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患者常见的骨折类型,何种内固定方式的疗效最佳尚存在争论。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患者接受的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固定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19例,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固定组26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结果与结论:(1)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25.8±21.5)min,较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固定组短(156.2±54.5)min,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患者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26.3±107.2)mL,较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固定组少(300.0±150.3)mL,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2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结果提示,除了在手术时间方面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系统更具优势外,两种内固定系统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术后短期内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背景:髓外固定系统包括动力髋螺钉常用于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但在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中,髓外固定系统往往会导致骨折固定失败。髓内固定系统包括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广泛用于治疗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比较髓外固定系统包括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检索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Medline和Cochrone library从1990年1月到2014年11月的文献。对髓外固定系统包括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的相关文献进行筛选。 结果与结论:通过对346篇文献进行筛选,共有13篇文献符合标准,其中共纳入1 271例不同类型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与髓外固定系统包括动力髋螺钉组相比,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组患者手术时间更短,且出血量更少,但3种固定方法患者康复时间和愈后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此外,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的疗效相似。提示与髓外固定系统包括动力髋螺钉相比,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虽可优化手术过程,但不能提升术后恢复效果。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文题释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专门针对亚洲患者设计的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是对标准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进行了一些改进,主钉近端直径由17 mm减小为16.5 mm,螺旋刀片直径由10.55 mm减小为10.3 mm,主钉外翻角由6°减小为5°,短钉为170,200,240 mm。 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联合交锁钉由拉力螺钉和加压螺钉构成,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股骨骨折,拉力螺钉的直径11 mm,加压螺钉直径为7 mm,交锁后直径为15.25 mm,短钉为180,200 mm。 背景:股骨近端髓内钉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首选方法之一,目前有关髓内钉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Gamma 3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 目的:对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与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宣城市人民医院骨科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2例,其中男15例,女27例,年龄65-90岁,22例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内固定治疗,20例采用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率和末次随访髋关节评分。试验获得宣城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15)伦审研第(17)号]。 结果与结论:①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手术时间短于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组[(69.4±11.5),(90.0±9.7) min,P < 0.05],术中出血量少于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组[(70.6±10.0),(86.5±11.1) mL,P < 0.05];②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3±0.5),(4.1±0.4) 个月,P > 0.05];③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术后有3例发生患肢大腿疼痛,1例发生髋内翻畸形;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组术后有1例发生患肢大腿疼痛,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18.2%,5.0%,P > 0.05);④两组末次随访的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90.3±2.8,91.5±2.4,P > 0.05);⑤两组均未发生与内固定材料相关的断裂不良反应;⑥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与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都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但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内固定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 ORCID: 0000-0001-8554-5349(黄照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背景:髓外固定系统包括动力髋螺钉常用于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但在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中,髓外固定系统往往会导致骨折固定失败。髓内固定系统包括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广泛用于治疗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目的:比较髓外固定系统包括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检索万方数据库、Pub Med、Embase、Medline和Cochrone library从1990年1月到2014年11月的文献。对髓外固定系统包括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的相关文献进行筛选。结果与结论:通过对346篇文献进行筛选,共有13篇文献符合标准,其中共纳入1 271例不同类型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与髓外固定系统包括动力髋螺钉组相比,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组患者手术时间更短,且出血量更少,但3种固定方法患者康复时间和愈后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此外,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的疗效相似。提示与髓外固定系统包括动力髋螺钉相比,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虽可优化手术过程,但不能提升术后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新型股骨近端髓内钉InterTa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初步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采用InterTan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病例,按Evans-Jensen分类,其中IB型3例,ⅡA型2例,ⅡB型5例,Ⅲ型1例。分析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情况、随访患者的骨折愈合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并采用改良髋关节Harris评分系统评估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10±21分钟,术中出血127±134ml,除1例患者死亡外,10例患者均获随访。10例患者骨折均获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3.7±1.3个月。80%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到受伤前状态。术后3个月以上摄片未见股骨头切割,股骨颈短缩,髋内翻、股骨干骨折及内置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新一代股骨近端髓内钉InterTan主钉的近端梯形结构、股骨颈双螺钉组合成卵圆形结构、股骨颈双螺钉轴向加压等独特设计有效地提高了临床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临床用于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材料总体来说分两种:髓内系统和髓外系统,对其治疗效果尚缺乏宏观的比较。 目的:比较髓内系统与髓外系统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217例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Evans分型:Ⅲ型-Ⅴ型与R型),分别采用髓外系统和髓内系统进行治疗,其中18例动力髁螺钉,67例动力髋螺钉,43例重建钉,72例股骨近端防旋刀片髓内钉,17例新一代双钉加压交锁髓内钉,对手术时间、切口范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和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临床分析比较。 结果与结论: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并发症的发生及髋关节功能评分方面髓内系统均优于髓外系统,但切口范围和骨折愈合时间方面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可见髓内系统较髓外系统治疗不稳定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固定稳固可靠,且患者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明显缩短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是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股骨逆行交锁髓内钉加自体髂骨移植治疗老年性C型股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4例老年性C型股骨髁间骨折患者采用股骨逆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加自体髂骨移植治疗,术后早期系统功能锻炼.结果:1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所有病例均获骨性愈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2周,膝关节活动功能良好.结论:对老年性股骨髁间骨折采用股骨逆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加自体髂骨移植,早期系统功能锻炼对恢复膝关节功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背景: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是在股骨近端髓内钉基础上设计的新型髓内固定系统,提高了抗旋转性和角度稳定性及抗切出能力。 目的:评价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置入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置入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置入过程中细节、复位质量、螺旋刀片位置、置入后并发症和最终结果进行评价。 结果与结论:56例均采用闭合复位内固定,46例置入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过程顺利。置入后13个月:影像学评价显示骨折复位好44例,可12例;螺旋刀片位置42例位于股骨头中央,股骨头后下方12例,后上方2例;颈干角为(128±4.8)°。所有患者骨折在置入后3~6个月内愈合,50例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到受伤前水平。无股骨颈切出和刀片进入髋臼并发症发生。说明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置入内固定适用于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  相似文献   

9.
背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植物有传统的动力髋螺钉、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然而目前哪种内植物治疗方法较好仍存在争议。 目的:分析动力髋螺钉、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3种内植物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159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动力髋螺钉、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转子间骨折的差别。 结果与结论:①置入后1周、6个月、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优于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组(P < 0.05),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组优于动力髋螺钉组(P < 0.05)。②置入后3,6,12个月X射线片显示骨折愈合情况: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优于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组(P < 0.05),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优于动力髋螺钉组(P < 0.05)。提示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置入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操作简单、骨折愈合率高、愈合时间短、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应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0.
背景:髓内钉具有优良的力学承载性能,提高了骨与内固定的整体稳定性,减少了骨折畸形愈合和内固定失败的发生率。股骨转子下骨折的内固定治疗对内植物的要求较高,因此在内植物的选择上仍存在很多争议。 目的:评价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6月至2011年11月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17例的病例资料。其中股骨转子下骨折合并转子间骨折9例(Seinsheimer分型Ⅴ型),股骨转子下骨折(Seinsheimer分型ⅡB 2例,Ⅲ B 1例,Ⅳ 4例)累及股骨干骨折7例,Seinsheimer分型Ⅴ型同时累及同侧股骨干骨折1例。受伤原因:高能量损伤16例,低能量损伤1例。记录固定时间、固定时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固定后随访8-24个月,平均16.2个月。固定后X射线片示骨折愈合时间平均5.4个月。固定后X射线片示所有患者骨折复位良好,转子下骨折、转子间及股骨干骨折均愈合,未出现骨折移位、内固定松动及髋内翻畸形,固定时仅有1例患者出现插钉困难。固定后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88.2%。结果证实,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本身设计合理,其防旋刀片对骨折端具有抗旋转和成角稳定性,疗效较好,安全可靠,是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较理想的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主要采用髓外固定和髓内固定两种方式,从理论上来讲,髓内固定后稳定性更好、并发症更少。然而大量不同种类内固定装置的出现和存在,说明这些内固定物均有一定的缺陷和不足。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其他两种常用髓内固定(股骨近端髓内钉、Gamma钉)治疗成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及手工检索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所有检索截止至2011-12-05。收集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股骨近端髓内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Gamma钉固定治疗成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和非随机对照试验文献,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资料。结果与结论:共纳入5个随机对照试验,13个非随机对照试验,共2185例患者,其中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1013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658例,Gamma钉组514例。资料分析显示,与股骨近端髓内钉相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能缩短平均手术时间和减少平均术中出血量,但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表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Harris评分优良率上优于股骨近端髓内钉;与Gamma钉相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能缩短平均手术时间和减少平均术中出血量,但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表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在平均住院时间、平均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Harris评分优良率上优于Gamma钉。  相似文献   

12.
背景:随着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率的不断上升,它的治疗方法也不断更新,当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很多,就生物力学而言,髓内固定较髓外固定更加具有优势。 目的:综述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治疗方法的发展及现状,分析各种方法的利弊,展望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治疗的发展。 方法:以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Intramedullary nail,Gamma nail,Proximal femoral nail, InterTan为英文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以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伽马钉,股骨近端髓内钉,联合拉力交锁髓内钉为中文检索词检索CNKI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2001至2012年发表的相关文献,纳入有关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治疗的文献和有关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物的文献。共检索到115篇文献,排除无关重复的文献,保留54篇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对于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系统在生物力学上具有优势,更靠近重心,力臂较短,髓内钉能更可靠的对抗沿股骨距传导的应力,并可防止股骨干内移。Gamma钉、股骨近端髓内钉、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可膨胀股骨近端髓内钉、微创短重建钉、联合接力交锁髓内钉在临床应用上可以达到骨折复位满意、坚强内固定的要求。而人工髋关节置换可应用于一些骨折不稳定、高龄老年人并且合并内科疾病及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随着学者们对生物力学的研究和重新认识,内固定物的变革更新,手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和疗效会有更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文题释义: AO分型:AO将股骨转子间骨折归为A类骨折。A1型:经转子的简单骨折,内侧骨皮质仍有良好的支撑,外侧骨皮质保持良好。A1.1型骨折端无嵌插;A1.2骨折端有嵌插;A1.3型骨折线累及至小转子下。A2型:经转子的粉碎性骨折,内侧及后方骨皮质在数个平面上破裂,但外侧骨皮质保持良好。A2.1型有1个中间骨块;A2.2型有2个中间骨块;A2.3型有2个以上的中间骨块。A3型:逆转子间骨折,骨折线通过骨外侧皮质。A3.1型逆转子骨折,简单骨折;A3.2型逆转子骨折,横行骨折;A3.3型逆转子骨折,粉碎性骨折;在AO分型中,A2.2型和A2.3型即是外侧壁危险型。 外侧壁:此概念是以色列医生Gotfried在2004年提出来的,指的是股外侧肌嵴以远的股骨近端外侧皮质,在临床上分为3型。Ⅰ型:外侧壁稳定型,即AO分型的A1,A2.1型;Ⅱ型:外侧壁危险型,即AO分型的A2.2,A2.3型;Ⅲ型:原发外侧壁骨折型,即AO分型的A3型。 背景:对于高龄患者转子间骨折的治疗,如无手术禁忌,建议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分为内固定及关节置换,手术技术较为成熟,但在手术方式的选择上争议很大。 目的:使用人工股骨头置换、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高龄外侧壁危险型转子间骨折患者,对这2种方法的疗效进行比较,为临床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为大样本系统分析提供原始数据。 方法:根据病例纳入标准,选择解放军陆军第71集团军医院骨科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AO分型A2.2,A2.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8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2组,其中股骨头置换组29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19例。所有患者对治疗及试验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随访1-3年,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1个月、1年的髋关节Harris评分。 结果与结论:①经统计学分析,手术时间上股骨头置换组短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 0.05);在出血量上,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在住院费用上股骨头置换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多,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术后1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股骨头置换组优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P < 0.05);术后1年的髋关节Harris评分,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在并发症发生率的统计上,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提示治疗70岁以上的外侧壁危险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具有下床活动早、生活质量高、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建议优先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 ORCID: 0000-0001-7475-5519(韩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4.
背景:骨质疏松和骨折类型是影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后失效的两个重要原因。AO31-A3.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因其骨折累及内外侧壁,极大地增加了骨折不稳定性,加之老年人多为骨质疏松患者,故老年AO31-A3.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失败和术后并发症概率较高。 目的:探讨钉道强化和普通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AO31-A3.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差异。 方法:选取1例75岁女性AO31-A3.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志愿者的CT资料,导入Mimics 19.0和Geomagic studio 2017软件中进行提取、优化,得到右侧股骨三维模型。运用Solidworks 2017软件画出内固定模型并与股骨模型按照标准手术技术装配,以STEP格式导入Hypermesh14.0软件中截骨得到AO31-3.3型普通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将螺旋刀片近端周围松质骨重新定义为骨水泥,得到钉道强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模型。设置材料属性参数、边界条件、施加载荷,分别储存为K文件导入LS-DYNA软件求解。 结果与结论:①与普通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相比,骨水泥钉道强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AO31-A3.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螺旋刀片切割程度更轻,股骨头颈骨块内翻和旋转角度、位移均更小,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效果;②完整的外侧壁可以有效支撑股骨头颈骨块,对抗头颈骨块的内翻和旋转倾向,并作为三点支撑的外侧作用点,有效防止头颈螺钉退出;③骨水泥强大的锚固力能稳定螺旋刀片,增强三点支撑的内侧作用点,并能传导、分散压力。 ORCID: 0000-0002-9519-4797(陈心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5.
背景:股骨近端髓内钉具有较强的抗剪切力作用,可较好维持股骨近端旋转稳定性,手术操作简便,创伤较小,但存在应力过于集中于锁钉,置入固定螺钉前钻孔较大等缺点。 目的:比较可膨胀髓内钉与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4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置入可膨胀髓内钉和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 结果与结论:置入可膨胀髓内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影像曝光时间均显著低于股骨近端髓内钉组(P < 0.01),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及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表明与股骨近端髓内钉比较,可膨胀髓内钉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手术创伤小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股骨逆向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远段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1月-2009年12月,采用逆向交锁髓内钉置入螺钉锁定技术,治疗股骨远段粉碎性骨折35例36侧。其中股骨下1/3段骨折11例,股骨髁上骨折15例,髁间骨折9例(其中双侧1例);开放性骨折2例,闭合性骨折33例。结果:35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4—9个月,平均6个月。术后1个月膝关节屈伸幅度均大于110°。无一例发生感染及断钉现象。1例术后9个月骨不连,行植骨术后愈合。结论:逆向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远段粉碎性骨折,疗效优、并发症少,是该部位骨折首选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钛丝环扎固定外侧壁联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AO/OTA 31-A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AO/OTA31-A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行钛丝环扎固定外侧壁联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X射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术前及术后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骨折部位疼痛情况,采用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平均(2.25±0.90)h;术中失血量平均(403.28±204.56)mL。术后12个月VAS评分为(1.03±0.54)分,低于术前的(7.35±1.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35,P<0.001)。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为(88.65±5.89)分,高于术前的(38.20±7.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20,P<0.001)。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伤口感染及不愈合、关节周围神经血管损伤、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 使用钛丝环扎固定外侧壁联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AO/OTA 31-A3型股骨转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PFP)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4年6月我科对3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按Evens分型,分别选择股骨近端髓内钉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来进行固定治疗.结果 本组39例患者,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无明显的差别,但在手术时间,术中的出血量,手术的创伤等方面,股骨近端髓内钉明显优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结论 股骨近端髓内钉比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更适合用于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介绍髁上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髁间骨折的方法。方法 应用股骨髁上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髁间骨折58例,54进行临床随访评定效果。结果 54例经6~50个月(平均28月)随访,无近晚期并发症,骨愈合良好,平均愈合时间4个月,术后功能恢复优良率达90%。结论 股骨髁上逆行交锁髓内钉具有操作简便、固定可靠等优点,对于股骨髁间骨折的治疗,逆行交锁髓内钉是一种比较好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背景:骨质疏松所导致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具有较高的治疗失败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目前治疗尚存在争议。 目的:应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与其改进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Ⅱ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并比较两者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平果县人民医院骨外科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2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患者采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治疗,另外13例患者接受改良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Ⅱ置入治疗。 结果与结论:随访12个月,两组均无失访。两组置入后髋关节功能均恢复良好,Harris评分和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改良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Ⅱ组置入后下肢疼痛发生率低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P < 0.05)。结果证实,改良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Ⅱ置入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优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安全可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