、房水、晶体中的抗氧化物对晶体的保护作用。方法随机取符合条件的老年性白内障40例(40眼)。VitC和VitE分别用微量荧光法和比色法测定。结果实验组血中VitC和VitE含量明显高于实验组房水和晶状体中二者的含量,并且二者在血-房水和血-晶状体中含量有显著性差异(F检验,P<0.01);对照组房水和晶状体VitC明显高于血中,并在对照组的血、房水、晶状体其含量有显著性差异(F检验,P<0.01),对照组中VitE含量基本接近。结论在房水和晶状体中VitC、VitE含量的下降是形成老年性白内障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单焦一片式折叠式与非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眼的伪调节力。方法60眼(43例)被随机分为2组,每组30眼,一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单焦一片式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另一组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单焦非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进行视远、视近前房深度检查,并在矫正屈光不正的基础上测定伪调节力。随访时间在3月以上。结果Slataper视标法测定的平均伪调节力为:折叠组(2.07±0.36)D,非折叠组(1.86±0.24)D,2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t=2.66,P<0.01);前房深度变化为:折叠组(0.11±0.17)mm;非折叠组(0,03±0.15)mm,2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t=1.94,P<0.05),2组在视近时前房均变浅、前移,且伪调节力与前房深度变化量呈正相关(r=0.322,P<0.05)。结论人工晶状体眼自身存在一定的伪调节力;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单焦一片式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对眼内组织扰动小,囊袋完整,生物相容性好,伪调节力明显优于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单焦非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