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II型胸神经阻滞(PECS-II)复合改良的前锯肌平面阻滞(serratus anterior plane block,SAPB)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康复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77 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式是否联合超声引导下II型胸神经阻滞复合改良的前锯肌平面阻滞,分为全身麻醉组(G组)、全身麻醉+II型胸神经阻滞复合改良的前锯肌平面阻滞(GPS组)两组,G组给予常规全身麻醉,GPS组在麻醉完成后按神经阻滞方案给予患者PECS-II复合改良的SAPB,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除喉罩时间和完全清醒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术中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量、镇痛不全和恶心呕吐发生率及平均住院时间等数据。结果:与G组相比,GPS组患者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除喉罩时间和完全清醒时间较短(P<0.05),术后疼痛评分,术中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均较低(P<0.05),镇痛不全及恶心呕吐发生率较低(P<0.05),平均住院时间减少(P<0.05)。结论:对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超声引导下的PECS-II复合改良的SAPB能够缩短患者的麻醉苏醒时间,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和术后急性慢性疼痛的发生,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加快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e plane block,ESPB)、前锯肌平面阻滞(serratus anterior plane block,SAPB)和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TPVB)用于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镇痛效果。方法:择期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患者105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Ⅱ级,年龄25~78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24 kg/m2。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三组:ESPB组(E组)、SAPB组(S组)和TPVB组(T组),每组35例。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E组行患侧ESPB,S组行患侧SAPB,T组行患侧TPVB,均注入0.375%罗哌卡因30 mL。术毕三组患者均给予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曲马多补救镇痛,维持静息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3分或咳嗽时VAS≤5分。比较三组患者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和芬太尼的消耗量,48 h PCIA芬太尼消耗量,PCIA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率;记录三组患者术中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量及术后低血压、心动过缓的发生情况;比较三组患者不同时点的VAS静息和VAS咳嗽;比较三组患者围术期肺功能的变化。结果:三组患者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和芬太尼的消耗量无明显差异。与T组比较,E组和S组患者术后48 h PCIA芬太尼消耗量、PCIA有效按压次数和术后补救镇痛率及术中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量明显减少,同时术后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术后12 h,E组和S组患者的VAS静息和VAS咳嗽明显低于T组(P<0.05),而E组和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术后动脉氧分压(PaO2)均呈下降趋势,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呈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前锯肌平面阻滞和胸椎旁神经阻滞均能为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但竖脊肌平面阻滞和前锯肌平面阻滞较胸椎旁神经阻滞的术后镇痛效果更持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更稳定,而前两者之间的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QLB) 与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用于开腹卵巢癌根治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全身麻醉下行开腹卵巢癌根治术患者分为QLB组(n=36)和TAPB组(n=36)。术毕患者进入麻醉恢复室(PACU)分别行超声引导下双侧腰方肌阻滞和腹横肌平面阻滞。每组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记录患者一般情况、手术和麻醉时间、切口长度; 观察神经阻滞操作时间、PACU停留时间、阻滞平面、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术后首次需额外镇痛时间及24 h镇痛泵按压次数,分别于出PACU时、神经阻滞后2、6、12、24 h行静态和动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手术和麻醉时间、切口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QLB组感觉阻滞平面在T7~L1,TAPB组在T10~L1;与TAPB组比较,QLB组术后24 h镇痛泵按压次数减少,术后首次需额外镇痛时间延长; QLB组术后12 h、24 h静态和动态 VAS 评分均较TAPB组低。结论与TAPB相比,超声引导下QLB提供更广泛的阻滞范围,为开腹卵巢癌根治术患者减少术后镇痛泵药物用量,延长首次需要额外镇痛时间,降低术后疼痛评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不同神经阻滞方法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86例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45例)及B组(41例),A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B组采用胸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镇痛持续时间、术后24 h舒芬太尼的使用量、两组T2~T6痛觉减退的比例、术后2 h、4 h、6 h、12 h、24 h、48 h的VAS评分及镇痛期间的并发症。结果A组的镇痛持续时间短于B组,A组术后24 h舒芬太尼用量高于B组(P<0.05)。两组在T3~T6节段的痛觉减退比例对比无统计学意义,而B组在T2节段的痛觉减退比例明显高于A组(P<0.05)。术后2 h、4 h、6 h、12 h时,B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术后24 h及48 h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及术后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胸神经阻滞的麻醉方法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周敏敏  韩超 《现代肿瘤医学》2020,(17):3053-3057
目的:探究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不同神经阻滞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24小时止痛效果比较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治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P组和T组各30例,P组行喉罩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胸神经Ⅱ(PecsⅡ)阻滞,T组行喉罩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TPVN)阻滞,两组均给予同等剂量和浓度的罗哌卡因。记录术后镇痛持续时间、术后24 h内芬太尼用量和不同时间段患者VAS评分以及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水平。结果: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P组患者首次按压时间显著长于T组,P组术后24 h芬太尼用量显著少于T组(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P组均显著低于T组(P<0.05);P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T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局部麻醉药物过敏、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毒性反应等阻滞相关不良反应。结论:与喉罩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相比,喉罩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胸神经阻滞可显著减轻患者术后疼痛,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提高操作安全性和准确性,增加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温馨  王国年 《现代肿瘤医学》2019,(18):3349-3352
乳腺癌手术(breast cancer surgery,BCS)患者术后易发生疼痛、恶心、呕吐,增加患者痛苦的同时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就医费用。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TPVB)是将局麻药注入到胸段椎间孔外口,阻断同侧脊神经根的一种区域麻醉技术。TPVB能提供有效镇痛,减少阿片药物应用,降低术后发展为慢性疼痛的风险,是多模式镇痛的可行选择。此外,手术应激反应及麻醉药物引起免疫功能抑制,从而促进乳腺癌患者复发。TPVB与丙泊酚联合应用减轻围术期免疫抑制,可能降低乳腺癌转移风险。TPVB还可与其他局部麻醉方法联用,术后镇痛更为确切,加速康复。  相似文献   

7.
徐超  陈吕富 《癌症进展》2017,15(12):1443-1445,1456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麻醉在乳腺癌手术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手术治疗的10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TPVB麻醉(TPVB组),50例患者采用静吸复合麻醉(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视觉模拟法评分(VAS)、麻醉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按压次数、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结果 腋窝淋巴结清扫时(T3)、手术结束时(T4),TPVB组患者的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TPVB组患者术后2、4、8、12、24 h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TPVB组患者的PACU停留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PCIA按压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术前,两组患者的血清IL-6、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TPVB组患者的血清IL-6、IL-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TPVB麻醉效果可靠,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择期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神经阻滞组(N组)和PCIA组(P组)。N组在麻醉开始前对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P组在手术结束后连接PCIA泵,药物配方为舒芬太尼100μg+昂丹司琼8 mg。记录术后4、12、24、48 h的静息和活动VAS疼痛评分,补救镇痛次数以及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等。结果与P组比较,N组术后4~24 h静息和活动VAS评分均明显降低,并且补救镇痛曲马多的用量更少,术后3天内,每天的最大疼痛评分均更低(P<0.05)。术后48 h内未发生穿刺部位出血、感染及局麻药不良反应;N组发生恶心呕吐3例(4.0%),P组发生恶心呕吐19例(25.3%),N组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P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小,可以作为术后镇痛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TPVB)对乳腺癌根治术后认知功能及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85例行单侧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按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及观察组45例,对照组行常规全身麻醉,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TPVB复合全身麻醉.记录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天、术后3天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术后6、12、24、48 h安静状态下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自控镇痛次数、恢复进饮时间、恢复进食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术后3天,两组患者MMSE评分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患者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12、24、48 h观察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自控镇痛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恢复进饮时间、恢复进食时间及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3.33%(6/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00%(1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超声引导下TPVB可有效减少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有利于早期恢复,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王超  周新华  罗伟 《现代肿瘤医学》2021,(22):3990-399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乳腺癌患者术后镇痛及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8例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成全身麻醉组及复合麻醉组。复合麻醉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经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诱导后吸入七氟醚;全身麻醉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吸入七氟醚,术后均采用瑞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PCIA)。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1天、术后2天及术后3天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持续时间和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分别于术前、手术结束时、术后1天及术后3天时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法测定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值。结果:复合麻醉组患者在术后1天及术后2天时VAS评分均低于全身麻醉组(P<0.01),两组患者在术后3天时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合麻醉组患者镇痛持续时间多于全身麻醉组患者(P<0.01);复合麻醉组患者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少于全身麻醉组患者(P<0.01);两组患者在手术结束时、术后1天及术后3天时CD3+、CD4+、CD4+/CD8+及NK细胞值均低于术前(P<0.05);复合麻醉组患者在手术结束时、术后1天及术后3天时CD3+、CD4+、CD4+/CD8+及NK细胞值均高于全身麻醉组患者(P<0.05)。结论:乳腺癌根治术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能够提供更加显著的镇痛效果,对T淋巴细胞的抑制更少,同时能够保护NK细胞活性,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11.
周新  胡胜红  王胜斌  陈曦 《癌症进展》2020,(5):479-481,48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单次竖脊肌平面(ESP)阻滞对单侧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恢复的影响。方法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行单侧乳腺癌根治术的女性乳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前两组患者均采用超声引导下患侧ESP阻滞,观察组患者给予0.5%盐酸罗哌卡因20 ml,对照组患者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两组患者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进行诱导和维持,术中采用喉罩通气,术后采用静脉自控镇痛。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苏醒即刻及术后2、6、12、24、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镇痛药吗啡的用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苏醒即刻及术后2、6、12、24、48 h,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和吗啡用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和皮肤瘙痒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单次ESP阻滞可以缓解单侧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急性疼痛,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2.
段娜  严军  王鸽  李婵  刘晓庆  邵渊 《现代肿瘤医学》2018,(22):3566-3569
目的:观察两种镇痛方案对甲状腺癌患者术后镇痛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全身麻醉甲状腺癌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镇痛方案为颈丛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照组镇痛方案为PCIA。评价记录术后1、6、12、24、48 h视觉模拟镇痛评分(VAS),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术后头晕、恶心、呕吐发生率及术后恢复质量(QoR-15)评分。结果:观察组VAS评分、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QoR-15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头晕、恶心、呕吐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丛神经阻滞联合PCIA的镇痛方案用于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镇痛效果满意,提高了患者术后恢复质量,是有效的疼痛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氢吗啡酮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90例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患者,年龄33~62岁,ASA Ⅰ或Ⅱ级,体重指数18~24 kg/m2。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45),术后给予不同静脉自控镇痛:F组,芬太尼25 μg/kg+阿扎司琼10 mg;H组,盐酸氢吗啡酮0.25 mg/kg+阿扎司琼10 mg。镇痛泵容量100 ml,背景输注速率1.5 ml/h,单次按压给药量2 ml,锁定时间15 min。采用数字评分量表法(NRS)评估术后1 h、4 h、12 h、24 h、48 h 时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48 h内不良反应情况、PCIA按压次数;评估术后2个月内慢性疼痛发生情况。结果:在术后1~48 h期间,两组NR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组过度镇静和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F组(P<0.05);在术后2个月内,H组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F组(P<0.05)。结论:氢吗啡酮术后静脉自控镇痛能够达到芬太尼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可能降低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后路腰方肌阻滞(QLB2)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7月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全麻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QLB2组(Q组)和对照组,各53例。Q组于全麻诱导后行QLB2,对照组只行全麻。比较两组瑞芬太尼的总用量、罗库溴铵追加剂量、补救性镇痛次数及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苏醒指标、首次下床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术后2 h、4 h、8 h、12 h、24 h两组 静态和动态时VAS评分;比较给药前、术毕、术后4 h、24 h(T1、T2、T3、T4)两组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Q组瑞芬太尼用量、罗库溴铵追加剂量小于对照组(P<0.05);Q组患者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晚于对照组(P<0.05);Q组患者补救性镇痛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2 h、4 h、8 h、12 h、24 h时,Q组静态和动态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Q组苏醒、自主呼吸恢复、拔除喉罩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在T2、T3、T4时,Q组血清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Q组首次下床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Q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QLB2复合全麻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能减少麻醉药物用量,有效减少促炎因子的分泌和改善术后镇痛效果,促进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